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鲤2号

2021-12-15 02:52
中国水产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亲鱼亲本鱼种

一、品种概况

(一)培育背景

鲤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大宗淡水鱼类之一,自开始人工养殖便开展了选育,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育种工作是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的,通过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方法取得了实际成效,育成了多个新品种。建鲤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选育的一个鲤新品种,也是我国养殖鱼类杂交选育成功的第一个品种。它是以荷包红鲤和元江鲤为亲本,通过多系杂交、选育和雌核发育技术相结合,再经横交固定而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鲤新品种,1996年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与其它鲤品种相比,建鲤体型偏长,生长快、易起捕、抗逆性强,可在不同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下进行养殖,被农业农村部审核为适宜推广的水产优良品种,已在我国多地养殖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适应性广,性状优良,在我国近30个鲤新品种中,建鲤仍然是目前养殖面积较大的鲤品种之一。

作为人工育成品种,建鲤在大规模育种和推广过程中,由于各地区保种选育水平的差异,出现了种质退化的现象,如生长减慢、规格整齐度差、体型变短、起捕率低等问题,导致养殖效益下降,认可度降低。在这一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对建鲤进行更新换代,培育出性状更优良的建鲤新品种。为了保持和提高建鲤优良的经济性状和遗传稳定性,项目组从2009年开始,以生长速度为目标性状,结合体型、体色等指标,对本单位保种的建鲤群体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在育种中,选用13个与生长密切相关的SNP标记辅助,采用表型选择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富集增重快加性标记,在确保建鲤原有各方面优良性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建鲤的生长增重速度,进一步提高建鲤长体型的比例,减少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市场不太欢迎的短体型、红体色建鲤所占的比例,并逐步在全国鲤主养殖区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育种过程

1.亲本来源

建鲤2号亲本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屺亭科研实验基地保存的建鲤群体,共4000尾。

2.技术路线

自2009年起开始进行选育工作,每2年~3年选育一代。2009年,按群体选育方法从建鲤基础群体中挑选生长快、体型好的个体繁育,获得F1代。2012年,按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方法,每代选留富集增重快分子标记数多且体型较好的个体,并以增加后代增重快标记数和避免近亲繁殖为目标选择亲鱼进行配组繁殖下一代。按照这个方法,连续经10年的选育,2018年获得F5代,遗传性征稳定,定名为建鲤2号。选育技术路线如图1。

图1 建鲤2号育种技术路线

3.培育过程

2009年,根据生长和体型性状从建鲤基础群体中选择亲本繁育后代,获得F1代。F1代进行PIT标记并混合同一池塘养殖,定期记录生长性状,并以F1代为样本,分离建鲤生长相关基因,查找SNP位点,检测F1代样本的基因型。通过与个体增重数据的关联分析,筛选与增重相关的加性效应标记,获得了13个增重快基因型,这里称增重快分子标记,进一步分析发现富集这13个分子标记中7个以上标记的个体增重速度极显著快于标记数少于或等于6个的个体。从F1代群体中选留含6个以上增重快分子标记的个体作为后备亲鱼。

2012年,使用15个SSR位点确定候选亲本间的遗传距离,根据个体的基因型和遗传距离,从候选亲本中选出60雌40雄,按3雌2雄配成20组进行繁育,获得F2代。每组保留500尾幼鱼,从中选择体重大的50尾个体进行PIT标记,每代保留1000尾混合养殖,作为下一代的候选亲本。2014年、2016年和2018年按同样的选育方法,从800余尾候选亲本中选出亲本进行配组繁殖,PIT标记幼鱼,混合养殖,依次获得F3代、F4代和F5代,每个世代的个体选择率为1.25%。

(三)品种特性和中试情况

1.品种特性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建鲤相比,建鲤2号1龄鱼生长速度平均提高17.7%,而且体型匀称修长,体长/体高平均值为3.11,适宜在全国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2.中试情况

从2018年起,陆续在江苏省、山东省、辽宁省等地进行了生产性养殖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建鲤2号生长性状良好,同当地建鲤相比,建鲤2号具有生长快、体型好、规格整齐度高等特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江苏省东海县老谷丰渔场2018年~2019年引进建鲤2号,鱼种(约10g/尾)按1000尾/亩的密度放养,套养少量花白鲢。经7个月左右的养殖,与当地建鲤相比,建鲤2号生长速度快19.3%~20.1%。

