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教育历史红色基因传承研究

2021-12-16 06:46刘程雯
关键词:红色基因传承

刘程雯

摘  要:华南教育历史重点聚焦抗日战争时期華南地区学校内迁粤北的办学岁月,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学校层面的教育救国、矢志不渝,教师层面的爱国奉献、行为世范,学生层面的立志报国、坚韧不拔。华南教育历史红色基因与新时代教育方针政策一脉相承,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其传承弘扬和创新转化已经取得突出成效,但仍存在普遍问题。提出校地共建、寓教于游、送教入校、品牌塑造、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创新路径,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红色基因传承取得扎实成效。

关键词:华南教育历史;红色基因;传承

红色文化资源是艰苦岁月的记忆,是伟大成就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华南教育历史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内迁粤北的办学历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段特别历程,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是大中小学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重要资源。如何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华南教育历史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值得更多关注和深入研究。

一、华南教育历史概念界定

华南地区(广东、福建、广西、海南、港澳)教育发展史作为中国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持续的关注和研究。但是,现有研究主要还是分省研究,比如广东教育历史、福建教育历史、港澳地区教育历史;或者是相关院校的校史研究,比如厦门大学校史、中山大学校史等。鲜有把华南地区作为整体对象开展教育史专门研究,所以“华南教育历史”也一直没能成为一个整体概念、特定称谓。

2019年,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带队赴韶关坪石专题调研,决定将其定位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并实际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的挖掘与活化。“华南教育历史”作为一个专门概念应运而生,随着相关研究与实践的深入,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但截至目前,尽管已经被广泛使用,但“华南教育历史”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还没有赋予明晰界定。

根据现有学术探讨和语义实践,“华南教育历史”的书面含义为华南地区教育发展史,较多情况下又特指抗日战争时期华南地区大中小学内迁粤北(韶关、清远、梅州、云浮)的特殊办学历史。本研究中使用“华南教育历史”为其特指含义,重点聚焦抗日战争时期华南地区学校内迁粤北办学历史中蕴含的育人资源、红色基因、精神特质。

二、华南教育历史红色基因的分层阐析

华南教育历史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革命精神在教育领域的生动展现,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

(一)学校:教育救国,矢志不渝

近代以来,面对国家凋敝、民族危亡,各界仁人志士穷尽其力救亡图存。在教育领域,万千学校坚持教育救国,通过培养担当大任的人才,推动国家富强、抵御侵略。华南地区学校坚持教育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积极投身国家建设。日本全面侵华,为保存教育火种,华南地区大中小学克服重重困难,内迁到粤北地区,继续教育事业,持续招收学生、培养学生、输送人才。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华南地区大中小学内迁粤北坚持办学育人,保存教育火种。“到1940年底,广东的五所大学中有四所迁到粤北,国立中山大学从云南迁到乐昌坪石,曾搬到广西的勷勤大学教育学院改名为广东省文理学院和法商学院先后搬到韶关,岭南大学、广州大学也搬到韶关。中学方面,文理附中等搬到连县,中大附中、培正中学、培道中学等搬到坪石。仲元中学、琼崖师范等搬到韶关。”[1]中山大学在粤北办学期间,学生人数不仅没有减少,还持续增加,达到了学校成立以来的高峰。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1937年至1945年期间,进行长达3000公里的“护校苦旅”;1940年8月,学校继续经香港迁移到韶关乐昌上丛村,坚持办学并创建广东科学仪器制造厂,为国家建设输送实业人才。抗日斗争的战火中,华南地区学校不屈不挠,在粤北办学的过程中,教育救国的信念更加坚定,为国育人的信念矢志不渝。形成于抗战时期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校歌“立养首尊农,维生更赖工……建国复兴凭技术,肩重任,竟全功”,反映出彼时内迁学校对时局的铿锵回应,对教育救国信念的执着实践。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的规模水平、历史价值和爱国精神堪比西南联大、西北联大,都是为国家、为民族救亡图存的教育,都为中华民族教育文化科技复兴保留了基本和重要的力量。[2]

