面向混合式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路径探究*

2021-12-06 07:06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学资源思政

郭 艳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也愈加普及。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对呆板、单一的模式比较,混合式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空间,实现了多个教学空间的有效融合,契合了时代发展的教学需求[1]。与此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际混合式教学中也面临着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在教学资源、教学载体、教学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才能发挥多种教学优势,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合力,以此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

1 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主要困境

1.1 教学资源深度挖掘不足

高校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教研深度还不够,容易浮于表层的理论知识,未能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做到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同时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资源还面临着试点推广慢、研发周期长、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供给不精准等问题,未能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挖掘出学生当下的真实需求[2]。根据教学任务的相关安排,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资源统一派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同一的标准完成学习,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强弱、学生进度快慢的差异[3]。此外,在网络教学中,资源的供给忽视了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未能对学生的学习痕迹、兴趣方向与学习效率等数据进行整合筛选与挖掘,从而还有待对教育资源的评估调整与精准供给进行优化。

1.2 教学载体智能程度不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包含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考核评价等环节。以课外辅导为例,师生之间的交流分为网上答疑和网下答疑,混合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一”对“多”师生交流方式,转为“多”对“一”的教学方式,这无疑给授课教师增加了工作任务。同时教学系统的维护、教学视频的制作以及在线操作流程等诸多教学技能给大部分教师带来不小的职业压力与负担[4]。其次,一些教学软件尚处于低阶版本,更新迭代较为缓慢,教学过程的全数据、资源的精准推送、学生画像等方面智能处理还有待提升,未能实现学生常见问题以及思想政治常识知识的“人机”智能答疑,仍需依托于“人人”答疑,从而导致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智能化体验感较差,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5]。此外,混合式教学运行的背后包含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软硬件、资金资源以及信息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撑,在硬件层面、软件层面、网络层面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对教学系统研发、维护与迭代,但在实际情况中,高校智能教学系统往往面临着缺位现象,这种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3 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较弱

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的实践还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在教学方法方面,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还有待提升,综合效益未能得到充分体现[6]。线下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未能真正挖掘学生主观能动性,线上教学偏重于自我教育,在教学管理方面较为缺乏。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方面,无论线上和线下的模式,部分教师仍然选择同样的统一课堂理论教学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线上与线下的教学各有优缺点,在实际的混合式教学方法中两者之间较少综合运用,未能达到优势互补。与此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不断更新的移动APP,比如,作业帮学习软件,抖音短视频等软件,大学生运用更多、接受更快,为了缩小混合式教学在高校实际应用中的距离,高校应该逐渐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打通“传统”网络教学与“新兴”网络教学之前的界限,做到深层次的衔接。此外,混合式教学方法还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许多高校思政教学人员将思想政治教育网的建立理解为网络思想政治教学,显然两者不能划为等号,在高校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网上,网络自主学习监督、实时师生的有效互动无法得到有效实现,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混合式教学的开展。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的内在价值逻辑

2.1 推动教学观念更新

作为一种符合现代化教学特征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展示出显著的优势,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混合式教学不仅仅体现在教育技术上的先进程度,还表现在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变革。学习者可以通过慕课视频来自主观看学习课程,进一步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角作用。各个学习小组可以在翻转课堂或者线下课程中讨论、交流、展示,便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诉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角作用,教师此时成为带有引领性或辅助性的指导人员,在一些关键问题启发学生,发散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凸显教师的引导、启发及监控教学过程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握好课堂准备、收尾工作的进度。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师生双方面加以考量,充分彰显了新时期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创造性[7]。混合式教学方式的不断优化和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增加师生交流沟通的机会,促进高校思政教学方法的变革与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2.2 激发教师创造潜能

混合式教学模式涉及多种平台之间的转换,一定程度上考察了教师的综合能力。伴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逐步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也需要与社会相适应。作为一种变革教育观念的教育技术,在设备技术的使用、计算机软件是否兼容等方面考验着教师团队的技术水平,专业课程想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由专业教师自己把控,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断增强组织与协调能力,开发属于自己特色的课程平台,录制相应的教材视频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与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同时在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比如授课教师在慕课视频的辅助下能够从重复性、枯燥的备课、讲课中解放出来,帮助授课教师承担多种繁琐任务,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因备课等过多占用时间的课题,加深对于课程知识与学生学习规律的深度理解与探究。教师在课程环节开始前也有更充裕的时间准备好材料,把握好时事政治、现实生活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这一过程不断激发教师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使讲授的相关知识更加贴合时代命题与大学生较为关注的事件,更加丰富学生的原本认知。

