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等效碰撞”解题 提升模型拓展能力

2021-12-09 14:39王利东姜连国
物理教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动量动能电场

王利东 姜连国

(1.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北京 100144;2.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 100102)

1 引言

2017年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更加重视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培养.新课标对物理建模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中,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物理模型,运用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方法,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和批判,进行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物理模型是物理知识的主要成分,物理建模是学生建构和使用物理知识、进而认识真实世界的过程.在物理建模活动中,学习者必须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使用所给予的材料和工具来探究面对的新情境,建构起对当前情境的理解,并将自己的这种理解表达出来.

碰撞是动量和守恒部分的重要模型,涉及到动量和能量的知识.这一部分内容综合性强,从经典碰撞模型的建立,到模型的应用和拓展,都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课标对不同层次的学业水平作出了细致的描述,其中水平4是高考要求达到的层次.在水平4对建模能力的描述中,要求“能将实际问题中的对象和过程转换成所学的物理模型”,在实际问题和过程中抽象物理模型,建模情境更复杂,难度更高;要求“能对综合性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获得结论并作出解释”,模型优化更全面,综合性更高;要求“能恰当使用证据证明物理结论”明确提出论证需要,不仅要明确观点,还要指出理由;要求“能对已有结论提出有依据的质疑,采用不同方式分析解决物理问题”,通过运用类比迁移、质疑创新等高阶思维,实现物理模型的拓展和推广.[1]

高考对碰撞模型的考查不仅局限于经典模型的提取,还常常涉及到碰撞模型在不同领域的拓展,结合新颖的题目情境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发展迁移的技巧,能用建立的模型来解释新情境,甚至在已建立模型基础上进行延伸,再建构一个新的模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也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面对新情境问题的训练,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水平.下面从经典力学、电场、电磁感应、热学、光学、原子物理等知识情境下,讨论“广义”碰撞问题.

2 不同情境下的碰撞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考题多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下设置,更着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解题时需要提取重要信息,联想基础知识,建立模型,最后再选择运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有些题目是在原始物理问题情境中出现,[2]难度会更大些,临场应对能力更加全面.

2.1 经典力学情境

例1.(2020年北京高考真题)在同一竖直平面内,3个完全相同的小钢球(1号、2号、3号)悬挂于同一高度;静止时小球恰能接触且悬线平行,如图1所示.在下列实验中,悬线始终保持绷紧状态,碰撞均为对心正碰.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图1

(A)将1号移至高度h释放,碰撞后,观察到2号静止、3号摆至高度h.若2号换成质量不同的小钢球,重复上述实验,3号仍能摆至高度h.

(B)将1、2号一起移至高度h释放,碰撞后,观察到1号静止,2、3号一起摆至高度h,释放后整个过程机械能和动量都守恒.

(C)将右侧涂胶的1号移至高度h释放,1、2号碰撞后粘在一起,根据机械能守恒,3号仍能摆至高度h.

(D)将1号和右侧涂胶的2号一起移至高度h释放,碰撞后,2、3号粘在一起向右运动,未能摆至高度h,释放后整个过程机械能和动量都不守恒.

解析:3个完全相同的小钢球碰撞,结合选项给出的控制条件,提取不同的碰撞模型分析判断.

选项(A)1号球与质量不同的2号球相碰后,1号球的速度不为0,则碰后2号球获得的动能小于1号球刚要碰2号前的动能,所以2号球与3号球相碰后,3号球获得的动能也小于2号球刚要碰3号球前的动能,所以3号球不能摆到h高度,故(A)错误.

选项(B)1、2号球释放后,3小球之间的碰撞为弹性碰撞,且3小球组成的系统只有重力做功,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但整个过程中,系统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所以系统动量不守恒,故(B)错误.

选项(C)1、2号碰撞后粘在一起,为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有机械能损失,所以1、2号球再与3号球相碰后,3号球获得的动能不足以使其摆至高度,故(C)错误.

选项(D)碰撞后,2、3号粘在一起,为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有机械能损失,且整个过程中,系统所受合外力不为0,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和动量都不守恒,故(D)正确.

