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品牌化:市域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的路径研究

2021-12-08 07:59王华华王可园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两新市域党组织

王华华 王可园

[摘 要]“两新”组织党建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中央、省域层面领导“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宏观性,市域层面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有着“属地领导”的独特优势。党建品牌化与非品牌化是市域层面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的两种异质路径,从党选树典型的工作传统来看,前者更符合当前市域层面的实践选择。市域层面聚焦党建品牌化,以打造“两新”组织党建品牌来带动全市“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需从“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创建机制、党建品牌养护制度、党建品牌宣传渠道、党建品牌扩散机制等方面入手,有效实施“两新”组织党建“雁阵计划”,

释放“由一到多”的“两新”组织党建品牌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

[关键词]市域;“两新”党组织;党建质量;党建品牌化;品牌扩散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21)06-0013-10

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不仅关乎中国共产党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提升,也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高低[1]。“两新”组织党建领域相对机关党建、国企党建、事业单位党建、村(社区)党建、学校党建等领域较为薄弱,因此如何提升非体制内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质量就成为市域治理实践与理论的重要课题。市域治理相对于宏观的国家治理、中观的省域治理,更能直接触及“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实际布局,具有政策操作层面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由此,作为基层党建重要组成部分,市域层面推动“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日益成为“热话题”,这个话题也逐步聚焦到市域层面如何用新眼光、新思维、新机制来促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联动方面[2]。市域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需要始终遵循党建工作规律,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建强党组织,发挥党员模范作用,破解“两新”组织发展及党建中的难题,彰显党建引领“两新”组织发展的质效。

一、市域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的难题

自2000年以来,作为党拓展工作领域、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抓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日益成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必不可少的部分,备受学界关注[3]。从实践层面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经历了由部分“两新”组织“重点布局”到全领域“两新”组织“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两个全覆盖”过程[4]。2012年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中办发〔2012〕11号),对于落实“两新”组织党建“两个全覆盖”、推动“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然而,各个地方党委组织部门在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实践中依旧面临着一些难题,亟待从“党建引领市域治理”层面去解题。

第一,“两新”组织党建易流于形式。对于“两新”组织党建的上级指导部门而言,“两新”组织面广量大,涵盖各类私营企业、新社会组织、律师协会、楼宇经济等,客观上存在“两新”党建“千头万绪”难管理、难指导的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入攻坚期,因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化而出现的新型基层单位进一步加大了“两新”党建的管理难度,缺乏组织形态上“体内党建”与“体外党建”有机融合,呈现“两新”党建易流于形式、党建工作十分薄弱的情况[5]。从利益分析视角看,“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流于形式,本质上源于“两新”组织自谋生计,市场逐利求存的动机强烈,往往对“党建”采取功利性心态,而破题的关键在于党组织的成长与“两新”组织的利益增进能够实現利益共生[6]。

第二,“两新”组织党建与业务融合不够。随着新时代党对“两新”领域“组织全覆盖”和“工作全覆盖”的全面推进,“两新”组织对党建工作较以往有了更深的思想认识,但在行动上对“抓党建就是促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理念仍然贯彻不够,依旧存在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现象[7]。集中表现在“重业务轻党建”“就党建抓党建”“重留痕轻效果”“重活动轻内容”,把党建当作务虚的软指标、软任务,不能有效地将党建工作融入“两新”组织的长远发展、行政架构、生产经营、形象塑造、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也就无法发挥“党建引领‘两新组织发展”的组织功能[8]。

第三,“两新”组织党支部建设缺乏规范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非公有制经济起到了激活市场、弥补公有制经济短板的重要作用,成绩取得与“两新”组织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密不可分,而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需要强化“两新”组织党建作用发挥,实现“两新”组织高质量的“以党建促发展”[9]。然而,“两新”组织党建客观上面临着党支部建设不够标准化、规范化的问题,如“两新”组织党支部开展“三会一课”不规范、组织生活积极性不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流于形式、以开展活动代替党建等,影响了“两新”组织党建引领非公经济的“两个健康”发展[10]。

第四,“两新”党组织的组织力不强。在党中央强有力地推进“两新”组织“两个全覆盖”中,各个地方对于“两新”组织实施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较为得力,“两新”组织党建领域出现“强覆盖”的态势,但各个“两新”组织自身对于党建工作呈现“弱功能”的现状,这种“强覆盖”和“弱功能”怪象也表现在“两新”党组织的组织力方面,使得较多的“两新”党组织呈现组织力不强的问题,包括组织功能适应性不强、不断加强自身政治建设的准备不足、“两新”组织党建资源支撑不足及“两新”党组织的组织基础薄弱等[11]。

