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节日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析

2021-12-06 20:59吴琼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3期

摘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进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其时代意义和理论价值不言而喻。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以中缅边境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节日为载体,发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从民族文化传承、经济贸易往来、社会媒介传播等领域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矩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海外传播增添助力。

关键词:中缅边境;少数民族节日;讲好中国故事;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19”讲话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当前,在国际新秩序构建、中华文明重新定位、传媒生态大变革、“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对外传播的国家战略指明了方向,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文化体系建设的重大课题。

一、中缅边境少数民族节日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意义

中缅两国胞波情谊由来已久,两国边境线长约2253公里,在当前西南边疆地区跨越式发展并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等目标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缅边境少数民族节日资源丰厚,少数民族节日是承载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符号,是促进民族团结、凝聚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传播中国精神力量、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二、中缅边境少数民族节日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体现

(一)历史价值

“史,记事者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一部民族文化史,是民族成员在特定时间和区域为了纪念和展示本民族独特历史记忆的群体性活动,是族群认同的重要标识。所展示的是人们生活中世世代代起作用的那些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的缩影,是由一代又一代人们创造和传承逐渐形成的体系,是民族文化的特殊符号,是族群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节日最早多源于原始迷信祭祀或是历史人物的纪念或是历史事件的记载,无论是哪一种,都充分展现了人们对历史情感的寄托。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传统民族节日逐渐发展成如今的综合性节日活动,人们通过“节日”来不断体验过去的生活,不断强化民族历史记忆,同宗、同族、同源,同根文化的记忆和认同最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相互感染和思想上的共鸣,这是一个凝聚民族情感的过程。对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有助于培育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历史意识,增强国人历史感悟,人们常常借助少数民族节日追忆历史、汲取营养、畅想未来,这对于强化族群认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即客观事物的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一定文化需要的特殊性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少数民族地区文字记载出现较晚,许多民族传统文化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纵观少数民族节日的产生、演变和发展,无不展现和折射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和文化。首先,展现实实在在的物质文化。在纷繁多样的节日用品上,各种物质符号传递着少数民族节日带来的心理情感,人们通过器物载体,寄托着驱邪祈福、美好生活的祝愿。其次,寄托对精神文化的向往。少数民族节日记载着各民族祖先崇拜与信仰,刻录着民族迁徙发展与生活实践,反映了各少数民族亲身感悟万物共融自然的结晶,是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下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画卷图,真切反映出人们追求和谐、自然协调的价值观念。人们通过少数民族节日活动,表达对先祖的感恩,展现尊老爱幼、民族团结的家国情怀。最后,衍生出各具特色的行为文化。以景颇族的“目瑙纵歌”为例,作为是景颇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它将景颇族的整个历史文化浓缩为观赏性的广场表演艺术,融合音乐、舞蹈、体育、服饰、娱乐、贸易为一体,以一整套完整的仪式程序和场景展演,形象地显现出景颇族传统文化“活”的历史印迹,使景颇民族的文化历史由“写”在“目瑙示栋”上的“象形文字”、经师口里唱出来的史诗和万人群舞跳出来的舞形综合地显现出来。“目的在于将一种跨越的、结合的、去除短暂性的、且在形式的媒介中得以稳定的知识变得可见”。

(三)经济价值

少数民族节日是独具中国特色、饱含民族元素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经济价值。首先,节日消费已成常态。作为节日符号的商品、饮食、服饰必不可少,这些节日符号代表着群体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反应,人们在节日欢愉气氛中尽情消费,为商家提供很大的契机。其次,节日打造产业文化。当前,旅游成为假日生活的新趋势。以传统少数民族节日为载体,有效整合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充分挖掘旅游文化的经济价值。近年来,中缅边境地区将民族节日与旅游、经贸有机结合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依托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吸引境外游客,开展对外交流与经贸合作活动。民族节庆不仅吸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也促进了少数民族服饰、商业表演、道具设备等周边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产业链的延伸产生了更大的经济价值。数据显示,2012年德宏“目瑙纵歌”节招商引资项目12个,签约资金共计52.29亿元;2014年签约项目4个,共计5.96亿元。目前,中缅边境地区多以“民族节日”为核心元素,充分利用历史人物效应,整合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打造文化旅游经济产业。从2000 年开始,每年4月泼水节、“五一劳动节”或是“十一国庆节”, 由中缅两国在“四城一区”联合举办中缅胞波狂欢节,就是以民族节日为缘由,在民族歌舞展示中招商引资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三、中缅边境少数民族节日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与策略

(一)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节日的优秀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节日是少数民族在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经由一定的生活方式、习俗等发展而来的,是族群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第一,深度挖掘少数民族节日中展现的优秀文化底蕴。少数民族节日根植于民族土壤,从侧面反映和代表少数民族或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的缩影,彰显出一个民族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民族气质,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集体记忆。故此,深度发掘少数民族节日优秀文化,在少数民族群众中打牢根基,赢得本民族的高度认可。通过节日活动来讲述中国故事,就是要有意识、有目的把那些蕴含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真正代表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的故事真实无欺、完整无缺的讲出来,使国际社会愿意听、听得懂,并能与我们形成良性互动,产生更多共鸣。