点评:题目中虽然没有要求计算,只是个定性判断的问题,但对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区别要比较熟悉.在(A)、(B)选项中,对弹性碰撞的不同情况加以讨论,(A)选项中2号球质量与1号球的质量不同,它所获得的动能要小.(B)、(D)选项中对动量守恒的条件要很清楚,不然容易选错.题目基于牛顿摆实验设计,设置不同的控制条件,突破典型碰撞过程的动量守恒,通过改变小球质量、两个同时摆动、小球涂胶等等进行模型变式,考查学生的模型提取和论证能力.

2.2 电场情境

例2.(2012 年 北 京高考理综真题第24题)匀强电场的方向沿x轴正向,电场强度E随x的分布如图2所示.图中E0和d均为已知量.将带正电的质点A在O点由静止释放.A离开电场足够远后,再将另一带正电的质点B放在O点也由静止释放.当B在电场中运动时,A、B间的相互作用力及相互作用能均为0;B离开电场后,A、B间的相互作用视为静电作用.已知A的电荷量为Q,A和B的质量分别为m和.不计重力.

图2

(1)求A在电场中的运动时间t;

(2)若B的电荷量求两质点相互作用能的最大值Epm;

(3)为使B离开电场后不改变运动方向,求B所带电荷量的最大值qm.

解析:(1)A在电场中只受电场力做加速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电场力为恒力,所以A在电场中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解得

(2)设A、B离开电场时的速度分别为vA0、vB0,由动能定理得

由(1)式可知vA0<vB0,B追A,出电场后,只有A、B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系统满足动量和能量守恒.A、B相互作用力为斥力,A受的力与其运动方向相同,B受的力与其运动方向相反,相互作用力对A做正功,对B做负功.A、B靠近的过程中,B的路程大于A的路程,由于作用力大小相等,作用力对B做功的绝对值大于对A做功的绝对值,因此相互作用力做功之和为负,相互作用能增加.所以,当A、B最接近时相互作用能最大,此时两者速度相同,设为v′,有

(3)考虑A、B在区间运动,由动量守恒、能量守恒,且在初态和末态均无相互作用,有

图3

点评:本题第2问要计算出AB两球的初速度,对A和B的初速度进行一个比较,结合弹性碰撞模型情形,画出质点AB出电场后的情景图,有助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此题情境并不复杂,但增加了电场的知识,需要学生能有比较强的迁移能力,找清楚初始条件,与学过的模型进行联系.依据条件准确画出情景图,是一种化解难度的方法.题目(2)、(3)以点电荷的相互作用为载体,考查相互作用过程的动态分析,二者的相互作用过程符合碰撞模型的典型特征:速度相等时符合完全非弹性碰撞模型、离开无穷远时符合弹性碰撞模型.题目界定了两质点相互作用能,增加了难度要求学生从能量守恒角度,分析得出两质点的动能与相互作用能相互转化,速度相等时相互作用能最大,最大值等于动能的减少量;离开无穷远时两质点的总动能与B刚离开电场时相等,利用弹性碰撞模型,根据B离开电场后运动方向不变的要求,求得B所带电荷量的最大值qm.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表格整体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电磁感应情境

例3.如图4所示,两条平行光滑导轨相距L,水平导轨足够长,忽略导轨电阻,水平轨道周围有竖直向上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棒a、b质量分别为m和金属棒b放在水平导轨上,金属棒a从斜轨上高h处自由滑下,设棒a与棒b始终未相撞,金属棒a、b电阻为R、求:金属棒a产生的热量Qa是多少?

