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药材为导向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

2021-12-15 02:21郭敏姚绍嫦汝梅李斌
科教导刊 2021年32期

郭敏 姚绍嫦 汝梅 李斌

摘 要 野外实践是药用植物学课程中让学生从课本识药走向自然环境中辨识药用植物的重要环节。野外实践教学中结合常见药材的性状,将活体植物转变为药材的变化过程融入教学中,构建植物类药材来源的整体观和动态观,有效提高学生辨识中药材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中药材资源及中医药文化的领悟。

关键词 药材性状;药用植物学;野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32.038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of Medicinal Botany Guided by Medicinal Materials

GUO Min, YAO Shaochang, RU Mei, LI Bin

(Faculty of Pharmacy,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Guangxi 530001)

Abstract Medicinal botany field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medicinal botany teaching. It is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by which living plants change into herbs.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o identif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shape and properties of medicinal materials; medicinal botany; field practice

植物形態是学习中药性状鉴定的基础,而野外实践是学生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重要的植物形态识别环节,活体植物的各器官与药材性状中的形、气味、大小、质地、断面等特征有密切的相关性,相比较于对学生开放的中药实训平台中陈列的中药药材及饮片标本,原植物形态的标本辨识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全国药用植物学的课任老师也总结发表了许多药用植物学野外实践的教学改革措施,[2-7]使得野外实践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本课程组也结合学校周边的土山和石山两种生境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践基地的情况,着重于引导学生在药用植物学的野外实践中对植物形态与中药药材性状建立起对应的思维,让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环境中的药用植物形态特征,以促进学生学习中药能力的全面提升,让学生能从不同的生境中识别常见的药用植物形态特征,为中药材性状的鉴定打下良好基础。

1 以药材为导向的药用植物形、色、味实践教学

1.1 植物形态与药材性状的关联性

来自植物类的中药材药用部位有全草,也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各个器官。一般每种药材的形状都是比较固定的,药用植物的各器官根据入药情况经过采摘、干燥成为药材的过程,在外形上多少保持原活体植物器官的形态特征,只是因脱水干燥而产生一定的差异,那么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把药用植物器官的形态特征与药材对应的性状特征结合起来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教学细节。

两面针以根入药,在广西区内资源丰富,学生常可在中药实训平台中见到其药材形态为圆柱形,表面有类圆形凸起性状特征,在野外实践中可挖起两面针的根,让学士观察新鲜药材形态,并很详细介绍其表面类圆形凸起即为植物周皮上的皮孔;小叶买麻藤在野外实践中也很常见,其药材的藤茎圆柱形,节部膨大,表面类圆形凸起的皮孔也非常明显,这些质地坚硬的根茎在原植物与药材之间的形态特征比较容易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野菊花的采摘中可结合药用植物学中的花序的概念以及舌状花和管状花的形态来讲解;八角茴香的果实是聚合果,由八个离生雌蕊发育而成,呈星状排列,形成八个角的形状,外观形象易懂;罗汉果干燥后与生果在外部形态上变化不大,而枸杞同为果实入药,干燥后与生果外形相比却出现严重的皱缩,这种差别可结合药用植物学中瓠果与浆果的果实类型差异进行讲解;木鳖子种子略呈扁平圆板状,表面粗糙,有凹陷的网状花纹可结合种子种皮表面结构进行讲解。

1.2 植物颜色与药材颜色的关联性

植物各个器官的颜色各不相同,因此植物类药材表面颜色是不同的,加上药材因加工或贮藏的原因,很多药材的色调也不是单一的,但是植物原来各器官的颜色在药材加工和贮藏中多少保留下来一些,因此如何为学生搭建起植物颜色与药材颜色的关联性值得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去思考,甚至可以延伸到以原植物的颜色作为参考来判定药材颜色是否符合标准以及衡量药材质量的好坏等方面。

植物各器官的颜色在干制成药材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叶类、花类质地软,富含水分的药材干制后颜色会变化较大,而根、茎类质地较硬的药用部位颜色的变化会小些,有时候可以结合药材质地一起讲解效果更好。如荷叶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浅绿色,干燥后上表面一般变为黄绿色,下表面变为淡灰棕色;枇杷叶药材的颜色与鲜叶变化不大且脆而容易折断与其革质叶的特性有关,枇杷叶药材的下表面密被黄色毛还可结合植物表面的茸毛讲解;威灵仙新鲜茎、叶常绿色,干后多呈黑色,但威灵仙根干制前后表面都是棕褐色或黑褐色;墨旱莲叶干制后多呈黑色或墨绿色。

1.3 植物味道与药材味道的关联性

药材的气味是药材鉴别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而来源于植物的药材其气味往往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很大关系,通过鼻闻或口尝可以辨别,有些甚至是辨别药材品质的常用方法。在这些植物散发出来的味道中,有不少是挥发油,因此新鲜的植物这些味道相对较为浓郁,而干制后由于挥发油的挥发性,味道会降低,因此在野外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闻、尝其原植物最原始的味道,则对相应药材的味道会印象更加深刻。