第五,“两新”组织党建的创新动力不足。对于地方而言,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是自身工作的“硬任务”,它天然地具有引导“两新”组织党建创新的动力,但这种创新动力并不等于“两新”党组织自身党建的创新动力[12]。事实上,“两新”组织谋生式发展缺乏时间、财力、人力去支持党建活动,市域层面推动“两新”组织党建的“热度高”与“两新”组织自身党建“热度低”形成鲜明对比,两者之间呈现“上热下冷、上紧下松”的责任层层递减态势,导致“两新”组织党建缺乏创新动力,甚至引发“两新”组织党建功能定位不清和党建引领“两新”组织治理欠缺的问题[13]。

二、党建品牌化与非品牌化:市域层面推进“两新”组织党建的异质路径

“两新”组织党建的提质增效主要分为两种路径:一种是外部性路径,外部环境压力驱动“两新”组织重视党建;另一种是内生性路径,“两新”党组织自身认识到加强党建对于引领自身发展的现实意义,从而自觉地“建强党组织”“塑造党建品牌”“提升党建引领质效”。依据“生产经营属地管理”规则,“两新”组织的发展依托一个特定的城市,其所在城市的外部环境,不仅对“两新”组织自身生产经营有着重要作用,也对“两新”组织党建有着重要影响。由此,市域层面的领导对于提升“两新”组织党建质效和推动“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就有了宏观的中央层面领导、中观的省域层面领导所不可取代的

“属地领导”的主体地位和功能。

作为“外部性路径”,市域层面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具有多样性的路径,包括塑造党建文化环境、依靠街道园区层层推进、依托产业行业抓党建、借助党建顾问指导党建、培育党建品牌等方式。

党建品牌是一个基层党组织各项党建工作的有机整合和提炼升华,它依据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把基层党组织特有的政治目标、政治理念、政治定位、组织方式、履职水平等内在要素,有序融入该基层党组织所在组织实体的工作内容、工作制度、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工作传承等各个方面,加强政治定位、组织管理、制度创新、文化塑造,增强党员对支部党建文化的理解、感悟和认同,不断丰富和发展党建工作的传统内涵,提升党建引领发展的工作附加值,形成该基层党组织在党建工作领域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

培育党建品牌是近年来不少地方城市从市域层面抓“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与市域层面抓“两新”组织党建培育品牌相反的做法是党建非品牌化。党建品牌化与非品牌化是市域层面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的两种异质路径,它们拥有着共同的市域层面的领导主体,但在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的价值理念、主要方式、优势和不足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见表1)。

市域层面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的两种异质路径,本质上反映的是市域层面领导主体抓“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党建品牌化强调的是“重点论”,通过抓住全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中的重点,寻求先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突破口,以资源集聚、政策创新、持续投入、宣传推介、组织赋能等方式,重点打造“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示范点,形成“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头雁效应、口碑效应、示范效应,避免市域层面的领导主体陷入

“两新”组织面广量大的纷繁性、事务性、平庸性,从而难以在市域治理中出成绩。另一方面,党建非品牌化偏重于“两点论”,习惯于统筹兼顾“两新”组织面上情况,以工作覆盖和组织覆盖的有形覆盖为主,对于有效覆盖重视不够,较多地采用“一盘棋、全面性、无重点方式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两新”组织基层党建获得较为平等的“普惠资源”,但缺乏党建工作创新动力,既容易导致市域治理变成党建政策的“二传手”,也容易导致全市“两新”组织党建平庸化、难出党建品牌。

从党建工作传统来看,选树先进典型或劳动模范人物一直是我们党推进组织工作和党建工作的优良传统。培育党建品牌是市域层面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它立足“两新”组织自身工作特色,建强党支部,引导党员创新活动载体,开展特色化、品牌化、多样化的党建活动,既能彰显“两新”组织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的政治性、严肃性与活泼性,也能促进“两新”党建与“两新”组织文化的融合发展。市域层面创建“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两新”组织党建的开拓创新和长远发展。市域层面创建“两新”组织党建品牌,以“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牵引,吸引更多“两新”组织争创党建品牌,不断完善“两新”党组织的组织设置,规范“两新”党组织党务工作,提升“两新”党组织党建引领发展能力,从而更利于“两新”组织党建的开拓创新和长远发展。二是有利于市域层面改进基层党建工作领导方式。市域层面创建“两新”组织党建品牌,需要推进“两新”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从而促使“两新”组织遵纪守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也对其他领域和条线的基层党建发挥党建品牌的辐射带动、示范和导向作用。

