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倒伏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021-12-13 00:17蠡县农业农村局河北保定071400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1年12期
关键词:基部播种量茎秆

●谷 敏(蠡县农业农村局 河北 保定 071400)

小麦倒伏可分为根倒和茎倒,茎倒损失较大,是倒伏的主要形式[1]。倒伏发生越早对小麦产量影响越大,生产上小麦倒伏多发生在灌浆期。小麦发生倒伏后品质下降,产量降低,成本增加[2]。本文分析了小麦倒伏原因,提出相关科学技术,增强茎秆的弹性和韧性,预防小麦倒伏,实现小麦增产增收。

1 小麦倒伏的原因

1.1 品种因素

不同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差异较大[3],麦农往往只注重高产因素,并不关注植株高度、茎秆韧性等抗倒伏因素。

1.2 播种量过大

受“有钱买种,没钱买苗”观念的影响,部分麦农播种时不能根据品种本身特性、地力水平、播种时间来确定适合的播种量,而是盲目加大播种量(20~25 kg/667 m2),使麦苗种植密度偏大,加上水肥投入较高,麦田郁闭,通风透光条件差,拔节期基部1~3节节间过长,植株营养不良,茎秆细弱,韧性和弹性降低,大大降低了抗倒伏性能。

1.3 水肥不合理

1.3.1 基肥施基肥时氮、磷、钾比例失调,只重视氮肥、磷肥,而不施或少施钾肥。缺钾使小麦植株茎秆脆弱,发育不良,影响根系生长,大大降低了小麦抗倒伏、抗病及抗逆性能。

1.3.2 追肥起身期浇水,春季偏早追施氮肥,促使麦苗旺长,基部节间伸长。

1.3.3 浇水小麦灌浆期植株重心上移,穗部重量增加,若浇水后遇降雨大风,小麦容易出现倒伏。

1.4 纹枯病

小麦苗期若生长在高湿低温的环境,会引起纹枯病的发生。病斑深入茎秆,导致基部节间腐烂,从而影响水分、养分的运输,造成抗倒伏能力下降。

1.5 外因

狂风暴雨是小麦倒伏的主要外因。如小麦根系发育不良,麦苗旺长,茎秆细弱,韧性差,基部节间过长,特别是节间茎秆中糖分积累减少,茎壁变薄,抗病性下降,无风无雨天气,还可以勉强维持平衡。但小麦进入抽穗灌浆期后穗重增加,如遇到狂风暴雨,极易发生倒伏。

2 小麦倒伏的预防措施

2.1 选择矮秆型抗倒能力强的小麦品种

一般根系发达、植株较矮、茎秆粗壮、基部节间粗短、分蘖性好、耐肥性强的品种,其抗倒伏的性能较强。应选择适合本地种植、株高75 cm左右、茎秆韧性和弹性好、抗病性强的中穗型品种。如‘济麦22’‘良星66’‘鲁垦麦9’‘邢麦7’等[4]。

2.2 提高整地质量

深耕播种,尤其是秸秆还田的地块,促进小麦根系早发、多发,下扎得更深更稳。深耕(22~27 cm)旋耕相结合,打破犁底层。施足有机肥(3~5 m2/667 m2),整地质量达到地面平整、上虚下实、土壤细碎,没有明暗坷垃、干净,无大的作物根茬、保墒保肥性能好,墒情一致。这样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形成发达的根系,可有效防止小麦倒伏,提高小麦产量。

2.3 科学确定播种量

小麦是自身调节能力很强的密植作物,但也要有一定的限度。一般适播期基本保苗18万~20万/667 m2,在越冬前总茎数70万~80万/667 m2。要根据小麦品种自身特性,如分蘖力、株型等,并结合地块土质、地力基础、肥力水平及播种时间来确定科学的播种量,因地制宜,合理密植,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做到既高产,又能有效预防倒伏。在适播期中穗型分蘖成穗率中等的品种有‘济麦22’‘良星66’‘鲁垦麦9’‘邢麦7’等,播量为10~12 kg/667 m2,超过适播期应增加播种量,每推迟1 d播种,增加种子0.5~0.75 kg/667 m2。但对于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如‘石家庄8号’等,播量较适播期减少1.5~2 kg/667 m2。近年来随着机械化作业的发展,小麦上茬玉米大多秸秆还田,不能达到整地质量的地块应增加10%~15%播种量。

2.4 科学运筹肥水

2.4.1重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平衡氮磷钾比例,保证小麦健壮生长。每667 m2施纯氮16 kg、五氧化二磷10 kg、氧化钾7.5 kg,缺锌地块施硫酸锌1~1.5 kg,以满足小麦生长发育所需养分。“磷肥发根,钾肥壮秆”,磷肥有利于根系生长发育,钾肥可以促使小麦茎秆纤维素的合成,增加茎秆柔韧性,提高抗倒伏性。以上总施肥量中,氮肥的50%,钾肥的50%,全部有机肥、磷肥、锌肥做基肥底施,其余的氮、钾肥拔节期施入,杜绝“一炮轰”的施肥方式。

2.4.2春季前期巧浇水,适度蹲苗,做到不旱不浇,促进秸秆粗壮。

2.4.3在拔节中期浇水追肥,推广春季氮肥后移技术,以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抗倒能力。

2.4.4抽穗后尽量少浇水,灌浆期浇水要注意天气情况,坚持“风雨前不浇、有风雨停浇”原则[5]。

2.5 及时防治小麦纹枯病

选用抗耐病品种,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密切关注小麦的发病程度,若达到防治指标,应尽早防治。

2.5.1 种子处理播种时用包衣种子或每100 kg麦种选用3%戊唑醇湿拌剂有效成分3 g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25 g、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20 g进行拌种,可有效预防纹枯病的发生。

2.5.2 春季防治在小麦拔节初期,病株率达到15%时需及时喷药防治。每667 m2选用烯唑醇有效成分6 g或5%井冈霉素水剂有效成分7.5~10 g,兑水50~70 kg,选择上午有露水时喷药,使植株中、下部充分着药,降低倒伏风险。重病田每隔7 d喷1次,共喷2次,以控制病菌侵入茎秆,增加小麦抗倒伏能力。

2.6 起身期、拔节初期镇压

镇压可以降低植株高度,促使第一节间变短,重心下移,调节群体结构合理,有利防止倒伏。对于群体过大、旺长的麦田,多次镇压可以控制旺长,促进根系下扎。镇压可根据小麦旺长程度进行1~3次,每5 d开展1次,镇压最佳时间是晴天午后,注意地湿、阴天、早晨三不压,以免损伤麦苗。

2.7 喷施生长抑制剂

对高秆小麦品种及长势偏旺、群体偏大有倒伏风险的地块,可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化学调控,可使植株矮化,抗倒伏能力增强。起身期至拔节初期是化控的关键时期,选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50 g/667 m2,或20%壮丰安30~40 mL,兑水30 kg/667 m2均匀喷施。可缩短基部节间,控制植株旺长,增加茎秆弹性,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

猜你喜欢
基部播种量茎秆
水稻茎秆接触物理参数测定与离散元仿真标定
不同区域小麦播量优化试验研究
四川玉米生理成熟后抗倒性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019—2020 年度固始县优质小麦播种量优化试验总结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海南三七根茎芽基部的组培快繁
苹果夏剪怎样转枝
基于ADAMS的玉米割台的仿真测试
小麦茎秆与电线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