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创新策略研究

2021-12-13 14:12于洋殷晓峰
传媒 2021年22期
关键词:品牌传播

于洋 殷晓峰

摘要: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紧抓时代主题,聚焦社会热点,拓展节目形态,革新节目传播策略,开启了节日晚会高质量、多元化、全覆盖的新探索。本文从精神内涵创新、节目形态与艺术表达创新、节目传播策略与文化产业创新三个维度对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并展望未来文化节目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河南卫视 节日晚会 文化节目 品牌传播

在当下复杂的国际传播格局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重阐对增强国人自信,建立更有底蕴和内涵的精神坐标意义尤为重大。从《河南卫视2021春晚》《元宵奇妙夜》到《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再到《七夕奇妙游》,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虽然主题各不相同,节目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改良,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表达成为每档节目最突出的特色。该系列节目在内涵主旨、策划理念、节目形态、传播与营销等方面的尝试为同类型节目的升级改革再添新范例。

一、精神内涵创新:传统文化的活化与地域文化的彰显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近几年以传统文化为题材和元素的原创节目层出不穷、佳作频出,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该类节目在形式层面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相对容易,但如何做到结合时代特色,进行创新性呈现和创造化阐释传统文化精髓,依然是节目策划和制作者面临的一道难题。

1.精深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融汇与重释。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使传统节日凝聚了一个民族的天文历法、风俗礼仪、信仰祭祀等文化内容,“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这些凝聚着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生活智慧和集体记忆的特殊时间节点会快速将观众带离琐碎的日常语境,节目精准抓取了“传统节日”在文化语汇中的独特辨识感。同时,节目在视听语言上通过符号化的道具和场景化的演绎,把时令节日的各种古老风俗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如清明时节“缅怀先祖、郊游踏青、蹴鞠、投壶、斗草”,七夕“投针验巧、遥拜织女、穿针乞巧”等,使观众自然而然融入礼乐和谐、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氛围中。

民族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往往也是节目中最难呈现和创新之处。区别于以往晚会主持人口号化的宣传语和煽情化的诗朗诵,河南卫视系列节目采用“拟人化、情节化、经典化”策略,将其蕴含在丰富多彩的节目中,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深广且深刻”的阐释。首先从涵盖范围来看,既有《七夕奇妙游》中《破阵乐》通过花木兰、戚家军等展现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大义;也有《清明奇妙游》节目《少年》里自强不息、孜孜以求、不负韶华的个人奋斗精神。其次,从对民族精神深刻思辨的角度来看,节目始终贯穿中华民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也更容易引领观众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2.厚积薄发:中原文化的自信表达。河南卫视系列节目很好地把握了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根脉。这种基于地域文化深入思考的节目特色并非凭空而来、一蹴而就。早在20世纪90年代,河南卫视就开始尝试创作传统文化类节目:如《梨园春》是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发扬、《武林风》是对中华武术文化的继承、《汉字英雄》《成语英雄》是对汉语言文化的传播,还有《华豫之门》《文学英雄》《隐秘的细节》等同题材的创新之作。河南卫视在传统文化类节目的选题、策划、制作、宣推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正因如此,“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才能在节目选取、制作细节以及风格定位等各方面呈现出更成熟、精良的品质。

系列节目的地域文化特色还体现在时间维度上形成纵贯夏、商、西周、汉、唐、宋、元等朝代的历史文脉,将中原大地上灿若星辰的历史遗迹、名人典故巧妙地糅合在节目中,通过实地走访,借助数字影像技术,将出土于河南的“贾湖骨笛”“妇好鴞尊”“莲鹤方壶”“云纹铜禁”等国宝一一呈现。与此同时,系列节目还在空间维度上编织了一幅横跨郑州、登封、信阳、开封等要塞的“黄河文化矩阵图”,节目中《医圣传人》讲述东汉南阳张仲景悬壶济世的故事、舞蹈《龙门金刚》表现洛阳龙门的山水佛光、戏曲选段《穆桂英挂帅》再现了北宋开封杨家将的传奇佳话,这些节目无一例外地呈现出河南地域气度恢宏、积淀深厚的文化魅力。