党建品牌化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值得重视,特别是市域层面选树“两新”组织党建品牌所形成的“组织资源内卷化”问题。任何政党都具有“引导、交流和表达”的功能[14](P82-86)。政党的引导功能客观上呈现在对资源分配的均衡上,甚至包括对它的局部组织的分配,因为“不公平的资源内卷”会导致政党自身的社会公信力下降。政党尤其是控制了政府分配资源权力的执政党,需要从自身的政策引导上重视资源分配、荣誉分配的公正性问题,防止资源不均衡导致的社会秩序不稳或社会认同流失[15](P334-335)。

地方党委将组织资源嵌入部分“两新”组织党建品牌或先进典型中容易导致组织资源内卷,而那种普惠式资源均撒到“两新”组织中又会显得“地方党委的组织资源贫瘠”,导致“两新”组织党建质效不高且“党建名实分离影响引领效果”。因此,深入研究市域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的党建品牌化路径,有必要从城市个案视角系统分析党建品牌化的整体做法、主要经验及相关不足,从而因症施策构建市域治理“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的新机制,形成市域提升“两新”组织党建质量的新理念。

三、规范化与创品牌:无锡市域层面抓“两新”组织党建的实践

作为长三角重要城市之一,无锡历来重视党的基层建设工作,尤其在“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方面成绩不菲,是市域层面以“规范化和创品牌”来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的优秀个案。从党建质效看,无锡循着“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路,从基层党建相对薄弱的“两新”组织入手,针对“两新”党建“两个全覆蓋”质效不高、党建与业务融合不够、党支部建设缺乏规范化、党组织组织力不强、党建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市域性推进“两新”组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打造“两新”组织党建品牌作为抓手,有力实施了“两新”组织党建“雁阵计划”,以“头雁领航,群雁齐飞”实现党建品牌的示范效应,整体上提升了“两新”组织党建质效。

第一,目标定位:养育“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对于“两新”组织党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无锡有着清晰的认知和目标定位,即从加强“两新”组织党建的趋势上,着力培育“两新”组织党建品牌,整顿提升软弱涣散的“两新”党组织,以“抓两头促中间”的方式,塑造“两新”组织党建“比学赶超”和“争先进位”的环境氛围,整体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质量。一方面,无锡着力培育一个“两新”组织党建的全国性品牌。作为全国知名的“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红豆集团”党建起步早、可持续,借助自身党建的优势,将党建融入公司现代企业制度之中,有效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政治引领作用,使得“党建”引领企业法人治理成效较高,成功创造了“一核心三优势”党建工作经验、“一融合双培养三引领”党建工作法及“五个双向”党建工作机制[16](P3-4)。另一方面,无锡培育“由一到多”的“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循着“两新”组织党建品牌“有高峰也要有高原”的工作思路,无锡对“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打造,通过领航护航、党建联盟、群雁齐飞三项行动开始了“开枝散叶”,布局“两新”组织党建“一县(区)一品牌”,形成除“高峰(红豆党建)”之外的“高原(多个品牌)”效应。2015年无锡出台《全市“两新”党组织学习红豆党建经验实施“雁阵计划”方案》《关于组织实施新一轮“两新”组织党组织“雁阵计划”的通知》《关于深化“两新”党建“雁阵计划”创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以“两新”组织党建“雁阵计划”来培育多个“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如无锡海力士党建、新日摩托党建、宝诚党建等。

