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六点”原则

2021-12-11 09:53赵宝柱王剑锋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30期
关键词: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

赵宝柱 王剑锋

摘 要 编制区域(省、市)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要贯彻职业教育政策精神,锚定方位点,彰显职业教育适应性;总结职业教育发展成就,找准起始点,定位新时代工作任务;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瞄准切入点,明确服务定位;回应职业教育民众诉求,抓准发力点,提高教育满意度;坚持问题导向重点施策,盯准突破点,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建构“1311”发展规划框架,擘画支撑点,建设职教新高地。为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之路贡献地方智慧。

关键词 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原则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0-0037-04

当前,正是编制“十四五”专项规划的重要时期,牢牢把握“六点”原则,编制好区域(省、市)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家要求、精准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有效途径,可以更好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进而实现2035年教育远景目标。

一、贯彻职业教育政策精神,锚定方位点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已明。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强调“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1],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实现“三个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中央建议”),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总要求下,提出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3]的要求。因此,锤炼职业教育“类型化”特征,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程度,探索职业教育“中国特色”之路,推动职业教育“终身性”伴随和建设“技能社会”等种种任务,都是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这一远景目标。因此,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方位点”。锚定这一“方位点”就可以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吻合,在宏观上彰显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二、总结职业教育发展成就,找准起始点

“十四五”的发展是建立在“十三五”发展成就之上的,实现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目标,需要将总目标具化为多个领域的目标任务,并通过对现状的总结与分析找准起始点。总结发展成就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结果导向”的总结方式,即以“十三五”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作为总结的重点。该方式须以既有的政策文件,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19-2023年)》等规定的工作任务为主线,梳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增强自身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改善社会发展环境、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推进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情况等领域所做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结果导向”的总结方式,更容易全面总结现实发展状况和认清发展基础。但新的形势、新的需求带来工作任务、工作要求的新变化,寻找“十四五”发展的起始点,更适合采取“目标导向”的总结方式,即以推动“三个转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技能社会”等作为梳理发展基础的“主线”,并以当前发展状态作为规划的“起始点”。如,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2020年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建成,但体系缺口(职教本科高校)尚未补全,类型教育特征还不够鲜明,职普融通机制尚待建立。因此,补全体系缺口、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建立职普融通机制就应该成为新时代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工作的起始点。“目标导向”的总结方式,侧重的不是对既有“工作”本身得与失的总结,而是找到既有工作成效与未来发展目标的差距,从而定位新时代工作任务的“原点”。

三、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瞄准切入点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当前,中央和各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已经颁布,经济社会发展脉络已经清晰,要认真研究,发现需求点,瞄准切入点,增强适应性。

(一)把握总体发展战略,找好服务定位

“中央建议”中提出了“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要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统一到服务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高度,抓住提高质量、服务发展的中心任务,摆脱“学校职业教育”的视野局限,从人力资源开发、学习型社会建設、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角度来审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建立服务全产业链、全生活领域和全生命周期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发挥职业教育在服务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二)瞄准区域工作重点,找准需求热点

各地经济社会基础、区位特点、文化底蕴、历史传承不同,“十四五”工作重点各异,要瞄准区域工作重点,找准需求热点。如河北省“十四五”期间要举全省之力办好三件大事,即“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4],全省尤其是重点区域要制定服务“三件大事”的务实举措,在统筹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布局、专业设置与调整、社会培训与服务等方面做出工作安排。

(三)围绕行业企业需求,深化职教改革

各地要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员集聚趋势,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引导职业院校围绕产业群建设专业群,建立专业设置与现代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动态适应机制,调适专业结构与规模;要制定鼓励区域内龙头骨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教材、教学组织形式根据企业技术革新、生产流程再造、组织形式变革进行再开发再改革,创新人才质量评价等工作。

四、回应职业教育民众诉求,抓准发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最根本的是准确回应民众诉求。职业教育涵盖人的全生命周期,特别是学龄期和职业生涯期,其核心诉求是通过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通过接受伴随性的职业培训增强职业发展能力。因此,建立高质量职业教育保障机制和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是两个重要的发力点。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政府、学校的责任,是学生、家长的期盼。建立高质量职业教育保障机制,需要从落实国家质量标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学诊改、完善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入手,持续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大力推广“1+X”证书制度,积极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和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5],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等与教育教学有机衔接。积極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培养新型学徒,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

