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政课堂交互性提升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为例

2021-12-07 23:20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课堂教学

韩 雪 吟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4)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新媒体平台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除了传统的网络社交媒体如微博、QQ、微信等,还有以视频为主要内容的抖音、快手、微电影等新兴网络平台,以及诸多基于移动网络发展的具有不同功能的手机app,为改善高校课堂教学体验,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如何将新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切实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政课教学研究中一项重要课题。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曾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相结合的高度重视,说明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1][2]。

通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为试点,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对思政课常规教学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以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最终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下面就将以此次试点结果为例,讨论新媒体技术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堂交互性这一议题。

一、课前线上导入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囊括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框架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版块。其中涉及的相关原理理论较多,理论深度较大,相互间关系较复杂,学生在课堂上完全理解掌握有一定难度。因此,引入课前引导模式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的课堂导入模式大多采取学生课前自主阅读的方式,例如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本的章节内容,或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进行知识补充学习。这种方式在本课程中的效果甚微。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哲学为基础,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哲学思维,才能了解课本的内容。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无法获得参考书目,比如课本的理论难度太深看不懂,等等。这些问题无法及时获得解决,使预习效果大打折扣。

此次教学试点的课前导入改革,主要目标是解决学生在传统课前预习时遇到的实际困难,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打破课前师生沟通不畅的障碍,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课堂交互体系。根据疫情期间线上课程的经验,学生在能够实时互动和反馈的网络空间,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参与度也更高。网络平台拥有多样化的互动模式:可以在聊天板块留言,可以在讨论板块视频,可以在课堂上语音提问。通过这种模式,一方面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和知识点能够在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互动方式不再局限于举手提问,而是随时随地能够提出问题,也解决了部分学生因为不好意思或不想打断老师的讲话而不敢举手的担心。

为了实现改革目标,首先需要从技术上解决教师与学生的即时交流问题。在开课之前,借助某网络教学平台,搭建数字化课程体系,为学生与教师建立双向交流的中介,保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其次,解决学生获取纸质文本的困难,将参考资料电子化供学生随时查阅,为学生提供一个便利的线上学习环境。最后,建立线上第二课堂,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给予充分的讨论空间。

信息技术手段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为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供了技术保障。而课前导入的内容则是保障学生预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在试点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两种方式保障内容的输入。第一,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们展开线上讨论,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比如在讲解原理课程最基础的概念“唯物主义”之前,会首先让学生思考“人为什么会思考世界的起源”这样一个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哲学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给出丰富的答案。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回答带入到后续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强化知识的学习。第二,发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包括哲学、历史知识相关的补充内容,形式多样,有纪录片、公开课、影视剧作品等,让学生观看部分片段并在平台留言发表感受,扩充学生的背景知识,了解马克思其人、其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为后续教学打下牢固的基础。

从教学实践反馈来看,基于新媒体平台的课前导入模式比传统的课前预习效果有明显提升。首先,提高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将预习落到实处;其次,在课堂开始前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效提升了师生间的交互性,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通过课前的讨论互动,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课堂内容和进度。

二、课中新媒体“嵌入式”教学加强学生参与度

课前线上导入模式为线下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如何将新媒体技术嵌入到传统的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提高师生之间的交互性是此次教学改革试点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集体备课的讨论发现,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学生“抬头率”不高;第二,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强;第三,教师很难通过课堂情况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无法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整。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从客观条件而言,思政课程不同于专业课教学,内容较抽象,学习难度较大,学生难以保持注意力,再加上手机等各种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影响,更是加剧了课堂教学的难度。从主观态度而言,学生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多数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停留在考试过关获得学分的层面,没有意识到思政课程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让学生能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针对以上几个重要问题,此次试点教学制定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第一,建立一体化动态教学平台。一体化动态教学平台是基于新媒体技术,将线下的传统教学与信息化网络系统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从技术层面看,这种教学软件已经开发的比较成熟,但问题在于使用者缺乏对软件功能的深度挖掘和充分完善,往往在使用的时候流于形式,与传统教学平台并没有太大差别。实际上,一体化动态教学平台要求在教学软件的技术支持下,充分实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无障碍互通。这是保证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通过与某网络教学平台深度合作,实施课中的内容与形式改革方案,在使用过程中完善其功能,使其有效地为思政课教学工作服务。

第二,在教学平台上进行内容的改革,实现线上资源共享,线下因材施教。以教研室为单位,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共同搜集整理大量与本课程理论知识点相关的各种社会生活案例、时事热点新闻、视频资料等,教师们在网络教学平台共享资源,并能够及时更新。同时,共同制定学生情况摸底问卷,开学第一课,任课教师通过线上问卷的形式对教授的学生展开调研,了解学生的关注焦点。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这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非常明显。以这次试点为例,来自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男生所占的人数比例较大,对体育、军事、历史、航空等领域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于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从建立的资源库中选择了与这些领域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学案例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反映良好,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第三,在教学平台上进行形式的改革,进行线上实时互动,线下即时答疑。随着新媒体形式的不断多样化,其即时性与互动性深受青年学生欢迎。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应当取其长处,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课堂上的交互时效决定了课堂知识传播的效率。当学生的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提出,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馈,将会大幅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尤其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样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一个知识点是否讲通讲透对后续学习有着重要影响。针对这一问题,解决的方案是将网络视频播放中的弹幕形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随时在手机上操作,针对教师的讲解提出问题;而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通过投影屏幕能够随时关注和解答学生的困惑。这一方式既加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实现了教学目的。

三、课后巩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认同感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深化理论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设置中,本身就包含了实践教学学时。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不得不取消了一些线下的践教学环节。如何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完成实践教学目标,是针对课后巩固方面所设定的一个主要目标。

在此次课堂试点改革中,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完成实践教学目标。第一,将每一章的重难点与历史、时事等相结合,形成一个主题,比如“谈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实践对认识的重要作用”等。将学生分成小组,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影视剧作品的剪辑、录制情景短剧、直播互动等方式完成实践活动。第二,举办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演讲和朗诵比赛,与课前导入环节相结合,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文献并提出自己的理解。最后,挑选出优秀作品在校内网发布,并上传至其他主流互联网平台,让学生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结语

从此次教学改革试点的结果来看,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建立一体化的动态教学平台,针对课前导入、课堂讲授和课后实践三个环节,分别依托不同的技术手段,将新媒体平台融入思政课堂,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完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养成教育和文化传承教育的任务。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课堂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