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养老如何相伴到老

2021-12-16 06:52三秋树龙方媛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1年12期
关键词:晚年生活抱团养老

三秋树 龙方媛

据国家卫健委介绍,中国养老呈现“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在这样的大格局下,“抱团养老”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志同道合的老朋友离开家,搬到同一个地方搭伴居住,共同承担生活成本,彼此陪伴度过晚年。这种抱团养老的模式迅速在世界各地被实践。一栋理想的房子,三五知己,三餐四季,成为很多人对晚年生活规划的一部分。

抱团养老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丹麦,之后推广至瑞士及荷兰,最后在欧美各地流行起来,并影响到台湾。很多年过去了,那些抱团养老的人过得怎么样?这样的模式能否在未来被广泛推广?这条路还需要做哪些准备?

抱团养老是乌托邦吗

今年71岁的姚莹莹曾经有过一段抱团养老的经历。

5年前,她和两个姐妹还有同小区的老张、老姜来到北京郊区的香山苑别墅。在这里,5位老人开启了新的养老生活。他们在附近雇了一个厨师,到点就过来做饭。厨师是附近村民,人很厚道,对他们也格外照顾。

刚入住的时候,大家都兴奋得不得了:门口有大片的麦田,还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周围有花有草,有鸟叫也有虫鸣;下午,他们相约去田间的小路散步,一边聊天一边欣赏,走走停停;晚上,吃完晚饭,或遛弯或打牌,到了9点钟,大家在蛙声一片中准时入睡。

对于这样的生活方式,他们特别喜欢,也过得很开心。可,很多事情并不遂人愿。

3年后的一天,老姜晕倒了,一检查是血糖高。在这之后,他的身体各种不舒服,不是今天喘不上气,就是明天肚子胀得难受。慢慢地,他的自理能力变弱,很多事情都要靠其他4个人帮扶。可这几人毕竟也都上了岁数,一天两天还可以,长年累月谁都吃不消。最终,老姜不得不回了家,由儿女照顾,他们的抱团养老也至此解散了。

一旦生病,就不得不退出,这也是抱团养老面临的最大困境。杭州一个养老团最多时曾经有20对老夫妻,但后来,几乎都是因为身体原因而不得不退团。

除此之外,即便亲如闺蜜,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也难免会有矛盾。3年前,68岁的宋娜和4个好姐妹开始抱团养老。刚住一起时,她们相互关心,其乐融融。可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中李姐和王姐的矛盾尤为突出。

李姐性格强势,好显摆,好夸大其词,好评论别人。实际上,她也没什么坏心眼,就是嘴有时候有点儿毒。王姐表面上柔柔弱弱,其实性格也很刚。

偏偏这两人的儿子差距还不小。李姐的儿子出国留学,留在了国外,还娶了洋媳妇。而王姐的儿子三天两头丢工作,40多岁的人整天坐吃山空。

每当李姐吹嘘自己儿子的时候,王姐就特别反感。有一次实在没忍住,她就说了句:“你儿子再有本事,不也没有孩子吗?”这话不偏不倚地击中了李姐的软肋,两个人就吵了起来。从此之后,她们俩谁也不服谁。

两个人都在背后说另一个人的坏话,希望剩下的两个人跟自己抱团,结果弄得大家都很尴尬,彼此的关系也越来越糟。

没过多久,就有人退出了,剩下3个人也没坚持到最后,以散伙告终。原以为好姐妹能一起相伴到老,不承想,一次抱团养老,让她们几乎成了仇人。

你会发现,健康、家务、财务、三观、生活习惯等因素,都会成为抱团养老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考验,以至于很多人说:“抱团养老,就是一个伪命题,是乌托邦。”

抱团离不开漫长的岁月铺垫

在台湾,李伟文算是抱团养老第一人,是典型的从中年便开始为晚年生活做储备的人。

50岁时,李伟文就和朋友组织了一个“夏瓣生俱乐部”,谐音“下半生”,成员都是50岁左右。他们希望,自己中年以后的生活能够像夏天的花朵一样灿烂。

通过朋友介绍朋友,这个组织现在已经有过百人了。俱乐部一个月会有一次集体看电影、郊游或爬山活动,两个月有一次两三天的徒步。

2012年在一次台南徒步中,大家发现台南太宜居了,一年有300天好天气,有自然风景,也有文化气息,房价相对台北又很便宜,交通、医疗资源及其他生活便利性都不错。于是,一个朋友大胆提议:“大家干脆到台南盖一栋退休后一起住的房子吧!”

没想到一呼百应。有人去看地,有人去走访台湾的养生村和养老住宅。最后,12个家庭决定参与进来,在台南买一块空地,自建一栋公寓,作为抱团养老基地。

“夏瓣生”的成员李两成是建筑师,他在设计这栋公寓时特别考虑到了人与人的关系。每一层有3个大套房,每套房都有走廊。这样一来,大家既邻近又彼此独立不打扰。

公寓的公摊面积大于30%,一楼是开放的公共空间,有共同的书房、食堂,还有晒衣场,每天能一起做饭、吃饭、洗衣等,增加人与人交流接触机会。而12家人卧虎藏龙,横跨医疗、银行、出版、建筑等领域,有人懂爵士乐,有人懂网络,俱乐部集合大家的特长开不同课程,成为台南一个文化活动新据点。

12个家庭从中年开始培养感情,如今到了老年,彼此已经磨合得如同家人。他们相互陪伴,共同经营一个充实而快乐的理想晚年。他们所在的养老村也成为许多人艳羡的桃花源。

日本NHK纪录片《7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讲述了7个闺蜜一起抱团养老的生活,总结了抱团养老的幾个关键条件。