(二)教师:爱国奉献,行为世范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爱国忧民是千百年来我国知识分子坚守的优良传统。时处抗日战争,国家前途未卜,人民生灵涂炭,在强烈的爱国情感指引下,华南地区学校教师以民族大义为重,怡然随校内迁,坚守三尺讲台。他们将生死置于度外,不少教师在迁移和办学的过程中,由于战火、困乏、疾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教师们教书育人,自敬其业,心无旁骛,潜心学问,真正做到了无私奉献;他们的学识和人格,独具魅力,树立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光辉榜样。乐昌市坪石镇的武阳司村,曾是中山大学法学院所在地,《资本论》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王亚南曾在此开课[3]。面对纷飞的战火硝烟,艰难的办学条件,教师们怡然创造出丰富的学术成果。自然科学领域,如中山大学地理系吴时尚先生,1941年出版《广东省之地形》,确立“珠江三角洲”地理学说,提出了“广花平原”地理概念。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如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的阮镜清先生1942年出版《学习心理学》,建国初期由教育部为全国第一本心理学参考书。从这里走出去成为大学校长的有近2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0多人,数位学者在各自学科领域成为奠基人。不少教师本身就是党员,直接推动学校马克思主义传播,并积极发展党员,开展党的工作和群众工作。[4]

(三)学生:立志报国、坚韧不拔

求学于动乱时代的青少年学子,更能体会到个人与国家之间紧密关系,更能深刻了解个人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重大意义,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因抗战而随校迁徙的青年学子,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简陋的学生条件,专心学业,奋力成长,展现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和韧性。抗战时期内迁粤北的华南教育史,是一部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奋斗史。[5]不少学生成长为优秀的栋梁之才。中山大学在韶关坪石办学时期,培养和毕业的学生就有2万多人,他们日后有的成为了各领域的杰出人物。例如,黄翠芬1944 年毕业于岭南大学化学系,后为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分子遗传中心主任、名誉所长,1996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基因工程创始人之一。学校内迁粤北办学时期的毕业生们,困则愈刚、穷则弥坚,立志报国、坚韧不拔,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贡献智慧。中共地下党组织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学生运动坚持抗日救亡,不少学生直接参军参战,为民族抗战浴血奋战。中山大学的 200 多名师生加入东江纵队,参加抗日战争。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班,抗战初期入学人数多达100多人,到抗战接近胜利毕业时仅剩7人,把青年热血和生命献给了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国家。

三、华南教育历史红色基因的当代价值

华南教育历史与新时代教育“奋进之笔”是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是红色基因、革命精神在不同时空的集中呈现。

(一)引导学校牢记办学宗旨,推进铸魂育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办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办好学校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为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华南教育历史中内迁学校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救国、矢志不渝”的精神,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回答,与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具有本质同一性,都把人才培养的目的指向国家、社会和人民。华南教育历史如同历史标记,引导着学校牢记教育宗旨,扎实推进铸魂育人。大力弘扬华南教育历史红色基因,能够让新时代的大中小学找到自己的“根”与“魂”,更好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争做“四有”老师。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四有”成为新时代好老师的基本标准。理想信念不仅是共产党员精神之钙,也是每一名教师的灵魂之钙。好老师首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通过人来影响人的职业。好老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育人,不断涵养道德品格,为学生树立道德示范,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熟知人才培养规律,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严谨治学从教,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栋梁之才。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对教育的挚爱,对学生的慈爱,扶助学生成长,帮助学生解决成才道路上的疑惑和困难。华南教育历史中教师们心忧天下,战胜重重困难,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展现出坚定的理想、崇高的道德、扎实的知识、深厚的仁心,是当代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的学习榜样。传承弘扬华南教育历史红色文化精神,讲好内迁教师故事,能够为当代教师个人发展提供生动教材。在峥嵘的岁月中认知当下,在生动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在红色文化中感悟精神力量。

