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2021-12-14 07:03王洪鹏周广刚
中关村 2021年11期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

王洪鹏 周广刚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也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路,寄希望于科学救民族于危亡、携民众出水火。在这一过程中,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不仅形成了科学救国和科学立国思想,而且注重科学家的作用。他们认为“科学家之精神,在寻求真理;科学家之目的,在造福人类。故能称得起科学家之人,不独其在专门学问上,有精深之造诣,而其道德人格,亦必高尚纯洁,有深邃之修养。”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最早的一批党员中,相当一部分人具有近代科学技术背景或较早接受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他们对于在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比其同代人理解得更深切更全面。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大力宣扬“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和“赛先生”(Science,科学)。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革命老人徐特立在延安低矮的窑洞里,写道:“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所以,前进的政党必然把握先进的科学。”

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基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爱国思想,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科学家是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代表。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欧美学有所成的一批科学家,他们坚信共产党一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一片新天地,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科研环境,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曾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钱学森,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第一位,放弃在国外的优越生活条件,投入百废待兴的祖国怀抱,体现了倾尽所学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赤子之心和爱国之情。邓稼先从美国回来,领导找他谈话干核武器事业,他毫无异议,并说“这件事很重要,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物理学家彭桓武是第一个在英国获得教授职称的中国人。彭桓武回国前,有人问“国外条件这么好,你为什么要回国?”彭桓武回答:“我是中国人,我要是不回国,你再问我为什么!”

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基础

爱国主义精神对科学家研究方向有着指引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中国近现代波澜起伏的历史交织在一起,成就了一些最高科学技术奖励获得者丰富而跌宕的人生经历。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谷超豪、黄昆、叶笃正等先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时代洪流,放弃以个人兴趣为导向的学术专业选择,从国家需要出发选择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利国利民优异成绩。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创造伟大的物质文明,更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地区和领域形成的革命精神,總共有90多种。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抗疫精神,都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伟大品格。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并阐明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是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瞄准国际科学前沿,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做出了重大贡献。自2000年至2020年以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已经颁奖18届,共有33位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也由最初的500万元提高至800万元。其中,2004年和2015年空缺,2002年、2006年、2014年仅评出一位获奖科学家。空缺并不意味着没有,当年的空缺仅仅是客观的评选结果,足以表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极为严格的评选流程。

谷超豪夫妇教书育人

红色诗人数学家谷超豪

红色诗人数学家谷超豪(1926年—2012年)院士的一生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谷超豪出生于浙江温州,家境殷实,5岁被送入私塾开始习字,7岁就读于温州瓯江小学,11岁考入温州联立中学,第二年转入温州中学初中部。此时,我国的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温州中学的爱国学子们纷纷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之中,谷超豪的大哥谷超英,身为温州中学高中部学生,是学校党组织的创建者之一。受哥哥的引导和启发,谷超豪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开始信仰共产主义并积极参与爱国救亡运动。他秘密参加了温州中学党组织领导的读书会,利用年龄小不引人注目这一优势,帮助高年级的进步学生们传递会议资料、站岗放哨。他加入了温州中学抗日宣传队,离开城市到艰苦的农村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以唤起民众。

1940年,年仅14岁的谷超豪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他更加积极投身革命之中。根据党的指示,谷超豪和同学们利用夜幕做掩护,在温州城里散发革命传单、张贴革命标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思想。在白色恐怖时期,谷超豪受党的委派在温州大罗山开展地下工作,宣传进步思想。在敌人追捕时,他凭借老乡的帮助,隐藏在乡亲家里得以逃脱。自古英雄出少年。经过艰苦斗争的岁月淬炼,谷超豪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

1943年,谷超豪就读于浙江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大学期间,面对残酷的对敌斗争,他依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因此他只能靠挤出来的时间进行学习与研究。新中国成立前后,谷超豪在浙江大学从事学生运动、科技界统战和行政工作,几乎成为职业革命家。1951年,谷超豪回归数学研究,主动服务祖国建设,多次调整自己的数学研究方向,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从偏微分方程到数学物理,三个领域都成就斐然。

2010年,谷超豪先生荣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2年6月24日,87岁的谷超豪先生永远离开了他所钟爱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仰望星空,我们仿佛看见那颗明亮的“谷超豪星”,指引着数学后辈学者不断前进。

潞河中学的黄昆雕塑

固体物理学的一代宗师黄昆

黄昆(1919年-2005年)是世界著名的固体物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不仅完成了物理学界的两项开拓性的学术成果,还创建和发展了中国的半导体科研和教育事业,为祖国科学的发展呕心沥血,启迪众生。

1944年,黄昆被“庚子赔款”留英公费生录取。1945年至1948年,黄昆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师从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后来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莫特教授,并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为固体物理学。在博士期间,黄昆就完成了3篇论文,其中最有分量的是“黄—漫散射”,开始在理论物理方程上写上了中国人的名字。

