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白精神迭代传承 学子品格赓续绵延

2021-12-13 12:08吴建亚张海英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31期
关键词:红色基因

吴建亚 张海英

【项目简介】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无锡市新吴区江溪小学有着丰厚的红色人文资源——1916年瞿秋白同志曾在校任教。學校以秋白精神为引领,打造以“江南燕”为标识的德育品牌,使以秋白精神为内核的文化浸润校园。2020年11月,学校成功申报了江苏省第四批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江南燕红色基因的新时代传承行动”,项目坚持“价值引领目标,目标引领建设”原则,以“形成可视化的品格养成物型场域,建立红色资源库,养成‘红色基因品格”为目标,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开发、共同建构,着力蕴含“红色基因”的物型场域、课程体系、主题活动、品格养成评价四大板块内容的建设,通过关键事件支撑、主题学习锤炼、研学活动衍生等实施路径为每个儿童的幸福成长提供可靠且充足的精神养料。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赋予“秋白精神”具有时代性和学校特质的解读,能够滋养学生成长,涵养学生品格。“‘江南燕红色基因的新时代传承行动”项目着力蕴含“红色基因”的物型场域、课程体系、主题活动、品格养成评价四大板块内容的建设,逐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343‘江南燕红色基因传承机制”,全面促进学生红色基因品格的养成,使学校真正成为红色基因的辐射场和传承地。

关键词:秋白精神;红色基因;品格提升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1A-0026-05

无锡市新吴区江溪小学创办于1906年,是一所有着丰厚的红色人文资源的百年老校,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同志曾于1916年在此任教。学校以“秋白精神”为引领,打造以“江南燕”为标识的德育品牌,使以秋白精神为内核的文化浸润校园。2020年11月,学校成功申报了江苏省第四批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江南燕”红色基因的新时代传承行动。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校以思导行,以行促思,不断深化对项目价值的认识理解,调整项目建设的实践范式,努力做有特色、有深度的项目。

一、实施理念:为了红色基因的迭代传承

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是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书写了光辉的历史,以其伟岸的革命形象与忠贞坚定的人格操守彰显了共产党员不变的初心和家国情怀。长期以来,“秋白精神”一直是学校师生执着追求的精神象征和价值高地,也是涵养学生品格的不竭源泉。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有血有肉”的革命先驱精神,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秋白先生名句“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中的“江南燕”作为儿童化表述的形象追求,对“红色基因”做了更具时代特点的校本诠释和立体解读,在校本实践中把“秋白精神”凝练为理想高远、忠诚不渝、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江南燕”红色基因品格。

据此,学校开展“江南燕”红色基因的新时代传承行动。整个项目由蕴含红色基因的物型场域创设、课程体系构建、主题活动开展、评价方式完善四大板块组成,通过关键事件支撑、主题学习锤炼、研学活动衍生等实施路径为每个儿童的幸福成长提供可靠且充足的精神养料,旨在培养具有“江南燕”红色基因品格的新时代好少年。

二、实践创新:落实红色基因的在场行动

学校坚持“价值引领目标,目标引领建设”的原则,以“形成可视化的品格养成物型场域,建立红色资源库,‘红色基因品格养成”为目标,着力“红色基因”物型场域、“红色基因”课程体系、“红色基因”主题活动、“红色基因”品格养成评价四大板块内容的建设。

(一)物型场域创设——红色基因的感知式涵养

红色基因传承的物型场域创设从学校场馆建设、社会场域融合、虚拟空间打造这三个板块入手,不断拓展和丰富红色基因传承的场域内涵,形成可视、可感、可知的品格养成物型场域。

1.建设学校场馆

学校不断完善秋白铜像、秋白读书亭、秋白文化广场、秋白精神体验园等主题场馆建设。走进学校大门,就能看到高大挺拔的瞿秋白铜像,新生入学第一天的校本教育日、新生入学仪式、入队仪式等主题活动都在秋白铜像前举行。秋白铜像成为学生入学后认识秋白、了解秋白精神的教育基地,将红色基因的美好种子播撒在学生心间。同时,学校在围墙、教室、走廊的文化布置上突显以“秋白精神”为内核的红色氛围,帮助学生切实感知英雄情怀,让红色基因的种子根植于学生心间。

