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帝王肖像画及政治隐喻

2021-12-16 07:59王学凤
炎黄地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肖像画帝王肖像

王学凤

帝王肖像画在我国有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中国绘画中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由于图像史料的价值不仅仅局限在为文字史料提供辅助作用,它同样涉及到民俗、宗教、政治等观念的传达。文章对宋代帝王肖像画如何与政治、社会、历史相结合,帝王肖像画的视觉艺术特点如何,观众可以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它为脉络,内容涉及政治权力、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问题,勾画帝王肖像画的特点,揣测其内在的政治隐喻。

肖像画的发展与作用

中国肖像画历史悠久,清代画家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传神论》中讲到“画法门类至多,而传神写照又来最古”。在漫长的中国绘画理论发展的过程中,肖像画的理论影响着中国肖像画艺术体系的构建,在“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等传统理论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写生、写真与默写、目识心记相结合的肖像画艺术体系,构建了我国具有人文精神和美学价值的肖像画视觉艺术形式。

关于肖像画的定义,“按照中国文化艺术与文明的历史定位,中国古代肖像画称为写真、写像、传神或写照”。谈及肖像画的功能,便是“留乎形容”,即记载先贤的形象。关于人物肖像功能与作用的理论,在美术史上有很多论述,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讲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述作”。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的开篇《叙论》中也涉及到肖像画的作用与功能的相关论述:“古人必以圣贤形像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从这些论述中可知,在中国漫长的传统文化中,“图像作品尤其是人物画被看重的主要是它们的‘功能而不是作品本身的艺术性”。而绘画画作之所以可以研究其政治含义,主要原因便是其中确实存在“政治主题”。绘画作品的表述方式不同于文字,由于画家往往通过深度暗示、象征、隐喻、拟人、谐音等多种手法在作品中寓以复杂的政治意义。因此,绘画作品既可以是权力显现的一种形式,也可以是权力发生作用的一种形式。

隨着时代的发展,统治阶层以及贵族对肖像画逐渐重视,肖像画的功能和作用不仅体现在人的容貌或影像的留存上,还逐渐与社会时代的人文伦理道德教化产生紧密关系,构成后来复杂的人物肖像画艺术思想体系。对于图画,尤其是人物肖像画的政治作用,历代统治阶层都非常重视。流传至今的宋代的人物肖像画,尤其是宫廷绘画,大都是应君主之意绘制出来的,因此此类作品集中反映的是上层阶级的思想情趣或是政治意图。

宋代帝王肖像画的绘画特点

两宋时期肖像画的创作与前代相比其特点更加肖似、精微。由于肖像画受到宫廷的重视,创作的对象比照前期更加丰富,上至历代圣贤、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成为肖像画的题材范围。这个时期肖像画与前代一样,都渗透出强烈的政治意味,或是表现皇帝权威、渲染太平,或是歌颂盛世、颂扬人物。以上肖像画的种种含义,都是当时政治生态的形象反映,也使得现在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这是“皇家与特定人群通过画作引导舆论、占据‘话语乃至文化制高点的努力”。

帝王肖像作为肖像画中特殊却又占据重要意义的绘画类型,在宋时帝王肖像的功能更加突出,寓意也更加深刻。一方面帝王肖像是为了如实记录帝王的生活情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意图在于用图像传达帝王的思想意识和强烈的政治意识。关于宋代帝王的肖像画,要涉及到收录宋代帝王肖像画数量最多的《南薰殿图像》。《南薰殿图像》是清代乾隆十二年命将内府所藏历代帝王画像重加装裱收录,于十四年移藏于南薰殿正殿。据档案记载,图像集一共收藏了中国历朝历代功臣像,总计五百八十三像,艺术史专家王正华教授在其论文中提出这是乾隆衔接汉正统的表态,这种看法在乾隆在为《南薰殿图像》所写的《南薰殿奉藏图像记》中提到的“以示帝统相承,道脉斯在”可以相互印证。图像册中其中宋代的帝后像最为完备,两宋共计16名皇帝,18幅挂轴,半身像一册,肖像除了继承前朝帝王肖像的严谨、威严、精微的艺术特点外,还承担着教化的政治功能。

