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龄果园早春马铃薯套种栽培技术

2021-12-13 15:57钱彩霞周金娥陈吉昆侯娇芹徐春秀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1年9期
关键词:幼龄块茎套种

●钱彩霞 周金娥 陈吉昆 侯娇芹 徐春秀

(1.云南省曲靖市农业科学院 云南 曲靖 655000;2.云南省曲靖市种子站 云南 曲靖 655000)

近年来,云南省曲靖市果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因其经济效益较好,种植面积日渐增大。幼龄果园树冠较小,其对光热资源及土地的利用效率不高,种植环境良好,无旱、涝、渍问题,非常适宜种植旱粮作物,合理选择作物品种并安排布局,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抑制果园杂草生长,可以有效地弥补幼龄果园前期的经济效益。马铃薯植株矮小,生长周期短,与果树共同病虫害较少,且与幼龄果树之间的光照及肥水竞争矛盾小,幼龄果园套种早春马铃薯是果农容易操作的一项套种技术。早春马铃薯与幼龄果园套种,平均每公顷果园可产马铃薯2.9万千克。同时可获取适量马铃薯鲜茎作为地表覆盖材料,其腐烂入土后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果农经济效益可提升约15%。早春马铃薯适宜与喜温、生长周期长、高干果树套种,常见果树种类主要为苹果、柑橘、梨、桃等。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将幼龄果园套种早春马铃薯栽培技术进行介绍。

1 选地与整地

1.1 选地

选择地势平缓、交通便利、具备良好灌溉条件、可耕性良好的幼龄果园套种早春马铃薯。通常情况下,土层深度需超过30 cm,坡度不得超过15°。宜选择树龄在2年内,未挂果或刚开始挂果的果树。前茬作物不得为茄科类作物[1]。

1.2 培肥

多数幼龄果园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较少,土壤处于贫瘠状态。因此,在马铃薯种植的前半年,需采取挖掘机深耕细整。对果园耕整结束后,结合畜禽粪便、生石灰、钙镁磷肥、禾草、杂草混合的用量标准,在园地内施撒苏丹草或玉米草,待盛花阶段开展翻耕工作,或者在幼树间施撒已腐熟肥料并适当翻耕,以促进土壤热化,提升土壤肥力[2]。

1.3 整地

待园地培肥后,采用起垄机按30 cm垄宽、20 cm垄高的标准起垄,起垄过程中与幼树距离不得少于50 cm,以防幼树树根遭到伤害。起垄工作结束后在其顶部挖10~15 cm的播种沟,进行浇水漫灌,使畦面土壤充分湿润。

2 品种选择

应选择优质高产、结薯早、休眠期短、生育期短、抗病虫性能好,且结薯集中、薯块较大、外形美观、株型紧凑的早熟品种。如‘希森6号’‘东农303’‘荷兰15’‘鲁引1号’等。

3 种薯处理

3.1 切块

若种薯单重超过50 g,需对其切块进行处理,以节约种植成本。切种前,首先需严格选种,将病薯及烂薯清除,采用浓度为0.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浓度为75%的酒精溶液对切板或刀具消毒。在切种过程中需注意:充分利用顶端优势,各个切块质量控制在25 g;同时需具备2个及以上芽眼,并尽可能减少切口面积[3]。具体切种流程:横切薯块的脐部,将切口紧贴板面继续横切,循环往复直至切完为止。

3.2 浸种

将100 g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 g 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剂溶入100 kg水中,即制得药液,薯块切好后置于药液内15~20 min,取出后晾干。

3.3 催芽

在塑料大棚内或温室内催芽。将干净湿沙铺于地面,苗床宽度为1 m,厚度为10 cm,结合种薯量确定苗床长度。将浸种并晾干的种薯均匀平铺于苗床内,避免其相互重叠[4]。

将薯块芽眼向上,并用沙土覆盖2~3层,轻轻镇压并覆盖薄膜,达到保温、保湿目的。在催芽过程中,需始终保证沙土处于湿润状态,沙面不得出现发白干燥现象。待芽长达到1~2 cm时,即可移栽薯块。

