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种养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模式研究
——以河南省高效种养业发展为例

2021-12-12 07:25高亚宾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3
黑龙江粮食 2021年8期
关键词:农业发展

□ 高亚宾 李 猛(河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3)

一、引言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自古至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种养业作为农业的根基,是保障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关键。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为种养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推进种养业高质量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和市场影响力,有助于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种养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模式,梳理归纳可推广、可应用的经验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河南省作为种养业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中,小麦、花生、食用菌等农产品产量常年稳居全国首位,果蔬、肉蛋奶位居全国前列。随着消费水平转型升级,河南省主动谋篇布局,打造了一批以中药材、茶叶为代表的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尽管河南省种养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种养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深、农产品供求不匹配和品牌建设不完善等问题。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种养业发展,先后出台了《河南省推进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豫政〔2016〕75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7〕144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将高效种养业确定为全省12个重点攻坚产业之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种养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河南省高效种养业的发展模式

河南地处中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也是全国粮食和物资应急调运的重要集散地、“北粮南运”的重要通道。近年来,河南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四优四化”助推高效种养业发展,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平原农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规模化种植、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引领的全产业链发展、城市近郊的都市休闲农业、丘陵地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绿色养殖、山区沟域经济带动特色种养以及智慧农业等典型模式。

(一)平原农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规模化种植模式

该模式依托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发挥平原地区优势,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先进农业科技等手段,整合资源要素,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机械化,推动粮食生产向产能稳固、基础扎实、品质提升转变。滑县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位居河南产粮大县第一位,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兴农,着力做好“高标准粮田建设、强化耕地保护、培肥地力”三篇文章,有力保证了粮食稳产增产。2020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34亿斤,连续29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永城市以扛稳粮食安全为己任,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种植结构优化升级,保障粮食生产安全。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突破27.4亿斤,实现“十六连丰”。

该模式主要特点:一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通过土地整治、畅通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措施,完善田间配套设施,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种养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条件。二是提升耕地质量。以“基础地力提升”为导向,合理构建耕层,精准把控施肥量,严格检测耕地环境,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实施耕地休耕轮作,引导农民秸秆还田、深耕深松,提升耕地基础地力。三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实施种业优质提升工程,鼓励和引导种业科技创新,加快推广优质强筋专用小麦,创建优质小麦高产示范区。四是加大农技支持力度。实施农业技术提升工程,扶持高精端农机设备行业发展,引导农业向高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五是着力拉长粮食产业链。按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积极引进“农字号”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通种植、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大力发展粮食经济,打造口粮生产供应和食品制造基地。

(二)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引领的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依托国家级或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载体,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基础,以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为前提,聚焦现代生产要素,融合产业链横纵延伸拓展,促进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同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周口(郸城)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河南天豫薯业利用食品研发能力优势,开发一系列甘薯深加工产品,延长甘薯产业链、价值链;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强强联合,为龙头企业建立原料生产基地。正阳县通过做大做强“花生经济”,形成了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的特优一产,以君乐宝、鲁花、维维、正花集团等为支撑的强劲二产,以电商服务中心、渤海花生交易中心为载体的新兴三产,成功创建了“小花生到大产业”的“正阳模式”。2020年,全县花生综合收入高达260亿元,品牌价值117亿元。

该模式主要特点: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各地突出地域特色优势,把花生、苹果、甘薯、大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主导产业,积极争取资金、政策支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打造从高效种植、精深加工到循环经济的全产业链。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各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发挥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作用,通过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等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结合,有效发挥了科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作用。三是做大做强精深加工。各地纷纷出台有力政策,通过外引内培、招大引强,引进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围绕特色农产品“吃干榨净”,深入推动全资源化利用,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四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地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等载体,把“农业+乡村旅游”“农业+文化”“农业+生态”“农业+休闲体验”等有机结合,发展采摘观光、研学旅游、民俗餐饮、生态养生、体验娱乐等文旅活动,形成多层次、多类型新的赢利点。五是创新政策保障。围绕人、地、钱等核心要素,加强政策设计,创新构建利益链接模式,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实现了园区、企业、农民的“共赢”。

