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嘴鳜“广清1号”

2021-12-15 02:52
中国水产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亲鱼鳜鱼饵料

一、品种概况

(一)培育背景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以下简称“鳜”),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鳜亚科(Sinipercinae)、鳜属(Siniperca),俗称桂花鱼、桂鱼等。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无肌间刺,享有“淡水石斑”之称,是我国淡水名优鱼类。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开展了鳜人工繁殖与养殖试验研究,相继解决了亲鱼培育、人工繁殖、饵料鱼培育、苗种培育等系列生产技术问题,实现鳜鱼苗的批量生产并很快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展养殖。2000年全国养殖近10万t,2010年达25万t,2016年突破30万t,成为了重要水产养殖品种。

由于翘嘴鳜在鳜属鱼类中生长最快,因此它一直是我国鳜鱼主养品种。翘嘴鳜现有新品种“华康1号”是由华中农业大学与清新市清远区宇顺农牧渔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合作,于2010年育成,其生长速度比普通养殖鳜提高了18%以上。我国鳜养殖保持逐年增长的势头,对优良品种的需求量极大,优质苗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鳜鱼养殖生产中普遍存在着个体生长分化程度大、成活率低的情况,一个养殖季节结束时仍有20%~25%的个体未达上市规格,这部分鱼需要继续养殖,这意味着饵料系数的增大、养殖成本的提高与养殖风险的加大,既影响养殖经济效益也易导致病害问题、危及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开展鳜优良品种的培育,提高生长速度、个体均匀度与成活率,以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扩大良种覆盖率。因此自2013年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与清远市清新区宇顺农牧渔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鳜的选择育种研究。

(二)育种过程

1.亲本来源

以2013年从安徽省秋浦河、湖南省洞庭湖收集的翘嘴鳜野生群体和清远市清新区宇顺农牧渔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保种的翘嘴鳜“华康1号”选育群体中挑选的600尾个体为基础群体。

2.技术路线

翘嘴鳜“广清1号”选育技术路线见图1。

图1 翘嘴鳜“广清1号”选育技术路线

3.选育过程

2013年,在清远市清新区宇顺农牧渔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基地,对引进的安徽省秋浦河翘嘴鳜野生群体、湖南省洞庭湖翘嘴鳜野生群体和清远市清新区宇顺农牧渔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保种的翘嘴鳜“华康1号”选育群体分别进行群体选育,在年底时分别挑选体型健壮、体重750g以上的个体构建基础群体。2014年~2017年开展连续4代的家系选育。亲本配对繁殖、鱼苗培育、标粗与标记均在公司草塘基地进行,同塘养殖则在公司先锋基地进行。

F1选育:2014年5月中旬,利用2013年所构建的3个基础群体,挑选亲本进行完全双列杂交,构成9个杂交组合,每个组合雌雄个体按1:1建立11个家系,共构建了99个家系。各家系受精卵分别在环道孵化,培育至全长1.3cm~1.5cm时各挑取400尾约4万尾鱼苗,转入水泥池各网箱中进行标粗。2014年7月中旬,当个体全长达10cm时,进行第一轮选择:在比较每个家系的生长与成活率的基础上,选择从公分苗到10cm规格阶段存活率在80%以上且生长速度较快的60个家系共计3163尾,即每个家系挑取50尾以上进行电子芯片标记后同塘养殖。2014年12月测量和记录所有标记个体的性状数据,进行第二轮选择:选择养成阶段存活率在90%以上且家系平均体重排名前30的家系共1000尾作为下一年的亲本强化培育,每个家系选留30尾以上。二轮的总选留率为2.5%。

F2~F4的选育过程与F1相同。每代构建不少于100个的家系,分别在个体达10cm进行第一轮选择,养殖至年底时进行第二轮选择,每个家系选留30尾以上共1000尾进行强化培育。总选留率为2.5%。

