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班主任日常德育工作管理优化策略

2021-12-09 01:40余景惠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探究小学教育德育教育

余景惠

摘 要:《小学德育大纲》中提到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成为遵纪守法的文明好公民。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德育工作融入班级日常,给予学生爱的教育并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此优化班主任日常德育工作。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教学探究

小学生处在建立正确的三观和培养是非判断能力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细心引导,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学生犯错时,也需要教师及时指出并改正,这就是德育的意义。新时代背景下德育工作的开展也有了新的变化,提倡将德育理念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小学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可以实施的一些创新举措。

一、小学德育工作现状

当前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长期以来“学历”和“成绩”是很多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的重要评判标准。所以,学生家长往往将学习成绩作为关注的重点。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学生缺少来自外界有效且全面的德育影响。此外,还存在部分教师的德育策略有误的情况。比如,当代小学生普遍比较早熟,而一些教师在面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时,仍然将他们作为“小孩子”看待,采用幼稚的方式进行德育工作和开展德育活动,这不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性格特征,无法得到学生的配合,很难保证德育工作效果。还有的教师空谈道理,忽略相关的实践活动,小学生看似理解了德育的内容,其实不理解这些内容的实际内涵,更不能有效应用。

二、小学德育教育优化策略

(一)观察记录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自然也没有完全一样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家庭、生活环境、性格的不一样,造就了他们独一无二的成长轨迹。因此,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是不适用的,对不同的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班级管理,重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两方面,为了高效德育,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不可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贴近生活。

比如,笔者专门为班级学生建立了信息档案,对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根据档案,笔者能知道不同学生擅长的科目是哪些,在组织班级学习互助小组时,就有了科学的数据支撑。可以利用学生的差异优势,合理安排学习小组。例如,班上的小浩有一段时间成绩下降,笔者想起他在课间和同学讨论游戏,猜测大约是沉迷游戏导致的。又去找他的父母了解情况,发现果真如此。但笔者没有第一时间批评他,因为小浩自尊心比较强。笔者选择了将班会的主题定成游戏,在班会上先抛出问题鼓励大家讨论最近喜欢玩的游戏,并做分享。然后讲讲不要本末倒置,應平衡娱乐和学习,请小浩做组长为下次班会准备一个相关的小品。在准备的过程中他了解了教师的用心,过后主动向笔者承认错误,并保证会改正。一次班会,不仅帮助了小浩,也警醒了其他学生。在开展小学德育教学工作时,教师要多多观察学生,充分了解学生近况,把握他们的心理,方便工作的开展。

(二)渗透细节

德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日常生活养成良好的品格,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那么将德育工作融入进班级日常,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例如,社会实践,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许多值得学习的精神。组织学生参观战争纪念馆,感受战士们保家卫国的爱国热血;带领学生去养老院做义工,陪伴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告诉他们要常回家看望爷爷奶奶等家人。在集体的氛围中,学生更能够感受到真挚的情感,更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就从班级劳动做起。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中华儿女通过艰苦奋斗建立起了伟大的祖国。为了使学生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制定班级打扫机制,对于积极主动打扫的学生,给予奖励和表扬。鼓励学生参与家庭事务,如洗碗、扫地,体会爸爸妈妈的辛苦。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增长学生见识,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劳动中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不轻易践踏他人成果,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爱满天下

素质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小学德育管理也出现了诸多变化,但不变的永远是教师的真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终其一生都恪守了他的初心“爱满天下,热爱每一位学生”,这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的。德育工作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教师要怀有爱心,帮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理念中的“爱”主要体现在“平等的爱和不断传递的爱”,面对存在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要平等对待他们,给予学生关心爱护。而德育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成为有爱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人,他们会继续把爱传递给身边的人,使得整个社会变得文明和谐。开展德育工作需要教师具有奉献精神,善于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与他们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和学生平等交流,成为合作者。爱的教育会感化学生,良好德育工作的开展可以使教师成为学生安心的依靠。

(四)摆正师生位置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他们有强烈的表达愿望,把表达作为自我展示的重要舞台,渴望独立和长大。这些都要通过沟通交流以及获得相应的反馈来加以满足。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学习成长互动,这是他们进行学习的主要渠道。如果在德育教育中没有沟通,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的“压制”,各方面的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师生之间的彼此平等与互相尊重,让学生愿意沟通,有沟通的空间。

例如,教师发现某些学生出现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表现时,不能直接批评学生,或者马上用班级规章制度去处罚学生,而是要先将学生置于平等的位置,去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做出这些行为表现的原因,他们是否明白可能会引发的后果。在通过沟通了解情况后,再去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做好解释工作,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如此处理。这样学生才能受到德育正向的影响,今后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个性化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德育认知的发展。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体验,懂得奉献与感恩,懂得关爱与分享,更好地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祖国。

参考文献

[1]陆玲.注重个性关注差异——浅谈多元智能理论下小学德育管理的方法[J].小学生(下旬刊),2021(02).

[2]刘练桥.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知识窗(教师版),2021(01).

猜你喜欢
教学探究小学教育德育教育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
中职英语口语互动教学探究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