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正片《敢教日月换新天》破圈策略探析

2021-12-09 01:16冯亮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8期

摘要:文献类正片蕴含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思想教育价值。在融媒体背景下,推动文献类正片创作发展对于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对人民群众的正向教化作用有着积极意义。《敢教日月换新天》作为文献类正片当中的成功力作,对其创作内容及表现形式加以剖析有利于为文献类正片破圈路径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对《敢教日月换新天》专题片特征展开分析,挖掘文献类正片“破圈”策略,同时对其存在的意义展开探讨。

关键词:文献类正片;破圈策略;《敢教日月换新天》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8-0006-03

一、引言

融媒體背景下,多样化的媒体宣传渠道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媒体信息内容及表现形式,对群众思想观念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同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树立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为了充分宣扬主流思想,发挥文献类正片对群众的积极影响和教化作用,需要为其破圈开辟道路。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重要的历史节点,需要从党史精神内涵当中挖掘养分,借助媒体宣传渠道对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化。为此,中宣部联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社科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档案馆、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摄制推出了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全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以史论结合思想为指导,借助多种媒体形式,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征程、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宝贵经验进行了展现,深入反映了党团结带领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令华夏大地云雾散、光明现的伟大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作为一部文献类正片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及宣传价值,对其制作内容及设计形式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探求文献类正片破圈之道。

二、《敢教日月换新天》专题片特征

(一)理性叙述结合感性叙事,表现建党百年大事件

党的一大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也孕育了特殊时代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所奉行的党史精神内涵,即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奋斗[1]。而后,在中国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历史的潮流中激流勇进,谱写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百年奋斗史,在人们的视觉中铿锵行进;辉煌历程,在你我的听觉中震撼回响;历史伟业,在观众的脑海中激荡共鸣。该片寓情于理,结合了理性叙述和感性叙事,通过对建党百年大事件的叙述,展示了党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党性思想,旨在引导观众坚定跟党走的信念[2]。

(二)宏大主题结合具体阐释,专业团队手法精良

从《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一文献类正片的宏观主题来看,该片主题明确,即对百年党史加以阐释。党史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该片结合宏大主题与具体阐释,立足于百年党史宏观,选取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对其加以有针对性的讲述,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实现共产主义发展目标过程当中作出的艰辛而不懈的努力。同时,在对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加以描绘的过程当中,综合利用了多种表达形式。团队通过专业精良的制作手法,立足于宏大主题,具象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历史进程,旨在让中国共产党始终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透过屏幕深入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3]。

三、从《敢教日月换新天》中探析文献类正片的破圈策略

(一)内容为王,融合策划采集的理念贯穿始终

作为文献类正片,《敢教日月换新天》需要融入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而这需要历史素材及相关事件的支撑。这部文献类纪录片坚持以内容为王,选材精当,综合采用了各类具体事件对相关观点加以支持,在融合策划采集理念的支持下保证了内容的充实性以及主题的深刻性。

举例来讲,第十八集《摆脱贫困》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历史性跨越,开启向着更高目标进发的新征程进行了系统阐述[4]。以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都牵挂着困难群众,党中央连续多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等具体措施为叙述焦点,充分显示了党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过程当中作出的诸多努力,充分表明人民始终在中国共产党心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路上,第十五集《复兴之梦》通过列举女排追梦精神、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等事迹,表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儿女在追梦的路上谱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在丰富而具体的故事内容的支撑下,在融合策划采集理念的指导下,该片传递着正能量的价值观,充分发挥着对社会舆论的正向引导作用[5]。因此,文献类正片破圈的基础就在于融入丰富而深刻的故事内容,通过融合策划采集各类文献资料对相关观点加以支撑,保证其科学合理性。