第二,在深度挖掘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其继承和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说,“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中,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也面临着与外界的交融与碰撞,因此在保证民族节日文化根植于民族原文化土壤中的前提下,适度赋予新的內涵。中缅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众多,一些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或多或少带有封建迷信色彩。要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明确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优劣,坚持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节日中文化功能和价值精髓,凝练出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文化内涵。

第三,以少数民族节日为载体,传播中国好声音。少数民族节日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典型性文化元素和标志性文化符号。通过节日我们可以很直观了解到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因此,利用少数民族节日庆典活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是提升民族传统文化实力的关键。中缅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节日的举办不仅为民族文化对外传播创造了条件,也给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明成果提供了对话与交流的契机。当前,面对着世界主流文化的强势冲击,少数民族节日所彰显的民族精神和气质已不仅局限在其族群内部的作用,更是民族国家具有世界辨识度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深度挖掘少数民族节日中彰显的民族文化精神,以节日综合性、开放性、包容性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聚焦国内外民族积极参与民族节日庆典活动,形成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传播机制。

(二)加强文化产业建设,优化节日产品价值并形成消费需要

单纯依靠节日庆典和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很难促进民族文化的全方位传播,还应发挥资本的力量,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第一,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少数民族节日作为历史性的文化财富,是中缅边境少数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浓缩体。对外传播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两手都要抓,以节日旅游为吸引,整体协调节日文化旅游路线、景点布局、饮食烹制、受众的参与度等需求,吸引境内外游客前往参观游玩,在体验节庆活动魅力的同时,感受节日文化价值,通过游客的媒质加速少数民族节日的对外传播速度。以“中缅胞波狂欢节”为例,从2000年起,在尊重双方文化信仰的基础上,以“和平、发展、吉祥、共欢”的主题,从共饮一江水、携手共同发展到促进中缅胞波友谊,中缅胞波狂欢节的举办不仅有利于中缅边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通过文艺演出、商贸洽谈、商品展销等活动促进了边境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第二,打造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少数民族节日在少数民族心中堪比春节,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强大文化认同感召下,出外工作的人们也会返乡参加节庆活动。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对外交流也日趋深入与频繁,少数民族节日也逐渐成为一张名片,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技艺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的到来。以少数民族节日庆典为载体,不断开发少数民族物质产品与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以政府、企业和当地民众为主体,协同打造“少数民族节庆品牌”,使参与者在体验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之余,也有选择一种文化和一种社会身份的归属感及认同感。例如:云南十大民族节庆品牌之一的沧源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就是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激情的互动体验以及较为领先的品牌意识赢得了当地民众及国内外游客的高度赞誉,不仅助推沧源收益过亿的旅游经济,也为弘扬佤族民族文化添加助力。

(三)构建灵活的传播机制,打造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矩阵

第一,加强政府的引导、服务、监管职能。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把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理念融入政府民族文化建设之中,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认识中缅边境少数民族节日对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其次,政府对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是直接的,少数民族节日的对外传播应加强政府的引导、服务和监管职能,运用国家机器对少数民族节日进行形塑。以政府手中的行政权力和资源组织节庆活动,通过构建节日活动场所,提供必要物质条件,促使民众积极参与,将活动纳入其控制范围并按照政府的需要进行完善改造,借助国家力量来“弘扬民族文化”。将国家意志、政府文化符号与价值观渗透到民族节日中,通过播放国歌、使用国旗、利用政治身份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了民间节日活动发展的资源和支撑。最后,完善相关政策和机制,构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民间等力量的协同联动机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内容的民族文化活动,以此加强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传播力度。

第二,打造全方位、立体化传播矩阵。一方面指导相关部门合理安排节日行程、组合节庆产品、印制宣传手册和录制节庆音像制品。宣传品的制作不止停留在显性信息传输层面,还要揭示它潜在的观念、价值、文化品位、人文精神,要走心、走情怀,提升节日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提升少数民族节日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品牌与层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官方文化交流平台,通过政府开通电视国际传播频道,开设民族节日庆典相关栏目,由专业人员负责,做成一个介绍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专业阵地,通过全方位展示节庆活动培养更多受众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最后,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传媒的作用,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矩阵,打造当地独特文化名片,让外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节日是一种多元功能的民族文化载体,也是民族精神的主要寄托,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构建了民族的社会叙事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能听清中国声音”。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重大历史使命。中缅边境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窗口,独特的地缘优势、族缘优势、民族文化资源等优势使得该地方成为开放交流的前沿阵地。以少数民族节日活动为载体,充分挖掘、弘扬、传播这种民族文化,解释当代中国、阐释中国思想,构建民族的大国、包容、和谐、友好的形象,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促使更多国家和人民认同中国、理解中国、支持中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P155-156.

[2] 王民同:《东南亚史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3] 宋颖:《景颇族的文化记忆探析—以目瑙纵歌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6).

[4]董国荣:《民族体育文化跨境交融对中缅边境地区和谐发展的研究——以德宏州目瑙纵歌活动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2018(5).

[5]卡尔.马克思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7]杜筱莹:《云南少数民族节庆的品牌建设与品牌管理——以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2014(11).

作者简介:吴琼(1987-),女,汉族,江苏邳州人;云南大学滇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边疆地区民族发展问题。

本文系2019年度云南省教育厅规划项目:中缅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节日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2019J0825)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