2.融合社会场域

学校融合常州瞿秋白纪念馆、江南大学瞿秋白研究院、延安革命纪念馆、长汀瞿秋白烈士纪念馆等社会场域资源,构筑“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场域空间,在建军节、建党节、建队节等特定的日子组织学生前往进行党团队共建,开展如英雄足迹寻访、大学牵手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道德思想教育等活动,帮助学生拓展红色基因传承的感知领域。

3.打造虚拟空间

学校在网站上开辟专栏,链接常州瞿秋白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的线上资源,通过班队活动课、革命纪念日等定期、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线上参观。同时,学校在各主题场馆印制二维码,通过扫一扫的方式链接网站专栏,让学生了解与主题场馆相关的图片、文字、活动等资料,帮助师生迅捷、全面、深度地感知红色基因文化。此外,学校借助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将线上资源推送给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构筑起以学校为中心的红色基因传承的同心圆。

(二)课程体系构建——红色基因的沉浸式触发

红色基因传承的课程体系构建把项目和课程有机融合,采用在国家课程中渗透、在校本课程中拓展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传承红色基因,涵养优秀品格。

1.落实国家课程“学科嵌入”行动计划

学校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研究,跨学科、多维度进行红色基因的渗透和传承。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红色基因,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加强红色基因的教育。例如语文学科《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等多篇课文中含有红色基因的元素,教师根据品格引领的目标,通过读一读、背一背、唱一唱、演一演和写一写的方式,让红色基因进入每个学生的心田。同时,打破学科壁垒,进行学科间的有机整合,采用丰富的表现方式和“串课”等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红色基因的渗透,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培育学生的品格。

2.推行校本课程“主题延展”行动计划

学校围绕理想高远、忠诚不渝、无私奉献和自强不息四大核心品格,确立年段目标,分层落实,逐步构建“燕斗寒潮”(秋白精神体验园课程)、“燕啄新泥”(少先队活动课课程)、“燕衔春色”(八礼四仪养成教育课程)、“燕上云梢”(行走的课堂课程),“红色基因传承”校本课程体系,聚焦立志、立学、立品、真诚、尽责、执着、友爱、互助、进步、自律、自信、自立十二个关键能力,促进学生红色基因品格养成。例如“燕斗寒潮”寓意秋白一生追求光明,是滋养学生品格的不竭源泉。本课程对应秋白精神体验园,分为“秋白故事会”“秋白诗社”“秋白剧社”“秋白讲解员”四个主题单元,帮助学生在参与、感受、体验课程的过程中感悟秋白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理想高远、忠诚不渝、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见表1)。

(三)主题活动开展——红色基因的具身锤炼

在红色基因传承的主题活动的开展应采取常规与特色并重、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促进学生红色基因品格的养成。

1.整合演绎校内活动

学校组织学生对“秋白精神”进行童本理解,把践行五育并举,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原型,开展“秋白精神”Logo征集活动,设计“江南燕”卡通形象。学校积极开展“瞿秋白英雄中队”建设,“六好江南燕”评选,“江南燕”入学仪式、入队仪式、十岁成长仪式、毕业典礼等特色主题活动。学校设立了“江南燕”红色基因传承主题周,以培养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开拓者为目标,结合“秋白精神体验园”的课程展示,开展以“秋白精神”为内核的红色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在唱红色歌曲、诵英雄诗歌、讲红色故事、演英雄剧本等活动中锤炼品格。

2.融合推进校外活动

学校有效整合校外资源,加强与革命传统教育场馆、区域性研学课堂等红色基地和驻锡部队的共建,拓展红色教育校外活动阵地。结合“行走的课堂”课程做实做精“两游”活动。一是梳理整合社会实践活动(春秋游)的常见景点,主要挖掘无锡市及周边苏州、常州等地区人文景观中的红色基因,针对不同的学段,分层次、有创意地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任务卡”。二是利用寒暑假推出的研学活动,定制红色研学路线,走进无锡市的名人故居、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南湖、茅山、雨花台、井冈山、延安等红色革命圣地进行“红色基地打卡”活动。学校与驻锡部队进行“军地共建”,定期开展军事夏令营、国防教育、少年军校等活动。学生在寻访实践中赓续红色基因,提升优秀品格。

(四)完善评价方式——红色基因的多维式激励

红色基因品格养成的评价体系围绕四大核心品格、十二个关键能力,努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品格育人评价机制——“江南燕成长护照”集星争章和“互联网+”评价模式相结合,体现评价的时代性,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倡导评价的多元性,展现评价的多维性。

