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与涉茶相关权益保护

2021-12-13 15:56程丰丰
福建茶叶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制茶民法典大师

程丰丰

(中国计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小罐茶的热销带来了茶叶销售新的增长点,同时其找到了茶叶制品消费升级的着力点;用制茶大师为其品牌进行背书,让消费升级变得悄然无息。其中需要警惕的是,制茶大师为该品牌带来的附加值背后的知识产权是茶叶生产商付诸更多考量的。高端茶叶制品总是稀缺的,源于制茶大师的手艺是稀缺的。所以茶叶生产商应该将制茶大师的商业附加值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加以固定,以期对品牌进行升级并保有市场竞争力。

1 市场认可大师背书的茶叶品牌

制茶大师为茶叶品牌背书带来茶叶消费增加和消费升级。随着国民平均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品质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追求,从“小罐茶”的销售额就可以看出,小罐茶的营销系通过大师制茶工艺和品控要求,打造出爆款茶叶,细究其成为爆款的背后是以制茶大师为茶叶品质背书作为其营销手段,使得小罐茶的品牌得以区别于其他茶叶品牌而异军突起,抓住市场追求使其成为茶叶类商品的销售黑马。

无论“小罐茶”是否受到消费者的质疑,都应肯定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和制茶大师为茶叶品控的背书的成效。公众对小罐茶的质疑从侧面肯定了制茶大师对于茶叶背书的作用,小罐茶爆红之后,网友提出的质疑也瞬间爆红网络,质疑小罐茶属于收智商税;经网民计算,结合小罐茶的销售额及其单品价格得出8位制茶大师每位每天需要炒1466斤鲜茶叶才能符合小罐茶的销售数量。经小罐茶的回应,茶叶非制茶大师手工生产制作。小罐茶的销量及其销售额带来的质疑表明消费者会对制茶大师背书的茶叶买单;消费者的质疑出发点亦是从茶叶非大师亲手制作质疑的,说明消费者接受制茶大师的手工茶叶,而不认可机器自动化下的茶叶制成品。

2 市场认可的本质在于大师制茶手艺

茶叶产品质量或者品质的表征通常由娴熟的制茶大师所掌控。茶叶产品的竞争,往往取决于茶叶原材料、制茶工艺和制茶品控,原材料的竞争往往可以通过资本短时间内便可聚集于一家茶叶生茶企业,这不足以让给你茶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超一般的竞争优势,茶叶制品竞争力核心表现为制茶工艺和制茶品控,而制茶工艺和制茶品控竞争力体现在制茶手艺人,以花茶的制作工艺为例,制茶大师林增钦(花茶类)制作花茶需要经历伺花、筛花、茶坯处理、窨花、起花、复火、提花、匀堆、反复多次才能将茉莉花茶制成上品花茶。虽然茶叶已经实现了流水线式生产,特别是在机械化发展以及智能化发展的今天,大宗茶的生产部分实现了自动化,自动化可以实现对制茶师傅手艺的程序化,将制茶工艺按照计算机设计的程序进行。但在消费升级的今天,优质茶叶制成品需要优质的原材料,若采用流水线式的茶叶生产方式,流水线会根据既定的程序设计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无法根据制茶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微调;但细小的工艺差别往往容易导致茶叶口感上的不同。茶叶生产的自动化与规模化之下的茶叶商品只能是统一的、标准化产品,自动化与规模化后的茶叶产品与高端茶叶无缘,这亦是公众对小罐茶质疑的理由支撑,即便该茶叶系根据制茶大师制茶凭经验摸索出的自动化生产工艺;究其原因之一是制茶大师的稀缺,这也正是稀缺让茶叶产生档次之分。

市场认可大师纯手工制茶系其茶叶制成品附带了制茶大师的劳动附加值,这亦是茶叶品质或者市场认可度的区分来源依据——制茶大师附加值的大小。小罐茶发现并较好运用劳动附加值之间的差异,将差异化并稀缺的大师进行宣传,虽然最终通过自动化流水线式的生产,但在其销量及销售额取得成功后被市场质疑前,消费者自认为其茶叶制成品是大师亲手制作的。一位制茶大师的一辈子的制茶总量是有限的,而程序化的自动化生产只要有原材料就有源源不断相同标准的茶叶制成品,并且用财会术语解释,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其设备可以进行折旧计算,放在同一维度去解释,大师与设备之于消费者的认知比较就不言而喻了。

3 现有研究表明茶叶制成品的发展受制于品牌和规模

非规模化、非品牌化是制约茶叶发展的原因。陈海波在研究“武夷山大红袍”的品牌使用现状及问题对策时,指出问题在于与“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行使用导致商标区分功能的弱化,是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困惑;品牌与品质对应程度不高、产品单一;维权不力。为此提出建立品牌管理组织,提升品牌管理能力;建立茶叶追溯体系,保证茶叶质量。本质上是茶企缺乏知识产权的产权保护意识和差异化竞争意识,没有产生规模效应与地区合作机制,茶企之间小规模竞争没有挖掘出本企业的特点和优势,纯粹使用地理商标对自产的茶叶进行挂牌后即行对外销售。对小茶企而言该行为是以最低成本进行生产经营,否则无法支撑小茶企持续运转。根据段砚的文章研究我国茶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指出茶叶生产厂商对茶叶相关产品的商标权重视不足,因茶叶生产多为小农户,其经营理念仅限于自我生产经营,综合素质及合作意愿不强,其发展资金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对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不重视、不投入和不维护最终导致了茶企发展现状。