第二,组织建设:“两新”党支部规范化。建强党支部是有效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前提,也是党建创品牌的基础。近年来,无锡从市域层面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面临两方面的难题。一是新兴领域党建“两个全覆盖”有效落实难的问题,包括楼宇党建、快递行业党建、律师协会党建、“小个专”(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党建等。二是部分“两新”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包括“两新”党支部“三会一课”难开展、组织生活不够规范、民主评议党员流于形式等。为解决“两新”组织党建领域这两大难题,无锡以贯彻《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为准绳,按照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的“两化”目标,聚焦党建立标、党建提质、党建筑信和党建惠民,围绕“两新”组织党建机制科学化、书记队伍专业化、组织生活规范化、物质保障标准化、服务功能系统化、工作方法特色化的“六化”要求,从“两新”组织的党支部组织设置、班子建设、组织生活、阵地建设、党员教育监督、活动开展等六个方面细化考核指标,实现“两新”党组织“5A级树标杆、4A级创优秀、3A级抓提升”,全面提升“两新”党支部组织力,强化“两新”组织党支部政治功能。

第三,创新路径:党建带工建群建齐发力。“两新”组织党建存在的“两张皮”问题,其实质是“两新”组织党建和业务融合不够,无法发挥党建引领业务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从而使得“两新”组织负责人缺乏党建的兴趣和动力。无锡破解“两新”组织党建“两张皮”问题,不仅从“雁阵计划”层面激励各个“两新”组织,也重视从党建引领层面引导“两新”组织的健康发展,其解题的创新思路在于党建带工建、群建齐发力,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促“两新”组织健康发展,争取“两新”组织负责人支持“两新”党建。一是“党建带工建”彰显工人主人翁地位。无锡重视“两新”组织工人的主人翁意识,制定“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的具体方案,进一步强化市委“两新”工委、市工商联党组、市总工会等多部门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联动指导,把发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优秀工人发展成为党员,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培养成高技能工、劳模、“工匠”式的优秀工人,从而促进“两新”组织负责人重视党建。二是党建带群建提升群众认同。无锡实施党建带群建,群建助力党建政策,合理引导“两新”领域的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发展,有力增强“两新”领域群团组织活力,建好“青年之家”“职工之家”“妇女之家”“工人先锋号”阵地,提升了群众认同,也就进一步增强了“两新”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组织力。

第四,以人成事:建好“两新”组织党建队伍。为了提升“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质量,无锡重视“两新”组织党建“三支队伍”建设。一是建好“两新”党组织书记队伍。无锡突出政治标准和实干导向,从“两新”组织内部优选出资人担任书记,规模较大的“两新”组织配备专职副书记,并通过激励政策、培训轮训等方式,建好“两新”党组织书记队伍。二是建好“两新”党组织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根据笔者调研,无锡实施每300名“两新”组织党员或100个10人以上非公有制企业配备1名专职党务工作者的政策,通过市委组织部牵头,区(县)组织部落实,公开向社会招聘“两新”党组织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并通过入职培训、职业资格认定、职称管理、考核激励等方式,建好“两新”党组织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巩固“两新”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成效。三是建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围绕“两新”组织党建怎么建、党建品牌怎么创等现实需求,循着“两新”组织党建需指导的思路,无锡在2018年通过“基层党建三项工程”,以“每10家‘两新组织配备一名党建指导员”的比例,從各级联系服务“两新”组织的部门单位、镇(街道)、园区等在职党员干部、退休或退出领导岗位的党员干部,以及机关党员志愿者、选调生、年轻党员干部等人员中,选择有一定党务工作经验、熟悉党建工作的同志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并建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

第五,提质增效:“两新”组织党建红帆领航。崇尚党建品牌才会产生党建品牌,争做党建品牌才能党建品牌频出。培育“两新”组织党建品牌,以“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红帆领航,发挥党建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塑造“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生长的“两个健康”发展环境,更好地助力“两新”组织党建整体上提质增效。无锡创建的“两新”组织党建品牌主要是“红豆党建”,“红豆党建”在实践中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党建+社会责任”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为党建引领非公有制企业健康成长铸就了成功样板。创建“红豆集团”党建品牌后,无锡实施“两新”组织党建“雁阵计划”,通过“红豆”党建品牌引领示范,带动“两新”党组织“争先进位”,发挥党组织的“三个优势”,实现“两新”组织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建强“两新”党组织,使得“两新”组织党建红帆领航。一是发挥政治优势,引导企业树牢安全生产理念,使得企业遵守国家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发挥组织优势,助力“两新”组织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使得“两新”组织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三是发挥群众工作优势,通过党建带群建,构建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的“抓管带”机制,引导“两新”组织的员工更好地参与生产经营活动。

