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与骨髓转移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骨髓细胞学鉴别分析

2021-12-09 22:44陈晨孙磊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3期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陈晨 孙磊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与骨髓转移癌(MCBM)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骨髓形态学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57例MM和6例MCBM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骨髓细胞学特点。结果 MM和MCBM都好发于老年人,临床表现大多有贫血、骨痛、影像学检查有骨质破坏等表现;实验室检查MM多有球蛋白升高;骨髓细胞学,MM患者成熟红细胞多呈缗钱状排列,MM细胞均匀分布,可见呈簇现象,圆形或类圆形,可见双核或多核,核常偏位,胞质丰富,偏蓝色,火焰状,可见较多空泡和少许嗜天青颗粒,MCBM多在片尾、边缘处成团出现,呈多形性,畸形明显,大小不一,核较大,形态不规则,染色质疏松,核仁大,常一个。结论 骨髓转移癌和MM在临床表现和骨髓形态学上有相似之处,但各自又有不同特点,因此需提高鉴别能力,以免误诊。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骨髓细胞学

多发性骨髓瘤(MM)是起源于B淋巴细胞的浆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骨髓转移癌(MCBM)是由非造血组织恶性肿瘤转移至骨髓而来。临床表现上,MM和MCBM大多都有贫血、骨痛等症状,影像学大多都有骨质破坏表现,极易造成误诊。本研究对57例MM和6例MCBM的临床表现和骨髓形态学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诊断和鉴别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57例MM患者和6例MCBM患者均由在我院检验科细胞室诊断,其中MM患者男性37例,女性20例,年龄(64.1±12.3)岁;MCBM患者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66.5±11.0)岁,两组在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实验方法

骨髓片经瑞氏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特点,并收集患者临床表现、影像检查、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1.3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百分率比较采用χ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MM与MCBM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的比较。

MM与MCBM都有一半以上患者有骨痛症状和影像学检查骨质异常改变,57例MM患者中57.9%有骨痛症状,50.9%影像学检查有骨质异常改变,6例MCBM中有66.7%有骨痛症状,50.0%影像学检查有骨质异常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中,MM与MCBM超过80%以上患者都有贫血症状,MCBM贫血患者占83.3%,MM甚至达到9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MM与MCBM都有不同比例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患者82.5%有球蛋白升高,而6例MCBM患者未发现球蛋白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MM与MCBM骨髓细胞形态特点的比较。

在骨髓造血细胞形态上主要鉴别要点是:MM患者成熟红细胞多呈缗钱状排列,而MCBM没有发现此现象;在骨髓恶性细胞上区别:MM细胞均匀分布,可见呈簇现象,圆形或类圆形,可见双核或多核,大小较一致,核常偏位,胞質丰富,偏蓝色,火焰状,可见较多空泡和少许嗜天青颗粒。MCBM多在片尾、边缘处成团出现,呈多形性,畸形明显,大小不一,核较大,形态不规则,染色质疏松,核仁大,常一个。

3.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MM)是起源于B淋巴细胞的浆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骨髓转移癌(MCBM)是由非造血组织恶性肿瘤转移至骨髓而来,二者都好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MM与MCBM细胞都侵犯骨髓,对正常造血组织产生影响,因此临床上,大多都有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异常表现,并有骨痛症状,影像学大多都有骨质破坏表现。本研究显示,MM患者中57.9%有骨痛症状,50.9%影像学检查有骨质异常改变,MCBM中有66.7%有骨痛症状,50.0%影像学检查有骨质异常改变,实验室检查中,MCBM贫血患者占83.3%,MM甚至达到96.5%。本研究中MM患者82.5%有球蛋白升高,而6例MCBM患者未发现球蛋白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球蛋白升高是MM与MCBM的一个主要的鉴别要点。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血液系统疾病的基本诊断方法,骨髓中异常浆细胞超过10%既可以考虑诊断为MM,而找到非造血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细胞,就可以诊断为MCBM。MM与MCBM在细胞形态上有明显差异,MM骨髓成熟红细胞多呈缗钱状排列,骨髓瘤细胞常均匀分布,圆形或类圆形,可见双核或多核,大小较一致,核常偏位,胞质丰富,偏蓝色,火焰状,可见较多空泡和少许嗜天青颗粒。MCBM多在片尾、边缘处成团出现,呈多形性,畸形明显,大小不一,核较大,形态不规则,染色质疏松,核仁大,常一个。

总之,MM与MCBM在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上有相似之处,但如果发现球蛋白明显升高,就要高度怀疑是浆细胞疾病如MM,同时,结合MM与MCBM骨髓细胞学特点,可以对二者作出准确的诊断,避免误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栗瑞敏,张小芳,刘春海,等.骨髓转移癌的实验室诊断及临床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2):276-278.

[2]牛俊伟,马保根,张茵,等.多发性骨髓瘤15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3):46-48.

[3]陈桂玲,张瑞波.骨髓活检和涂片在骨髓转移癌的诊断作用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s2):271-272.

[4]罗兴喜,李俊勋,曾育杰,等.骨髓转移癌的临床分析[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6,16(4):420-423.

[5]褚彬,陆敏秋,吴梦青,等.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特点及监测骨代谢标志物的临床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18):1424-1429.

[6]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J].中华内科杂志,2017,56(11).

猜你喜欢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安全性管理
VAD、改良M2和MP方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观察及对比研究
VAD、改良M2和MP方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观察及对比研究
自拟补肾化瘀方联合PD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疗效观察
沙利度胺、雷那度胺、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因素分析
低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观察
环磷酰胺联合 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评估
DCEP方案治疗复发或难治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观察
三氧化二砷联合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伴椎管浸润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