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写意花鸟画语言的陶艺教学改革研究*

2021-12-06 07:06陈友祥沈瑞贵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美术学陶艺花鸟画

陈友祥,徐 婷,沈瑞贵

(巢湖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随着美术学专业教学改革逐年深化,为拓展专业能力应用场景,应对新时代对基础教育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陶瓷艺术逐渐成为美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特别是当下“传统的高雅艺术‘下移’,不再居于庙堂之高,艺术走向芸芸众生,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艺术直接成为生活的方式,走向平民化、世俗化和实用化”[1]传统的架上与平面绘画艺术的边缘化对高校美术传统教育提出挑战。这种情况下兼具艺术审美与生活实用的陶瓷艺术教学,越发凸显出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对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养,构建面向现代的开放性美术学课程体系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以陶艺为相融点,可以连接催化、促进原有绘画、书法篆刻、雕塑、装饰设计、地方民间艺术等相关课程的教学,摒弃以往孤立设置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能够将原有的以绘画艺术教学为主的单一模式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从而激发整个美术学教学模式的转变,最终打造特色教学体系。

但是现有的美术学课程体系中,陶艺课程相对于其他诸如素描、写意花鸟画等成熟的老牌课程,还是一门年轻的课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完善。写意花鸟画是全国本科高校美术学专业较早开设的核心课程,有着相对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成果。因此,将以写意花鸟画为代表的绘画综合能力运用于陶瓷装饰,开展陶瓷绘画教学,贯通写意花鸟画和陶艺两门课程,提升陶艺课程的教学效果乃是顺水推舟之举。

一、写意花鸟画与陶瓷绘画的关系

写意花鸟画课程与陶艺课程之所以能够贯通,是基于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中国传统陶瓷绘画“是在传统的陶瓷装饰的基础上,将中国画的绘画形式及艺术本质引入陶瓷这一特殊材质上进行创作的新兴的独特艺术形式”[2],从这个角度考察,中国陶瓷绘画史就是半部制瓷与写意花鸟画所属的中国传统绘画的揉和史。

从艺术学科层面分析写意花鸟画与陶瓷绘画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两者都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自古以来陶瓷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相伴而行,自远及近,随着陶瓷技术和材料的进步,传统绘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愈发明显,陶瓷工匠们极尽所能,在瓷面装饰中自觉接受传统绘画的审美格调。从元代青花瓷到雍正粉彩,装饰性的陶瓷纹样渐变为陶瓷绘画。尤其是雍正粉彩追摹清初南田没骨花鸟画风格,欲有与纸笔夺艳之势。清末民初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御窑厂陶瓷艺人流落民间,从而获得空前的艺术自主性。他们将优秀的官窑彩绘工艺带到民间,并创新了诸如“落地彩”“水点法”等新技法,将写意花鸟画的旨趣融入陶瓷彩绘。这个时期更有来自新安及海上画派的文人画家直接参与了瓷画绘制,创作了一批富有文人画气息、“诗、书、画、印”一体的瓷绘写意花鸟画作品。至此,陶瓷彩绘与主流绘画艺术同步发展,纯工匠描摹性的绘画完成了向讲究笔墨、“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写意性绘画的转变。因此,可以说中国陶瓷装饰史就是半部踩着中国传统绘画精神足迹的追随史。

另一方面,写意花鸟画的题材广泛运用于陶瓷绘画。中国陶瓷绘画的一大特色,就是中国画题材的广泛应用。陶瓷艺术专家孔六庆说:“中国画应用于陶瓷美术有两个明显的层次:一是纯欣赏性的画面,二是含有浓厚祥瑞意识的画面。”[3]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积淀造就了中国人对动植物与生俱来的敏锐的美感觉察力和对生命的关切,中国的文人画家似乎总是喜欢撇几笔竹子,点几朵梅花,画家钟情的并非仅仅是竹、梅,而是它们所蕴含的道德人格力量,借梅竹以明志抒情。花鸟画动植物题材在长期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寓意,满足平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比如牡丹花代表着人们对富贵生活的向往,万年青、松、柏、鹤寓意长寿万年,白头鸟、白鹭祝福夫妻白头偕老。人们还利用动植物名称的谐音,比如金鱼游于池塘象征金玉满堂,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正是如此类花鸟画题材的应用,陶瓷绘画才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审美和精神需求。

