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的价值

2021-12-13 16:30杨晓华李筱琳杨仕琦付建军
婚育与健康 2021年20期
关键词:脑病缺血性脑部

杨晓华 李筱琳 杨仕琦 付建军

【摘 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脑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指新生儿在围产期内因多种原因出现的脑缺氧和脑缺血[1]。若未及时进行救治,缺血缺氧时间过长会容易遗留后遗症,对患儿的脑神经造成难以逆转的损伤,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对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应尽快对其进行确诊,及时实施合理的治疗手段。本文探寻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的价值,以期能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确诊提供理论依据参考。

【关键词】3.0T;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高危的急症,具体临床症状表现为脑部缺氧或供氧不足、脑部血流量减少等。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发病6小时内是黄金救治时间,在此阶段对新生儿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近年来,我国影像学技术水平在各方不断精进下得到了显著提升,3.0T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的应运而生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提供了新方案。本文报道了我院1例3.0T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个案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0岁0月1d,出生30分钟,出生后因面部及全身皮肤呈青紫色于2020年4月20日转入儿科。患儿为第一胎第一产,足月出生。患儿在我院妇产科以剖宫产的方式娩出,胎头顺利取出且胎盘完整,未出现羊水呛入现象。娩出后无自主呼吸及心跳,面部及全身皮肤呈青紫色,肌张力弱,心肺复苏3分钟后心跳恢复。心肺复苏10分钟可不规则自主呼吸。给予气囊加压给氧30分钟后呼吸逐渐规律,皮肤紫青逐渐缓解,拔出气管插管后未出现呼吸暂停,转入儿科治疗。患儿母亲孕期健康,无特殊用药,父亲身体健康,双亲肺近亲结婚,无传染病史,无家族性遗传疾病。入院查体:体温为35.7℃,P160次/min,R60次/min,体重3.0kg。弹足底3次无哭声及皱眉,神志不清,反应迟缓;呼吸呈抽泣样,面色青紫,全身皮肤黏膜苍灰,没有出血及皮疹。前囟1.0cm×1.0cm,张力略高。五官端正,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颈软,无抵抗;三凹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腹部平坦柔软,四肢肌肉张力差,四肢肢端发凉,甲床发绀。按压足跟后足跟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2s,原始反射未引出。转入儿科后进行常规检查,血常规:WBC 26.35×109/L,N 0.745,L 0.178,HGB 185 g/L,PLT 178×109/L。心肌酶谱:羟丁酸脱氢酶625 U/L,乳酸脱氢酶1332 U/L,肌酸激酶825 U/L,肌酸激酶同工酶634U/L。血生化:K5.74mmol/L,Ca 1.88mmol/L,Na 135mmol/L,CL94 mmol/L,pH值7.4。肝、腎功能正常,尿常规正常。

2 3.0T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检查方法

检查前30分钟对患儿实施灌肠和全麻,患儿在平静状态下接受检查。使用美国 GE公司 Signa HDx 3.0T超导磁共振设备,8通道相控阵头颅线圈。先行T1WI、T2WI及DWI常规序列扫描,再行横轴位敏感加权成像(SWI)扫描。SWI设置为TR 36ms;TE 20ms;翻转角为20?。矩阵设置为448×384,FOV设置为240mm×240mm;扫描层厚为2.00mm;层间距2.00mm;NEX 为0.75。扫描完成后得到磁矩图像和原始相位图像,将其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形处理,由3名专业医师对扫描结果用双盲法进行判断,出现争议应进行协商达成一致。

3 3.0T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检查结果

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显示双侧大脑半球皮层下及室管膜下多发急性微出血灶, 左侧额叶皮层下慢性期出血灶,周围可见条状扩张的深静脉。双侧大脑半球容积明显缩小,脑实质被多发软化灶占据,并出现脑实质萎缩、脑回细小。三脑室和侧脑室部分脑池和额颞部蛛网膜下腔宽度加大。

4 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脑部损伤的重要原因,主要临床表现为出现过度兴奋或过度嗜睡、昏迷、突发惊厥、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呼吸衰竭、肌张力弱和原始反射异常等[2],主要体征为对外界刺激反应不敏感或无反应、 肌张力减低或肌肉松弛、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其主要致病原因较为多样,最主要的原因是胎儿宫内窘迫[3]。在新生儿娩出过程中或在娩出后出现窒息,导致其脑部缺氧或供血不足。若新生儿母亲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肺疾病、严重贫血,或在分娩过程中有大出血、休克等情况发生会加大新生儿脑部缺血缺氧的可能[4]。此外,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功能不良或结构异常、早产儿、宫内发育迟缓、生产时地带脱垂、绕颈、胎位异常、应用麻醉药等因素皆会加大新生儿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可能[5]。该疾病病情大多较为紧急,新生儿若没有得到有效救治会导致脑组织严重受损,出现脑梗死、神经细胞变性,引发小脑损伤和颅内出血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会对新生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并对患儿的神经功能造成难以逆转的损伤,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部分患儿的智力会因此而受损。绝大部分新生儿在患缺氧缺血性脑病后会出现诸多后遗症,其中颅内出血极为高发。大脑缺血缺氧后血管通透性会发生改变,静脉压上升之后极易引起血供破裂,导致神经系统发育受阻[6]。大脑的能量由葡糖糖氧化提供,新生儿的脑代谢比大人更加旺盛,其脑部的耗氧量是全身耗氧量的50%。新生儿的脑部出现缺氧情况会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形成能量代谢障碍。当CO2发生潴留会使PaCO2含量增高,导致呼吸性酸中毒。氧气不足会引起脑内的氧化代谢过程受阻,大量神经元出现坏死,使得氯化钠增高,引起细胞内水肿。根据过往的临床治疗经验表明,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发病6小时内是黄金救治时间,在此阶段对新生儿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发生小脑损伤、颅内出血、智力低下等并发症的概率[7]。

