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乡村旅游路径下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研究

2021-12-08 03:06李星群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18期
关键词:攻坚旅游资源

王 晓,李星群,文 军

(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 530004)

2020年中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社会全员奔向小康。在此基础上,中国扶贫工作将全面转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新阶段,就需要脱贫项目的长效运行与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扶贫自2016年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计划以来,已经被实践证明为脱贫的有效手段,旅游扶贫以其可持续发展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不仅可以解决民生问题,还可以改善社会、生态环境等问题,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1]。广西地形地势复杂,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自然条件或区位条件处于劣势地位,但是拥有独特的自然、人文、社会、民族等资源禀赋[2]。近年来,广西各县域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秉持旅游致富的理念开展旅游扶贫工作,把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向全域拓展,向乡村推进,旅游扶贫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开发和积极利用旅游资源,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是贫困地区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因此,基于对广西乡村旅游实际发展情况的研究,就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可行性分析

1.1 广西旅游扶贫效果显著

近年来,广西依托丰富的山水田园、民族民俗等各类旅游资源,积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旅游市场,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新业态,差异化培育乡村旅游产业。2020年上半年,全区乡村旅游参观人次约为7 724.37万人次,占全区游客总量的43.2%;乡村旅游消费约为534.26亿元,占全区旅游消费总额的27.1%,直接拉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农户增收[3]。2020年11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宣布最后8个贫困县摘帽,区内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至此,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标准下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 3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乡村旅游在脱贫攻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4]。期间,广西文化和旅游部门共计扶持了550个贫困村发展旅游业,直接带动30多万人脱贫,辐射带动80多万贫困户参与旅游扶贫就业[5]。乡村旅游在保障贫困群众稳定收入、防止返贫等方面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乡村旅游有利于激发内生动力

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激发其内生动力。内生动力可以理解为以群众为主体,通过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与创造能力实现自下而上的发展[6]。乡村旅游有利于激发内生动力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内生动力的源泉主要是产业与劳动力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积极培育“旅游+”产业,对乡村旅游产业链扩面升级的同时,可以吸引留住劳动力资源,将乡村的资源变资产,实现贫困地区的内生式发展,使得最终利益留在乡村;二是在乡村旅游业中,群众是直接参与者与受益者,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群众自身利益,因此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克服等靠要思想[7]。

1.3 乡村旅游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载体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要聚力做好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基于乡村旅游市场组织能力、关联带动作用、稳定就业的民生导向和公共服务等特点,选择乡村旅游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载体。而乡村旅游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载体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近几年广西乡村旅游业发展状况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逐年攀升,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二是当前广西贫困地区减贫形势严峻,仍然存在一定的返贫风险,需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继续延续扶贫政策,减少零基础的大开发,降低返贫和贫富差距拉大的风险[8]。

1.4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意

乡村旅游不仅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其最终目标指向是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一是乡村旅游可以引导乡村产业建设。乡村旅游改变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积极开发“旅游+”产业,完成旅游优势向市场优势的转化,壮大了乡村旅游产业。近几年,广西全力挖掘自然风情、民族民俗文化活动,积极开辟“文旅融合”“长寿带”“红色旅游”等旅游路径,推广了一批文创产品、长寿美食、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等,辐射带动餐饮业、住宿业、农产品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二是乡村旅游可以稳定贫困就业。乡村旅游就业岗位弹性大,能够基于当地劳动力的技能,扩大正式或非正式就业,保障巩固民生问题。三是乡村旅游可以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强了交通、水电、网络通讯等惠民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厕所改造、生活污水以及垃圾处理,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时乡村旅游区的评定对餐饮、住宿、服务、安全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规范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乡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良好乡风文明建设,使得乡村更加宜居[9]。四是乡村旅游可以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旅游的发展秉承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当地居民在生态资源中寻找价值,同时又以生态资源的利益联结者的身份,在开发利用中保护,不断优化生态文明环境,形成良性循环[10]。五是乡村旅游可以统筹城乡发展。乡村旅游作为阶段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利用农业的多功能价值,满足城市中产阶级休闲娱乐、消费双需求,实现城乡资源双循环,缩小工农剪刀差,有力解决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11]。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全产业链支撑

广西旅游行业市场进出门槛低,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大,其初级化的乡村旅游产业模式限制了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12]。在乡村旅游中所提倡的三产融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目前的三产融合还只是停留在了形式上的三产融合。首先大部分乡村旅游区一产规模不够大,并且没有标准化生产,无法形成产品特色;二产加工业只是停留在了初级阶段,缺乏精深加工;三产销售业局限于游客消费,如自采摘,没有形成自己的固定市场,销售渠道匮乏。初级化的旅游产业模式限制了利润的增长,产业也无法做大做强。尤其是在广西这种多山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如果没有自己的产业链支撑,及其容易发生运营困难。在2020年的疫情期间,不仅游客量急剧下降,乡村旅游区的水果产业园,如柑橘等一时也难以找到市场,最终导致滞销,给农户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如果乡村旅游区建设有生产加工产业链、冷链物流等,则可将柑橘生产再加工为果汁,或利用冷链物流进行长途运输,寻找远程市场,以降低损失。