在宋代帝王肖像画中,出现了人物姿态固定化与色彩统一化的特点。《南薰殿图像》中16名两宋帝王肖像均为单一主体,人物位于画面中央,或坐或立。画面的背景为单纯色彩,皇帝身着红色官袍。因此无论是单人造型的设计还是统一的色彩的设计都是为了衬托主体的重要性,突出帝王的威严。这种特点的出现与宋代整体的政治意识形态有关,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政局,在宋朝建立之初就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加强中央,特别是皇帝的权威。因此在宋代的帝王肖像画中很少见到其他人物伴随君王,这与宋之前的帝王肖像不同,例如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唐太宗身侧就伴随着多名侍女,《历代帝王图》中十三位帝王身侧也立有多名侍从。因此在宋代,伴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帝王的权力已经上升到新的高度,在帝王的肖像画中已经不允许其他人物与帝王出现在一个画面。同时,宋代帝王肖像画中的色彩追求简单统一,与前朝帝王肖像相比没有艳丽、浓重的特点,宋代帝王肖像中色彩较为单一,多以红色为主,间加以黄色纹路。画面背景为留白处理,使帝王的形象更加集中、突出。画家在对帝王的刻画上通过单纯的色彩与简洁的线条刻画,进一步体现帝王“天下一人”的重要思想,从而凸显帝王的无限权威。

在宋代帝王肖像画中,帝王的着装渗透着强烈的政治意味。肖像画中的帝王一般身着朝服,头戴长翅帽。帝王朝服为偏文式朝服,极少有身着盔甲的武将形象。从宋代的留下来的宫廷的帝王的肖像的纪录中,帝王头戴长翅帽,这种也是宋代普通官僚带着的帽子,这种帽子两侧带有很长的展翅,据说这种长翅帽的使用主要是为了防止大臣在上朝时交头接耳,也是为了上朝议事时大臣站队整齐。肖像画中帝王这样的着装也表达着一种政治内涵与意味,即抑武扬文的政治倾向。宋朝建立后就采用“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特别是在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宋朝自上而下的采用崇文抑武思想。另外宋代遵循的是皇室与士子共治天下的模式,帝王肖像中皆为文式朝服,这里应该有皇室对于“崇文抑武”态度在里面。还有,画面中帝王的手拢在袖子里,只有两个手指头露在外边,这是当时一种标准的礼节,这样的表现方式对于观看者而言则感受的更多的是帝王的神秘感,而帝王也是希望以这样的表现方式体现其威严。

宋代帝王肖像画政治内涵

谈及宋代帝王肖像画的流行,与当时的一种特殊信仰有关。宋朝建立之初,统治阶层为了强化统治身份的合法性和政治教化的功能,绘制了大量的肖像画或者其他肖像作品,其中帝王肖像画逐渐发展成为皇家典礼和祭祀的宫廷美术传统。而当时社会上各类群体崇拜皇帝之风盛行,在京城中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寺庙,或者是道观里都放置皇帝的肖像作品。作品形式多种,可以分为绘画、雕塑,而肖像雕塑又分为泥塑和木雕。这些肖像作品主要用于供奉、祭祀以及瞻仰,即民众在皇帝生日或者先帝忌日之时前往寺庙为皇帝祈福,当时一些贵族的家中也会供奉一些小型的帝王肖像,作用也大体相同。

在宋代帝王肖像画中,相术成为画面绘制的影响因素之一。相术,“又称相人术。古代汉族术数之一,以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贵贱夭寿的相面之术。”在宋代,相术之学非常兴盛,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艺文略》中就记载了《相书》《相经》《相书图》等73部相术著作”。相术的流行对当时帝王肖像画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帝王肖像的绘制,不仅要求画家拥有高超的绘画技法,更重要的是要精准描绘帝王的外貌特征,同时还讲求画面的政治内涵,表现出帝王的天子之气。