知识产权对于茶企极其重要,《民法典》也给出了有力保障。关键在于小型茶企需要整合产业优势、发挥规模优势,各茶企在集约化之下,共同投入、共享知识产权用以摊平茶企在生产研发过程中的成本,集中资源培育和开发制茶大师,将制茶大师资源化,使之成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无论是在商标、专利(第123条)的保护、相关知识产权的融资(第440条和国家政策的体现)、侵犯知识产权的惩罚性赔偿(第1185条)以及对制茶大师姓名权的保护上(第995条),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4 茶企需提前做好应对

相关行业领域已经出现侵害企业权益的行为。在可供检索的判决中暂未找到涉茶相关姓名商标的判决书,但相关涉酒类姓名商标纠纷可资茶叶生产销售商借鉴并提前予以布局在茶叶商品竞争中获得优势。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与茅台酒厂行政纠纷案中,前茅台酒厂总工程师季克良的姓名被其他酒厂注册姓名商标或者姓名相关商标(如“季工”或“季工酒”),因季克良与茅台酒的关联度比较高,使用季克良及其关联度高的昵称容易造成其他酒厂因该商标搭茅台的顺风车。

获得相关大师授权,可同时维护大师和企业的合法权益。茅台酒厂的维权方式即为获得季克良先生的授权“对其姓名权利及相关的商标权利全部授权给茅台酒厂,用于处理商标争议”,因此茅台酒厂提起维权诉讼获得了依据(该案诉讼时的权利依据为《民法通则》),《民法典》第110条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法人享有名称权。茅台酒厂付诸成本维权的直接效果是季克良先生的姓名权得到了维护,更加重要的是茅台商标免遭搭便车造成商标淡化以及有力避免著名商标商品商誉受损的情况。

消费升级将会带来茶叶消费市场的连锁反应。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消费升级后,茶叶的消费会迎来可预见的增长。高端白酒的消费越来越收到追捧,特别是茅台系高端酒品呈现出了部分的金融属性,实际销售价格远远超出了厂家指导价,这是消费升级的体现。公款消费已被国家制止,唯一支撑茅台高端酒品的市场理由是消费者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提升,购买力的增强会促进消费升级,也适用于茶叶制品市场,小罐茶的成功可以用来解释,但是高端茶叶制品的市场供给还有很大的竞争空间。

5 建议与对策

茶叶厂商应该避免落入小罐茶可能涉嫌的虚假宣传,但也应当学习小罐茶的成功经验。当茶叶品牌溢价或者利润率维持比较高的水平,市场中就会出现侵犯茶企相关利益的行为,所以茶企应该提前布局,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用商标的形式固定制茶大师的商业附加值。技术娴熟的制茶大师是茶企的核心竞争优势,在茶企获得较大的市场占有率或者市场知名度后,不光是其工艺乃至其姓名都有可能被不良商家使用以进行搭售或者混淆商品来源。制茶大师或者说制茶手艺人与茶叶品牌、茶企的权益通常绑定在一起,茶叶制成品需要通过茶企的市场行为变成支撑企业发展的资本用以培育制茶大师,而制茶大师又反作用于茶企的发展。所以茶企需要用商标的形式将自身经营所获市场认可的商誉及制茶大师手艺的市场信任度固定,用以守住自身经营带来的商誉累加。

用专利的形式固定制茶工艺的工业附加值。仅仅依靠制茶大师的手工制茶是不可能庞大的产量的,即使是小罐茶也无法仅仅依靠制茶大师的手工茶撑起其销量,这一点在段砚的研究中得到肯定,茶叶产品的制作工艺、储存技术和制茶设备专利化,能确保茶产品的品质标准化、更优质的产品。茶企需要有足够的激励机制,本质来说依赖于手艺制茶的方式,而通过类似于专利的形式给予其激励,《专利法》第15条明确规定,对于专利发明人,企业应当给予其奖励或者采取股权、期权或者分红的形式使得茶企与制茶大师之间形成互利共赢、同步成长的关系。

取得制茶大师的授权,实现企业与制茶大师个人的权益双维护。用制茶大师为企业品牌背书,可实现茶叶品牌的升级,但有可能出现不良商家蹭制茶大师的名头进行销售的状况,企业直接以侵权为名,要求停止侵害的权利基础是不存在的,《民法典》第995条规定企业不享有姓名权,若由制茶大师以个人名义对抗整个不良商家利益集团,则其成本-收益是需要慎重考量的,制茶大师在付诸巨大成本后获得的收益与成本不成正比。以侵害姓名权为由提出的诉讼并不会给制茶大师带来收益,所以需要茶企提前取得制茶大师的授权,与制茶大师形成合力,既维护制茶大师自然人的合法权益也维护茶企在市场竞争中的品牌优势。

猜你喜欢
制茶民法典大师
举办镇巴手工制茶比赛刍议
民法典诞生
大师剪我也剪
对话大师
中国民法典,诞生!
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
民法典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基于ADAMS的制茶三自由度振动筛设计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谈谈茶树引种与适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