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过程性探究
——以《史料学》课程为例

2021-12-07 23:20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大学生

裴 永 亮

(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一、大学生教育的基本特征与自主学习的不足

大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较高端部分,其前承高中教育,后启研究生教育,前后紧密联系。其中本科生的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而研究生教育主要侧重以专业为基本单位,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划分专业性更强、范围也更为广泛。我国在1986年颁布了关于加强学生工作的通知指出,大学生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培养大学生时更加突出其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突出其创造性成果、发展社会文化等作用,以实现当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1]可以说我国大学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国家培养高级人才和发展我国的科技文化的双重阶梯任务,另外大学生教育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科学技术提高的基础保障[2]。

大学生教育作为中学后教育,其基本特征较高中阶段的教育更为复杂,层次也更高,因此大学生基本特征定位有其特殊的要求,主要表现其探究性和专业性等特征。

从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开始扩招以来,本科生的数量实现了大范围的增加,本科生数量的增加使其成为了一种通识教育[3],相比之下,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目标则定位于培养创造性人才[4],大学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区别主要表现在本科生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而研究生教育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究和创新上。与研究生教育相比,大学生教育更为强调大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本科生教育要求学生受到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在学习过程中使大学生获得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而研究生教育却是侧重于“研究”“探索”等方面的发展,要求研究生在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研究生对学术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而本科生教育也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更多倾向与初步性和基础性[5]。

大学生教育按照专业进行培养,是比研究生基础的专业教育。本科生在具备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性理论、方法论等课程的学习以及必要的学术训练,增强对理论研究及其规范化要求的认识与理解。而研究生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基础上,在学习期间有一定数量的开拓性、创新性的成果公开发表,整体研究水平上一个台阶[6]。

大学生教育主要是通过对专业性理论、方法论等课程的学习以及必要的学术训练,增强对理论研究及其规范化要求的认识与理解,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以及其在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在原有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性理论、方法论等课程的学习以及必要的学术训练,增强对理论研究及其规范化要求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教育一般要求在学习期间有一定数量的开辟性、创新性的成果公开发表,整体研究水平上一个台阶。

鉴于大学生教育的以上基本特征以及大学生阶段学习的特点,大学生学习上需要实现自觉学习,通过不断的自觉学习来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但目前来看大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刚进入到大学的学习阶段,由于中小学教育的惯性,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然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等待老师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而自我学习意识不强,一般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缺乏继续学习的意识,完成任务时并没有进入思考阶段[7]。

二是自主学习目标缺乏。一部分大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缺乏计划性,表现在学习在随意状态下进行,缺乏整体观念和统筹性规划,对达到的短期目标和终极目标不明确,有的大学生虽然知道学习计划的重要性,但由于目标的不确定性导致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

三是自主学习的执行力度不够。当前时段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行为延迟,学习执行力度不够,虽然对自主学习的可行性认可度较高,但由于拖延等习惯影响,无法全心全意投入行动中,结果导致学习完成度不佳。

四是学习方法不到位。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者所采取的具体活动措施和应对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大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对学习的前、中、后相应阶段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评估管理,从而无法及时优化、促进自己的学习。

五是自主学习中缺乏相应的指导,心理方面的调节能力比较弱。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较中小学生短,故此时间的紧张感带来学生的焦虑紧张情绪,加上大学生学业压力较大,必修课程、英语等级、学业论文、实习见习和毕业论文等的要求,使大学生较差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认知,从而严重影响到其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史料学》课程

研究历史离不开史料的支撑,史料作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所必须依赖的资料,可以说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在史学研究中经过系统的充分检验的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坚实基础。历史学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详实地占有资料,然后经过对史学理论的不断学习,依靠史料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可以说这是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与手段[8]。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深入,对历史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中,史料的范围也越来越扩大,除了专门类的史籍可以作为史料,其他文献也可以作为史料。包括历史时期政府和民众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记录下来的资料,也包括古代传承下来的文字、实物和口头语言也可以作为史料[9]。

专门史指对于某些学科的研究的专门学,不仅体现出这些学学习究的时代水平,也记录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历史。而“专门史史料学”如民族史史料学、音乐史史料学等,是对专门类的史料进行搜集、鉴别和运用的科学[10]。目前来看史料学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可以称为史料学通论,主要是通过对史料的搜集、鉴别和运用,进而研究史料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另一类可称为具体的史料学,其主要是以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历史学领域史料为例,对其来源、价值和利用进行研究,这一类史料主要包括通史类史料、断代史类史料学或者专门类的史料学[11]。

其中如在《先秦秦汉史史料学》中介绍了先秦秦汉时期的传世书籍和古文字资料的主要情况,以及史料的年代,重点介绍了古书和古文字资料的性质和主要内容。其中也利用战国秦汉出土文献资料来考评古书的年代[12]。专门史研究的是某一特定事件等在历史上的发展状况,比如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军事等,具体划分来看包括经济史、战争史、民族史等等。其中如林幹先生的《匈奴史》,该作对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起到公元1世纪(东汉初)时期匈奴族政权组织形式、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习俗变迁、部族盛衰以及汉匈、汉与西域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从而再现了匈奴族的历史面貌,本书对研究北方民族关系,以及中亚史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3]。

