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构建导师协作模式培养非优势专业研究生的思考①

2021-12-07 16:26李中原
华夏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导师制医学院校协作

李中原

(桂林医学院广西脑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广西 桂林 541199)

科学技术研究划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活动的迅猛发展,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层层壁垒,促进了多学科之间的融合,许多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知识不断涌现,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应运而生,这给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1]。在我国,研究生可分成以从事科学研究为主的学术型和以解决实际工作需求为主的专业型研究生两类。研究生教育,不仅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承专业人才的培养,还越来越注重开拓性的高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但随着大批研究生优势专业出现,非优势专业却越来越显得力量单薄。多导师协作已成为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的重要驱动[2]。而如何运用导师协作模式,助力我国医学研究生非优势专业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值得我们思考。

1 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1.1 单导师制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单导师制,即由一位导师负责从研究生培养计划到论文开题、中期考核、成果发表直至毕业答辩的全过程。导师已形同于研究生的“父”或“母”,研究生与导师的在校关系名为师生,某种程度上来讲亦以家人相待[3]。实践已经表明,单导师制在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师与研究生间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一位导师同时带几名、十几名甚至更多研究生的现象。此外,导师还要从事科学研究,没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来引导研究生学习,因而造成研究生质量参差不齐,个人潜力未能得到充分激发,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严重不足。单导师制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与教育质量。

1.2 双导师制

除了单导师制外,国内许多医学院校也在运用双导师制开展研究生教育。目前,学术界对研究生双导师制有以下两种认识:第一,认为双导师制即校内校外联合制[1],主要是针对专业型研究生提出的培养方案,旨在实现校外实践与校内培养协同互补的培养目标。校内校外联合制具有较好的开创性,但因导师分工不明,加之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以及培养过程中轻实践、重理论等问题,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尚未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第二,因双导师制是主—副导师制[3],即一位教师担任主导,另外一位教师担任副导,这种制度对于副导师,尤其是时间充足、精力充沛的青年教师非常有益,青年副导师在主导师的悉心引导下,逐步熟悉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同时亦为日后成为研究生导师奠定良好基础。

单导师和双导师制度下,总会有一些研究生导师或忙于教学、科研或有行政职务及社会兼职多,导致精力、时间不够,只能通过教学秘书“小老板”或者外送联培的形式进行研究生培养,对研究生的培养仅仅起到“挂名”作用,即虚无导师模式[3]。研究生基本见不到导师,师生关系不免产生隔阂,又因多数情况是学生带学生,使得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困难。

2 新时代医学研究生的特点及培养要求

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各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是研究生培养的内在要求。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缺创新”问题[4]。在新的形势下,结合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如何提升医学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有哪些要求,医学院校或导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大,可有效运用同辈群体的互补性和相似性,建立研究生同辈群体合作学习的优势互补机制;②良好的学习与科研条件是研究生同辈群体进行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可多方联动,积极利用各种资源为研究生同辈群体创立适宜平台;③目标一致且个人效能感达到较高时能有效提升研究生从事创新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各成员间的主动合作与学习,应以科学观念引导,重在培养研究生群体的共同目标和提升效能感;④科学、合理地把握任务难度系数,因材施教;⑤树立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意识。

3 导师组在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优势

为了实现对研究生进行全方位指导,避免“放羊”式教育,实行导师组制非常必要[5]。目前,我国进行医学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导师组形式有:①基于医学院校内部相关学科专业的校内导师组模式。由于各导师间熟悉度高,交流沟通更方便、快捷且易于开展以医学院校为依托的科研活动。②医学院校之间的专家组模式。这种组建形式可放眼国际,不必局限于国内,旨在开拓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使得研究生能够接触到更多更加优秀导师的指导。③医学院校与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导师组模式。一般来说,科研院所科研实力强,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家队伍,承担的项目多,经费充足,但教学资源相对缺乏,所以这种模式组建的导师组能有效实现优势互补,对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④医学院校与企业组建的导师组有利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学生能将学习、研究和生产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促进医学院校与医学相关企业间合作交流的同时,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导师组的组建应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灵活、互补和协作为原则,以便有利于培养新时代具有创新、实践和开拓能力的研究生[6]。

4 非优势专业的学科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施了包括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等在内的一系列高等教育工程,其目的之一就是从国家战略高度来发挥高校优势,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学本科有一本二本之分,同一所高校不同专业也有强弱之别,即使在一流学科之中亦有非优势专业[7],当然,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也不例外。一般而言,医学研究生非优势专业有以下学科特点[8]:①招生工作进展困难,优质生源不足;②招生名额少,导师工作积极性不高;③专业培养难度系数大,多方向且覆盖面广;④社会受欢迎度不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和实践能力不高。总之,医学研究生非优势专业在生源质量、教育经费、师资队伍、社会影响和招生就业等方面总体处于劣势。因此,只有完善研究生培养体制,加大导师激励力度,才能提升医学非优势专业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助力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切实做到非优势专业向优势专业的有效转变,才能保障相关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增强医学院校的整体办学实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 医学非优势专业研究生的导师协作

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并不是封闭式的,而是受到各种外部因素(如主管部门要求、社会环境和学生个体需求)和内部因素(如学科水平、生源质量、培养模式与条件以及导师指导)的影响[7]。其中,导师指导在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导师指导通常以课题组例会、项目阶段性汇报、网上研讨和学术讲座等方式进行。为了保障医学非优势专业研究生的顺利扩招,解决非优势专业师生比例失调现状,加强学科交叉、渗透和各学科间的联系,以及积极开展多导师协作尤为重要[9]。

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导师协作模式?结合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非优势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要求,导师协作模式应:①破除“论资排辈”传统观念,促进高层次优秀人才脱颖而出;②制定并实施特殊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③加强组织、强化管理,严格协作模式下的导师遴选与考核;④建立培训上岗制度,强化教书育人理念;⑤激励学术交流,营造导师协作氛围,活跃导师思维,为提升医学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供优质条件。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医学院构非优势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就医学非优势专业的学科特点和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了医学非优势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协作模式,相信这种导师协作培养模式能为医学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猜你喜欢
导师制医学院校协作
团结协作成功易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协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