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优化措施

2021-12-14 08:59李眈朋杨利博
山西农经 2021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农产品生产

□李眈朋,杨利博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 邯郸 056038)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基础。农业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与进步的保障,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也是国家自立的基线[1]。党和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农业发展,多次发文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2]。

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互联网+”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农业发展中借助“互联网+”模式,可以加强农业经营管理等相关服务产业发展,实现传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率。

1 “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互联网+农业”是互联网对农业生产模式、农产品营销模式等进行革新,构建起互联网与农业融合的商业模式,使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充分融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3]。目前来看,我国农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1.1 物联网基础设备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农业物联网方面的技术应用还比较薄弱,虽然对农村实施了网络普及,但光纤网络仅覆盖到农村的居民住宅区,没有覆盖到较远的种植区域[4]。要使农业物联网真正应用于农业生产,相关部门需要投入费用搭建网络基础设施,而一些山区或者丘陵地带,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情况相对复杂,对于设备的要求较高,资金投入也会相应提高,然而目前农业收入较低,高昂的基础设施费用限制了物联网的应用和普及,降低了我国农业物联网的发展速度[5]。

1.2 缺乏技术人才

专业性人才缺失是互联网推动农业更好发展的一大阻碍。我国基层专注于研究农业信息领域的科研人才较少,大多数科研人员集中在科研机构或高校。基层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求,甚至部分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互联网的知识掌握不全和操作水平不高,综合素质无法达到专业要求,因此专业技术型人才缺乏是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问题[6]。

1.3 缺乏农产品生产标准

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新鲜、口感、营养丰富。但是从实际来看,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中关键安全指标标准缺失,例如甲基硫菌灵和溴氰菊酯属于我国瓜类蔬菜生产中常用的农药,也是农药残留抽检问题较多的农药,但我国相关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中并未制定此类农药的残留限量,缺乏安全生产标准[7]。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户的农产品质量没有进行标准化检验,质量检验环节也没有设置在农业生产中,质量保证仅为口头承诺,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合格标准暂无有效检验,因此消费者对市场上的农产品信任度不高,导致无法完成生产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8-10]。

2 发展“互联网+农业”的策略

2.1 促进农业智能化、自动化发展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缺少有效的物联网技术监控农作物生长环境和发育,比如水分、各种养分含量、光照强度、温度、湿度等,因此农民无法对作物生长环境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及时将这些信息与数据反馈给系统平台,系统可以根据作物生长的各项指标进行相应设置,精准地把握且遥控农业设施,使其自动进行工作,使农作物生产流程更加规范化,从而提升效益。比如智能灌溉系统、智能施肥系统、智能降温系统在识别到工作参数以后,能够自助调节灌溉量、施肥量,科学合理地控制室温,为农作物健康生长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

2.2 培养技术型专业人员

目前,在我国基层从事农业方面的人员只有少数人接受过较高水平的教育,而“互联网+农业”要真正发展,必须有在网络知识、营销技能、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并且这类人才要具有扎实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对此,培养方式可以是高校培养,在开设课程中加入学习、软件与信息服务、农学类、农业经济管理、网站建设等内容,并且鼓励学生毕业之后回乡支持农业发展。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向社会招收专业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人数虽少,却是“互联网+农业”的设计、规划、技术研发、营销策划、政策制定等方面的能手,将人才及其技术引进基层,可以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11]。还可以培养当地农民,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对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给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创新创业证书等,强化农民的发展意识、创新创业意识、竞争意识,使农民拥有在互联网大形势下致富的认知。

2.3 加强政府政策、财政扶持

由于农业经济效益偏低,农业从业者的文化素质偏低,同时缺乏对先进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生产需要。对此,要强化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将用于支持农业方面的经费纳入年度财政工作计划,确保经费到位,以方便农业发展的日常工作开展;继续对种粮农民进行直补,优先保障主要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到位和农业开发综合实力等,不断加快提升主要产区的综合生产能力。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力度,推动基层农业生产工作者向更深层次开展和更高水平发展,应做到每项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人,确保由专人负责专项工作[12]。

2.4 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发展

农产品生产应利用当地的地理位置条件和气候条件,合理规划农产品生产,建立“一区一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培育农产品生产者和地方性代表企业,将农业生产者与地方龙头企业连接起来,进行机械、智能的农业大规模化、自动化生产,从而达到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劳动效率、增加投入产出比,推动并实现特色农产品种植的产业化发展[13]。

在农产品营销方面,采用电子商务的销售模式,拉近了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距离,让生产者生产的农产品可以直达消费者手中,省去中间商环节,将中间利益“让”给消费者,降低农产品的价格[14-15]。互联网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升农民的收益,实现农产品“零库存”。

3 结束语

“互联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模式,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这是一个工程项目大、经历时间长、阶段性复杂,却功在千秋的创新性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互联网+农业农产品生产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农产品争奇斗艳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