2.2 人力资源匮乏

乡村旅游需要众多的劳动力,特别是需要打造一批专业、高素质、技能全面的经营管理者,但是从业人员大多数为当地农户,整体专业技能不高、文化水平较低、观念落后、管理水平低下,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3]。目前社会发展正经历着信息化、科技化趋势,智慧旅游广泛出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层次与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势必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乡村旅游业人才匮乏,缺乏创新创业型人才,导致乡村旅游缺乏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主导能力,难以实现创新型、跨越式的发展[14]。

2.3 旅游要素分配机制不完善

在大多数帮扶政策中,首先需要乡村旅游企业进行申报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考核与评估,达到一定标准后才给予帮扶资金或其他优惠政策。在这种评估标准下,最后筛选出来的扶持对象一般是规模较大、发展较成熟的企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容易导致小企业生存处境困难,造成“扶强不扶弱”的现象出现。乡村旅游产业经营模式多种多样,有“企业+农户”型的企业带动模式,“政府+(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型的政府主导模式、“专业协会或合作社+(企业)+农户”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以及“集体+农户”型的集体主导模式[15]。企业带动型以及政府带动型的乡村旅游产业经营管理较完善,获益良好,但是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或集体主导模式的乡村旅游产业,由于从业者受到管理水平、知识技能的限制,在生产经营方面经常存在一些问题,如运营机制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等,直接限制了扶贫资金的申请资格[16]。脱贫攻坚巩固提升阶段,保证扶贫开发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保证投入力度稳定。但是由于区域的差异性,导致扶贫资源分布不均,大部分流向经营体系完善的乡村旅游产业,违背了扶贫资源的公共资源属性。应该要合理统筹使用扶贫资源,逐步扩大资金、项目等扶贫资源受益面。

3 对策与建议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是长期的,也是动态的,旅游发展与贫困人口脱贫之间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这其中需要积极干预与引导,否则会加大贫富差距,得到相反的结果[17]。

3.1 支持构建旅游扶贫产业集群

乡村旅游是产业扶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载体,要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构建产业集群,保障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旅游与扶贫产业构建产业集群,首先需要重视旅游资源与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18]。目前产业普遍存在开发规模小、开发形式简单、开发资源分散等问题。在开发前要提前做好对资源种类、数量以及质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摸清底子,充分挖掘当地优势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凸显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19]。其次是以项目开发为中心,整合多个产业链,打破部门和地域界限,集聚具有互补性与关联性的特色产业,鼓励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本联合,促进产业间的整合与专业化分工,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具有强劲、持续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2 注重乡村旅游扶贫人才的培育

乡村旅游产业涉及学科领域较为广泛,需要培育多层次、多学科型专业人才。一是鼓励高等院校开展乡村旅游产业相关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二是鼓励高等院校、产业协会组织专家针对经营主体的带头人开展定期教育与培训,提升专业技能知识与整体素质。三是鼓励企业定期组织开展对贫困农户的教育培训,通过专项教育与培训,提升贫困户的劳动力素质,让每一位贫困户至少掌握一项专业技能,能够凭借一技之长实现就业[20]。四是建立人才资源精准帮扶机制,选派相关知识领域工作人员组建工作小组到乡村旅游扶贫企业实施定期定点精准帮扶,建立常态化驻村精准帮扶机制。通过精准帮扶,不仅有利于提升农业经理人的经营管理技能,也有利于掌握扶贫产业发展需求,研究总结扶持政策制定方向,切实提升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发展[21]。

3.3 完善帮扶机制,兼顾公平与效益

在帮扶政策方面不搞一刀切,根据实地调研情况确定扶持政策的制定标准与方向。一是放宽申报标准,降低政策扶持门槛,推动扶持资源向小企业倾斜。申报内容减少形式化要求,增加实质性阐述,对企业进行分类,针对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帮扶政策。二是综合评估企业实际情况,不能仅依靠上交的材料进行考核评估,在看到经营主体所取得的经营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存在的问题,了解他们所需要的帮扶点在哪里,以便对症下药,真正做到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落到有需要的地方。三是支持实力较强企业一对一协助、帮扶中小企业,加强企业间的经验、信息、技术沟通交流。

猜你喜欢
攻坚旅游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