临床诊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提升新生儿存活率的关键因素,以合理且高效的检查方式对新生儿病情进行诊断,可以提升医师确诊患儿病情的速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合理的方向。目前临床上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主要有颅脑超声检查、MRI、CT、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检测等,其中CT检查和MRI检查是最为常用的检查手段[8]。CT检查有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可以准确且直观地显示病灶的状况,且操作较为简单,患儿较为配合。但是根据过往的临床治疗经验表明,CT在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中依然存在局限性。CT检查对人体产生的辐射量较大,新生儿的脑部尚未发育成熟,辐射会对其机体造成一定程度影响。且由于CT技术的性能问题,导致CT对微小血肿的分辨并不准确,分辨率不足,容易造成误诊。核磁共振检查具有良好的分辨软组织能力,能将大脑灰白质信号进行清晰显示,通过先进的成像技术可以将颅内解剖结构呈现在医者眼前。核磁共振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脑实质的受损伤情况,在对脑水肿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实施检查时期检出率较高。在检查神经元受损情况时,核磁共振检查可以将颅内异常现象以高清晰度呈现,可以有效帮助医生掌握新生儿具体病情。在实施常规核磁共振检查时,T1WI、T2WI及DWI序列是最常用的序列,可以清楚展示新生儿的脑部微观分子运动过程。在疾病的早期阶段,T1WI、 T2WI及DWI序列的诊断效果较为良好。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诸多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脑部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专业指导意义。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是一种T2技术,其技术原理是通过高分辨率来进行完全流动补偿。通过三维梯度回波的相位信息和磁矩图的对比来增加组织间的磁敏感差异,将磁敏感效应的灵敏性扩大到最大。顺磁性物质在脑组织中发生沉积会使其磁性发生改变,机体中所含的亚体素磁场会发生不均匀改变,导致分布在各不同位置的质子之间的自旋频率不同步。在三维梯度回波长度够长的情况下,各质子之间会形成不同的相位差,可以将不同磁敏感度的组织在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相位图上进行正确的辨别。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利用先进的图像处理方法可将原始相位图和磁矩图进行结合,产生新的磁矩图,通过两个磁矩图之间的对比,增加组织之间的磁敏感度差异,以此来提升诊断的准确率。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的图像处理方法为首先在进行图像处理前将相位图像的高通滤波进行去除,避免空气和组织界面由于主磁场的不均衡而对相位造成干扰。其次,建立新的相位蒙版。相位蒙版具有抑制特定相位像素的作用,是一种对顺磁物质。同样相位的像素信號会被抑制,通过加权形成负性相位蒙片。每个像素与相应的相位加权值相乘抑制顺磁性信号,从而将顺磁性物质从原始图像中有效地分离。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的三维梯度回波成像的分辨率较高,从三个方向进行完全流动补偿,可以避免信号丢失的情况发生。滤波可以减少相位图的场效应,产生相位蒙片,对磁矩图进行增强,将相邻的两个层面进行最小强度投影。在这种图像处理技术下,磁矩图像的对比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对静脉血、出血和铁沉积的敏感性可以得到明显提升。3.0T 高场强核磁共振具有回波时间短、扫描时间短,分辨率高的特点,将其与低场强MRI设备相比,图像的信噪比和磁敏感效应得到了显著改善,对病灶的显示效果更为直观。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的信号不会受到血液流动的影响,且无需利用对比剂即可清晰地观测到脑部静脉和动脉的解剖结构。脑内出血灶在SWI图像上多呈小圆点、索条状、斑块状低信号,脑室内及硬膜下出血灶主要表现为条状、弯月形低信号。慢性期脑内出血灶中心低信号,外周等信号,最外层低信号呈双环状改变。急性、亚急性期脑内出血灶呈圆形低信号或中心等信号,外周环绕低信号呈单环状改变。出血灶在T1WI上急性期大部分为等信号, 少部分为高信号, 亚急性期为等信号和高信号,慢性期为低信号;在 T2WI 及 FLAIR上急性期为低信号;亚急性期大部分为高信号,少部分为低信号,慢性期为高信号。

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中应用3.0T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可以有效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雷瑞美,杨燕,董旭霞.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头颅CT检查的应用及临床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10):2416-2419.

[2] 张涛.MRI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13):1875-1876.

[3] 王勇,付荣.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21,28(3):269-270.

[4] 韦增才,罗中兴,梁惠强.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2):81-83.

[5] 曹国强.探讨3.0t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0):70-71.

[6] 李文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中3.0T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的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10):81-82.

[7] 杨靖.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2):34-36.

[8] 赵沁萍,黄瑞岁,刘春玉.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4):17-18,36.

猜你喜欢
脑病缺血性脑部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MRI,CT检查诊断酒依赖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效果对比
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脑脉泰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脑部三维核磁共振图像分析
关注肺性脑病
12400年前“木乃伊狗”
肝硬化并发症:肝性脑病
俄国现12400年前“木乃伊狗” 大脑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