有特殊气味的植物在野外实践中会碰到很多,有的香,有的臭,如八角茴香有特殊香气,口尝味微甜,甚至经过有八角林的地方都能闻到其特殊香气,这是其挥发油散发到空气中的缘故。而鸡矢藤的气味比较特异,揉搓其叶散发出的味道有类似鸡的排泄物之味,尝之味微苦、涩,大多数人均不喜欢这种味道。鱼腥草的新鲜叶、根茎中有一股浓烈的鱼腥气,一般人厌恶此气味,闻过后多半印象深刻,但此药阴干后,腥气大减,加水煎汁时甚至有一种类似肉桂的香气,这是反差比较大的实例之一。在野外实践中碰到有特殊气味的植物还很多,如薄荷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尝之味辛凉;败酱揉碎后有陈腐的豆酱气,尝之味苦;香椿的有特殊香气,民间因喜爱其味而摘其嫩叶食用;臭椿与香椿叶形态相近,但却有着刺鼻臭味与香椿的味道相差甚远。

2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践中的教学方法探索

2.1 提问式教学

野外实践教学是在野外开放式的环境中进行,采用提问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利用提问式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开放式的野外教学空间,没有在固定教室内的拘谨,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都没有太固定的模式,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更亲近,可以说是以提问的方式开始,探讨的方式给出答案,更有利于增强师生情感。

野外实践开始阶段,需要授课老师对药用植物的形、色、味与药材的相关性逐渐融入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后就可以开展提问式教学了。野外实践中围绕药用植物的形、色、味可以提出很多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提问内容以采集到的实物为材料,还可以味道等提出判断式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当遇到钩藤的时候,可提出让学生先观察该种植物特殊的形态特征在哪?接着引导学生判断可能的药用部位是哪?这些问题都会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去寻找问题答案;在有八角林的时候往往会闻到八角的味道,提出问题让学生先判断是什么味道,再采集实物进行辨认、尝味等,学生对八角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了。

2.2 学生分享,教师补充的翻转式教学

一般翻转式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及有更强的参与度,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一定的自主学习内容,而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相关的知识信息,课堂内的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后,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教师则以协作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学习目标。而药用植物野外实践教学是在野外开放性的空间开展的,且教学内容也有一定的随机性,但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这点上是可以参考翻转式教学模式的。

在进入到野外实践教学的后期,学生对野外辨认药用植物的知识及经验有所积累后,遇到合适的药用植物种类可以挑选学生出来讲解其形、色、味特性,甚至看情况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最后老师补充、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再到主动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分享的过程,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相关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注意观察野生环境中药用植物特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符合药用植物学增强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2.3 用好数码产品,增添学习兴趣

针对药用植物在形、色方面有鲜明的图片质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机等数码产品作为野外实践学习的记录媒介,让学生拍摄至少两种在形、色方面有特色的药用植物图片并配以注解,以作业形式上交,本着完成作业的心态,学生会增加这方面的关注度,不断尝试去发现这些药用植物标本。另外,教师从拍摄药用植物特征的角度出发,还能在药用植物的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上做好讲解,让学生从摄影的角度去学习药用植物的特征,如用微距拍攝药用植物表面的茸毛;用整体对比的照片拍摄异型叶性,又如威灵仙、墨旱莲等植物的新鲜体和干燥体颜色差别较大者,可以分开拍摄再作对比,这些实例比比皆是,学生明着是拍照,实则也是在学习药用植物的特征,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

3 以药材为导向的药用植物形、色、味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3.1 针对性强,趣味性高

在药用植物学的野外实践中,学生接触到的都是生长状态下的活体植物,与药材的性状特征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只是针对活体药用植物标本进行教学,往往更趋向于教授植物学方面的知识,而以药材为导向进行教学,针对药材的相关特性,从植物的源头,结合药材的形态特征、颜色及气味等特性进行相关知识的引导,充分发挥药用植物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作用,为学生掌握中药材鉴定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在野外实践中可以使用手机等数码产品拍照,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手机等数码产品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能利用其作为学习媒介,既符合学生的日常习惯,也能提高其学习兴趣与效率。

3.2 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课程思政元素

药用植物的生长与其生长环境息息相关,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及生活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地增多,从而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自然生态平衡受到冲击和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也日趋严重,许多野生药用植物的生长也受到影响,资源日益减少,并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受到破坏的环境中生长的药用植物在其形、色、味等方面均会受到影响,如水土流失会破坏土壤的肥力,导致生长在其中的植物营养不良,植株比正常情况下要矮小,叶子容易枯黄等;生态平衡受破坏后,植被单一,容易受到病虫害,植物叶子被虫啃食或出现病斑等都很常见,因此野外实践教学对药用植物在其形、色、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融入维护生态平衡的课程思政元素,能很好的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4 小结

药用植物野外实践教学中,刚开始学生对从校园出到野外进行的教学活动会产生较大的兴趣,但随着野外实践的艰辛,这种兴趣也会消退较快,引导学生把活体植物的形、色、味与传统中药材的形、色、味结合起来,把实践活动延伸到后续的相关知识中去,让学生明白药用植物学的野外实践不单纯是植物学的学习实践,而是为专业知识奠定基础,形成具有药用植物学的特色思维方法,更能提升药用植物野外实践教学活动效果。

基金项目:广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2020A039)

参考文献

[1] 刘春生.药用植物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

[2] 姚腊初.创新药用植物识别技术野外教学方法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4):70-71.

[3] 程铭恩,彭华胜,彭代银,等.结合生态“识药”提升药用植物学野外见习教学效果[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3):91-92.

[4] 海英,王布和朝鲁.蒙药野外采药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9,25(12):72-73.

[5] 钟长军,王乐.浅谈“望、闻、问、切”在药用植物学野外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3):101-102.

[6] 热衣木·马木提.浅谈提高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的一些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20,38:327-328.

[7] 赵丹,康传志,周涛,等.药用植物学野外教学改革思路探讨及设计[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7):173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