在选育过程中,结合数量遗传学分析和亲子鉴定技术,有效提高选育效应值。所采用的三个基础群体中,安徽群体与湖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高于“华康1号”,显示具有更大的遗传选育潜力。相对于群体选择难于确定后代个体的准确亲缘关系、易发生近亲繁殖而影响遗传改良效果,家系选育可准确判断个体的亲缘关系、计算家系育种值和个体育种值,有效避免近亲繁殖,最大限度提升选育潜力,因此本选育结果在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两个性状上均获得了较高遗传增益。同时每代选育均采用高选择强度(选留率2.5%)。经过连续4代选育,获得生长快、成活率高且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系——翘嘴鳜“广清1号”。

2018和2019年,每年育苗300多万尾,用于开展养殖性能测试与生产养殖试验(中试)。

(三)品种特性和中试情况

1.品种特性

(1)生长速度快。相同养殖条件下,翘嘴鳜“广清1号”的生长速度比翘嘴鳜“华康1号”平均提高16.3%。

(2)成活率高。相同养殖条件下,翘嘴鳜“广清1号”的成活率比翘嘴鳜“华康1号”平均提高12.6%。

2.中试情况

2018年~2019年连续2年,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菱湖之花养殖合作社的10个养殖场进行翘嘴鳜“广清1号”的中试养殖试验。两年累计试验养殖面积1200亩。试养结果表明,翘嘴鳜“广清1号”平均体重为(753.18±86.52)g,同期养殖的“华康1号”平均体重为(641.26±115.63)g,体重平均比“华康1号”提高17.45%,成活率提高了12.7%,上市规格整齐,产量高、稳,有显著的养殖经济效益。

2018年~2019年连续2年,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的4个鳜鱼养殖场开展翘嘴鳜“广清1号”的中试养殖试验。两年累计试验养殖面积1500亩,试养结果表明,“广清1号”平均体重为(780.09±95.38)g,同期养殖的“华康1号”平均体重为(662.41±114.96)g,体重平均比“华康1号”提高17.77%,成活率提高了12.6%,上市规格整齐,群体产量高,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2018年~2019年连续2年,在广东省清远市的两个养殖基地开展了翘嘴鳜“广清1号”和翘嘴鳜“华康1号”的生产性对比测试。2018年和2019年进行连续两期的生产测试,包括同塘养殖与分塘养殖测试,每期测试面积为184亩,两年累计测试面积368亩。对比测试结果表明,在相同养殖周期内:①分塘单独养殖,“广清1号”平均体重比“华康1号”的平均体重提高13.77%~17.84%,成活率提高10.37%~14.15%。“广清1号”比翘嘴鳜“华康1号”每亩增产309kg~390kg;②同塘养殖,“广清1号”平均体重比“华康1号”的平均体重提高14.37%~16.65%,成活率提高10.88%~13.37%。“广清1号”比“华康1号”每亩增产321kg~350kg;③不论是分塘养殖还是同塘养殖对比试验,“广清1号”比“华康1号”生长更快、成活率更高、规格更整齐,达到上市规格时间较“华康1号”短,可降低饵料系数,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2018年~2019年连续2年,在安徽省淮北市两个养殖基地,开展了翘嘴鳜“广清1号”和翘嘴鳜“华康1号”养殖生产性对比试验测试。2018年和2019年进行了连续两期的生产测试(分塘养殖),每期测试面积为150亩,两年累计测试面积300亩。对比测试结果表明,在相同养殖周期内,翘嘴鳜“广清1号”平均体重比“华康1号”的平均体重提高15.84%~16.51%,成活率提高11.16%~13.72%;在放养密度为2000尾/亩时,“广清1号”养殖产量、规格、个体均匀度和饵料系数显著优于“华康1号”,达到上市规格(500g)时间较“华康1号”时间短;“广清1号”比“华康1号”每亩增产333.93kg~352.39kg,增加收入明显。

另外,还在广东省、湖北省、江苏省与安徽省等其他地区进行了中试养殖试验,累计养殖面积3776亩。各地的养殖试验表明:翘嘴鳜“广清1号”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均匀度好、适应性强、经济效益显著,是优良的淡水养殖品种。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1.亲本来源