(三)引导学生“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有云: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青少年,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青少年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是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我国已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昂首迈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更需要青少年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华南教育历史中,青年学子追求真理、坚定信念,把热血青春献给国家和人民,争先引领时代的先锋力量。他们的爱国气概和报国热情值得我们代代传承。特别是华南地区学校的广大青少年学生,要通过红色研学、校史教育等多种方式途径传承好华南教育历史,讲好先辈故事,学习革命精神。要从华南教育历史中汲取智慧,抵制西方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错误思想,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要从华南教育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自觉树立远大志向,努力提高思想、涵养品格、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把“小我”融入“大我”,在青春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四、华南教育历史红色基因传承情况

通过信息收集和调查研究,梳理当前华南教育历史红色基因传承的现状,归纳存在问题并分析主要原因。

(一)传承现状

1.政府支持力度大。2019年6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在韶关西京古道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时,在乐昌坪石一带发现了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等学校办学的历史遗址遗迹。[7]2019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提出活化利用抗战时期粤北地区办学旧址的思路和意见,启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项目建设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写入2020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广东省政府召开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活化利用专题工作会议,提出在韶关、清远、梅州、云浮四市规划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及相关单位组织考证历史遗址遗迹,挖掘先师人物形象和事迹,因地制宜开展遗址保护、展示宣传、研学旅游等活化利用工作。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取得初步实效,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2.学校传承热情高。2020年11月,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学校联盟成立,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财经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韶关学院、嘉应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实验中学、广州培英中学、广州真光中学、广州南武中学等广东省内学校,厦门大学、苏州大学等省外高校,澳门培正中学、台湾东吴大学等境外学校以不同的方式参加活动。学校联盟通过开展广泛深入合作,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韶关学院充分发挥地缘和区域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形成了以韶关学院为主力的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究队伍。《韶关学院学报》设立“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研究”专栏发表华南教育历史相关领域研究成果,成为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究的主要阵地以及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2021年7月,华南农业大学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签约,共同挖掘岭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教育资源,全面系统展示抗日战争期间岭南高校迁址粤北办学历史。

3.师生寻根研学热。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通过建设坪石老街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办学纪念园、三星坪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纪念地、铁岭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办学纪念地、长尾洞培正培道联合中学办学纪念地和武阳司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纪念地等5大办学纪念地、3大展陈馆,修缮14处相关革命旧址、发掘120多处遗址遗迹、开展文旅体活动等,对这华南教育历史红色基因进行挖掘、活化与利用。随着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的逐步建成,众多华南中高等院校师生前来“寻根”,掀起了红色研学热潮。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共接待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大中小学师生5万多人次,成为广大师生和众多游客缅怀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热点场所,华南教育历史所蕴藏的社会价值在持续发酵和释放。

(二)存在问题

深挖和活化利用华南教育历史,对深化认识华南教育历史乃至中国教育史、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脉同源的精神家园、促进粤北生态区发展有重要意义。尽管得到了政府、学校和师生的支持,近年来华南教育历史传承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对比成熟的红色文化历史,华南教育历史红色文化在国际国内、甚至省内的知名度、传播力、影响力都还不够,不利于华南教育历史红色基因传承,不利于华南教育历史红色基因育人价值的发挥。

存在问题的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校地合作不够。华南教育历史既是粤北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同时也是相关学校校史资源,政府与高校之间高水平协同合作还不够。二是研学开发不够。地理位置较偏远,有组织的游学较多,但是自由行或者旅行社成团的还较少。需要对红色旅游品质、线路、服务进行综合开发和提升。三是资源利用还不够。作为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华南教育历史本身在铸魂育人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对其红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创新型传承还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四是还没有形成品牌。没有形成类似“西南教育历史”“西南联大”等文化品牌,还没有讲好华南教育自己的历史故事。五是还没有很好传播。对不同传播载体的利用不够,没有紧跟新媒体潮流,形成现象级的传播。导致华南教育历史还是非主流、小众化状态。

针对现存的主要问题,相关单位已经展开针对性举措。例如,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韶关市人民政府2021年4月在广东省博物馆主办华南研学(韶关)推介会,展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成果,擦亮华南研学品牌,推动韶关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研学旅行目的地城市”,助推华南研学品牌效应的形成与扩大。