1.“江南燕成长护照”集星争章

每一位进入学校的学生,从一年级起就会有一本“江南燕成长护照”,参加项目中的各项主题活动,根据表现优秀、良好、一般的情况,分别获得5星、3星和1星的奖励,学生先自评、小组评,最后由班主任进行综合评价并发放星数。学校根据“江南燕成长护照”上的星数,再结合各项主题活动的评价,开展“六好江南燕”评选,并颁发“江南燕勋章”。

2.“互联网+”评价模式

学校在智慧校园系统的构架中,建立具有影响力和可操作性的“互联网+”评价模式。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校园电视直播等方式介绍、展播“六好江南燕”事迹,弘扬学生优秀品格;采用“晓评价”打卡、腾讯在线收集表等方式,吸引家长参与学生各项主题活动的线上评价,并将学生参加红色基因主题活动的图片、视频等发布到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让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评价和互动,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

三、成效范式:实现红色基因的实景铺陈

在项目建设进程中,我们不断明确项目建设思路,在理论成果、物化成果、评价体系、物型场域等预期目标方面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343‘江南燕红色基因传承机制”,全面促进学生红色基因品格的养成。

(一)模式创新

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建设目标为引领,明确了学校项目建设的目标,并据此整体架构。紧扣“‘江南燕红色基因的新时代傳承行动”,进行“一像一亭一场一园”四个主题场馆及校园氛围、社会场域、虚拟空间的物型场域构筑,师生共同建设传承“红色基因”的课程资源,创设“关键事件”,组织“主题活动”,构建品格养成的评价体系,不断形成一个学生能汲取、教师可利用的红色资源库,学生在项目的参与、开发、体验、建构中,逐步养成“理想高远、忠诚不渝、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等“江南燕”红色基因品格。这是育人模式的创新,更是德育模式的创新。

(二)实践突破

1.以思导行,以行促思

项目自设计到实施,每一步都经过充分论证,体现“思”与“行”的紧密结合。学校对学生品格提升的困境、原点与路径,日常教育的不足与完善方式等进行探讨与反思。学校还梳理、归纳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内涵与外延,构建红色基因传承的实施模式与抓手,开发多层次实践体验项目的资源和平台。

2.由点到面,协同发展

本项目的实施由校长主持,分管校长主要负责,德育处成员、班主任全程参与。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一大批教师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成为项目推进的主力军,项目成为全体教师共同关注的对象。同时,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在专家的专业引领和高校的智力支持下,在全体学生家长的热情参与下,学生的品格提升拥有了有力的抓手,拥有了可靠的路径,从而能合力推动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的建设,促进项目朝着“有特色、有深度”稳步发展,不断提升项目建设品质。

3.有机整合,相得益彰

课程是项目推进的主要载体,项目的品质和教育的品质由课程品质决定。学校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瞿秋白精神引领下的教师文化发展研究”为引领,坚持“价值引领目标,目标引领建设”原则,努力建构项目与课程融合实施的方式,以可视化的品格养成物型场域为依托,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建构、共同开发,实施国家课程学科嵌入行动计划和校本课程主题延展行动计划。在促进“‘江南燕红色基因的新时代传承行动”这一项目有效推进的同时丰富课程实施内涵,提升课程实施品质。

(三)机制创生

“江南燕”红色基因的新时代传承行动,是基于学生立场进行空间架构、活动设计、评价激励的,始终把学生放在生命成长的中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校独特的红色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343‘江南燕红色基因传承机制”。其中“3”是项目运作的指导思想,“4”是项目实施的方式,“3”是项目运作策略。即以项目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采用参与、开发、体验、建构等方式,通过关键事件支撑、主题学习锤炼、研学活动衍生来帮助学生养成“理想高远、忠诚不渝、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品格。

秋白精神迭代传承,学子品格赓续绵延,让学校真正成为红色基因的辐射场和传承地,也是学校始终不渝、执着追求的目标。

责任编辑:赵赟

*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江南燕红色基因的新时代传承行动”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9-12

作者简介:吴建亚,无锡市新吴区江溪小学(江苏无锡,214000)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张海英,无锡市新吴区江溪小学(江苏无锡,214000)副校长。

猜你喜欢
红色基因
应用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对少年儿童进行传承教育的思考
牢记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传承红色基因 发扬革命精神
激活红色基因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生命力
弘扬优良传统 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孕育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