2.3 促进区域学术交流

在教育资金投入、教育改革、教师分配的空间分布上,我国内地、沿海和东西部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教育结构的失衡产生了一系列教育不公平现象,从而导致了教育配置的不均衡[8]。混合式教学方式逐渐打破了地域与资源的限制,不分学校与人群,只需一台能够连接网络的电脑,即可在混合式教学平台上学习和观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慕课”在平衡效率和兼顾教育资源方面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理念,一些“名师大讲堂”“优质精品课”等“慕课”课程的推出,进一步完善了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无限的发挥,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的深度沟通与交流,改变因教学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差异对学习者学习效果与学习效率的影响[9]。此外,混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在高校的运用不仅能够解决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同时也能促进地区之间、一流高校与普通高校、国际间学校文化的双向交流,增强各地区、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3 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构建路径

3.1 挖掘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精准供给

在大数据与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资源的共商范围与共享程度更加广泛,对此在教学资源的挖掘方面,可以联合多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如对国家精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共青团中央公众号、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资源网等课程进行整合,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资源内容。此外,教育媒介与载体在教育科技的助力下不断得到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育科技的助力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面对愈加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混合式思政课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极为丰富。但由于高校所处地域的文化渊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教学资源展现出分散性的特点。为此需要结合实际,在对本地区实践资源进行全面客观了解、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打造实践课堂,针对思政教学的人文资源与物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各类教学资源的优势与功能。同时为弥补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还可以积极挖掘当地特色的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比如借助各类名人故居、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名胜古迹以及地方风俗活动等文化资源,以此增强思政课堂实践教学的感受力与吸引力,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3.2 创新教学载体,助力大数据精准教育

科技的发展极大提升了信息的含量与传递的效率,信息技术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载体,减少了信息传播的中间渠道,因此需要选取大学生群体较为喜闻乐见的软件,并对教育资源载体进行综合运用,充分发挥“三微一端”等载体的供给合力,借助QQ订阅号、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APP等网络载体,使其覆盖不同个体、不同层次的受众,从而实现混合式教学的网络资源与教材资源的不断丰富与拓展。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善于接受新鲜且潮流的事物,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网站信息各式各样,但在外观的设计上较为陈旧,无法契合大学生的审美,使得大学生的使用度处于较低的水平。为此需要对思政教学网站整体的外观设计不断优化,使网站的风格得到美化,提升教学网站的时代感与创意感,使之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审美与视觉追求,进一步增强思政教学网站的访问量与吸引力。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站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扩展,一些网站内容多为信息发布,功能较为单一,还可以建立嵌套视频教学系统、在线答疑、成果展示、网站管理等更加多元化的信息系统,不断强化思政教学网站的互动交流、知识学习、即时考评等功能,增强教学网站的实用性。

3.3 融合多种教学模式,强化混合优势互补

传统灌输式方法容易使教学内容满堂灌,造成“教”与“学”的分离,为此一方面可以在混合式思政教学课堂上加入“翻转课堂”“研讨教学”等较为新颖的课堂形式,赋予传统课堂更多互动交流的教学空间,传统课堂的教学功能在此过程中也能得到充分的拓展。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混合式思政教学可以组织讨论、分组研究、研究展示、现场答疑等多样化的形式,以此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研讨互动式教学的开展,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思政课程内容的掌握与认同。另一方面,还可以搭建移动互联教学平台,利用时下在学生当中使用率较高的微信、微博,哔哩哔哩等软件,建立与思政课相关的微博社区与微信公众号,积极创新,设置相应的“微课堂”,赋予这些软件更多的教学功能,在各个分区放置扩展阅读、时政学习、课程准备、意见表达等教学的部分内容,从而释放传统教学空间的教学压力,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有所侧重帮助学生、讲解对应的知识点,为课堂提供更加灵活的知识讲解以及优质、丰富的资源,在课堂形式上,创新课堂形式,比如辩论、演讲、讲解、展示等多元的课堂形式,通过有趣的学习形式,为学生营造一种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效果。

4 结语

当前混合式教学已然成为各大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化教学的常用模式,若要构建行之有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学方式、教学渠道、教学内容、教学技术与理念等多方面的融合,总结混合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挖掘教学资源、教学载体的创新、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三个方面着手,为更好地构建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路径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学资源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媒体环境下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民用飞机航电系统虚拟教学资源建设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