山东省梁山县新农沃渔业有限公司2018年~2019年引进建鲤2号,鱼种(10g/尾)按1000尾/亩的密度放养,套养少量花白鲢。经7个月左右的养殖,与当地建鲤相比,建鲤2号生长速度快15.3%~19.8%,总产量提高17.4%~20.5%,而且建鲤2号成鱼规格整齐度优于当地建鲤。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荣祥良种育苗场2018年~2019年共引进建鲤2号苗种2000万尾,进行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养殖面积为410亩,新增产值70.2万元,新增利润23.2万元,培育的鱼种销往胶东半岛多地,深受到当地养殖户和消费者欢迎。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兴军家庭农场2018年和2019年引进建鲤2号进行商品鱼养殖,养殖面积为200亩。该公司采用池塘主养模式,两年累计新增产值33.1万元,新增利润10.8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

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实验基地2019年引进建鲤2号苗种,养殖面积为80亩,新增产值11.6万元,新增利润4.2万元。建鲤2号具有生长快,体形好、起捕率高,规格整齐的优点。

2018年~2019年,共生产建鲤2号苗种(水花)7000万尾,累计推广面积4000多亩。从连续两年中试养殖结果来看,建鲤2号具有生长快、体型好的优点,增产效果明显,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1.亲本选择

建鲤2号亲本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提供。苗种场引进的亲本应符合建鲤2号种质标准,严禁苗种场将自行繁殖的后代作为亲鱼使用。亲鱼允许使用年限为8龄,应定期从原种场引进新的亲鱼。保种亲本应隔离养殖,严禁其它鲤、鲫混入,以防混杂。

2.亲本培育

建鲤2号亲鱼的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为28%~33%,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4%,每日两次,上午、下午各一次。亲鱼在越冬前一个月左右应足量投喂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满足性腺发育需要,越冬期间减少投喂。春季水温升至13℃及以上时,除足量投喂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外,需加喂豆饼、菜饼等高植物蛋白饲料,以促进性腺发育。产后亲鱼投喂足量的配合饲料,使其尽快恢复体质。每15d左右泼洒生石灰、漂白粉等消毒剂,用来调节水质和预防鱼疾病。

(二)人工繁殖

1.人工催产

(1)亲鱼选择。繁殖一般在春季进行,水温升至16℃~20℃时可以进行催产。亲鱼应选择体质健壮的个体,用来繁殖的亲本必须达到性成熟,体表无损、体色正常、无畸形、生长良好等具有典型的品种特征。雌鱼2龄,体重1.5kg以上,雄鱼1龄,体重1kg以上。性腺发育良好的亲鱼雌鱼腹部膨大,柔软有弹性,泄殖孔稍突出、红润;雄鱼用手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从泄殖孔流出,遇水迅速散开。雌雄亲鱼配比为1:1~1.5:1。

(2)催产药物与剂量。常用催产药物有鲤鲫脑垂体(PG)、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催产药物配伍和剂量为雌鱼脑垂体2mg/kg~4mg/kg+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2mg/kg~4mg/kg;或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600IU/kg~1000IU/kg+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2mg/kg~4mg/kg,雄鱼剂量减半。注射液用0.7%~0.9%的生理盐水配制,注射液用量为0.5mL/kg~1mL/kg。常采用胸鳍基部一次性注射。

(3)效应时间。效应时间与亲鱼性腺成熟程度和水温密切相关,性腺发育成熟度好、水温高,效应时间缩短,一次性注射方式水温与注射后效应时间见表1。

表1 水温与效应时间

2.产卵

(1)鱼巢制备。鱼巢常用材料为棕片和柳树根等,鱼巢清洗、消毒、晾干后备用。鱼巢消毒可用浓度5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min~10min。

(2)产卵池。应注排水方便,环境安静,水质清新,阳光充足,面积在2亩~5亩,水深80cm~100cm。注水前应彻底清塘,进水需经孔径0.25mm的筛网过滤,池边和池内无杂物。

(3)自然产卵。应选择天气晴朗、水温适宜时进行人工催产,效应时间应控制在22:00至清晨。亲鱼注射催产激素后,按雌、雄1.2:1~1.5:1的比例放入产卵池,每亩可放亲鱼500尾~750尾。产卵池应配备增氧机,以防天气突变造成缺氧。亲鱼产卵高峰期通常在凌晨至清晨。