四、党建品牌可持续化:市域抓强“两新”组织党建的反向思考

无锡市域层面创党建品牌以推动“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的成功做法,有着特定的内外部性因素,包括长三角地域因素、民营企业发展优势、“两新”组织健康成长环境及地方党委对于“两新”组织党建的重视和品牌培育。然而,恰是市域层面对于“两新”组织党建的重视和品牌培育,才容易引发人们对于市域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可持续性的反向思考,其依据是市域层面将组织资源嵌入部分“两新”组织党建品牌或先进典型中所导致的“组织资源内卷化”。市域层面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基于两种思维,一种是正向思维,即市域层面抓“两新”组织党建、创党建品牌,只要重视和投入,抓党建必出成绩;另一种是反向思维,即市域層面抓“两新”组织党建、创党建品牌,虽然重视和投入,但抓党建未必出成绩,甚至可能产生“政策逆效应”,选树的典型因集聚市域层面的组织资源过多和内卷化而被其他“两新”组织反感,未能引起党建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导致创“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不可持续化。

无锡市域层面创党建品牌以推动“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的做法,可以一分为二来分析其做法中的“两点”:一是无锡市域层面创建“两新”组织党建品牌能够可持续化的主要经验,这是市域层面领导党建工作的优势;二是无锡市域层面创建“两新”组织党建品牌所面临的不可持续化风险,这是市域层面领导党建工作的劣势。

第一,市域层面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可持续化的优势。市域层面促使

“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可持续化的优势,集中表现在市域层面培育“两新”组织党建品牌所做的有效投入,这些投入也是市域层面创党建品牌以推动“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的主要经验。结合无锡“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建设实践,市域层面依靠党建品牌牵引来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其可以形成“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可持续化的优势经验。一是“头雁”带动优势。通过抓“红豆党建”这个“头雁”,层层上推,培育全国知名民企党建品牌,并借此推动全市“两新”组织党建的品牌规划、品牌设计、品牌打造、品牌传播等一系列举措,形成“两新”组织党建头雁的品牌示范效应。二是全市“强基”优势。培育“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发挥党建品牌牵引作用的前提是“两新”组织党建整体有着较好的组织基础。以基层党建“三项工程”为抓手,对全市“两新”组织党建领域进行“强基础”,扎实推进“两新”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筑牢“两新”组织党建品牌打造的党建根基,形成一大批党建强、发展强、社会形象好的“两新”组织。三是组织激励优势。针对“两新”组织面广量大的特点,通过“抓两头带中间”的党建思维,实施“两新”组织党建“雁阵计划”,既鞭策党建薄弱的“两新”组织,也激励党建较强的“两新”组织,引导全市“两新”组织争创党建品牌,形成党建公转带自传的诱致性变迁,促使“两新”组织创党建品牌从“要我建”到“我要建”,从“被动建”到“主动建”的根本转变。四是人才支撑优势。“两新”党组织品牌创建中,既面临党员流动性强的问题,也面临“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流失、转岗等问题。为了保障“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创建中“有人干事”,重视“带队伍”来延续“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对于“两新”党组织书记队伍、“两新”党务工作者队伍、“两新”组织党员队伍,通过组织激励、培训轮训、结对帮扶、党建联盟等方式,构建政治上带、组织上带、工作上带、作风上带的“四带”机制,为全市“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创品牌和提质增效提供人才强支撑。五是党建引领优势。检验“两新”组织党建品牌质量的试金石在于“两新”组织党建引领发展的水平。培育“两新”党建品牌,不仅结合地域特点、行业特色和党建工作经验,引导“两新”组织打造特色党建品牌,也牵线搭桥布局企业和社会组织结对共建,推动“两新”组织进行党建联盟,提升“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质量,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第二,市域层面创建“两新”组织党建品牌不可持续化的劣势。市域层面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创品牌过程中组织资源分配不平衡