3.縱横开阖:古今对话中的文化创造。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体现在如何激活先贤哲人智慧的现代性价值,以及如何回应当代话题上。河南卫视系列节目将航天问月、抗击疫情、戍边卫国、扶贫攻坚等社会热点话题融入节目编排,巧妙地借古说今。一方面拉近遥远历史与观众的距离,与此同时活化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中的创造力价值。春晚节目《天地之中》通过传统太极与现代航天科技的融合翻新,织就青年人心中的“航天强国梦”;《七夕奇妙游》中《给女孩》《为自己鼓掌》等节目找到了“七夕女儿节”与现代女性“自立、自强、自爱、自信”的精神风貌之间的契合点。同时,“不畏艰险,奋勇拼搏”的人生姿态也成为该系列节目唤起当下年轻受众内心斗志的重要支点,如《端午奇妙游》中引用屈原《九章涉江》的章句:“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配以赛舟勇士昂扬的斗志和勇立潮头的身姿,给人一种敢为人先、不畏艰难的震撼之感。

二、节目形态与艺术表达创新

多数节庆晚会以“演播室现场+与观众同时空演绎+主持人串联+歌舞、语言类节目”这样的主体框架搭建,创意往往是基于节日的仪式感来烘托喜庆、祥和、团圆的氛围。但由于长期以来各级卫视多沿袭这样的创作理念,久而久之带来同质化、模式化的发展瓶颈,以至于后期演变成“豪华舞美、明星阵容、红包雨频发”的形式化比拼。

1.除旧革新:综艺晚会的全新创意理念。河南卫视创作团队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摸索出“虚拟时空+综艺+剧情”的框架理念,除第一档春晚以外,全部采用录播形式,不设现场观众,没有主持人串联,更是打破流量明星的盲目崇拜,根据晚会主题选择、编排节目。从观众反馈和亮眼的收视数据来看,“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对传统晚会除旧革新的反思,与顺应时代发展、回应观众审美需求的创意理念是成功的。

新颖的策划必须有高水平的节目构成来落实,河南卫视又走出了“小、正、美”的创作实践路线。“小”主要指投资少,时长短,节目数量少。每台晚会的成本仅有500万元左右,晚会时长30~40分钟,而平均每台晚会的节目更是优中取优,仅有6~8个。“正”则是指立意高远:像《白衣执甲》《我根是炎黄》《少年》《为自己鼓掌》等节目都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争上游、锐意进取的品质。“美”是节目播出后,很多觀众最强烈的感受。这一方面源于创作团队紧紧把握住观众的欣赏需求,自《唐宫夜宴》成功“破圈”后,迅速提炼节目要素,把“古典歌舞的美、现代化的影像包装、雅致的格调”等特点贯彻到后续节目的选取和创作中,陆续推出《纸扇书生》《祈》《龙门金刚》等代表作品,形成了良好的收视期待;另一方面节目大量采用实景拍摄——层峦叠嶂的老君山、春色烂漫的西九华山、清新秀美的信阳茶田等,自然风光的迤逦、名胜古迹的雅韵成为该系列节目最吸引人的舞美包装。

2.技术赋能:打造沉浸式观赏体验。河南卫视系列节日结合VR、AR等虚拟影像技术,营造了更为灵活、自由、多维度的演绎时空,打破传统文艺晚会固定的时空限制。几档晚会的场景时而在河南省博物院、洛阳应天门、嵩阳书院等实景地;时而穿插数字三维的《清明上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金明池争标图》等虚拟场景。全新的视觉体验、融古通今的时空维度,极大调动了受众的观赏兴趣。“传统文化依托现代媒介技术叠加了历史和当代,虚拟和现实,大众又通过具身的文化实践参与和延续节目生产,从而拓展新的文化空间”,进一步阐释具身性是“主体借助技术来获得感知,并将技术获得的感知转化为人的认知,从而构成人与世界的生存关系”。无论是千年前的盛唐夜宴,还是北宋汴京的清明上河,这些传统文化都无法通过节庆晚会的现代舞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具身感”。但在河南卫视系列节日中,通过增强现实、混合虚拟现实和3D数字成像技术,使得媒介技术自然而然地幻化为观众的一部分身体感官。比如,歌手戴荃演唱《清明》时,背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被置换为《清明上河图》的场景,城阙高楼、车水马龙,一时间观众随着歌手的视点穿越千年,走进热闹喧嚣的北宋集市。技术赋能使得河南卫视系列节目打破传统文艺晚会保守严肃的“仪式感”,不再将传统文化作为宣教文本,而是借用媒介技术巧妙地营造感性幻象,将观众带入传统文化生发的时空,沉浸其中、切身体味,进而形成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

