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小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调查研究
——以重庆市小学微信公众号数据为分析对象

2021-12-07 10:28王欢妮
文化与传播 2021年3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小学生

王欢妮 尹 潇

我国低龄青少年上网已是普遍现象。《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3.1%。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65.6%的未成年网民主要通过自己摸索来学习上网技能,通过学校学习获得上网技能的仅为25.7%。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新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体系。而提高低龄青少年新媒介素养,应当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管理模式[1]。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能力培养、价值观建设的初课堂,更应当履行教育职责,帮助低龄青少年正确认识并使用新媒体,做实做好新媒介素养教育。

一、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科技时代,新媒体飞速发展,对新媒体的科学使用成为研究者关注的新问题。媒介素养的概念最早在1993年由英国学者李维斯提出。2005年,美国新媒介联合会把新媒介素养定义为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其由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共同组成[2]。相较于联合会的定义对象个体化,亨利•詹金斯则将新媒介素养看作一项社会技能,他认为这是在一个存在于社区的互动方式,而不能将其简单定义为进行个人表达的技巧[3]32。在庞大的虚拟网络中,青少年应当具备十一项能力,而其核心理念是具备“新媒介交往能力”,即运用新媒介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同时他指出每一所学校的学科都需要承担起责任,帮助学生掌握在新媒介环境中发挥作用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3]109。这种教育行为离不开学校的主导性示范作用,同时需要学生参与式文化建设与实践。

以传统媒体的思维应对新媒体产品的飞速更新迭代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西方国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经历了媒介素养教育从“抵抗媒介”“与媒介共存”,再到“科学利用媒介”的过程,经历了漫长的认知发展过程。其教育实践由开始的学界呼吁、政府号召,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媒介素养教育被纳入学校正规课程,并逐渐成为西方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终身教育的发展历程[4]。

相比较而言,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1997年西方媒介素养概念被引入国内,它经历了被认知、快发展、本土化和再创新的发展过程[5]。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梳理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范式、针对不同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多为大学生群体)、基于媒介融合背景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理念阐述[6]等领域。

二、研究设计

新媒介素养教育特别是针对特定群体如小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探索。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近二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治生态持续向好,文化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11年,中国少年报社少年新闻学院重庆分院成立,随后建立了重庆校园小记者协会等实践基地;2015年,新华网重庆首个小记者站设立;2018年中新重庆新闻网发起成立“中新重庆小记者”(中小学)项目,面向重庆市各中小学招募校园记者站;2019年,西南政法大学媒介素养科普基地通过认定;2020年4月11日,全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讨会在重庆市教科院华渝实验学校隆重举行。重庆在新媒体素养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尝试。这些活动旨在以学校为翘板,社会力量为支撑,开展青少年媒介素质教育活动,以切实提高青少年儿童对媒介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选取重庆市作为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样本城市有其典型性。

社交媒体兴起后,微信公众平台成为各政府机关与企业组织的重要宣传阵地。微信公众平台的官方认证仅对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开放,具有一定的公信度。微信公众平台的操作便捷性、用户广泛性以及良好的互动性使得其成为不少学校的主流宣传渠道。网络的出现伸延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因此学校的信息平台提供的大量数据能显示出学校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上做出的努力。

2019年相关数据显示,重庆市中小学总数共2860所。为进一步聚焦研究对象,在正式抽样前,笔者对重庆市中小学学校进行预抽样,发现因地方发展水平差异,部分学校未建设学校公众号或公众号未进行实时性运营,尤其是部分中学公众号信息平台不完善,涉及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较少,难以反映整体情况。鉴于此,笔者在正式抽样时从重庆市中小学名录中随机抽样50所小学并检索其公众号平台,抽样占比接近2019年重庆市小学总数的2%。随即进行不重复抽样补充样本,以保证学校总数为50所且抽样学校具备切实运营的公众号;最后得到分布在九龙坡区、渝中区、长寿区、沙坪坝区、荣昌区、奉节县、南川区、合川区等21个区县的50所学校的公众号。

因此,本研究以重庆小学学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为分析对象,聚焦目前重庆市小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现状以及新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了全面反映基本情况,本研究选择所选抽样的50个公众号开办以来至2019年12月31日的所有文章,共计13007篇,其中以媒体、媒介、新闻、记者、网络、上网、互联网、电视、信息素养为关键词检索新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报道,获得样本共计1372篇。通过人工筛查与分类,剔除无效样本,共得到新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文章520篇。