建立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一方面要落实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法定职责,重视企业培训的社会化和社会培训机构的规范化,促进育训一体化发展,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并举的办学格局[6],推进职业教育终身化;另一方面要依托国家“学分银行”,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的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推动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7],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五、坚持问题导向重点施策,盯准突破点

编制发展规划,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盯准突破点。

(一)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历经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扩规模、稳规模的外延发展阶段走到提质量、展特色的内涵发展阶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依然处于“瓶口”状态,中等高等职业教育间的衔接机制——职教高考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对普通教育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还处于萌芽状态,职普融通机制尚待建立。但所有这一切都“在路上”,因此,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期间最有希望率先取得突破的一个点。

(二)构建多元办学格局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类教育,具有广泛吸纳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先天优势,亟需改变现在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单一局面,构建“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新格局。各地要响应国家举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机构的号召,开展制度创新,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直接投资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三)深化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彰显类型特征和体现跨界属性的根本路径,也是长期以来难以真正落到实处的“痛点”所在。各地要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必须突破的关键点予以高度重视。探索建立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发展路径与模式[8],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园区,组建产教融合联盟,打造职业院校与重点产业、骨干企业深度合作创新综合体,促进政产学研融合创新。探索建立教师和企业师傅岗位双聘、职称双评、兼职取酬等制度。

(四)改造提升薄弱校

在推进职业院校双高校、优质校、示范校建设同时,要注重县域薄弱职业学校的改造提升,这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育人能力的必然要求。各地要出台提低固基消灭薄弱校的具体举措,使得县域内职业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全部达标,从而有利于在县域内探索职普融通机制,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朝着均衡优质方向发展,建立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体系。

(五)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改变职业教育叫好不叫座的境遇,需要各地切实改革用人单位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加大对取得突出贡献的技术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9],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和世界技能宣传日活动,厚植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围。

六、建构“1311”发展规划框架,擘画支撑点

将上述发展理念、思路和工作重点整合,形成区域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逻辑框架:持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变外延式发展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变普通教育育人模式为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育人模式,变以政府为主的办学格局为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新格局;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探索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职业教育新高地。概括为“一体系三转变一适应一高地(简称‘1311)”。

“1311”发展规划框架是“十四五”期间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撑点。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教育现代化是我国确定的2035年发展目标之一,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正处于深化改革的窗口期和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10],必须妥善解决好职业教育机构和广大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多元化办学是满足民众多样化需求的必然选择,多样化需求表现为不同个体对职业教育的内容需求、学历需求、时间需求等多个方面,满足多样化需求需要多元化办学格局。深化产教融合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基本路径,要建构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适应性是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职业教育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己任,其适应性主要体现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需求、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三个方面。建设新高地是各地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有益尝试,推进区域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可加快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模式,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经验,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地方智慧”。

参 考 文 献

[1][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1-24.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1-01-15].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4]2020年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1-01-15].http://www.hebei.gov.cn/hebei/14462058/14471802/14471805/14867283/index.html.

[5]劉颖.高职现代学徒制校企双元“五共”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8(6):114-115.

[6]靳润奇,刘增安.着力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专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2(5):38-39.

[7]马树超,郭文富.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 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3-18.

[8]姜斌.滨州奏响改革强音 建设“双型”城市[N].大众日报,2020-10-27.

[9]易珊.浅谈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J].现代企业教育,2014(20):74-75.

[10]王炎斌.“职教20条”指引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9(4):32-37.

The “Six Points” Principles of the Formulation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of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o Baozhu, Wang Jianfeng

Abstract  In order to formulate regional (province, municipal) vocational education“14th Five-Year Plan”development plan,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spirit, anchor the position, highlight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ummarize the achievemen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find the starting point, and position new work tasks of the times; grasp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 aim at the entry point, and clarify the service positioning; respond to the demands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people, focus on the points of force, and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education; adhere to the problem-oriented key policies, focus on the breakthrough points, and improve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 the“1311”development planning framework, draw support points, and build a new highland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tributing local wisdom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to run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14th Five-Year Plan”; compilation principle

Author  Zhao Baozhu, professor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huangdao 066004); Wang Jianfe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猜你喜欢
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