翘嘴鳜“广清1号”新品种亲鱼保存在特定的良种保存基地,亲鱼为经选育性状优良、遗传稳定、适合扩繁推广的群体。挑选体型健壮、体重大于1kg以上的个体作为亲鱼。

2.培育方法

亲鱼应单独养殖,严防混杂、逃逸。每亩亲鱼培育池放养0.75kg~1.0kg的鳜鱼亲鱼130尾~180尾。饵料鱼以鲮鱼为主,要求健康有活力、不携带病原、无药物残留,规格一致,其全长约为鳜全长的40%~60%。饵料鱼投喂前用3%~5%的食盐消毒。养殖过程注意调节水质,适时补充新水。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及时清除蛙卵、蝌蚪与杂草等。

(二)人工繁殖

1.催产

在孵化季节(4月~6月)选择性腺发育成熟的鳜鱼亲鱼配对催产。成熟雄鱼腹部膨大,肛门内凹处呈微红色,轻轻挤压可见白色精液流出;成熟的雌鱼腹部膨大、柔软,将其腹部朝上,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松弛,手压腹部松硬而富于弹性,腹部中线下凹,卵巢下坠后有移动状,肛门红肿稍突出。

催产剂主要为地欧酮(DOM)和鱼用黄体素释放素类似物(LRH-A2)。每千克雌鱼剂量为:DOM 5mg+LRH-A24mg,雄鱼剂量减半。水温22℃~27℃时效应时间一般为20h~24h。

2.孵化

(1)自然产卵:亲鱼注射催产剂后,即将雌雄配组放入圆形产卵池,亲鱼密度为2kg/m2~4kg/m2。亲鱼在催产剂的作用下,加上在产卵池内定时冲水的刺激,一般经过12h以后开始发情、追逐、产卵,到了发情高潮时,雌鱼产卵、雄鱼射精,卵精结合成受精卵,约15min后进行集卵。打开排水(集卵)口,加大冲水量,形成环流水,并达到适当流速,将受精卵集中到排水(集卵)口,随水管流入集卵箱内,分批取出受精卵,转入孵化池孵化。

(2)人工授精:按水温估算效应时间,提前2h观察亲鱼预产先兆(每半小时观察一次),待轻压雌鱼腹部有卵粒流出,即可进行人工授精,按家鱼常规人工授精方法操作。

(3)孵化:受精卵通过孵化环道池进行孵化,孵化密度为50万粒/m3的水体,环道池内流速应控制在0.1m/s~0.2m/s,以受精卵在水中漂流、不沉积为度;脱膜时,适当加大流速,以便清除卵膜及污物;鱼苗出膜后可适当降低流速。

(三)苗种培育

放养前所有培育设施都要进行彻底整理和消毒,培育池注入新水,充分曝气。鳜鱼的苗种培育主要有3种方式,苗种培育模式与放养密度详见表1。

表1 翘嘴鳜“广清1号”培育方式及放养密度

培苗期间每隔3d~4d分疏1次,调节放养密度。可根据鱼苗的生长规格,转移至不同培育设施中进一步培育。孵化环道池和水泥池鳜鱼苗每天投喂2次~3次,每次投喂量为鳜鱼苗数量的4倍~5倍。池塘培育鳜鱼苗每3d投放饵料鱼1次,每次投放量为鳜鱼苗数量的7倍~8倍。每次的投放量视池中饵料鱼剩余数量及时调整。饵料鱼投喂前用3%~5%的食盐消毒。每天早、中、晚巡查,观察鱼苗的摄食情况和水质变化。定期对苗种进行镜检,发现病情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定期检测池塘水质指标,如有超标及时进行处理。

三、健康养殖技术

(一)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和配套技术

1.养殖环境

养殖环境优良,周边无污染源,通风向阳,交通与供电便利。排灌方便,进排水分开。水源充足,塘基坚实、不渗漏,池形整齐,塘底平坦,淤泥不超过20cm。池塘面积3亩~5亩,水深1.2m~1.5m。每亩配套1.5kW的叶轮式增氧机。

2.苗种培育

鳜鱼苗种培育主要有3种方式。

(1)环道培育

受精卵在环道内进行孵化,幼鱼出膜后60h~75h开始摄食。鳜鱼苗孵化出膜当天,催产2批~3批足量的鲂或鳊、鲮或赤眼鳟等,使其受精卵孵化出膜与鳜鱼苗的开口摄食同步。饵料鱼苗的全长应控制在鳜鱼苗全长的60%以下。开口饵料鱼的首次投饵量为鳜鱼苗的7倍~8倍,每天投喂2次~3次;第3d~4d后,每次投喂量为鳜鱼苗数量的4倍~5倍,每天投喂2次~3次。培苗期间每隔3d~4d分疏1次,调节放养密度。当体长1.5cm~2cm时,可在环道内继续培育,或转至水泥池、池塘中培育。

