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民族实业家,一腔赤诚爱国情

2021-12-13 07:45高万祥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大生救国张謇

高万祥

我是听着外婆嘴里“张四状元”这个名字长大的。外婆从南通搬来江南,每每提到她家乡的这位名人,总是一脸崇敬的样子。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人叫张謇,因为兄弟中排行老四,又是名震东南的状元,所以民间以“张四状元”称之。

弃政从商,实业救国

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5岁入私塾,15岁开始踏上科举之路,这一考便是27年,大考小考总计二十余次,直到189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60寿辰,清廷特开恩科会试,张謇奉父命赴京应试,高中状元,终成正果。

然而,他没有走一般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常规发展之路。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和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空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他赤诚的爱国情怀,在张之洞的鼓励和支持之下,张謇决定弃政从商,以实业救国。在视工商为“末业”的中国传统社会,张謇的举动无异于对传统礼教的彻底背叛。然而,他成功了。

从1895年开始筹建,经过4年多的重重挫折,1899年,他的第一家企业大生纱厂在南通唐闸镇正式投产。大生纱厂投产后获利丰厚,张謇又在启东建大生二厂,在海门常乐建大生三厂,在南通城南建大生八厂。到1923年,大生集团的四个纺织厂,资产达900万两白银。在这个基础上,张謇又兴办了一系列相关企业,业务涵盖香皂、面粉、钢铁、水利、船业、汽车等领域。南通西郊的唐闸,运河两岸工厂林立,昼夜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个弹丸小镇因为张謇和他创办的企业,实现了辉煌发展。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作为有着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企業家,张謇继承了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传统,以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投身于救国的实践之中。

兴办教育,惠及一方

张謇极其重视教育,有着“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理念。

从1902年办通州师范学校起至1920年,张謇在南通地区亲手创办与筹办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共计初等小学三百多所、中学若干所、师范两所、职业学校十多所、高校三所,形成了以师范教育为主,涵盖启蒙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完备教育体系。

1920年,美国学者杜威到南通讲学考察之后,啧啧称赞,说这里是世界教育的中心。张謇的教育救国壮举惠及一方,誉满中华,泽被后人。

张謇特别重视教育中的教育——师范。他说:“师范乃教育之母。”办教育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基础教育要从师范教育抓起,教育救国实际上就是教师救国。百年之后,张謇的教育理论和伟大实践依然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惠民实事,泽被后人

张謇感动后人的,不仅在于他的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以个人力量使南通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还在于他给后人创造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

张謇于1905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12年,创办南通图书馆;为弘扬中国刺绣艺术,鼓励女子就业,1914年创办女工传习所,聘请著名刺绣艺术家苏州人沈寿任所长兼教习,还帮助沈寿著书立说;为利用戏剧改良社会风气,1919年,创建了中国第一所新型戏剧学校伶工学社,邀请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任主任兼教务,并于同年建造了专门的演出场所“更俗剧场”,梅兰芳曾三度在此演出。

张謇还花费了大量财力和精力在惠民、慈善工程上。1911年,张謇兴建通州医院,赤贫者诊病可免收药费;1916年,兴建盲哑学校,成为国人自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同年,张謇建造专门收养乞丐的机构南通栖流所;1917年,投资建成设施完备的南通公共体育场。还有一些其他惠民实事工程,兹不一一列举。

张謇凭一己之力,使南通从闭塞落后的江滨小镇,一跃腾飞为举世瞩目的现代都市,成为历史上众人皆知的“状元实业家”。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一种大爱,叫家国情怀;有一种大德,叫社会担当。

2020年7月,趁沪通铁路开通之便,我邀约友人,专程去南通故地重游。在返程的列车上,我在心里默默地写下这样一副对联——

一代英豪,大魁天下,身体力行,至德至善有余庆;百年不磨,济世安邦,灵光鲁殿,独步当时称绝伦!

书生报国,热血忠魂,我的人生楷模和精神之父。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编辑 乔可可

猜你喜欢
大生救国张謇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论张謇的日本观
周大生2021 全新Shining girl 带你探索自己就向往的生活
周大生 | 品牌价值达572.26亿元
大生
周大生/《Special》
——与众不同的个性表达系列
联墨双馨六
听谎有瘾
越南抗美救国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