3.立美弄潮:用时尚化表达与青年人共情。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播出后获得了青年人的热烈反响,据微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25日,“#河南春晚舞蹈唐宫夜宴#26.1万次讨论、阅读量2.1亿,#河南元宵晚会 审美在线#5.6万次讨论、阅读量1.1亿,#端午奇妙游#39.4万次讨论、阅读量6.5亿”,由此可见,随着河南卫视系列节目的不断推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在评论中,“网感”“时尚化”“国潮风”成为青年人普遍赞誉的节目亮点。系列节目打破类型界限,将剧情和网络综艺的新鲜元素加入节日晚会中,通过“唐宫小妹”的IP人设,编织了四位主人公唐小竹、唐小可、唐小玉、唐小彩的“成长叙事线”,并用年轻人熟悉的“穿越”叙事模式,连接现实与虚拟时空的演绎逻辑。“穿越”本身是现代性的叙事话语,从春晚《唐宫夜宴》唐小妹们在进宫途中穿越回远古,到《清明奇妙游》唐小妹们从古代穿越到现代的郑东新区、千禧广场等,节目都在积极运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叙述话语激发其临界感和代入感,从而将节目中的叙述者投射为自我情感的载体。另外“游”这一独特的流动视角,也打开了节庆晚会还原宏大历史,具象表达文化氛围的新视野。节目大量运用过肩镜头、主观镜头、内心独白等视听语言技巧,为观者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中赛博主体“在场感”的难忘经历。与此同时,分格漫画、Q版人物、音乐特效、花字等网络综艺的表现手法也被灵活地融入节目当中,既丰富了视听语言又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当“体验”取代“静观”“仪式”变为“沉浸”,智媒技术赋能受众想象力,使得传统文化“活”起来也“潮”起来了。

三、节目传播策略与文化产业创新

一流的内容制作需要有一流的传播和推广才能形成真正持久的品牌影响力。河南卫视系列节目在传播路径和策略上也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1.互享共赢:全媒体助力节目传播。宏观上,河南卫视确定了“融媒体统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联合首发、全媒体持续跟进”的宣推方案,并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创作团队没有固守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旧有传播路径,而从最开始就以开放姿态与新媒体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共赢,比如,同时开启卫视平台与B站或社交媒体客户端的联合首播,最大限度破除区域卫视和传统平台的有限性,填补不同圈层的覆盖盲区。与此同时,迅速借助快手、抖音、微信、微博等多样传播端口,投放精彩节目的剪辑片段以及幕后花絮,主推品牌二次传播的热度和效应。当节目引起社会普遍热议时,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提升性报道又形成了对节目品牌含金量的认可,这也加强了受众对后续节目的期望和关注度,实现品牌培育的良性发展。

2.长尾效应:开拓节目品牌产业化路径。展望未来,电视节目品牌化发展的长效机制离不开产业化发展路径,对此,河南卫视系列节目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见表1)。

无论是线上线下推广的实时呼应、参与式文化活动,还是跨行业推广渠道、品牌联动,都显示出河南卫视在打造品牌IP,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等方面具备的市场潜质和发展空间。开拓产业化路径可在文化端口不断向“艺术、影视、文博、教育”等相关行业与现实生活释放能量。同时,周边产业的成熟发展也会延展品牌节目的创作边界和行业影响力,为节目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元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

四、结语

在当下复杂多元的全球传播语境中,能够通过传播和重释优秀传统文化“返古开新”,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价值将更多呈现在价值观引领与审美趣味的涵养上。电视综艺晚会经历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不断迎来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未来仍需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传播的长尾价值,延续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思路,拓展更成熟的品牌传播和营销策略,彰显广博深邃的文化思维,在创造中华文化气象、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上再创佳绩。

作者于洋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吉林动画学院副教授

殷晓峰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曾一果,李蓓蕾.破壁:媒体融合下视频节目的“文化出圈”[J].新闻与写作,2021(06).

[2][美]唐·伊德.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M].韩连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孙强.媒介技术演进中的具身性情感研究[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1(04).

[4]庞井君.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源点与现代转换[J].文化纵横,2017(12).

[5]范昕.国产综艺正成为众多产业发展的“引擎”[J].文汇报,2021(04).

[6]张国涛,欧阳沛妮.在中华美学精神层面寻得共鸣[J].中国电视,2021(07).

【编辑:沈金萍】

猜你喜欢
品牌传播
议程设置在虚拟社区品牌传播中的应用研究
微博平台的“植村秀”化妆品品牌策略
试论广告创意设计在品牌传播中的冲突与融合
浅谈伊利安慕希的广告植入传播策略
浅议品牌协同传播体系模型构建
探析“三网联动”品牌传播机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论宜家品牌传播战略
网络红人的品牌传播
论电视剧《欢乐颂》植入广告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