图4

解析:金属棒a从斜轨滑下进入水平轨道后,切割磁感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棒a受到水平向左的安培力的作用做减速运动,棒b受水平向右的安培力作用做加速运动.棒a、b切割磁感线使回路产生感应电流,a、b棒发热,随着时间推移,当两棒最终速度相等时,回路中感应电流变为0,棒a、b不受安培力作用,水平方向上没有外力,所以棒a、b以共同速度匀速直线运动.根据能量守恒,求出棒a、b回路产生的总的热量,再根据电阻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求金属棒a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热量Qa.设a刚进入水平轨道时速度为v0,则有

之后对棒a、b组成的系统,因为水平方向合力为零,动量守恒,设棒a、b的最终共同速度为v,则有

水平轨道上的整个过程由能量守恒得

棒ab中电流虽然变化,但发热之比始终不变,可得

点评:两个金属棒在水平轨道上的运动,受到的安培力等大反向,可以等效成内力.这样,两个金属棒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最终速度相等,符合完全非弹性碰撞特征.从能量转化角度,系统损失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等于两个金属棒上产生的总电热.电磁感应情境下的“类碰撞过程”需要将两部分的知识结合起来考虑,尤其系统的动量守恒条件和能量转化方向的判定,迷惑性更强.

2.4 热学情境

例4.如图5所示,两端足够长的敞口容器中,有两个可以自由移动的光滑活塞A和B,中间封有一定量的空气,现有一块粘泥C,以动能Ek0沿水平方向飞撞到A并与之粘在一起,由于活塞的压缩,使密封气体的内能增加,设A、B、C质量相等,碰撞时间极短,若不考虑活塞和粘泥所吸收的热量,则密闭空气在碰撞后的绝热变化过程中,内能增加的最大值是多少?

图5

解析:粘泥C飞撞到A并粘在一起的瞬间,可以认为二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1,则有mv0=2mv1;在AC一起向右运动的过程中,AB的气体被压缩,压强增大,所以活塞A将减速运动,而活塞B将从静止开始做加速运动,在两活塞的速度相等之前,AB之间的距离减小,气体体积越来越小,内能越来越大,AB速度相等时内能最大,设此时速度为v2,此过程中对ABC组成的系统,由动量守恒定律得(气体质量不计)

由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可得,在气体压缩过程中系统的动能的减少量等于气体内能的增加量,可得

点评:热学的知识学生训练比较少,此情境对很多学生是比较陌生.这种情境能更好地考查学生对碰撞知识的理解.在压缩气体的过程中,CA与B两个活塞受到的内外气体的压力差大小是相等的,方向相反,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而CA、B活塞所受力做功是不同的,把CA、B的一部分动能转化为气体内能.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ΔU=Q+W,而密闭气体是绝热过程,增加的内能全部来自做功,把ABC的动能一部分转化为气体的内能.题目涉及两个过程:粘泥C飞撞到A并粘在一起的过程、CA与B相互作用压缩气体直到速度相等的过程.两个过程都符合完全非弹性碰撞模型的特征,都损失了动能,但只有第二个过程中损失的动能才转化为封闭气体的内能.

2.5 光学情境

例5.如图6所示,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及其团队将X射线入射到石墨上,发现被石墨散射的X射线中除了有与入射波长相同的成分外,还有与入射波长不同的成分.我国物理学家吴有训在此项研究中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物理学界也把这一效应称为“康普顿 吴效应”.由于这一现象很难用经典电磁理论解释,所以康普顿提出光子不仅有能量,也具有动量,光子的动量p与其对应的波长λ之间的关系为(h为普朗克常量)进一步研究表明X射线的散射实质是单个光子与单个电子发生碰撞的结果.由于电子的速度远小于光的速度,可认为电子在碰撞前是静止的.现探测到散射X射线的波长不同于入射X射线的波长,请你构建一个合理的相互作用模型,解决以下问题:

(1)请定性分析散射后X射线的波长λ′与入射X射线的波长λ的大小关系;

(2)若已知入射X射线的波长为λ,散射后X射线的波长为λ′.设散射X射线相对入射方向的偏转角为θ.求时电子获得的动量.

图6

解析:由题意可建构如下模型:X射线中的单个光子与静止的电子发生碰撞,遵守动量守恒定律.

(1)由于入射光子把一部分能量给了电子,则散射后光子的能量减小,光子的频率ν减小,根据可知,光子的波长变大,即λ′>λ.