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面貌与气质一定是仪态端庄、气宇轩昂的。这就要求画家在表现帝王面貌特征的时候还需要了解中国的相面法。南宋宫廷画家马麟依据宋理宗御书《道统十三赞》而创作《圣贤图》,这一套图像上起伏羲下至孟子,共计十三幅,现存的五幅分别是伏羲、禹、尧、商汤以及周武王。其中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伏羲像》与《南薰殿图像》中的宋理宗肖像长得非常相似,伏羲与宋理宗两人皆是传统意义上的帝王相:广额、修眉、凤眼、隆鼻、大耳,人物神态端庄。此外马麟创作的《静听松风图》中树下高士人物同样也是帝王相的特点。这种刻意的表现将帝王肖像和古代的圣贤、高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汇合起来,因此宋代帝王肖像的功能是多样而复杂的,可作为宫廷的档案记录,可作为典礼祭祀,向观者传递非常微妙的政治性含义,即宣扬皇帝的权威。当然这种方式并不是到宋代才有,唐代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的修建据说是武则天捐了自己的脂粉钱建造的,那么其中的要求便是让修建的卢舍那大佛的形象与自己相似。因此,这种现象很早就有。所不同的是宋代帝王肖像不要求帝王与佛像形象类似,这也在侧面说明“唐宋转型”中,佛教在唐代社會生活占有重要位置的状态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因为宋代市民阶层的发展,宋代整个社会生活由宗教转向世俗世界,因此在宋代,帝王肖像的绘制更多的是跟历代高人、圣贤相似,而不是与佛像相似。

此外,北宋皇帝宋徽宗的《听琴图》也是以皇帝肖像来“说事”的典型作品。《听琴图》中描绘的帝王是宋徽宗,其他二人为当朝大臣,有学者认为这应该是宋徽宗真实的肖像,但实际上画中三人皆是非常模式化的面容。《听琴图》画面构图非常稳定,原因是三个主要人物在画面中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结构,而抚琴者宋徽宗赵佶处三足鼎立中最重要的位置。众所周知,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包括君臣、知音、德行等。《听琴图》表现的是皇帝为大臣抚琴,是以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方式来传达其中的政治观,即皇帝是大臣的君主,但是皇帝跟大臣又保持着一种亲密的关系,大臣是皇帝的知音。因此在强调礼治天下的时代,《听琴图》中所描绘的帝王肖像以及其他大臣的形象要放到皇家政治文化脉络中去思考,这表现的不仅是君臣之间的玩乐活动,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寓意,即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

宋代帝王肖像在功能与作用上一如前代,主要是“展现帝制权威、尊卑秩序,渗透着强烈的政治文化意念”。而帝王权威的有效表达“有赖于其个性化与拟人化的艺术呈现”。无论单一主体式肖像或者复合式肖像,两宋的帝王肖像画都是当时政治生态的鲜活反映,是当时的皇家通过帝王肖像画引导社会舆论,提高帝王权威,反映君臣有序关系,乃至使该阶层在当时的文化中掌握话语权甚至文化制高点。

绘画发展至宋代,画家已经能够非常熟练地把握各类事物的特征,无论是表现人物画、肖像画还是建筑或者各种器物,因此画家可以利用画面的空间、布局来灌输一些微妙的政治思想。宫廷绘画中的主题思想大部分都不是画家本人决定,而是由皇帝或者宫廷决定的。但不论由谁决定,通过艺术品表现一些想法,传递一些思想,这种观念的出现或者这种问题的发展,意味着在宋代时绘画就已经进入到成熟的阶段。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2021年度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新时期新疆高校美术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号:PT-2021043。

作者单位:新疆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肖像画帝王肖像
古代肖像画为何千人一面
地毯肖像
肖像画
帝王计划
糟糕的肖像画
肖像画
黑色帝王颛顼
画肖像
帝王蟹
现代派雕塑家明大多.罗索的肖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