(三)城市近郊的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大城市近郊的特色民宿文化村、沿湖(河)周边的交通、生态、文化优势,将种养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积极开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项目,满足城市居民周末的休闲、娱乐的需求。郑州南郊的樱桃沟足球小镇面积约1.2万亩,拥有近万亩樱桃树,享誉“百里樱桃沟”的美称,小镇融合了河南18个地市(含济源市示范区)饮食、曲艺、建筑文化,成为郑州知名的“网红打卡地”。许昌市建安区依托小米、烟叶等优势农产品,培育一批“农字号”特色小镇,把田园风光、农村文化、农村生活转化成真金白银。

该模式主要特点:一是突出特色卖点。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原则规划建设,立足村庄现有的环境基础,挖掘以“农耕、农事、农趣”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升级乡村整体景观,打造一批集民俗住宿、乡土餐饮、农趣体验为一体的特色产业。二是延伸拓展服务功能。在农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将农业生产与农业经营有机结合,统筹协调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构建功能丰富、形式多样的产业综合体。三是融入城市精品旅游线路。将城郊观光旅游融入都市区域的旅游体系中,分类规整旅游项目,实现城乡旅游资源优势互补,衔接贯通,打造具有特色的精品线路。四是拓宽融资渠道。都市农业发展离不开足额的资金支持,引导外商、集团等社会力量通过股份制或有限责任制等方式参与城市近郊的都市休闲观光农业。

(四)丘陵地区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生态养殖模式

该模式是指根据丘陵地区的地貌特点,将种养业和加工业有机联系,利用生物核心技术形成整体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力求降低环境污染,用最少的农业资源成本获取最高的产出效果,打造多层次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平顶山市丘陵山区占辖域面积76%,近200万群众生活在丘陵地带,全市紧抓国家农业“两区”建设机遇,按照“绿色高产高效农业区、种养结合示范区、山水生态涵养带”发展布局,建设覆盖全市80%耕地、76%乡镇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区,探索建立了“百亩千头生态方”种养结合、“加工制肥、分散利用”等生猪特色养殖模式,得到农业农村部肯定,并在全国进行推介。邓州市实施种养加服结合型、稻虾混合型、鱼莲共生型“三模式”发展种养循环产业,打造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高效益链,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该模式主要特点:一是科学布局,相对集中。根据浅山丘陵地区特点,坚持统筹规划引领,采取了“相对集中、适度规模”布局,明确不同区域发展方向,在适宜养殖区域合理规划生态养殖园区。二是统一规划,加强设计。按照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化的要求,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严格执行养殖园区决策咨询制度和生猪养殖准入制度,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治理。三是“三链”同构,“三效”统一。以生猪、肉牛等养殖业为载体,围绕产业链,突出生态链,形成循环链,促进其融合互动,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四是龙头牵引,利益共享。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是一种土地集约化生产模式,必须集中一定量的土地,抓住龙头企业是关键。通过适当的模式收集土地、分配利润,将利益妥善分配给各参与方,让农民真正充当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角色,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五)山区沟域经济带动特色种养模式

该模式是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沟域范围内自然景观、民宿文化、特色产业、建筑风格等资源,进行整体规划,统一打造,建成绿色生态、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对于转变山区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洛阳市宜阳县香谷位于香鹿山镇赵老屯村,以该村为中心,引进洛阳迷迭香农业开发公司,大力发展迷迭香种植,开发系列迷迭香产品,实现产业融合发展。2020年“迷迭香”产值达到5000万元,群众则通过“土地租金”“劳务薪金”“服务佣金”“经营现金”实现增收致富。洛阳市伊滨区倒盏民俗村立足豫西农村风格,在村内建设特色小街,吸纳商户200余户,把洛阳及豫西地区居民最熟悉、最能唤起记忆的文化元素汇聚一地。

该模式主要特点:一是突出沟域特色。沟域经济的生命在于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各地立足沟域区域优势,找准特色、放大优势,清晰定位发展方向,引入高水平设计团队,培育发展特色种养、特色村镇文创产业等业态,形成独特的业态。二是打造记得住乡愁的优美生态环境。把沟域经济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国土绿化提速提质行动、新时代治水兴水行动等紧密结合起来,让“绿水青山”“悠悠乡愁乡望”“儿时记忆”带动沟域整体升值。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发展沟域经济,离不开资金、政策支持,更离不开部门间统筹协调推进。加强与省、市部门沟通,积极申报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等项目扶持,出台和落实了一系列沟域经济扶持政策。完善创新农业金融政策,建立农业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合力推进沟域农业发展。