在产卵池周围固定绳子或竹竿,将鱼巢悬挂在绳子或竹竿上,悬吊在水面下。鱼巢布置应在亲鱼注射催产激素放入产卵池后进行。

(4)人工授精:注射催产药物后,在接近效应时间时,对雌鱼进行检查,轻压腹部,鱼卵能顺利流出,说明鱼卵已经发育成熟,可以进行人工授精。将雌、雄亲鱼捞起,用毛巾擦干鱼体上的水,同时向盆内挤入鱼卵和适量精液,轻轻搅匀2min~3min,充分受精后进行着巢或脱黏。人工授精过程应避免阳光直射。

在水池中,均匀铺放鱼巢,加入清洁水没过鱼巢,将人工授精的鱼卵缓缓地倒入,同时用手拍动容器中的水,使倒入水中的鱼卵冲散开,均匀地黏附在鱼巢上。

3.孵化

(1)静水孵化。静水孵化适用于鱼巢孵化,一般为水泥池静水孵化和鱼苗培育池孵化。将布有受精卵的鱼巢挂在水泥静水孵化池或鱼苗培育池中,鱼巢放置深度为水面下10cm~20cm。水泥静水孵化池可放着巢卵10万粒/m3~15万粒/m3,鱼苗培育池可放着巢卵50万粒/亩~80万粒/亩。水泥静水孵化池和鱼苗培育池7d~15d严格清塘、消毒,进水需经孔径70目~80目的筛网过滤。水泥静水孵化池底部需要布设微孔增氧设施,水深80cm~100cm,鱼苗培育池水深50cm~80cm。

(2)流水孵化。流水孵化适用于鱼巢孵化和脱黏鱼卵。流水孵化设施有孵化缸、孵化桶和孵化环道,可放受精卵60万粒/m3~80万粒/m3。脱黏常用材料有滑石粉水和黄泥浆水。将受精卵一边倒入脱黏水中,一边搅拌,脱黏2min~3min,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孵化器内孵化。

(3)孵化时间。受精卵经过3d~5d孵化出膜,孵化时间与水温负相关。孵化3d左右,鱼苗卵黄囊基本消失,腰点(鳔)出现,能平游。水泥静水孵化池中的鱼苗需在3d内出售或下池培育,鱼苗培育池中的鱼苗此时需投喂豆浆。

(4)孵化管理。孵化期间要安排专人值班,每天应多次巡查,遇到断电、断水、断气等问题要及时处理,并填写日志。

(三)苗种培育

1.池塘消毒

排干池水,曝晒池底7d以上,除去杂物和过多的淤泥,修整池埂。常用消毒种类有生石灰、漂白粉、茶粕。生石灰适用于干法清塘,用水溶化后趁热全池泼洒,用量为60kg/亩~70kg/亩;漂白粉、茶粕适用于带水清塘,水溶后全池泼洒,水深1m时,漂白粉用量为4kg/亩~8kg/亩,茶粕用量为40kg/亩~50kg/亩。

2.施基肥

清池后鱼苗池水深应调整为0.5m~0.7m,鱼种池水深应调整为0.8m~1m。进水应用60目筛网过滤。放苗前3d~5d,鱼苗或鱼种池中施发酵腐熟粪肥200kg/亩~500kg/亩或绿肥200kg/亩~300kg/亩,或微生物菌肥1.5kg/亩~2kg/亩。新挖鱼池应增加施肥量或增施化肥5kg/亩~10kg/亩。

3.鱼苗放养

放苗前1d,将50尾~100尾活苗种放入池中的网箱中,12h~24h后,观察苗种的状态,检查池水药物毒性是否消失。鱼苗下塘应选择在晴天进行,下塘地点应选择在上风处,下塘时的水温差应控制在3℃以内,如超过3℃,应先将运苗袋放置池水中和逐步换水等方法,缓慢进行加温或降温,使温差小于3℃。鱼苗放养时准确计数,一次放足,长江以南地区放养密度20万尾/亩~30万尾/亩,长江以北地区放养密度15万尾/亩~20万尾/亩。

4.养殖管理

鱼苗培育以投喂豆浆为主,先将黄豆加水泡软,磨成豆浆投喂。鱼苗放养后,每天用黄豆2kg/亩~3kg/亩,分2次~3次磨成5kg豆浆,滤去豆渣后全池泼洒,每天2次~3次,豆浆现磨现用。一周后黄豆用量增加到3kg/亩~4kg/亩,10d后需在池边加泼一次或在池塘周围浅水处堆放豆渣和豆饼糊。

