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一场战争

2021-12-16 03:12甘甜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边界家校家长

甘甜

在鲜活的教育现场,从来不缺乏热点话题。但似乎每过一段时间,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的探讨就会成为舆论的中心话题。从几年前的学校要求家长检查作业、批改作业,到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再到不久前的延时服务、暑期托管,人们在不停探讨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问题,大有划分“楚河汉界”之势。

在舆论时常关注学校教育僭越家庭教育的领域时,笔者作为一名时常下乡的教育机关报刊的记者,仅想讲述两个在采访中遇到的真实故事。

2020年疫情期间,离县城90多分钟车程的某乡村小学按照要求开展线上教学。该校校长刚通过向当地商会寻求赞助,解决了14名贫困学生因家里没有智能手机上不了网课的问题,随即又接到一位入职不久的女老师的“请辞”电话。原来,由于她天天给学生家长打电话,督促家长监督孩子参与线上教学,一位家长觉得这影响了自己和乡亲们打麻将,为图清静,把老师拉黑了。女老师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于是找到校长“闹辞职”。

同年年底,笔者同《人民教育》記者赴边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开展有关“家校合作”问题的调研,当《人民教育》的记者问及有没有“教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等问题时,得到的回答出乎他们的意料。当地是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儿童居多,因此不仅学校教育扮演了不少家庭教育应该扮演的角色,而且不少乡村老师还主动在家里成立校外互助小组,在双休日和寒暑假义务帮家长看管孩子、给孩子辅导功课。

其实这类现象,在不少农村地区并不鲜见。笔者所在的江西省,由于经济基础弱,且农村学校点多面广,留守儿童多,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充当了“看护员”“安全员”乃至寄宿制学校“全职保姆”的角色。家庭教育退位的现象十分普遍,人们早已习以为常。

在城里不少家长抱怨学校要求家长检查作业、批改作业时,不少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将朝夕相处的乡村教师看成“代理爸爸”“代理妈妈”。

教育的问题,总是发生在具体的教育现场。

所以我们在探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边界这一问题时,也不能脱离具体的教育问题。因为它们之间存在边界,也存在重叠。家庭与学校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是双方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目标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很多时候,为了共同的教育对象——学生,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可能超出原有的边界,干着“分外的事”。

其实教育不是一场战争,不需要那么明确的“楚河汉界”。教育是用人去影响人的事业,最终指向的是人。家校边界若划分太清,就没有合作;划分不清,又矛盾丛生——只能说在不断向前推进的教育过程中,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节点。

苏格兰有一种“家校合同”,清楚写明学校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和环境,然后老师签字;同时也规定家长必须做到哪些,学习上、行为上,活动中、午餐时……各个方面都有具体条款,家长阅读以后,如果接受就签字。

边界在合作中产生,在这一过程中,“协调”便显得异常重要。

家庭和学校因为孩子而产生连接,最终发力的目的还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棵树,家庭教育自然是孩子扎根的土壤,源源不断地为孩子的持续成长提供养料;而各阶段的学校教育,更像是各个成长阶段的空气、水和阳光。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只有在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下,这棵树才能拔节向上、长至参天。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时,目的并不是划清“楚河汉界”,而是在明确各自权责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形成合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一个现象:现如今,我们谈“家校社协同育人”,但关注得更多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对社会教育关注得比较少。但教育从来不是教育自身的事情,同时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不仅取决于教育系统自身的水平,还取决于这个国家赖以存在的整个社会的水平。

依旧是一个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案例:某县的一名中学生,因身体不适,中午独自一人到小诊所打点滴,点滴打完后,颤颤巍巍走向学校,不慎跌入河中溺亡。整个过程被诊所外的监控记录下来,最终家长不去找在无监护人在场给孩子输液的诊所,却将责任推给学校,理由是学校是公家单位,能给更高额的赔偿。

家长此举在无意中造成了学校和家庭的对立。

笔者认为,不如吸收社会资本成立一个救助基金,让社会也参与到教育问题的解决中。

正如当下普遍开始探索的暑期托管活动。如果学校以家校合作为突破口,营造校内、校外良好的协作氛围,并积极主动争取社区、妇联、共青团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机关、社会团体及大学生暑期实践团为孩子们提供公益性的兴趣托管,那么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暑期生活,保护教师对职业的热情,更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氛围。

毕竟教育从来不只是学校的事,教育存在于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国人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还有非洲一句谚语“养育孩子需要一个村庄”,这些强调的都是社会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教育事业没有旁观者。

一百多年前,胡适先生就说过这样的话:“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能用更加科学、文明的方式对待孩子。

(作者单位:江西教育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

猜你喜欢
边界家校家长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守住你的边界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有边界和无边界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OF MALLS AND MUSEUMS
家长错了
人蚁边界防护网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