图7

(2)建立图7的坐标系.设电子获得的动量p的方向与入射X射线方向的夹角为φ,动量p在x、y方向上的分量分别为px、py,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有,

x方向:

y方向:

其中cosθ=0,sinθ=1,

联立(1)-(4)式可得

点评:按照光子理论对康普顿效应解释,X射线为一些E=hν的光子,与自由电子发生弹性碰撞,电子获得一部分能量,散射的光子能量减小,频率减小,波长变长.这一过程同时满足动量守恒与能量守恒,其中光子的动量满足本题以康普顿效应的微观过程为载体,对光子碰撞电子的过程进行分析,把碰撞模型从一维拓展到二维,给出了光子的动量表达式,提示建立二维坐标系把矢量运算化为代数运算的方法,分别在两个方向上把碰撞后的动量进行矢量分解,然后分别根据动量守恒列式.把弹性碰撞动碰静的模型进行了适度的拓展,碰撞前后运动不在一条直线上,需要对碰撞后动量矢量分解,而且动量的表达式不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2.6 原子物理情境

例6.中子的发现是物理史上的一件大事.1930年科学家在真空条件下用α射线轰击铍核94Be时,发现一种看不见、贯穿能力极强的不知名射线和另一种粒子产生.这种不知名射线具有如下特点:(1)在任意方向的磁场中均不发生偏转;(2)这种射线的速度远小于光速;(3)用它轰击含有氢核的物质,可以把氢核打出来;用它轰击含有氮核的物质,可以把氮核打出来.实验中测得,被打出氢核的最大速度为3.3×107m/s,氮核的最大速度为4.7×106m/s,假定该射线中的粒子均具有相同的能量,氢核和氮核碰前可认为是静止的,碰撞过程中没有动能的损失.已知氢核质量MH与氮核质量MN之比为1∶14.根据以上信息,不考虑相对论效应,完成下列问题.求:请通过计算判断该射线中的粒子是否为卢瑟福所预言的中子,并通过分析说明依据.

解析:设组成该射线的粒子质量为m,轰击含有氢核或氮核的物质时速度为v.由于碰撞过程中没有动能损失,当被打出的氢核和氮核的速度为最大值时,表明其碰撞为弹性碰撞.设与氢核发生弹性正碰后粒子速度为v1,氢核速度为vH;与氮核发生弹性正碰后粒子速度为v2,氮核速度为vN.根据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轰击氢核

解得

轰击氮核

解得

由(3)、(6)式解得m=1.16MH≈MH.计算得该射线粒子的质量与质子(氢核)的质量近似相等,磁场中不偏转说明不带电荷,表明这种射线粒子就是卢瑟福所预言的中子.

点评:动量守恒定律既适用于宏观,也适用于微观,原子物理问题中的碰撞,与传统力学的碰撞非常相似,只要找清楚碰撞对象和数量关系,就容易解决问题.宏观情境下的问题和微观情境下的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观察的尺寸不同,在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运用经典力学的观点,类比弹性碰撞或非弹性碰撞模型分析研究,是一种常用的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在高中阶段用得更多.

3 结论

碰撞模型是高中物理中一个重要的理想化过程模型,在应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研究对象看,碰撞模型中都会牵扯到两个及以上物体;从物理观念看,碰撞模型涉及相互作用观、运动观、能量观;从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来看,需要学生进行模型建构、科学推理、分析判断、数学运算等;从科学探究来看,每一次解决不同的情境下的碰撞问题,都会有新知探索和旧知的联系.在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时,除需要进行常规分析,画出合理的情境图,分析系统的受力情况,判断是否满足动量守恒外,判定题目涉及的相互作用过程是否符合碰撞模型特征,并结合题目的限制条件区分属于哪一种碰撞,借助碰撞模型分析系统能量的转化或转移的方向,进而列出相应的方程,运用一定的数学计算技巧,才能解决类似的问题.通过解决不同情境下的“等效碰撞”问题,锻炼学生的模型拓展和模型应用能力.

猜你喜欢
动量动能电场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巧用对称法 妙解电场题
求解匀强电场场强的两种方法
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题之秘诀
原子物理与动量、能量的结合
动量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