三、研究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当前阶段重庆市小学新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新媒介素养教育呈现多类复合方式

通过对抽样样本检索,发现现阶段重庆市小学已开展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多样、类型丰富,且不同学校开展程度、水平有所差异。根据其教育目的可大致分为认识媒介、媒介思辨、实践与创作三类。

1.以认识新媒介为目标导向,引导小学生熟悉互联网

以认识新媒介为目标导向的文章在抽样中占比为11%,有22所学校进行过该种类型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到新媒介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帮助其认识、理解新媒介;主要形式是专题讲座与班会分享。专题讲座主要为学校邀请媒体进校园宣讲,如白岩松、芝麻哥哥等主持人、记者、专家、媒体栏目组受邀到校开展公开课。班会分享主要为邀请从事媒体、网络安全领域工作的家长在班会上为学生做工作分享等。一位从事媒体工作的家长曾被某学校邀请与同学们做分享,该校的微信公众号上写道“天天630栏目的记者爸爸结合自己的职业,给孩子们讲解怎样当好小记者。”①资料来源:公众号:重庆外国语学校森林小学,https://mp.weixin.qq.com/s/klUZT6PZxAOxfQIBh0EZvQ.通过媒体人、专业人士以及教师科普等方式,学校带领小学生认识新媒介,学习掌握新媒介基础知识。伴随互联网发展的新一代小学生对于互联网并不陌生,但是引导其正确认识、理解新媒体仍尤为重要。

2.批判性教育是大多数学校的首选

以引导提升小学生批判性地使用新媒体能力为目的报道占比40%,有38所学校开展过此种类型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小学生的辨别能力,批判性地接收新媒介信息、科学合理使用新媒介。学校倡导小学生合理分配使用新媒体的时间,规范用途,掌握使用时的相关安全知识等,同时指出不合理使用新媒体潜在的风险与后果,如对身心健康乃至个体发展的危害等。此类教育主要形式是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向家长或教师推送科普文章以及宣传本校已开展实施的媒介素养活动。某小学在一篇科普文章中表示:以互联网为主阵地建设社群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资源。学生在网络上学习,同伴、教师和家长都可以参与并进行陪伴性评价,旨在倡导学生提高自我媒介素养水平,家校合力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设备的不断升级,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媒介化程度不断提升。这就要求小学生要充分掌握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把握判断信息价值的标准。学校应帮助小学生学会吸收有益的新媒介信息与合理利用对自己有帮助的平台,避免因新媒介素养的缺失而导致行为失范,过度依赖媒介或受到网络安全威胁。

3.实践创作类活动颇受欢迎,更有利于学校宣传

以引导学生开展新媒体实践为目的的报道在抽样中占比为49%,有25所学校进行过该类型教育。学校希望学生通过运用新媒体开展实践或创作新媒体作品的方式全方位认识、感知新媒体。值得一提的是,在抽样的样本中已有少数学校尝试与媒体合作,开展了新媒介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或训练营,例如:有些学校与重庆电视台、重庆科技馆合作开发馆校结合课程、华龙小记者训练营、重庆新华小记者等;有些学校积极组织小学生参加全国性青少年媒介素养系列活动、小小志愿者记者团、“融E录播驿站”、数字艺术类创作、创办校园媒体等新媒体实践活动。如有学校在《小小新闻发布会》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新闻、争当新闻主播的积极性,层层深入,让学生学会说新闻,说好新闻。还有学生以重庆赛区少儿组一等奖的成绩代表重庆到北京参加青少年媒介素养系列活动之《小小演说家》全国总决赛,在竞赛活动中深入感知、践行新媒介素养。

学校与社会媒体、机构共同探索新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为小学生提供了实践的舞台,让小学生在实践中收获感知,在参与或模拟新媒介活动中充分锻炼了小学生动手能力与创作能力。如此一来,不仅培养了小学生对新媒介信息的接收、理解、思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了小学生运用新媒介进行信息生产创造、互动传播、文化解构的能力。

(二)形成多客体参与新媒介素养教育

重庆市小学阶段新媒介素养教育对象由学生、教师、家长三部分组成。学生作为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直接对象占比接近八成,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教师主体占比约15%,家长角度不足1/10。