(2)水泥池培育

培育鱼苗前将水泥池池底、池壁冲洗干净,晒池2d。再用高锰酸钾溶液或漂白粉消毒,毒性消失后再注入新水,培育鳜鱼苗。水泥池配有增氧设备,全天24h连续充气增氧。投喂前预先进行消毒处理。饵料鱼规格一致,全长应控制在鳜全长的60%以下。每天投喂2次~3次,每次投喂量为鳜鱼苗数量的4倍~5倍,并视池中饵料鱼剩余数量及时调整。培育过程中应定期过筛、分疏;定期对苗种进行镜检,发现病情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定期检测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观察水泥池水色变化,及时换注新水。随时观察鳜鱼苗活动与摄食情况,及时补充饵料鱼。发现鱼病,正确诊断,及时治疗。

(3)池塘培育

鱼苗下塘培育前7d~10d,对培育池进行清塘与消毒。使用生石灰、茶粕或漂白粉等药物进行消毒杀灭池塘内敌害生物。池塘经清塘消毒后,每亩施放经熟化处理的有机肥150kg~200kg或生物有机肥100kg~150kg或大草100kg~200kg培育浮游生物,并逐步加深水位至1m。注入新水要经网布过滤,严防野杂鱼等进入池塘。施肥培水5d~7d,水中轮虫等浮游生物量达到高峰期投放饵料鱼苗。投放前以密网拉网1次,清除塘中的蛙卵、蝌蚪及其他敌害生物,经试水确定水质安全后,投放适口的鲂、鳊、鲮、赤眼鳟或鲢鳙鱼花或鱼苗。池塘培育鳜鱼苗种的放养规格在1.5cm以上,应一次放足。池塘培育鳜鱼苗每3d投放饵料鱼1次,每次投放量为鳜鱼苗数量的4倍~5倍,并视池中饵料鱼剩余数量做适当调整。定期对苗种进行镜检,发现病情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定期检测池塘水质指标,如有超标及时进行处理。做好日志登记,记录每天池水水质、水色、天气、水温及鱼苗的生长、活动和投饵、施肥、加水、防病、施药、分级分疏等情况。

3.成鱼养殖

草鱼、鲢、鳙、鲮、团头鲂、鲫和巴西鲷等的活鱼苗、鱼种均可作为鳜的饵料鱼。饵料鱼要求健康有活力、不携带病原、无药物残留,规格一致,其全长约为鳜全长的50%。饵料鱼投喂前用3%~5%的食盐消毒。每3d投饵一次,每次投饵量为鳜存塘量的15%~20%。池塘中应始终保持有饵料鱼,饵料鱼与鳜的数量比例应保持为5:1~10:1。定期检查池塘中鳜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及饵料鱼的规格。定期对苗种进行镜检,发现病情,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定期检测池塘水质指标,如有超标应及时进行处理。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1.寄生虫病

(1)车轮虫病

病原体:车轮虫。

主要症状:鱼体表或鳃部黏液增多,体色灰白。鱼漂浮于水面,靠池边缓慢游动,不捕食。显微镜检查鳃丝可见大量车轮虫。

流行季节:一年四季均会发生,高发期为5月~8月。

防治方法:使用福尔马林20.0mg/L,全池泼洒;或选用特效中草药制剂按0.12mg/L~0.15mg/L,溶解后全池泼洒。

(2)斜管虫病

病原体:斜管虫。

主要症状:鱼体表或鳃部黏液增多,体色灰白。鱼漂浮于水面,靠池边缓慢游动,不捕食。镜检鳃丝可见大量斜管虫。

流行季节:鳜鱼斜管虫暴发的水温主要在12℃~22℃,3月~5月和11月~12月多发。

防治方法:使用福尔马林20.0mg/L,全池泼洒;或选用特效中草药制剂按0.12mg/L~0.15mg/L,溶解后全池泼洒。

(3)聚缩虫或累枝虫病

病原体:聚缩虫或累枝虫。

主要症状:寄生于鱼体表、鳍条或口腔。肉眼可见体表有白点状物,虫体寄生于颌齿间(俗称“牙虫”),导致颌齿发红。寄生数量多时,鱼不进食、口不能合上,游动失衡,继而死亡。养殖中后期易出现,刮片镜检可见聚缩虫或累枝虫。