在国外学术研究上的丰硕成果并没有使黄昆以此自满。他仍然心系祖国,对于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心怀远大的目标与志向。1947年4月,黄昆曾经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探讨了他们那批海外留学的知识分子当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回国,还是暂不回国?一方面,“看国内如今糟乱的情形,回去研究自然受影响,一介书生又显然不足有挽于政局”;另一方面,“如果在国外拖延目的只在逃避,就似乎有违良心。”黄昆写道:“我们衷心还是觉得,中国有我们和没有我们,make a difference(还是有区别、有影响的)”。杨振宁一直珍藏着这封信,从通篇繁体字与英文单词的杂糅之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饱含爱国热情、远赴重洋求学深造的科学青年写信时郑重而诚挚的模样。这种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满怀热爱、自觉担负起天下兴亡的历史使命的万丈豪情,仍然让我们感动。

1951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发展过程中更是急需科学技术的支持。这时,黄昆毅然中断了多年游学生涯,义无反顾放弃了优裕的生活和美好的学术发展空间,回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投身于普通物理课程的教学工作。“渡重洋,迎朝晖,心系祖国,傲视功名富贵如草芥;攀高峰,历磨难,志兴华夏,欣闻徒子徒孙尽栋梁”这是北京大学物理系师生在他70华诞时赠送的对联内容。这又何尝不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956年,为了推动国家半导体科技的发展,黄昆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创建了五校联合的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专业,担任教研室主任,培养、造就了一批中国半导体技术的栋梁之才,他也成为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黄昆曾说过:“近些年来,新闻界的人士多次问我:‘你没把研究工作长期搞下来,是不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我一直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回国后全力以赴搞教学工作,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一个服从国家大局的问题。这也并非我事业上的牺牲,因为搞教学工作并没影响我发挥聪明才智,而是从另一方面增长了才干,实现了自身价值。”这是老一辈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和爱国主义传统的写照,真正地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兴亡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2005年7月6日,黄昆在北京与世长辞。2010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将第48636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黄昆星”。半个世纪以来,黄昆先生作为一名科学家、教育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我国的半导体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让中国气象与世界同步的叶笃正

阴晴雨雪的天气是怎样形成和记录下来的?天气预报的制作和播放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我国从无到有的气象理论和天气预报的形成,都离不开一个人的贡献,他就是叶笃正院士。叶笃正是著名气象专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他名字的由来。

叶笃正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有十四个兄弟姐妹。他性格温和,学习最用功,常常被先生和父亲当做榜样说服其他孩子。14岁以前,叶笃正接受的都是私塾教育,14岁那年,他考入了天津南开中学。在南开中学的那段日子里,他逐渐知道了官僚的骄奢淫逸、民生的艰难困苦、国家的多灾多难、民族的存亡绝续。这段学习生涯对叶笃正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期间由于他课业努力上进,直接跳级上了初三,进入南开中学人才济济的“1935年班”。在这个先后出过3位中科院院士的班级里,他是公认的佼佼者。1935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那“华北之大,却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年代,热血爱国的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大一即参与了一二·九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又积极加入抗日行列。后来的一系列变故让他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明白要想救国必须先要武装自己的头脑,凭着一腔热血一味盲目地革命注定不是救国之路。之后他便回到西南联大继续学业,就是在那里,他放弃了自己原本特别喜爱的物理学,选择了当时对国家更有实际用途的气象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叶笃正于1945年赴美留学,1948年博士毕业并留校工作,在美国气象学界逐渐崭露头角,获得业界广泛赞誉和尊重。留美期间,叶笃正发表多篇重要学术论文,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博士论文《大气中的能量频散》,这篇论文被誉为动力气象学的三部经典著作之一,是长波理论的第二个里程碑,并成为现代天气预报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1949年,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身在异乡的叶笃正便义无反顾地做出了回国的决定。他对导师说:“我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回国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北京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艰苦的创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当初只有十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已经发展成现在国际知名的大气科学研究所。

叶笃正获1980年度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

1958年8月,叶笃正与他人合作出版的《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是大气环流动力学方面最早的著作,也是大气环流演变过程和维持机制的经典著作之一。1959年,叶笃正出版的《西藏高原气象学》一书,对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是当时国内外唯一的西藏高原气象学专著。在叶笃正的努力下,中国气象局于1969年正式发布短期天气预报。70年代末,提出并支持建立中国的气象数值预报业务,进一步提高了短期预报信息准确性。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科学无国界,科學家有祖国。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

一言以蔽之,科学家的爱国精神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而这些精神又处处彰显和体现着科学家的爱国精神。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爱国主义精神强化科学家的精神动力、指引研究方向,是科学家协同共进的价值共识。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源于国家认同的本能和中华文化的熏陶,还受到中国现实情况与国家建设需要的使命感召,沿袭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为建设新中国不懈奋斗的老一辈科学家,到谷超豪、黄昆、叶笃正等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们无一不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他们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鞠躬尽瘁、矢志报国,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彪炳史册的重大科技贡献,以实际行动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做出最生动注脚,谱写了精彩的人生篇章。

猜你喜欢
科学家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穿越成为科学家
为何“woman scientist(女科学家)”这个表述甚至会存在?
假如我是科学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与科学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