鱼苗下塘时水深在0.5m~0.7m,一周后,每3d~5d注水一次,每次加深10cm~15cm,待鱼苗长至全长3cm时,池塘水深在1.2m~1.5m。每天巡池3次~5次,观察水质及鱼的活动情况,及时清除蛙卵、杂草、水绵、水网藻等敌害生物,检查鱼苗摄食、生长及病虫害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并做好记录。水质过瘦需适当追肥,每次有机肥用量为100kg/亩~150kg/亩,加无机肥(氮磷比为9:1)5kg/亩,单用无机肥(氮磷比为4:1~7:1),用量为10kg/亩,隔天施肥1次。无机肥应在晴天施用。

5.鱼苗出池

鱼苗经15d~20d培育至全长3cm左右夏花鱼种时,准备出池。鱼苗出池前,应拉网锻炼2次~3次,拉网时间选择在晴天9:00~10:00,阴雨天或鱼种浮头时不宜进行,拉网前停喂饲料1d。拉网将鱼苗围入网中,观察估算苗种数量和生长情况,密集10min~20min后再放回池中。

三、健康养殖技术

(一)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和配套技术

1.养殖场地

养殖场地应交通便利、电力充足、通信顺畅,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单个池塘养殖面积5亩~10亩,水深1.5m~2.5m。网箱养殖水位相对稳定,水深大于4m,静水或微流水,流速0.07m/s~0.2m/s,溶解氧5mg/L以上,pH值7~8,透明度大于1m。鱼种放养前应做好池塘的修整、清淤、清除野杂鱼、消毒、注水、施基肥等工作。

2.鱼种放养

鱼种从建鲤2号培育单位引进,或从培育单位指定良种场引进。放养鱼种应体质健壮,无伤病,鳞片、鳍条齐全,规格整齐,一次放足。鱼种放养时应选择在晴天进行,池塘下塘地点选择在上风处。大规格鱼种一般早春放养,当年夏花在5月~6月放养。

3.放养规格和密度

放养规格和密度应依据各地养殖习惯和预期达到的规格、产量以及实际养殖条件而定。放养规格要整齐,50g/尾~150g/尾规格的鱼种,池塘放养密度为1000尾/亩~1500尾/亩,网箱放养密度为100尾/m2~200尾/m2。

4.养殖模式

建鲤2号可采用单养、主养、混养和套养等多种养殖模式。养殖周期一般为12个月~24个月。单养、主养、混养建鲤2号,以投喂适口配合饲料为主,配合饲料的日投饲量一般为鱼体重的1%~3%,投饲量应根据天气、水质、水温和摄食情况进行调整。池塘养殖的日投饲次数为2次~4次,网箱养殖的日投饲次数为3次~6次。

5.养殖管理

每天巡塘2次~3次。观察水色和鱼的动态,观察浮头情况,决定是否采取增氧措施、加注新水;每天查看饲料台、检查鱼吃食情况,决定投饲量的增减;及时捞除死鱼、伤残和病重鱼,检查病害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养殖过程中池水、食台要定期消毒;拉网操作应细心,避免鱼体受伤;发现鱼病及时检查确诊,对症治疗;定期检测水质,发现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等含量超标时及时采取措施;高温期和天气突变时要安排专人值班,防止严重浮头、泛塘。每天做好养殖管理日志。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1.水霉病

水霉病是由于捕捞、运输或在水体中机械损伤,感染了水霉菌、绵霉、毛霉等真菌而引起。发病初期不易发现,菌丝在皮下肌肉滋生增殖,后期长出繁殖用的体外菌丝,似“棉絮”状。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捕捞、运输时尽量减轻鱼体受伤;用5%的食盐水浸洗8min。

2.竖鳞病

竖鳞病(又称鳞立病)病鱼鳞片向外张开,竖立起来似松球。该病的表现形式为鲤身体表面不光平,鱼鳞出现不规则的张开趋势。该病的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季,病鱼的鱼鳞出现外张的状态,鳞片之中存在大量的液体,伴有表皮充血,眼球凸出,腹部膨胀等症状,游速相对比较缓慢,反应迟钝。

防治方法:在养殖、捕捞和运输的时候,应该注重鱼体表的保护,避免因为不当操作导致的鲤体外伤。入池前用3%的食盐水浸洗鱼体消毒10min~15min;用硫酸亚铁铵2mg/L、硫酸铜5mg/L和漂白粉10mg/L混合液浸泡鱼体5min~10min。