和部分“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对资源“内卷化”。一是 “两新”组织党建品牌低价值。价值含量是“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前提。当前,除民企“红豆集团”党建品牌外,“两新”党建品牌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党建工作品牌的价值含量较低,即“两新”组织在党建品牌建设中重概念不重内涵、重形式不重内容、重眼前不重长远,使得党建品牌流于形式,对内,既不能有效发挥党建引领“两新”组织发展的功能,对外,也不能扩大品牌吸引力、号召力和影响力。二是“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形象缺维护。部分“两新”组织对于党建品牌建设的功利性较强,先期建设取得一定政治荣誉和社会口碑后,后期对“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形象的保养意识淡薄,缺乏党建品牌维护举措,使得党建品牌存在“滑滑梯”的降格风险。三是“两新”组织党建品牌欠推广。当前,对于“两新”组织党建品牌推广力度还不够大,除利用微信公众号“江苏先锋”“无锡先锋”、纸媒《无锡日报》和部分公交系统媒体进行一定的报道宣传外,还缺乏多元化的宣传和推广渠道,使得“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不强、知晓度不高。四是“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同质化。“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同质化较多,党建品牌设计较为粗糙,党建品牌孵化的延续性不强,往往一任领导,一任做法,较多在“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铺摊子”创新较多,而围绕“两新”组织力提升、密切联系群众、服务党员需求、规范组织生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等内涵式创新较少,使得“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创设效果不佳。五是“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内卷化。当前,市域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创建过程中,一方面,自然融合了“两新”组织的文化、行业领域特点及职工特色,如“党建+快递”“党建+法律服务”“党建+商圈”“党建+物业”“党建+餐饮”等;另一方面,不自觉地将组织资源内卷在少数“两新”组织党建品牌上,使得其他“两新”组织难以简单复制其党建品牌的模式。

综上所述,市域层面创建“两新”组织党建品牌面临着党建品牌可持续化的正反两方面因素交织影响,前者有利于市域层面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可持续化运作,后者不利的因素可能导致市域层面创建“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不可持续化。从反向思考的角度看,市域层面创建“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可持续化,需着力解决“两新”组织党建品牌不可持续的三个问题。一是市域层面前期聚焦和打造的“两新”组织党建品牌所嵌入的组织资源,并未在该“两新”党组织内部产生“内生型”党建品牌建设的动力,从而导致市域层面的组织资源从嵌入到剥离后的“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疲软或不可持续。二是市域层面意识到打造“两新”组织党建品牌过程中的资源内卷化问题,认识到打造“两新”组织党建品牌以产生品牌示范效应的绩效不高,从而在原有“两新”组织党建品牌政策的“逆效应”下实施“政策终止”,寻找新的政策方案。三是市域层面原初设定的党建品牌示范化路径难以奏效,即目标路径是“以‘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党建引领‘两新组织发展质效,吸引更多的‘两新组织积极参与创建新党建品牌”,现实却是被引领的“两新”组织感知到组织资源内卷的不公平,选择“躺平”或“不愿”参与到市域层面推进的“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创建。市域层面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可持续化,仍需要在权衡组织系统运作和引导“两新”组织个体奋斗中寻求一种公正性平衡,通过市域层面营造“两新”组织党建优质环境,实现“两新”组织党建“由一变多”的品牌扩散。

五、“由一变多”的品牌扩散:市域营造“两新”组织党建优质环境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17]。党建品牌化既是市域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也是市域营造“两新”组织健康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面对“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存在的价值含量较低、形象维护不够、推广力度欠缺、创设效果不佳、可复制性不强等现实问题,营造“两新”组织党建发展的优质环境,破解市域层面“两新”党建品牌培育的“资源内卷化”困局,引导“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发生“品牌扩散”,更利于市域层面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所谓“品牌扩散”是指市域层面首次选育的“两新”组织党建品牌成熟后,积极推进“1+N”轮的“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培育,使得上级党组织的政治资源、组织资源、荣誉资源与物质激励有序发生迁移或扩散,防止组织资源过多内卷在单个“两新”组织身上,培育更多高质量“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形成“两新”组织争创党建品牌的“比学赶超”效应。

第一,优化“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创建机制。创建高质量“两新”组织党建品牌,不仅有利于市域层面提升“两新”组织党建质量,也有利于党建引领“两新”组织长远发展。破解“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存在的价值含量较低、创设效果不佳等难题,关键在于市域层面优化“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创建机制,以市域层面抓“两新”组织黨建的政治优势,增强人们对“两新”组织党建的认同,以市域层面创“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组织优势,激发“两新”组织对党建品牌的兴趣,以市域层面选育“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群众工作优势,争取“两新”组织员工对党建品牌的支持。一是健全“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支持制度。市域层面应完善创建“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支持制度,防止“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创建中出现“一任领导一个政策”“干部人走茶凉”等异象,增强“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创建的延续性。二是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就近联建”机制。市域层面引导“两新”组织创建党建品牌,要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就近联建机制,为“两新”组织党建搭建“企村共建”“社企联建”“区域联建”“行业党建”等党建交流平台,更好地提升“两新”组织党建质量,使得“两新”组织党建养育出“自生型”党建品牌。三是完善“机关—‘两新组织”党建联络制度。“机关党建要发挥风向标作用”[18]。无锡在“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创建中,建立了“市—区(县)—镇(街)”三级机关对接“两新”组织党建的工作制度,以机关党建标准化规范化的表率作用,助力“两新”组织党建在提质增效中形塑党建品牌。各地可结合机关和“两新”组织实际,从党建活动、资源互补、党务交流等方面,完善“机关—‘两新组织”党建联络制度。