二、基于写意花鸟画语言的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在写意花鸟画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写意花鸟画的造型、笔法、墨法、章法等基本技法,来形成和提高中国画技艺。这些核心技法,不论是运用中锋、侧锋、 顺锋、藏锋、逆锋、拖拉、顿挫等,讲究方圆、疾徐的笔法,还是讲究浓、湿、枯、淡笔的墨法,都可以在写意花鸟画教学中练习至得心应手,将传统绘画的程式了然于胸,从而为陶瓷装饰积累传统绘画的经验。

如果说写意花鸟画教学以笔墨技法、花鸟题材形象服务于陶瓷绘画之有形,那么,中国写意性绘画的观念渗透则会作用于陶艺绘画之无形。自宋元至今,中国画无论风格、形式怎么变化,其绘画的核心观念几乎未有撼动,诸如“气韵论”“传神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书画同法”“诗画一律”一直为中国画奉为圭臬。归结到写意花鸟画,“意”为情意、诗意。得“意”者须澄怀味像、物我两忘,然后才能打破时空的种种藩篱,以情御笔、随意点染。

写意花鸟画教学时潜移默化的传统绘画观念渗透无疑会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直觉,畅快地以情御笔、写形表意。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站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基点上,学生才能参透古人画理,直悟前人优秀的画作,乃至陶瓷作品,也才能谈得上继承与创新,最终养成高品位的艺术素养。诚然,不同艺术专业领域有不同的艺术规律,相应的材料、技法有不同要求, 但是如果在写意花鸟画和陶瓷材料两方面都能把握到一定深度,一定能够迸发出美妙的火花,拓展出新的创作思路。

三、写意花鸟画语言在陶艺教学中的应用改革实践

虽然陶瓷绘画与写意花鸟画两者在绘画精神、构图法则、工具与颜料、表现技法,甚至最终的笔意墨趣上有一定的相通性、相似性,但陶瓷绘画装饰首先是陶瓷技术,然后才是艺术。由于依托载体的特殊性,写意花鸟画语言运用于陶瓷绘画教学,还应着重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优化。

(一)整合写意花鸟画和陶瓷艺术两门课程,贯通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全国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意见,陶艺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泥料和工具的准备;泥条的制作方法、泥条盘制成型方法;泥板的制作方法、泥板成型方法;徒手捏制成型方法;拉坯成型方法;肌理的制作方法;装饰手法(刻、划、镂、压等);施釉方法;烧制。”[4]教学内容基本涵盖了由原始泥料到烧制成瓷的全过程。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美术学专业将陶艺课程课时设置在36-42课时之间,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教学总课时为36课时,平均每次课4课时,共9次课。在这仅有的9次课(平均每次3小时)内,学生须完成上述一系列环节的实践训练,时间过于紧迫。加之其它制约性因素,每一个环节的实践训练只能点到为止,甚至无法实际操作。作为一门有着很强技术性和工艺流程性的课程,现有状态下的教学内容与课时不能匹配,学生学习陶艺还停留在陶吧体验式的状态,而达不成美术学专业应用型技能训练的目标。

美术学专业原有的常规教学体系中,写意花鸟画与陶艺有独立的课次、课时,缺少课程间的互动融合。因此,首先深度交叉融合两者课程开课次序、课时安排,改变以往两门课由不同教师孤立授课的习惯。将这两门课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同一课程组,在课程组的协调下,制定教学大纲,分配课时,保证两者教学内容的连贯性。陶瓷绘画设计稿绘制可以纳入写意花鸟画课程的教学,不但节约极其有限的陶艺课时,而且可以保证设计稿的质量。在正式的瓷上绘制前于纸上预演几遍将要陶艺彩绘的内容,保证最终的瓷绘成功率。

(二)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因为多种因素的限制,陶艺课程的教学有必要缩短课内理论教学时间,保证实践教学充分开展,但理论教学对学生全面认识陶艺不可或缺,并且许多陶艺制作环节不能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学习,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可以从建设线上陶艺课程平台入手,“引导学生参与到智慧教学、在线课程等形式的教学中,在各个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上完成相应任务,将课内外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5]通过线上教学平台,一是学生课前课后可以通过线上课程资源自学陶艺理论相关知识点,观看各类优秀陶艺作品电子图片,提升理论素养和鉴赏水平。比如:在“陶瓷艺术绪论”中包括陶艺起源与发展、陶艺工艺与材料、陶艺审美等知识点,在线上课程平台中上传“探秘陶瓷艺术”“解析陶瓷艺术”“走进现代陶艺”“陶瓷原料开采与加工”“坯料与釉料”“ 陶瓷作坊”视频。 二是学生可以观看陶艺制作各环节实例视频,比如“圆器与琢器成型”“斗彩与古彩装饰”“粉彩装饰”“新彩装饰”“刻印花与玲珑装饰”“柴窑烧成”等。学生通过浏览视频,对这些因周期长和实训条件不足而不能开展的实训环节产生直观认识,弥补线下课堂教学的不足。三是学生在实训环节,可以根据自身创作实践的需要反复观看相关电子资料,深度理解相关知识点并学以致用。