(二)移动优先,头部资源联手短视频精准投放

融媒体背景下,短视频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并得到了迅速发展,网络平台纷纷投入短视频制作行列,极大地推动了短视频制作产业的发展,广大网民群体也纷纷利用短视频渠道获取网络信息、发表意见和建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6月至12月,我国新增网民4 915万。其中,25.2%的新网民因使用网络视听类应用而接触互联网,短视频对网民的吸引力最大,20.4%的人第一次上网时使用的是短视频应用。短视频时长基本在5~25分钟,以其内容的集中化及简洁化更好地满足了融媒体背景下群众快捷获取有效信息的需求。《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一文献类正片坚持移动优先,借助头部资源联手短视频精准投放的形式实现了全程媒体网络覆盖。在预告宣传阶段,相关的宣传片就在央视频、央视网、央视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宣传平台播放并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相关数据表明,在2021年6月17日的第一轮预热中,24小时时间内获得了全网报道6 030篇以及5 132.35万点击量,网民讨论量达21.7万次。在“先网后台,移动优先”理念的指导之下,《敢教日月换新天》中的24集正片在上述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当中进行大屏播放,同时在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短视频软件当中进行移动小屏播放,以大小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全网覆盖。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下,要实现文献类正片破圈就需要创新其宣传形式[6]。

(三)分众传播,垂类内容运营思维紧扣大小屏

文献类正片的创作核心在于历史观,站在不同的视角看待历史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作成功要点之一就在于其针对终端特性调整叙述视角,以适配不同平台用户的需求,实现分众传播。全篇主要采用第三人称,立足于官方正史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发展历史展开叙述,极具客观性和公正性,让观众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党史予以全面的了解。与之相搭配的“口述历史系列视频”产品则站在第一视角,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历史。在此过程当中,着力凸显讲述者的情感意识,带有主观感情的叙述更能激起观众的共鸣。例如,“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部分就是用袁隆平先生的同期声构成,观众在观看短视频的过程当中更能融入对袁隆平院士的怀念氛围。除此之外,其以垂类内容运营思维紧扣大小屏的播放形式,以主片、短视频、人气UP主等不同传播主体、不同文本形态构建了丰富多样的“语态”,满足了不同平台的用户需求。文献类正片面对的观众群体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其所宣扬的历史观也有着不同的着眼视野。因此,其在制作过程当中应当分众传播,以垂类内容运营思维紧扣大小屏的形式扩大宣传[7]。

(四)技术赋能,“8K+人工智能修复”等全方位助力

《敢教日月换新天》在内容方面追求“政论情怀、故事表达”,在形式方面追求宏大叙事与微观刻画的有机结合,是集思想性、艺术性、文化性与历史性为一体的力作,不仅可以向观众展示丰富细致的党史历程,同时也可以提升观众的艺术审美意趣。该片开宗明义,直奔主题,将重大历史场景展现与同期点评相结合,在凸显主题的同时将观众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当中,渲染出了极其突出的沉浸感。例如,第十六集《改革攻坚》表达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时代宣言”,第十七集《法安天下》道出了党中央厉行法治的坚定决心……通过音像结合的手法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努力奋进的过程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制作过程当中,创作团队不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借助科学翔实的数据为相关内容提供了支持,还结合了全方位的走访调查,采访历史当事人、知名学者乃至革命者亲属对相关观点进行了佐证。拍摄手法更是丰富多样,运用航拍镜头,向观众展示了长桥远架、高铁飞驰、“蛟龙”探海、神舟飞天、“天眼”探空、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国产航母入列等诸多精美画面。全片制作长达126分钟,采用了4K超高清三维动画形式,首次在片中部分使用了8K超高清拍摄手段,引入了人工智能(AI)影像修复技术,充分呈现了“5G+4K/8K+AI”的技术创新成果。《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成功离不开技术赋能,尤其是“8K+人工智能修复”等的全方位助力,表明文献类正片破圈需要创新性技术的支持[8]。

四、推动文献类正片破圈的價值

(一)年轻化表达样态,党史教育渗透年轻一代

短视频时代,年轻观众十分关注文献类纪录片的创作和推出,这影响了文献类纪录片在语言表达以及形式设计等方面的特征。为了更好地迎合年轻观众的观看需要,充分发挥文献类正片对于年轻观众的思想教化作用,文献类纪录片在制作过程当中凸显了鲜明的年轻化表达样态特征,进一步推动了党史教育向年轻一代渗透[9]。文献类正片在破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媒体宣传和制作形式,以年轻化的表达样态渗透党史精神内涵及思想理念,引导中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从红色记忆孕育的党史精神当中汲取养分,让其以此为指导,将其践行于生活实践当中,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服务。例如,文献类正片在设计制作的过程当中,将原本极具严肃性的场景及文字介绍融入一定的抒情化意味,甚至用情书的方式表达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赞赏之情,这可以更好地将年轻观众代入特定情境当中,让年轻观众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接受思想教化。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由年轻一代推动,中华民族不朽的未来由年轻一代书写。在文献类正片的教化下,在学习党史精神内涵的过程中,中华儿女携手并行,眺望未来,共同打造更美好的明天[10]。