第二,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养护制度。“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形象,既关系着“两新”党组织自身的政治形象,也关系到市域层面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化的质效。由此,市域层面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化,需要增强“两新”党建品牌形象维护的“保养意识”,通过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养护制度,推动“两新”组织从制度层面维护“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形象。一是实施“两新”组织党建品牌风险评估。“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保养和维护,既要做“增量”的提质增效,也要做“减量”的风险防控。所谓“减量”的风险防控就是要防止“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在运行中出现有损品牌形象的行为,从而流失党建品牌的政治荣誉和社会口碑。市域层面实施“两新”组织党建品牌风险评估,对已有党建品牌的“两新”组织出现“风险点”,如该单位发生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违规发展党员等,可进行“红黄橙”警报提示,并借助基层党建指导站或基层党建指导员的党建指导,有效整改风险点,维护党建品牌形象。二是健全“两新”组织党建品牌保养制度。无锡对于重点联系指导的上市公司、民营骨干企业、互联网骨干企业、5A级社会组织、高层次人才企业、“两新”组织“雁阵计划”单位等,实施“两新”组织党建品牌保养制度,按照党建机制科学化、书记队伍专业化、组织生活规范化、物质保障标准化、服务功能系统化、工作方法特色化的“六化”要求,引导“两新”组织自发地维护党建品牌形象,保养一批站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两新”组织党建品牌。“两新”组织党建品牌保养

的关键是转变思路,即市域层面从原有的强力推动

逐步转为注重引导鼓励、创造发展环境,让“两新”组织党建发展动力实现非功利性转变,最终使“两新”组织党建的动力回归到以市场机制和民主政治运作为主,自发性开展高质量党建。

第三,拓宽“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宣传渠道。宣传有两个层面,一是从扩大社会知晓度层面激励宣传对象继续保持先进,二是从加大公众监督的层面鞭策宣传对象知其所为与所不为。“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知名度,不仅关系着“两新”组织党建创品牌的热忱度,也关系着“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健康发展。拓宽“两新”党建品牌宣传渠道,一方面,可以提升“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两新”组织持续创建党建品牌的动力。一是创新“互联网+党建”的平台宣传。培育“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应从可持续性视角宣传“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创新“互联网+党建”的平台宣传,合理利用“中央+省级+市级+区(县)级”党员先锋微信公众号,做深“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图+文+音(视)频”宣传文案,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品牌传播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升社会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力。二是利用好公益广告宣传载体。市域层面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化,可利用当地日报、广播电视媒体、城市宣传栏、公益广告站台等载体,合理宣传“两新”组织党建品牌。三是整合好理论性宣传渠道。近年来,无锡和江南大学设立了“无锡党的建设研究基地”,以研究无锡“两新”组织党建为基础,每年出一本党建研究的书和一系列理论文章,从理论层面宣传“两新”组织党建品牌。事实上,市域层面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理论宣传,可借助一些学术论坛、理论会议和研究基地等理论性宣传渠道,进一步拓宽“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宣传渠道。

第四,完善“两新”组织党建品牌扩散机制。市域层面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品牌扩散的前提是先通过优化“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创建机制,

培育出高质量“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再通过组织工作安排实现组织资源迁移,有序实现“两新”组织党建品牌“1+N”个的遍地开花,涵养“比学赶

超”、争创“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发展环境,从而在整体上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一是制定“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养育计划。市域层面要树立打造多个“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宏愿,以星级“A”为标准,