校外研学实训是第二课堂教学的另一个主要形式。通过校企合作方在陶瓷产区建立实训基地,利用陶瓷产区完善的产业链和陶瓷文化环境,是快速提升学生陶瓷绘画水平的有效途径。参观“中国陶瓷博物馆”、“三宝陶艺街”、全国最大的艺术陶瓷展示交易集散地“陶溪川”,学生可以实地了解传统陶瓷发展历程和多样的当代瓷绘艺术品,感受艺术陶瓷创作氛围,从而拓展学生视野和创作欲望。学生在校内学有一定的基础,带着陶绘设计稿至基地完成最终的创作,解决中大型陶瓷坯体来源、施釉、烧成等问题。笔者所在高校美术学专业的陶艺课程,每次都会安排学生赴景德镇三宝陶艺实训基地开展为期五天的陶瓷绘画研学。

(三)结合学生基础现状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写意花鸟画语言在陶瓷绘画创作应用中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基础现状,合理安排作业的技术难度,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技术路线。陶瓷彩绘釉下水性料和釉上新彩料两种技术路线中,由于新彩釉上彩绘技术的容错性较高,可以列为重点的实践教学内容。这样,在同一件瓷器上,学生可以反复磨练,直至满意,既降低了入门的难度,在短时间内体验到陶瓷彩绘的魅力,也减少了废品率和成本支出。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青花、五彩等釉下水性料的使用。

理论教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在技法实践教学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讲解写意花鸟画的理论核心和美学原则,“如果仅仅是技法教学, 美术学习又回到作坊的学徒时代, 这是违背大学建立的初衷的”[6]。需要用开放性的艺术视野理解中国写意性绘画的构图、用墨、用笔、用色等绘画语言。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将写意花鸟画课程与陶艺课程交叉融合的目的之一。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民间陶瓷艺人的技巧不可谓不巧夺天工,但终归技术性大于艺术性,其原因就在于艺术视野和审美素养的缺失。

(四)培养学生将写意花鸟画语言转化应用在陶瓷绘画中的实践能力

将写意花鸟画语言引入陶瓷装饰,转化成陶瓷绘画,虽然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点,但鉴于陶瓷的材料特性与烧成工艺,也并不能完全搬照写意花鸟画的绘制流程随意绘制, “因为它不仅需要装饰的艺术性与趣味性,也要注重追求胎质、造型、色彩、意境与美学的珠联璧合,即通常所说的对工艺美的追求”[7]。例如平面写意花鸟画构图总有一个画眼,画面边角禁忌填塞满,款识根据画面左右、上下分量平衡的需要可以酌情处理。这样的构图规律显然不能直接运用到连续面的瓷器,如圆器上,首先从观赏者的角度,理论上讲瓷面有无数个欣赏角度,实际处理构图时也至少要设置两个以上的画眼;第二,连续面没有边角,也就无所谓画面边角禁忌;再者,连续面瓷器的题款以在靠近口部为宜。“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样式的把握。机械直接嫁接,难以形成具有某种风格的整体感。”[8]对于美术学专业学生来讲,在尊重陶瓷工艺的前提下,把握陶瓷材质、器型与写意花鸟画结合的整体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注重个人意识和绘画精神本质的表达,才能创作出富有艺术性的陶瓷绘画作品,达到两者交叉融合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

陶瓷艺术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美术学专业必修课程,应该发掘自身专业优势,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交叉,将教学重点聚焦在陶瓷绘画教学。不仅化解了课时不足和陶艺实践环节多、周期长的矛盾,也便于打造实事就是的课程特色体系。鉴于写意花鸟画与陶瓷绘画的密切关系,求同存异,将写意花鸟画语言融入陶瓷绘画教学,即是这一理念下的教学改革,通过课程之间纵向的深度整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双轮驱动,将写意花鸟画的构图方法、 笔法、墨法转化成陶瓷绘画语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优势。

猜你喜欢
美术学陶艺花鸟画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工笔花鸟画
作品赏析(2)
作品赏析
浅谈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卓尔不群——顾光明花鸟画欣赏
“疯狂”的陶艺
黄保华、秦浩明、沈晨晨、王波作品
当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