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R技术的可交互非遗视觉体验设计研究

2021-12-15 02:07张思晗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遗传游戏设计

张思晗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文化传承历史悠久,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尤其是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很多传统技艺无法快速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从而导致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出现了后继无人和濒临灭绝的窘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不同于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传承性、社会性、无形性、多元性和活态性的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考虑到上述非遗所具有的特点,非遗的数字化保护迫在眉睫,通过科技手段将其“数字化”保存后,可以更好地运用在线下展馆之中,与此同时,VR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相对较为成熟,通过VR技术可以创造出一个与现实环境相仿的、用户可以亲身体验的模拟环境,同时可以通过增设一些交互设计,带来最新的交互体验。如果将VR技术与线下非遗相结合,可以极大地增强用户的视觉体验感,这有助于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取出可交互非遗视觉体验设计要素就变得极为重要。

一、VR技术在可交互非遗视觉体验设计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VR技术在可交互非遗视觉体验设计中的可行性

1.成熟的VR技术能够有效地支持非遗传承视觉体验

目前的VR技术较为成熟,且不同的类型VR产品之间有着不同的功能特性。目前的VR产品主要包括手机盒子嵌入机、VR头戴显示器、一体机等。其中手机盒子嵌入机价格较为低廉,但对手机要求较高,手机不及分辨率1080P、刷新频率60Hz可能会使用户出现3D眩晕和呕吐现象;VR头戴显示器是基于PC或者主机的沉浸式设备;一体机通过使用移动芯片进行图像和定位计算,如Oculus Quest2、国产华为VR Glass,相比于手机盒子嵌入机,两者都具有非常优越的视觉表现力,但价格相对较为高昂。VR产品的多样性可以为非遗传承视觉体验带来强有力地支持,目前也有一部分非遗展示交流场馆正在使用VR技术,这些场馆多以物体建模和360度实景拍摄为主,成本较低并具备一定的交互体验,在后面的VR技术运用之中,可以更加偏向沉浸式体验设计设备的运用,提升交互体验性和虚拟世界的创新性。

2.VR技术在非遗传承中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

VR技术与非遗传承之间具有很好的契合性,两者在契合的过程中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整个理论基础主要包含构建主义理论、心流理论和具身认知理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相辅相成,共同辅助VR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运用。

构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即学习者在新旧相互作用下主动地进行意义构建的过程;米哈里将心流定义为一种把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受,在其产生时,人会感受到高度的充实及兴奋感;环境和个人相互影响,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具有强烈的联系,比如快乐这一心理感受与微笑这一生理状态之间能够相互促进。进一步将三个部分的理论进行结合,可以发现如图1所示。VR技术可以运用构建主义理论中的新旧知识系统交替、心流理论中的沉浸式感受和具身认知理论中的生理与心理的双向需求交互,共同构建出身临其境的虚拟场景,从而提升用户在非遗传承体验的舒适度和高效性。

图1 VR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理论基础

(二)VR技术在可交互非遗视觉体验设计中的必要性

1.VR技术为单一的非遗传承路径提供多种可能

非遗传承形式单一,旧工艺与新时代未能融合,需要较多材料,种类繁多、制备复杂,非遗体验者和传承人在体验和学习的过程中对材料的需求较大,资金压力较大。VR具有虚拟性,教授方式无限制、多元化,且一旦前期安装完成,后期各项成本较低,且VR的表现形式包容性强,不仅可以进行视频类的学习,也可以进行模型观看甚至是在虚拟场景下自己动手构建,学习主观性更强,让体验者和学习者更易上手。

2.VR交互体验跨越时空限制

国内非遗传承在传承过程中通常面临着传承技术难、学习时间久、教学手把手、场地有局限的问题,同时有部分非遗技术短时间内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学徒,面临“找不来、留不住、传不下”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许多地方优秀非遗项目由于空间限制,无法让更多的人了解更多信息,更甚至由于部分传承人的地理位置局限,而无法走入城市、国际这类消费能力更高,文化消费需求更大的地区。

VR技术与非遗结合使用,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减少时间和空间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促进更多的人了解、学习、传承相关的非遗技术,甚至让一些非遗技术,如简单的编织、刺绣、歌曲、舞蹈走进普通人的家庭,让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地融入大众的日常,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3.VR技术创新促进文化行业的发展