划分政治引领、组织建设、服务发展、阵地建设、活动保障等分指标,有序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的培育计划,实现“两新”组织党建品牌“由一到多”的适当扩散,防止组织资源内卷化,增强党建品牌打造的社会影响力。二是政治激励向“两新”组织适当倾斜。当前,不少“两新”组织从事党建工作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期望从当地政府获取更多发展资源,以利益最大化来选择党组织建设和党建品牌化,但这并不符合中国共产党党建的价值理念和行动取向[19]。市域推进“两新”组织党建提质增效,需要克服“两新”组织党建功利化倾向,引导组织资源分配公正化,更好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创品牌。除物质奖励外,“两新”组织创建党建品牌最大动力是组织部门的政治激励,包括“七一勋章”“两优一先”“两代表一委员”、劳模等方面的名额。市域层面鼓励“两新”组织争创更多党建品牌,不能仅将政治激励资源长期用在一两个先进典型上,而应该适当将政治激励向积极有为的“两新”党组织迁移,实现“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合理扩散,培育更多的党建品牌。三是引导“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发挥组织优势。市域层面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品牌扩散,需要引导“两新”组织党建品牌发挥组织优势,让红色基因融入非公经济、新社会组织血脉,将自身的政治牵引力、思想凝聚力、组织战斗力、队伍创造力、基础保障力转化为党员职工的服务力、普通职工的创造力和“两新”组织的生产力,使得众多“两新”组织能够在党建引领发展的“赶学比超”中逐步成长为新的党建品牌,着力形成“头雁高飞、群雁齐飞”、从“一个红”到“一片红”的“两新”党组织党建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建华.提高新时代党建质量的辩证思考[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6).

[2]赵子尧.“两新”组织党建的新思维与新机制[J].人民论坛,2020,(20).

[3]顾建键.党建新领域的开拓与执政能力的提升——略论中国共產党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创新[J].理论探讨,2005,(2).

[4]赵刚印.“两新”组织党建的战略新思维[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1).

[5]王 刚.加强新时代“两新”组织党建工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11).

[6]唐 睿.“两新”组织党建“利益共生”模式分析——基于上海浦东开发区的访谈调查[J].理论与改革,2011,(6).

[7]彭林军.破解非公党建“两张皮”[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9-05-29.

[8]徐丽曼.“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困境及其超越[J].求实,2012,(5).

[9]杜玉华.加强新时代“两新”组织党建工作[J].红旗文稿,2018,(5).

[10]王华华.新时代党的领导与民营企业“两个健康”发展共振性研究[J].行政与法,2020,(10).

[11]赵大朋.新形势下“两新”党组织功能的激活与实现:挑战与对策[J].理论月刊,2019,(2).

[12]李明伟.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北京CBD“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调查[J].新视野,2018,(2).

[13]周耀宏.“两新”组织基层党建参与企业治理的实现路径——基于深圳市的调研分析[J].理论导刊,2017,(9).

[14][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5][英]艾伦W.韦尔.政党与政党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6]周海江.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党建+社会责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

[17]習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1-02.

[18]刘玉娟,王华华.习近平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蕴[J].理论导刊,2021,(1).

[19]朱 斌,苗大雷,王修晓.控制与合法化——中国私营企业建立党组织的机制分析[J].社会学研究,2021,(3).

责任编辑:王 篆

The Branding of Party Building: the Path of Promot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Party Building of  the “Two New” Organizations

——Take Wuxi in the Yangze River Delta as an Example

Wang Huahua, Wang Keyuan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PCs grass-roots party building of the “two new” organizations . Compared with the macro nature of leading the party building, it has the unique advantage of “territorial leadership” of the  “two new” organizations at the municipal level.Party building branding and non branding are two heterogeneous paths to promot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The former is much better in the current practical choice at the municipal le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ypical work tradition of party election. At the municipal level, we should focus on the branding of party building and dri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party building of  “two new” organizations in the city by building the party building brand of  “two new” organizations. We need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wild goose array plan” of party building of “two new” organiza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arty building brand creation mechanism of  “two new” organizations, maintenance system, publicity channel and the party building brand diffusion mechanism.

Key words:

municipal,the “two new” party organizations, the quality of party building, the branding of party building, brand diffusion

猜你喜欢
两新市域党组织
以地方立法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
市域没有局外人 治理没有旁观者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党组织在正式党员减少为3人以下时如何开展工作?
“两新”党建工作要解决关键问题
灵活推进县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
点燃“两新”组织红色引擎
创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三挂钩”管好村党组织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