(六)智慧农业种养模式

该模式是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园区),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土壤监测、灾变预警、湿度控制、全过程追溯等精准管理于一体的数字化、智能化新型农业。在漯河市临颍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依靠传感器,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地里的温度、湿度等数据自动上传,农民可随时随地观测到农业生产状况。周口市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智能化灌溉系统,能够实现远程控制与节水、节能、节工之间的有机结合,比传统灌溉模式节水75%,节肥20%,通过手机App能够云端操作喷灌位置和水量,相比普通农田浇灌亩均80元的成本(含租工费和成本费等)和日均5亩的灌溉效率,高标准农田只有1亩地5元电费的成本支出。

该模式主要特点:一是建立智慧服务平台。成立智慧农业技术中心——“智慧大脑”,建立数据存储、农情监控、应急处理、智慧气象等平台,充分应用农业物联网先进技术,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二是提供精准服务。通过人工智能农田生态气象监测系统、户外智慧气象云屏等,实现农情与天气要素精准检测、智能预报、智慧决策,让天气对作物的生长影响程度变得可控,为种植户提供精细化服务。三是强化后期管理。坚持建管并重,围绕“建、管、用”三个环节,配齐维护人员,落实管护经费。建立农业资产运营公司,保证运维经费充足够用。四是实现质量全过程追溯。建立农产品生产周期中相关数据的存储系统,建立健全农产品溯源机制,促进农业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安全。

三、启示与结论

通过对河南省不同区域种养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调研与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与结论。

(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是种养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河南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平原面积占55.7%,山区丘陵、河流湖泊面积占44.3%,决定了河南种养业发展模式的地域性和多样性。长期以来,河南紧紧围绕“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要求,在主动承担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的基础上,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推动种养业高质量发展的6种模式。这些不同种养业发展模式既呈现鲜明的地域特征,比如传统农区、浅山丘陵、沟域经济等,又在数字经济、现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呈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文旅融合发展的特点,比如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智慧农业、都市休闲农业等,这些做法值得其他类似区域进行借鉴。

(二)“四链同构”、绿色发展是种养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在科学考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依托粮食核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等载体,统筹考虑种养业规模及布局,形成绿色化、可循环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生态链。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着力延伸产业链,促进小麦、玉米、花生、果蔬、食用菌、畜禽、水产等种养业从“现代种业、新产品研发-生产-加工-物流-市场服务-终端用户(消费者)”相互融合,不断提升价值链,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向优势产区和关键节点集聚,加大技术研究,打造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建立健全市场供应链,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求、消费层级推出个性化、定制化产品,深入挖掘农业的康养、文史、科研等价值,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引导农业产业链从“单链”向“网链”转变,提升特色农产品、食品的价值。建立健全生态链,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或示范基地为载体,将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促进种养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三)重大科技平台和智慧农业为种养业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动能

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是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应用和转化的孵化器。支持有条件的区域结合自身特色,积极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规划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鼓励园区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建设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重点加强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农产品育种的基础性科研工作、应用基础研究、育种技术和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强力攻关,努力实现生物育种创新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和关键技术和新品种选育的重大突破。搭建“互联网+智慧农业”平台,整合现有农业农村数据资源,推动平台向县市、镇村及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延伸开放,打破地区、行业和部门分割,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形成全省“数据资源一张图”“生产经营一张网”。

(四)种养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链条的金融支持

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增信支持作用,加强与省农担公司、银行机构合作,创新发展“金融+农业园区”“金融+农村产权”“金融+农村信用”“金融+供应链”“金融+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等模式,围绕种子研发、育苗、种植、流通等全链条的农业产业化,为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加大金融支农资源整合,丰富农业保险险种,鼓励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提升货币市场、资本市场服务“三农“的水平。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完善农村融资增信机制,推动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

(五)多方参与、利益共赢为种养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之间的联结机制,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留在县乡,采用订单收购、利润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引导经营主体和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让农民充分享受到农村产业发展的红利。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有效盘活农业农村存量资本,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助力特色种养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建共赢”新格局。

猜你喜欢
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