流行季节:5月~8月最为流行。

防治方法:高锰酸钾3mg/L~5mg/L全池泼洒,3d~5d后再泼洒1次;或使用含络合铜或硫酸锌等成分的产品,按推荐剂量全池泼洒。

2.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败血病

病原体: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等。

主要症状:病鱼体表充血严重,鳍条与眼球等充血,鳃盖呈斑点状出血,肛门红肿,解剖可见腹腔内有红色腹水、胃内无食物,部分肠道充血充气。

流行季节:2月~11月均可发病,7月~9月为发病高峰期,流行水温为26℃以上。

防治方法:二氯异氰尿酸0.5mg/L,或漂粉精0.4mg/L等含氯制剂,或聚维酮碘4.5mg/L~7.5mg/L等含碘制剂,全池泼洒。

(2)烂鳃病

病原体:柱状黄杆菌等。

主要症状:病鱼鳃部黏液增多,常附着黄色腐烂物或污泥,鳃丝末端发白腐烂缺损,严重时软骨外露。显微镜检可见鳃丝上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

流行季节:每年4月底~11月初是该病的流行时期,在15℃~30℃水温范围内,水温越高,越容易暴发流行,患病鱼死亡的时间也就越短。

防治方法:聚维酮碘4.5 m g/L~7.5mg/L等含碘制剂,或二氧化氯0.2mg/L~0.3mg/L,或溴氯海因0.2mg/L~0.4mg/L等含氯制剂,全池泼洒。

3.病毒病

病原体: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鳜蛙虹彩病毒(MRV)、鳜弹状病毒(SCRV)和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VNNV)。

主要症状:鳃白、肝白,内脏充血、有出血点,腹水,肠道有黄色黏稠物。

流行季节:一年四季均会发生,发病高峰期多出现在7月~10月间。

防治方法:在鳜鱼病毒防治方面,目前还没有直接有效的防治措施,但采取必要的预防和隔离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病毒的传播与感染。具体的预防措施包括:(1)开展鳜鱼亲本的病毒检测。对鳜鱼繁殖的亲本进行病毒检测,挑选病毒检测阴性的亲本进行人工繁殖。(2)对饵料鱼进行消毒处理。对投喂的饵料鱼用3%~5%的食盐、聚维酮碘等进行消毒处理,减少饵料鱼携带病原的机会。(3)水源封闭式管理,各养殖塘的塘水不交叉使用,有独立的排放系统,并在放养前做好池塘的彻底消毒。(4)养殖过程中重视生态调水。不使用刺激性药物,减少消毒药的使用。使用的药物以中草药为主,提高鱼体抗病力,并定期加入光合细菌等,补充水体中的有益菌的种类与数量。

四、育种和种苗供应单位

(一)育种单位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地址和邮编: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芳村西朗兴渔路1号,510380

联系人:孙成飞

电话:13632308152

2.清远市清新区宇顺农牧渔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和邮编: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山塘镇马安村草塘

联系人:刘灿洪

电话:13602934118

(二)种苗供应单位

清远市清新区宇顺农牧渔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和邮编: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山塘镇马安村草塘

联系人:刘灿洪

电话:13602934118

(三)编写人员名单

孙成飞,叶星,董浚键,刘灿洪

猜你喜欢
亲鱼鳜鱼饵料
香饵
香饵
鳜鱼行情又遭暴击!4天内至少下跌2元/斤,新鱼上市几经波折
亲鱼管理和使用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
鳜鱼26元/斤,中大难求!是继续等还是卖?就地过年,鳜鱼能否“贵”起来?
斑点叉尾鮰亲鱼池塘产卵繁殖影响因素研究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藤——致树及其它
亲鱼优选抓好七关键
秘制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