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油滴建盏的稀珍残片研究结果探讨其特质

2021-12-09 23:00吴兴乾
陶瓷 2021年5期
关键词:建窑残片油滴

吴兴乾

(南平市建阳区九段乾工建盏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1 油滴建盏及其残片为何如此稀珍

油滴建盏的工艺条件高,烧制难度大,其工艺规律在古代难以掌握。因为在当时生成条件下,配方和烧成两大因素都无法准确控制。古代用灰轴,组分波动较大,而烧成是在龙窑中,温度和气氛千差万别、变幻莫测。推测宋代龙窑烧制的降温模式多为封窑后自然冷却,对油滴建盏的烧制显得后保温时间过长,可能是宋代建窑油滴建盏产量偏少的根本原因所在。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国宝出土,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它,研究它、了解它。而油滴建盏作为建盏中的一种,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藏品都屈指可数,甚至中国古籍少有记载,这样使得油滴建盏极为稀珍。

2 从稀珍残片研究油滴建盏的特质

建盏中蕴含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很多奥妙又有趣的知识,单纯查阅文献和考证古籍已无法充分掌握其要领,而且通过资料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古籍中关于油滴建盏记载确实较少,所以要想了解油滴建盏特质,主要还应以现有出土文物研究结果为依据进行考证。

近几十年里,才在窑址搜寻到残片踪迹,并且发现了供御油滴残片,其类型多属银星油滴盏。1991年和1992年,研究学者分别发现油滴建盏残片,从研究结果中可以揭开建盏神秘的面纱,但是仅仅依靠残片研究,无法了解完整的历史,我们首先可以通过残片研究结果明确油滴建盏特质。

通过对稀珍残片的研究,再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科学研究结果,也使油滴建盏特质得到间接的论证。与其他建盏相比,稀珍油滴建盏釉化学成分存在不同之处,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建盏釉沸腾效应对油滴斑纹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要想仿制油滴建盏,除了掌握釉配方外,更重要的是基于科学工艺条件下,对油滴斑纹发育形成的显微结构进行改善,采取措施提高镜面反射率,这样才能够与国宝油滴建盏更加相近。

2.1 油滴建盏残片外观分析

上文中我们提到,90年代至今在窑址发现了两块稀珍油滴建盏残片,其中编号为JS1的残片碗型较大,另一块编号为JS2的残片碗型相对较小(下文中简称其为1号和2号残片)。其中1号残片从外表上来看,是一大块口沿破片,已经没有了底足,从口沿轮廓测量可以知道,碗口直径约为210 mm,在形态和尺寸方面,与静嘉堂所藏新字款大碗类型相似,但油滴则具有显著差异,口沿为喇叭状,与普通大碗相似,油滴斑遍布在内外釉上,直径约2~3 mm,在形状和尺寸方面,符合传世油滴国宝及重要文化财产判定标准,并且残片油滴斑具有更强的镜面反射效应,油滴在强烈反射角度下有微凹感觉,通过放大镜观察看到,油滴边缘部分光滑平整,强烈反射角度下呈现蓝色光,中心部分则呈红色反光状,并不光滑[1]。

2号油滴残片碗型小,残片为五分之一的口沿和一大半圈足,通过弧线测量与还原技术可以知道,油滴建盏圈足外直径约40 mm,内直径约30 mm,相当于中型建盏圈足尺寸,其口沿直径为98 mm,高度为48 mm,从残片外侧来看,与下半部分相近的三分之一处削入,釉无法向底部流淌,从而在此汇聚形成一圈,局部聚釉微弱,有下坠趋势。在碗中部与下部内釉上油滴密集,但镜面反射较弱,上半部分只有零星反射,但也有部分位置存在反射暗蓝色银星斑现象,且釉颜色漆黑,上部有密集的外釉油滴,甚至油滴连成片状,还有一些零星小斑,这里的油滴以红色居多,具有反光强烈的特点[2]。实际上,2号油滴残片是建窑的一种小盏,这种类型建盏比较稀有,博物馆中也并不常见,这一小盏与考古学家曾凡发现的残片相似,之后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将国宝油滴建盏相似残片称为NT油滴建盏残片。

2.2 油滴盏油滴化学成分与特点

首先,采取XRF方式对油滴样品釉、胎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釉中具有一定氧化铁含量,其中御用建盏釉中氧化铁含量在6%以上,甚至超过7%,之后通过大型御用建盏数据调查了解到,建盏釉中氧化铁含量最高超过12%,而纯黑釉中氧化铁含量相对较低,一般在5%以下,这也是当前研究建盏釉含量中铁含量最低的釉型[3]。

3 油滴盏油滴显微结构分析

使用实体显微镜设备,可以看出残片试样釉表面油滴斑,其中1号残片油滴斑特质基本相同,表面都为镜面状,并具有强烈反光性质,在低倍放大镜下发现,油滴斑冷却过程中体积出现变化,逐渐缩小,许多小区反射面在其表面形成,并且每一个油滴斑边缘都为光滑镜面状。2号残片釉上油滴斑则不同,无法以肉眼观察其反射,在低倍放大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斑点好似一团团云,在釉面之下也有云团,再仔细观察可以看到云中流纹界线呈树枝状,这种结构在多年研究中也是首次看到。在POM下,将样品制成抛光薄片观察可以看到,2号残片釉呈黄色透明状,自胎釉界面到釉表面,颜色逐渐由浅黄变为深黄色,由此可看出,釉中氧化铁含量浓度由少变多,釉表面氧化铁含量最高,釉内几乎没有气泡,原料颗粒残留现象较少,通过高倍物镜可以观察到,有零星石英小颗粒在周边残留,黏土团粒也有部分未在釉熔体中完全溶解,从而形成针状晶粒。从建盏釉表面上看,还有薄薄一层氧化铁微晶,聚集形成针状交叉形态,生长与釉面下方,在正交偏光镜下,此处并未完全消光,呈暗红色[4]。

一定量小、中、大颗粒适应和大量小、中、大颗粒含铁黏土团粒组合下,形成建盏胎,经过残片研究并未看到二轴晶负光性干涉图的钙长石粗粒,在烧制过程中,温度极高,甚至达到1 300 ℃以上,这个时候含铁黏土团内逐渐出现液相。与此同时,石英颗粒在高温作用下出现溶蚀边现象,这与大型御用建盏胎结构极为相似[5]。在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都制造过此类器皿,而本文油滴建盏与其他古代陶瓷特质存在差别,建窑烧成温度极高,在这样的前提下可知,建窑沸腾效应强烈,并且在高温作用下,釉中存在氧化铁也会产生化学反应,从而从釉的沸腾效应中,油滴得以诞生[6]。

4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实际调查与相关资料分析可以了解到,目前我国以供研究的油滴建盏较少,仅有三块已经出土的稀珍油滴建盏残片,通过肉眼观察、显微镜观察及相关分析可以了解到,建窑生产的国宝级油滴盏与其他油滴盏存在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化学组成上面,残片釉中氧化铁、氧化铝含量不同。如果要仿制,必须要追寻国宝级油滴建盏稀珍品的神韵,并且正确配比,在合理工艺条件下实施。

猜你喜欢
建窑残片油滴
圆形的油滴
茶之清幽 盏之玄色
浅析地域文化对建盏的影响
俄藏Инв.Νо.5448号残片考补
黑城所出《地理新书》刻本残片考
英藏西夏文《庄子》残片考释
建窑鹧鸪斑种类研究
宋代茶文化影响下的建窑黑釉陶瓷茶具探究
水中油滴的艺术照惊悚如眼
关于高中教材密立根油滴实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