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法古贤

2021-12-06 11:24刘道玉
中国新闻周刊 2021年44期
关键词:贤人做学问治学

刘道玉

古与今是相对的,无古不成今。关于古与今的成语也不少,如古为今用、博古通今等。当我提出治学法古贤,可能有人认为是厚古薄今。但是,只要我们看看古今学者治学的环境、心态、目的和作风,就不难看出,至少在治学上是今非昔比!

我所说的古贤,从狭义上说,专指古代儒家四大贤人,即孔子、孟子、朱熹和王阳明,而老子则是众贤之首。从广义上说,凡是贤善、有德、有智者,皆为贤人。以此而论,孔子最得意的七十二弟子都是贤人。每个朝代和有些地域,也都出现过贤人,如浙西四贤、赣州四贤、湘西四贤,等等。

从环境来看,古人做学问的条件非常艰苦,那时书籍、资料奇缺,交通极不便利,生活也十分清苦。从治学的心态和目的看,他们都抱着安贫乐道、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宁静闲适和心无旁骛的态度,他们做学问的目的就是求道、悟道,即穷究宇宙中万事万物的真理。孔子在《论语》里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古人做学问的极境,当今的知识分子望尘莫及。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他是自学成才的先驱,静心深思,学问渊博,心藏大智。他曾经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职,鉴于周朝腐败,民众苦不堪言,他辞去了职务,出关西行。在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请,老子写出了《道德经》,出关不知去向。老子只关注学问,不计较个人得失,既没有索要著作权、版权,亦没有获得任何酬劳。尹喜亦未将《道德经》据为己有,而是使其传于后世。

在中国古代,文人都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最高理想。读书与行路是知行的统一,是获取书本知识和直接知识的必要途径,其目的就是博闻多识,为实现人生最高理想奠定必要的素养基础。也因此,中国古代涌现出诸子百家,学派林立,群贤纷呈,百家争鸣,令人仰慕不止。

李白是集游侠、剑客和诗仙为一身的天才。他20岁只身出川游历,在旅游中创作,一生到过18个省,爬过80多座山,跨过60多条川 ,历经艰险,吃尽苦头,但他不向困难低头,笑傲王侯。他的诗想象力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语言清新自然。

诗圣杜甫与李白亦师亦友,在评价李白时,他写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人说,现代人写不出好诗,因為好诗唐代诗人写完了。事实是现代已没有“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痴心人了。诗人袁牧说“一诗千改始安心”,方干也感慨:“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这是古人做学问的态度,也因此成就了传世千百年的名篇。

反观当今学人,学风浮躁,成果虚夸,剽窃、抄袭屡禁不绝。究其原因,是当今已没有安贫乐道、皓首穷经的学人。同时,现行的研究政策与奖励办法出现了偏差,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评定职称、评选优秀成果、申请发明专利、著作版权、知识产权、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等,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激励作用,又会诱惑研究人员弄虚作假,弊大于利。

因此,我以为治学法古贤,是杜绝学术腐败,使学术研究回归正轨的重要措施。唯有如此,中国才能产生学术大师、泰斗,涌现出以天才人物为中心的科学学派,也才能写出传世百年、千年的学术经典。

猜你喜欢
贤人做学问治学
截贤驿
施明敬
教师是做学问的
努力打造班级文化,塑造现代小贤人
分期付款
爱妈妈的小灰兔
做学问像爬山
KW俱乐部
治学与为人
“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