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不改终成事

2021-12-16 08:53高柱
新华月报 2021年24期
关键词:平民精神教育

高柱

我和苗勇同在一幢大楼办公十多年,算是莫逆之交,知道他每天公务缠身,干起工作来是一个“疯子”,高标准严要求争一流,一天忙得晕头转向,但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历史不能忘记——川陕苏区工会纪实》《直面地震——工会旗帜高高飘扬》《见证天使》《生命芦山》几本大部头。我常说他:“不知时间怎么挤出来的,这简直是在玩命!”哪知我退休不到四年,他又搞出一本长篇人物传记《晏阳初》,出版之前,送来样书请我“雅正”。晏阳初是中国近现代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过去我有所研究,略知一二,有幸拜读苗勇先生以饱满的激情、细腻婉约的笔触艺术再现了晏阳初为世界上最苦难人们的幸福,穷尽一生心力的光辉人生,再次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晏阳初的伟大与奉献,令人十分感动。

中国有晏阳初,何其有幸。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强国的道路,慢慢地,终于有人看到民众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有唤醒民众,才能真正救中国。鲁迅讽刺国人“麻木、愚昧、无知”,试图用笔惊醒沉睡的国人。在晏阳初看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委实是国家的根本”。他在“一战”法国战场为中国劳工服务时,就提出劳苦大众是中国未来的希望,“脑矿”比“金矿”“银矿”都重要,要开发“人矿、脑矿”。他身体力行教农民识字,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解决中国民众贫、愚、弱、私“四大病”,在农村开展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培育“新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

晏阳初毕业于美国耶鲁与普林斯顿双料常青藤大学,在那个军阀混战、人才匮乏的年代,以他的经历和学识,高官厚禄指日可待,他却立志“不做官,不发财,将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回国后,他游历中国19个省份,深入农村广泛调查。从长沙平民教育试验区起步,在河北定县整县成功开展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实验,正向全国推广时,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只得暂时停止。他多次拒绝国民党政要和地方军阀招揽,一心只为平民大众。20世纪50年代后,他的足迹又遍布泰国、菲律宾、印度、加纳、古巴、哥伦比亚、危地马拉等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推行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为世界贫苦人民打开智慧和富足之门。

从1918年耶鲁毕业远赴“一战”欧洲战场教中国劳工识字算起,他一生为劳苦大众服务70余年。他重申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人皆可以为尧舜”,他在世界黑暗之处点亮一盏明灯。有人说,“百年以来,中国知识界对于农村改造的热情投入与远见卓识,没有人超过晏阳初”,我深以为然。1943年,他和爱因斯坦等人一起被评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1955年,他被《展望》杂志评为“当代世界一百位最主要人物”,尊称他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真正的哲学家和人道主义者”;1967年,他被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授予最高平民奖章“金心奖章”;1987年,美國里根总统授予他“消除愚昧饥饿总统终身奖”,他感动了中国和全世界。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晏阳初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对晏阳初的试验就作了深入了解,晏阳初在乡村开办平民学校、推广合作组织、创建实验农场、传授农业科技、改良动植物品种、改善公共卫生等,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的讲话》)

作家苗勇的创作精神令人感动。晏阳初世界知名,他的一生是辉煌而又漫长的,为这样一个人物立传,是需要勇气的。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对晏阳初的宣传甚少,对他的贡献几乎一无所知。即便是今天,关于晏阳初的资料虽然铺天盖地,但用苗勇的话说,“现有的写晏阳初的书籍,大多是注重了史料的搜集、乡村运动的功绩,而忽略了对他本人的刻画”,“史料有余而文学色彩不足”。本着同在桑梓、追思先贤、传承精神、凝聚力量的初衷,苗勇从查找资料入手,前后历时13年,在创作手法、叙事结构、文学语言等方面反复打磨,最终呈现出这样一部立意高远、故事性强、语言优美的传记文学。“文人报国无长物,唯有手中笔如刀”。苗勇能够在异常繁忙的公务之余,沉下心来,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去伪存真,做到注重文学性和历史性相统一,将晏阳初立体式、全景式展现出来,以文学的笔触将晏先生的精神传承下来,激励后人,这在众多介绍晏阳初的资料中,尚属首次,实属难得。对于中国文学界,也算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苗勇先生的精神和行为,同样令人感动。

晏先生的精神尤需传承。晏阳初一生致力于乡村改造运动,是中国乃至世界乡村建设绕不开的人物。晏阳初学成归国后,放弃上海和北平的优越生活,带着金发碧眼的妻子许雅丽和襁褓中的婴儿,举家迁入偏僻艰苦的定县农村,“穿粗布大褂,住农民的漏雨的房子”,在定县安家落户。在他的感召下,一批从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大学留学回来的“海归”,他们中有校长、教授、政府高官等,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名誉地位,脱下西装,换上农民的粗衣布衫,随晏阳初举家迁居定县,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一待就是十余年,用“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方式,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改善条件、传播知识、唤醒思想,培育“新民”,促进乡村振兴,为苦难深重的中国探索一条救国强国之路,真正做到了真心为民、不忘初心。读罢苗勇先生新力作《晏阳初》,感知最深的是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晏先生根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古训,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连环扣合、整体推进,创造出“一大发现、两大发明、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的平民教育思想,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体系。《晏阳初》一书非常值得一读,特别推荐高校老师(特别是师范院校老师)和科学技术人员学习,学习晏阳初不为官不为钱不为名,始终如一为劳苦大众的精神,像晏阳初、梁漱溟一样的复合型、科技型人才到农村去,真正“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从事乡村振兴大业;《晏阳初》一书适合中小学生(特别初高中生)学习,学习晏阳初心怀世界、不断进取的精神;《晏阳初》一书适合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学习晏阳初心系劳苦大众,敬业奉献的精神,像晏阳初一样“要用我毕生的事业取得的一点经验,为全中国乃至世界出一点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他强调,“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乡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晏阳初们”为之终生奋斗的理想正逐步在中国大地变为现实。但乡村振兴是一项庞大、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千千万万的有志人士投身其中,尤其需要发扬像晏阳初一样的崇高服务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自觉主动肩负起乡村振兴的历史担当,真正沉下去,为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自11月21日《劳动报》。作者为原《工人日报》高级记者)

猜你喜欢
平民精神教育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拿出精神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