另外在对《中国民族史史料学》学习中,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各个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共同构造了中国恢弘的文化和历史[14]。研究中国的历史,不仅需要研究汉族的历史,还要去研究少数民族的历史。中国历史发展是各民族共同参与的过程。研究民族史,就要研究民族的来源、形成、演变、发展及其规律。而研究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离开民族的史料,整理和研究民族的史料有助于对相关民族更深刻的认识。可以说史料学和历史学相互依靠,利用史料来研究民族关系,包括研究相关文献、源流、以及真伪考辩等。一般来说民族史史料作为文献资料,其主要来源于正史当中,比如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载了东越、南越、朝鲜、大宛、西南夷、匈奴等民族,把当时我国周边的少数民族都包括在内了[15]。另外如《新五代史》中将契丹、吐蕃、回鹘等列外国,开创了研究民族的新思路。研究少数民族史料,仅靠正史是不够的,每个民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大量的史料,如明朝的《明实录》,记载了从朱元璋到朱由校共13朝的历史,其中保存了明代各民族详细的资料。

三、《史料学》教学中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当前的我国教育提出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16]。大学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较高层次,属于培养人才的较高端,因此其在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进步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大学生学习能力是其之后从事科学研究所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也是衡量其学习能力的标准[17]。

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实践的能力,要实现发现问题和学习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因此要对大学生在学习中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变革,从而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共振、相互促进,达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进而实现大学生在学习中的有效性[18]。

从历史学专业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来看,学习能力可分为明确学习目标、发现历史问题能力、查阅历史文献能力、总结归纳历史问题能力以及学习表达能力。

1.在自主学习中明确历史学习的目标

在历史学大学生的培养中,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进而明确学习任务。依据大学学科的培养大纲,确定好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并需要符合大学生的学情。在专门史史料学的教学中,依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好自学提纲及目标要求,如在学习匈奴史史料时,要求大学生明确匈奴相关史料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大学生希望研究匈奴某一历史时段的内容,要学习目标明确。另外在学习民族史史料学时,要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民族史料掌握清楚,如学生要收集春秋时期的民族史料,就离不开《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等史料。

2.在自主学习中发现历史问题

大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发现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发现了历史问题,才能产生问题意识,进而逐步去解决历史问题。因此可以说历史学大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是契机,面对问题是挑战,解决问题是超越。历史学大学生只有产生了问题意识,才能激发出学生们解决问题的热情。在学习匈奴史史料的过程中,大学生可能对各匈奴单于统治时期的某一问题产生疑问,进一步收集史料,解决问题。

3.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探究

大学生要按照教学目标联系所学知识,在遇到困惑时需向本专业同学合作探究。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该同学组织专业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或向教师请教,形成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专业同学讨论或者教师点拨后,需要及时查阅历史文献,解决大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在藏族史料的学习中,由于藏族资料较为丰富,一位同学很难完成对其全部资料的收集,这时就需要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如在整理元、明、清时期西藏地区的史料,有的同学收集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而擅长《册府元龟》研究的同学,可将《册府元龟》中九百多条的史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另外新疆出土的吐蕃简共有460枚,涉及经济、军事、政治、文书、宗教等等,是研究吐蕃军队在西域活动的重要史料。在此过程中大学生分工合作,查阅史料,有助于保障问题分析的全面性。在该环节中教师作用减少,要加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19],从而提高大学生学习的成效,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角度的交流和相互补充[20]。

4.在自主学习中总结归纳历史问题

大学生在查阅资料之后,根据总结出的问题,抓住历史问题的重点,自我释难解疑,对于未能解决的问题,再次合作探究,大学教师起到桥梁的作用。归纳总结必须全面准确、简明扼要,通过总结,大学生对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将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为后面解决相关问题打好基础。如在学习匈奴史史料过程中,对于汉匈关系的梳理较为困难,需要大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合作,并进一步的归纳总结。

5.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表达能力

学习课题研究方向的选择是科学研究工作的起始点,选择正确的学习研究方向决定了学习课题工作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科课题研究方向的选择是大学生培养工作中重要环节。学习论文发表也是大学生培养中的一个重要表现,之前的环节基本实现后,学生可以尝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提升学习表达能力。使大学生加深对基本史料的理解,逐步形成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21]。

随着大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以学定教、及时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是解决方法之一。大学生教育位于高等教育的较高端,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知识不断地更新,这就要求当前教育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注意加强对大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大学生培养中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表明我们大学生的培养基本是成功的。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大学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外部对大学生教育提升的要求成为当前大学生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大学生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以质量为内涵,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让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是大学生培养机构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此环节同时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2]。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大学生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史料二则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