(二)凸显专业优势,强化中央媒体引导地位

中央主流媒体在社会舆论宣传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宣传主流思想、引导群众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关键作用。文献类正片往往基于中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借助中央主流媒体开展舆论宣传活动,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党史文化当中挖掘营养,发挥其对于人民群众思想意识形态的积极影响作用[11]。在建党百年之际,集群式的内容矩阵更能激发公众的爱党爱国之情,在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前提之下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之中。文献类正片在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专业优势,在设计制作过程当中,在选材方面十分慎重,同时参与文献类正片文案制作的人员往往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因此,文献类正片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极具严谨性和专业性,文献类正片的高质量制作有利于强化中央媒体主导地位[12]。

(三)有效覆盖全平台,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媒体应用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从信息生产主体的角度来看,以往的传统媒体早已分化成三种基本形态,即专业媒体、机构媒体以及自媒体,其不仅是对传统媒体思想及运行方式的传承,更融入了崭新的媒体融合因素,以更加包容、多元的媒介系统形态为信息提供、新闻宣传、意识引导等提供媒体渠道的支撑。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尤其是5G技术的支持下,媒介系统内部形态多元共生,对人民群众思想意识形态及舆论产生着多方面和全方位的影响[13]。文献类正片要实现破圈,就要综合利用多种形式的媒体宣传渠道,挖掘丰富多样的媒体宣传资源,融入多种媒体宣传技术,使自己可以有效覆盖全平台,壮大主流舆论基地。《敢教日月换新天》以内容策划强化顶层设计分发端多渠道立体传播的形式实现了全过程、全方位、持续性传播,同时立足于不同观众群体的视角展开故事叙述,成功打破了受众壁垒,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得到了各大网络平台及社交平台的转发和播放,影响范围变得更加广泛[14]。

五、结语

《敢教日月換新天》在创作内容及表现形式、宣传手法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文献类正片借鉴的成功经验。挖掘其中的成功性因素,为文献类正片破圈开辟一条宽广之路,充分发挥文献类正片对人民群众思想意识形态的正向引导作用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教化意义,还可以在推动全网平台覆盖的过程当中,强化中央主流媒体对社会舆论的正向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勇海.有关跨年晚会的数据分析[N].团结报,2020-01-18(006).

[2] 曲春景,张天一.网络时代文化的断裂性和连续性:“B站”传统题材作品的“爆款”现象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9):86-92.

[3] 唐润华,陈国权.走出“全媒体”的集体迷思[J].新闻记者,2011(4):54-58.

[4] 陈国权.勉为其难的全媒体平台[J].中国报业,2012(3):69-71.

[5] 凌云鹏.从全媒体新闻中心到全媒体中心——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实践及探索解析[J].中国地市报人,2020(1):42-44.

[6] 陈正荣.打造“中央厨房”的理念、探索和亟需解决的问题[J].中国记者,2015(4):30-32.

[7] 韩砺.中央厨房——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J].融媒体研究,2017,3(10):80-81.

[8] 范家曼.新媒体时代青年受众舆论背反动因分析——以哔哩哔哩弹幕网宣传片《后浪》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4):69-70.

[9] 王曼,卢明欣,石进,等.基于ECT理论和FLOW理论的视频网站用户粘性影响因素研究——以哔哩哔哩为例[J].情报工程,2021,7(1):80-92.

[10] 石长顺,周莉.电视文本解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149.

[11] 郑思瑜.新时代青年工作阵地创新研究——以“哔哩哔哩”“2019最美的夜”跨年晚会为例[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0,33(4):11-14.

[12] 高莹,孙碧檬.新媒介赋权:青年亚文化的重塑与融合发展——以哔哩哔哩网站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4):24-25.

[13] 汤巳予,孙金婷,熊文宇,等.内容平台构建独立广告生态的条件与策略——以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为例[J].视听,2021(2):148-149.

[14] 段晓婧,杨鲁豫,张一冰.测评视频中广告推广效果初探——以哔哩哔哩为例[J].新闻前哨,2021(1):50-51.

作者简介:冯亮(1984—),男,河北邯郸人,本科,研究方向: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