第一,选拔、磨合时间较长。选拔人员的时间从2002年持续到2004年,其间大家一直生活在一起,直到2008年,7人团才最终确定。

第二,生活独立,不随便麻烦别人。这7位女性虽住在一栋别墅里,但彼此生活基本独立。一旦有紧急事件发生,可立刻使用房间的SOS 呼叫系统。

第三,“不提供护理帮助”的理念。组团之初,7位女性就约定“不提供护理帮助”,避免因为某位团员重病,造成整个团队生活质量下降。这个理念听起来似乎不近人情,但在实操中确为理性之举。毕竟康复护理必须交给专业的人来做,而大家在一起是为了好好生活。正是有了这几个条件的约束,7人团的抱团养老生活才得以延续。

所以说,抱团养老虽然听上去挺好,可是实操中也需要认真筛选及磨合。在岁月中累积彼此的亲密与包容,三观合,日子才可以过得融洽,才能真正抱团。

如今,越来越多的“40后”“50后”“60后”选择抱团养老,或者说旅居式抱团养老。

在海南,有上千所老年公寓,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人以夫妻为单位,住进这种养老式公寓,由公寓提供一日三餐。这种方式让他们既可以抱团,又不必承担共同的责任,也是个不错的尝试。

年轻人最期待抱团养老

当父母改变了“养儿防老”的传统思维,中年人与年轻人的晚年规划也变得越来越提前。

压力繁重的中年人开始为自己未来的“抱团养老”做着多重储备:老友、老底、老地方……

2018年,以金杜为首的7个闺蜜刷爆了朋友圈。她们7个人凑了400万元,提前20年造房养老。除了建房,她们还各自储备着技能:烹饪、种菜、中医……这样既能打发时间,以后又能相互照顾,可谓一举多得。她们给这栋房子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宛若故里,寓意不管走到哪里,最后都会回到这个家。

当然,抱團养老不意味着一定要准备很多很多钱,重点在于你想要一个怎样的晚年生活,以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现在需要做些什么。北漂族宋健的做法也许能给大家提供一个不错的参考。

宋健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研发人员,爱人是高中同学,两人都是湖南人。他俩的收入在北京买不了房,现在之所以留在北京,一是工作需要,二是为了孩子教育。

但他们早就想好了,北京肯定不是未来的养老之地。他们在老家湘潭和几个高中同学把房子买在了同一个别墅小区。春节时,他们一家三口就离开北京的出租屋,回老家的别墅跟亲人、高中同学“厮混”。

宋健和爱人计划得很好,等到退休后,他们就回老家,跟同学一起养老。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晚年生活已经安排明白了,我们就好好工作好好养娃,然后欢天喜地地迎接最为自在的晚年生活。一想到这儿,就可以忍受这种艰难而高压的北漂生活,想来也可以作为晚年的一个重要谈资。”

年轻的“90后”也已经在为抱团养老积极准备着。

周凯杰在豆瓣组建了一个养老讨论小组,还建了一个微信群,大家频繁在群里探讨养老金、康复护理等话题,尝试提出了很多养老的解决方案:建立养老互助社区,从虚拟到现实是首要任务;其次要未雨绸缪,分享理财、投资、保险、健身等养老相关知识;最后,实在不行就众筹一个陪伴型机器人……在对待晚年这件事情上,这届年轻人已经早早出发,而且走了很远。

年轻人选择抱团养老并非个例。之前有一项媒体调查显示,在养儿防老、住敬老院、抱团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中,年轻人最期待的养老方式就是抱团养老,选择最少的则是养儿防老。这背后折射出养老观念的重大变革。

在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是最好的老年归宿。也因此,很多人在育儿上花了很大精力,一方面希望孩子有出息,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有个好寄托。于是,几世同堂被当作幸福的象征,反之,如果有孩子把父母送往敬老院,不仅父母脸上无光,孩子也会背负不孝之名。

养儿防老虽然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界限不清、权力争夺等,很多人并没有过上自己期望的晚年生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日渐完善,有一些人选择住养老院,也有极少一部分人选择了抱团养老。孩子平时可以来探望,彼此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关系反而比和孩子住在一起时更亲密更友好。

相较于之前或依靠孩子或依靠社会养老,年轻人则更多选择依靠自己。

在采访中,不少人表示不期待孩子为自己养老,他们只需要过好自己的人生、能对自己负责就好。至于政府和社会提供的服务,可以作为很好的补充,但不是首选。他们希望对自己的生活多一些话语权,可以主动选择和谁一起养老、以什么方式养老等。

当然,为了获得这些自由,现在必须多做准备。金钱是一部分,对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甚至有人表示,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养老可能比和另一半在一起更舒服。

如果说现在的老人选择抱团养老有些无奈,数量也不是很多,那么,年轻人几乎是在有计划地、主动地做出这个选择,而且很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背后有经济的支持,更有个体能量的释放。

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自我,比如我想要什么(自由、与众不同等)、我可以做什么(对自己负责、为社会做贡献等)。也因此,年轻人的界限感更分明,和孩子的分离也更彻底,在相互关爱的基础上,为各自的人生负责,包括在养老这件事上。

其实,不管选择哪种方式养老,都需要我们为自己负责。在依然年轻时,就在经济、身体、性格、友情等方方面面做最充分的准备,如此,到了年老时才能去吃最辣的火锅、拍最美的照片、逗最贫的嘴、赏最灿烂的夕阳。

猜你喜欢
晚年生活抱团养老
养老生活
过第一等的晚年生活
主持人语
如何应对机构抱团的估值泡沫
路旁紫薇
“抱团”(双语加油站)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离退休支部工作在帮扶离退休职工晚年生活的路径探讨
对离退休老同志安度晚年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