4 播种

按照25 cm穴距,将处理好的薯种按“品”字形置于种沟内,需将其芽眼朝上,接着在穴距间施入腐熟干鸡粪4500 kg/hm2、草木灰2250 kg/hm2、45%硫酸钾复合肥2250 kg/hm2;同时将2.25 kg/hm2的地冲灵与土壤或细沙充分拌合,施撒于种沟内,接着覆盖厚度为10 cm的土层。

5 田间管理

5.1 查苗补苗

播种结束后对剩余薯种或增加薯种集中播种,待出苗后,若存在缺苗问题,可及时补苗[5],并及时落实查苗、补水及施肥等相关工作。

5.2 追肥

以“现蕾前追施氮肥、现蕾期追施钾肥”作为基本原则。幼苗出苗率达到90%时,需施入充足的速效提苗肥,一般每公顷将750 kg的过磷酸钙及375 kg的碳酸氢铵加入到22 500 kg的水内,混合均匀后浇施;出苗后半个月,结合中耕除草施入150 kg的尿素及10 kg的氯化钾;待植株现蕾期,结合中耕除草施入225 kg的硫酸钾。在施用化肥时需注意,严禁化肥与植株茎部直接接触,避免“伤苗”现象发生。在现蕾期,还需喷施1500 kg的多效唑溶液,避免薯苗徒长,通过矮化植株增加分枝。在结薯期,还需喷施叶面肥及膨大素,以达到提早结薯的目的,提升马铃薯的产量。

5.3 培土

在马铃薯整个栽培过程中,分别在齐苗后、现蕾期、块茎膨大期培土1次,在此过程中需注意深培土,避免出现青薯。

5.4 水分管理

马铃薯是一种需水量较大的作物,在整个栽培过程中,需将土壤最大持水量控制在70%~80%。在播种前,应保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在播种结束后,将1.5 kg/hm2乙草胺混入到900 kg/hm2水中喷雾,进行芽前除草。通常在马铃薯出苗前无需再次浇水。出苗后,在干旱季节需及时浇足够的水分,使土壤保持湿润状态。马铃薯块茎一般在现蕾开花阶段形成并膨大,在此阶段其需水量明显增加,可超过整个生长期的50%,此阶段需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马铃薯成熟期,需严格控制土壤水分,避免因过多水分影响土壤透气,导致田间出现烂薯现象,因而在成熟期若雨水过多需及时开沟排水[6]。在收获前7~10 d严禁浇水。

5.5 病虫害防治

马铃薯常见病害主要为青枯病、环腐病、晚疫病、病毒病等。针对晚疫病,可通过喷施75%百菌清6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600~800倍液进行预防,每5~7 d喷施一次,连续用药3~4次;晚疫病发病初期,可喷施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10 d用药一次,连续用药2~3次。对于青枯病及环腐病,可通过喷施50%灭菌灵水溶性粉剂900~1100倍液或53.8%可杀得可湿性粉剂900~1100倍液防治,每7~10 d用药一次,连续用药3~4次。针对病毒病,可选择抗病品种,严防蚜虫传播病毒。

马铃薯常见虫害主要为蚜虫、地老虎、螨虫及28星瓢虫等。蚜虫一般采用70%吡虫啉喷雾防治,其他害虫一般采用2.5%溴氰菊酯25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

6 采收

在5月中下旬,可选择晴朗天气采收马铃薯,或结合市场行情及时收获并出售[7]。在马铃薯收获前10 d,需先将其地上部茎叶割去,保证其块茎在土壤内部后熟。在具体收获过程中,块茎刚出土时,其外皮娇嫩,需将其置于地面接受1~2 h的晾晒,此时需注意不能强光暴晒,薯皮稍干后即可对其收集。及时将收获后的马铃薯置于阴凉处。在贮藏前,需对马铃薯严格挑选,将体积过小,表皮可见麻斑,存在损伤、病变、虫咬等问题的块茎剔除。

猜你喜欢
幼龄块茎套种
黄瓜套种苦瓜 赶早上市效益高
遮阴处理对白及块茎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
基于多光谱图像的幼龄白木香含锌量无损诊断
草莓大棚套种西红柿亩增收2万元
浅谈幼龄动物的营养与免疫
环境与植物激素对马铃薯块茎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研究
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的块茎范式新尝试——《作为文化块茎的传统武术:南部侗族黑虎拳的民族志研究》序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浅谈微生物制剂在幼龄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你是我的舒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