目前非遗传承主要依靠两个部分,一是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保护和技术支持以及非遗保护机构如相关博物馆展览馆进行宣传以此推动其获得资金及发展;二是通过大量互联网宣传,增加潜在传承人,并对其进行培养和保护。这两种方式实用方式单一,且自身活力不强,多依靠政府进行推动。

近年来各类博物馆及展览馆都在积极突破求新求变,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生产研发各类文创产品,率先设立VR体验空间、西安博物馆推出考古盲盒等热门产品。想要使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传统文化及相关产品,吸引大众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甚至让一些式微的传统知识和文化再次走进大家的生活。博物馆或者非遗传承有关部门需要考虑适度的年轻化、创意化,通过结合VR技术设计出全方位的展示形式,帮助非遗产品形成如苏绣、京剧等项目,通过非遗自身吸引和自身价值的展现帮助非遗形成更加良性的生态循环。

二、基于VR技术的可交互非遗视觉体验设计要素

(一)VR场景系统性设计要素

VR场景系统性设计要素是指通过VR场景的构建在虚拟空间中形成非遗传承的系统“教-练”模式,在这个系统中要具备教学的内容展示和练习的交互体验两个选择部分。传统的非遗传承一般不具有系统的“教-练”模式,除了少量较为知名、发展较好的非遗传承项目之外,还具有相当一部分项目传承人稀少,甚至无法吸引传承人,这些非遗项目多依靠口口相传的模式进行教学,口口相传的无法进行可重复式的多次学习,这就造成了传授资源的流失。通过构建VR场景系统性设计要素,在其中加入体验者较为熟知的场景知识,充分运用构建主义理论,通过旧有记忆进行编码,并将信息按照组块模式层级排列,与此同时各模块之间需要相互连接,保证非遗传承人及体验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做到易上手、好理解、效率高,按照层级进行设计可以更好地帮助非遗传承人构建自我学习系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极大地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融入感。

(二)VR交互的趣味性体验设计要素

VR交互的趣味性体验设计要素是指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展示和练习交互体验的多样性,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更好地考虑视觉传达中的交互设计点。首先在设计模式和结构中需要考虑体验者的普遍学习习惯,分析用户的需求,为使用者提供更好地界面,更易懂的游戏操作,更流畅的交互体验,以此丰富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并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其次要做到以体验者为中心,满足体验者的基本学习要求,激发了解和学习的欲望为基本目的;最后以情境模拟为手段,促进学习者的高阶思维发展,通过 VR交互将体验者置身于沉浸式的场景中,帮助人更好地进入心流的状态,提升体验者的沉浸感和专注力,帮助大众或者传承人更快速地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

(三)VR交互中的游戏形式非遗主题设计要素

游戏形式非遗主题设计要素是指在交互过程中,融于游戏的体验,从而改良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希腊文字中,教育(paideia)和游戏(paidiá)这两个单词具有一样的词根,使用VR技术通过游戏的形式,将需要大量重复练习的技艺学习过程创新性地展现出来,体现“ 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教育游戏使传统的学习产生了由直接学习方式转变为隐性的间接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充分融入了具身认知理论的生理与心理的双向交流。其具有的娱乐性、互动性、教育性、虚拟性等特点,与非遗传承中的交互性、口口相传等特性不谋而合,同时有助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

在目前的非遗传承展示中,也有了相对应的案例运用,它们通过佩戴可智能识别的手套,对传承人的非遗技术进行采集,如湖北著名非遗大冶刺绣,可以通过VR虚拟空间和手部的动作,创造出闯关游戏;还有一些传统民族舞蹈,可以模仿跳舞机的模式设计交互游戏辅助传承人进行学习,帮助大众更好地了解。

三、结语

当下,我们积极支持博物馆非遗展览馆等文化设施的发展,一方面帮助文化传播,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VR可以综合运用视、听、触、嗅等多感官刺激,使体验者通过五感更好地学习和感受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在未来,随着芯片的更新迭代和科技的持续发展,VR的相关硬件设施必将逐步前进走向完备,硬件发展将会让VR更好地“走进寻常百姓家”,或许在未来大家都可以通过VR进行任意知识的学习,非遗文化也将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土地上更好地发展与融合。

猜你喜欢
遗传游戏设计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