在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于发展中的学生应当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因此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以其自身学习、参与实践为主要形式。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辨别能力处于基础阶段,能力有限,小学阶段主要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7]。学校与家庭作为小学生行为养成的重要场所,面向教师与家长的素养教育实际上是实现小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另一条途径。其可使教师、家长成为新的传播者、教育者,实现受教育者的提升,最终通过提升教师、家长的新媒介素养水平以带动促进小学生的能力提升。总之,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同发展,同心协力共同引导,对小学生养成良好新媒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某学校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家长的媒介使用观念如何影响孩子——“一边看孩子一边玩手机,说实话,看孩子并不是一项轻松愉悦的事情,妈妈们也总有不耐烦和疲劳的时候,这时玩玩手机消遣一下,人之常情。但是需要注意频率,妈妈要是经常当着孩子面玩手机的话,孩子就很容易被手机吸引,他会想‘妈妈手里的东西肯定更有意思’”。①资料来源:公众号:渝中区枇杷山小学,https://mp.weixin.qq.com/s/_Zj9iPFOHiCZnQhKCDfn9g.旨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恰当的新媒介教育理念。

新媒介素养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教育不可忽略的板块,新媒介素养是全体公民都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同时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提升小学生媒介素养采用多维度出发,多方面展开,将有助于新媒介素养根植于内心,实践于课堂内外。家庭是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直接源头,家庭成员的使用习惯将会对小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可从家长出发,培养家长的良好使用习惯,并在使用中引导孩子认识、理解新媒介,从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新媒介素养。学校是新媒介教育的主体力量,是开展新媒介实践与创作最广阔的平台。教师所具备的新媒介素养渗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朝夕相处的学生。

(三)自发式探索教育仍在探索

新媒介飞速迭代带来的众多新媒介使用失范、媒介沉溺问题促使家长、学校、社会不得不积极面对。从学校教育角度出发,是否具备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意识、是否有明确的媒介素养教学目标、是否有完善的培养方案、是否有与之适配的媒介素养教育专家与师资都是新媒介素养教育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影响因素。

然而现阶段,小学阶段新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自发自觉机制,没有专门机构组织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系统化。在抽样的50所小学中仅发现有一所小学开展了新媒介素养相关选修课程,该课程是媒体携手名校独家打造的校园小记者素质拓展和教育培训平台,由媒体专业人员走进课堂带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进行亲身实践,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以新媒体实践与创作为目标的学校进行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大多以训练营或活动形式组织,课程属性也多为实践活动。新媒介素养课程难以全面普及,受一定的现实条件制约。传媒设备、专业人才、实践基地都是开设训练营的基础条件,而学校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综合实力也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媒介素养开展的频率与形式。部分学校仅在节假日之际,借助“开学攻略”“暑(寒)假安全教育”专题对新媒介使用作规范性提示。

四、小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升路径

目前,小学阶段的新媒介素养教育表现为多类型复合式教育方式,呈现多客体参与式教育格局,不同学校开展程度、水平有所差异。媒介思辨是现阶段学校进行新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心,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新媒介是首要目标。目前我国实践性的“自主”范式类的新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初步尝试阶段,要实现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化尚需要各方努力。

(一)强化学校职能,联动媒体完善素养课程

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应加强对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学校应有效引导家长、小学生正确认识媒介,明智运用媒介,并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在将新媒介素养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学校与专业研究员可组建新媒介素养教育实践项目指导委员会,实现学校与媒体业界、学界联动,从制度上为新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科学理论支持、专业人才保障、实践创作平台,为小学生提供新媒介创作平台与专业化指导。

(二)遵循新媒体发展规律,培养青少年新媒介交往能力

新媒介素养教育不能局限于某一种传播方式、某一个新媒体渠道的教育,应遵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遵循新媒体本身的发展逻辑与规律,将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变化、运用新媒介进行实践与创作、通过新媒体进行社会交往作为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心。此外,应化能动为主动,可组建诸如“小小科普家”等团队,由学校、家长指导学生团队带头创作新媒介素养教育作品,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宣传,在宣传新媒介素养教育知识的同时积极动员更多的同学关注、认识、实践新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创新创意形式锻炼小学生新媒介交往能力,切实提高小学生新媒介素养。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小学生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书,最优雅的媒介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