3.疖疮病

疖疮病是由于疖疮型的点状产气单胞菌引起。鱼体肌肉组织出现像溃伤一样的脓疮,其疮内充满脓汁和细菌,脓疮周围的皮肤和肌肉发炎、充血、鱼鳍基部也充血,鳍条裂开,严重时肠道也充血。

防治方法:放养前,鱼种先用漂白粉5mg/L~10mg/L水浸泡鱼种约半小时。发病季节,在食场上漂白粉挂篓进行预防。发病时用漂白粉1mg/L全池泼洒,五倍子1.5mg/L~3mg/L煎水全池泼洒。

4.细菌性肠炎病

肠炎病是由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肠炎,在水温20℃的时候开始发生。主要是由于水质变坏、饲料变质、溶氧低等因素,导致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大量增殖,最终形成肠炎病。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甚至不吃食,肠壁出现比较明显的充血发炎。疾病后期病鱼的肠道、食道、胃呈红色,内脏器官不正常,肠壁的弹性很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的黏液,血脓充塞肠道。

防治方法:定期补注新水或者定期进行换水,有效保证水质良好。投喂新鲜的饲料,不用腐烂、变质的饲料,避免因为饲料的因素导致肠炎病的产生。在养殖的过程中,每隔15d投喂一次2‰鱼体重的大蒜素(含大蒜素10%)药饵;治疗时用漂白粉1mg/L或强氰精(三氯异氰尿酸)0.2mg/L~0.5mg/L全池泼洒,配合用2‰鱼体重的大蒜素药饵或磺胺嘧啶100mg/kg体重药饵连喂4d~6d。

5.鲤春病

鲤春病是由鲤春病毒引起。发病时鱼无目的漂游,身体发黑,肌肉出血,眼球突出,胰脏坏死,肝、脾水肿,腹部膨胀并大量积水,肛门红肿突出。每年春季水温上升到13℃~22℃时开始流行,越冬以后的幼鲤和1龄以上的鲤极易感染,死亡严重。

防治方法:放养前池塘彻底消毒,鱼种用聚维酮碘30mg/L浸浴15min~20min后放养。发病时,换出池塘中1/3~1/2的水体,无换水条件的池塘选择晴天全池泼洒杀虫药和抗病毒药物,第2d再用一次抗病毒药物:大黄(5g/kg~10g/kg鱼体重)、土霉素(0.5g/kg~1.0g/kg饲料)、维生素C(1.0g/kg~1.5g/kg饲料)做成药饵,每天2次,连用1周后再将池水换出1/2。

6.寄生虫病

常见寄生虫病有甲壳类寄生虫(中华鳋、锚头鳋和鱼鲺)和原虫(车轮虫、斜管虫、鳃隐鞭虫等)。中华鳋大多寄生在鳃部和体表,可见白色蛆状物;锚头鳋寄生在体表,肉眼可见,寄生部位出现红色斑点;鲺寄生肉眼可见白色半透明片状虫体贴附于体表。感染原虫的鱼常集群散游于池边或下风头处,似缺氧浮头状,鳃黏液增多,常并发细菌性烂鳃病,取鳃丝镜检,发现大量原虫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放养前池塘用生石灰彻底消毒,干池暴晒。发病时,用硫酸铜加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四、育种和种苗供应单位

(一)育种单位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地址和邮编:江苏省无锡市滨江区薛家里69号,214128

联系人:唐永凯

电话:0510-85554198,13771417635

2.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二)种苗供应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地址和邮编:江苏省无锡市滨江区薛家里69号,214128

联系人:唐永凯

电话:0510-85554198,13771417635

(三)编写人员名单

唐永凯,王兰梅,李建林,俞菊华,李红霞

猜你喜欢
亲鱼亲本鱼种
甘蔗常用亲本的田间自然耐寒性测定及评价
杉木育种亲本生长和结实性状早期测评与选择
亲鱼管理和使用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
斑点叉尾鮰亲鱼池塘产卵繁殖影响因素研究
30 个常用甘蔗亲本资源初步评价分析
古老鱼种重返伊利诺伊州水域
多亲本群体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2020.7.6 莱肯生物)
鱼种优劣鉴别方法
冬放鱼种技术
亲鱼优选抓好七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