五、华南教育历史红色基因传承的提升路径

针对华南教育历史红色基因传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挖掘红色资源,突出路径创新,提升华南教育历史铸魂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校地共建,打造实践研学基地

传承华南教育历史文化,既是地方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要求,又是广东众多知名院校寻根溯源的需求。需要校地合作,开展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究,挖掘内迁粤北学校的红色文化,共同打造研学基地,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一是共建实践研学基地。校地企多方联动,共同打造多元研学基地,深入挖掘华南教育历史红色资源,挖掘与收集华南教育先師们在烽火中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多角度、多层面地呈现先师人物的先进事迹,传承华南教育先师们的精神力量,弘扬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爱国情怀。二是打造研学联盟。打造校地联盟,发挥各院校在文化研究和传承优势,协同创新,提升华南研学水平,推动学术研究与实践研学的有机结合,完善研学资料收集与整理,共同传承华南教育历史优秀传统和先师们教育报国的爱国情怀。三是做好精神传承研究。注重联系历史与当下,开展华南先师精神传承和传播,特别是引导广大师生传承教育先师们爱国情怀、奉献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同时注重深入开展华南教育历史中典型港澳师生的事迹研究,联系当下扩大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影响,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历史记忆。

(二)寓教于游,建设研学实践专线

在华南教育历史传承中,需要不断创新,善用“大思政课”,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游径,加快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构建以研究性参观学习为特色的教育模式,推动青少年学生在实践中认知,寓教于游,不断升华,拓宽红色文化教育的广度、深度。一是与当地文化融合。以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为重要依托,积极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与粤北丰富独特的自然风貌、历史文化遗产、创新创意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粤古驿道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高度融合,建设红色研学旅行精品线路体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将研学旅行作为师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二是与社会实践结合。善用“大思政课”,与青少年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广大学子走进研学基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结合粤北民族文化、地理资源开发等,打造扶贫教育研学线路,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国情、社情,带动周边的乡村发展,助力广东粤北地区乡村振兴工作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三是与文化旅游结合。文化和旅游相辅相成,呈现融合融合发展趋势愈。发展红色旅游、红色研学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能够使华南教育历史红色文化更富活力,更好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应有的社会、经济、情感等价值[8]。

(三)送教入校,红色文化进校园

要擦亮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这张有特殊内涵的红色文化传承名片,以史育人,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9]通过充分挖掘华南教育历史和各学校红色校史,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打造专业宣讲队伍和思政队伍,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深入推动华南教育历史进校园。一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粤北华南教育历史凝练了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是高等学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有益依托,编撰华南教育历史“人物篇、地理篇、文化篇、历史篇”等读物[10],传承红色基因。用好华南研学这本“活教材”,将华南历史教育研究与思政课教学结合,打造特色课堂。在授课中全方位、多视角地融入华南教育红色历史案例,生动展现华南教育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以及华南教育先师们抛头颅、洒热血,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以笔抗战、以教学抗战、以学术抗战的故事,进一步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可信力,形成“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生动格局。二是创新形式嵌入校园文化活动。探索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华南教育红色文化,举办专题文化讲座、红色歌曲演唱、红色诗文朗诵,以及艺术创作、演讲辩论等活动,推动华南研学文化走进校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华南教育研学文化品牌活动,引导师生追寻革命历史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让更多师生了解中国革命时期所保留下华南教育先师们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四)品牌塑造,加强红色文化推介

塑造文化品牌是推动华南教育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从多文化历史中脱颖而出的法宝。需要不断深入挖掘华南教育历史蕴含的红色文化精神,创新形式载体,结合青少年学习教育特点,塑造华南教育历史文化品牌。一是加强红色文化推介。全面阐述具有华南教育历史新时代意义的红色文化内涵,结合青少年特点,打造文化创意大赛、实践研學活动等红色文化品牌,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释放出新的光辉,进一步深化红色文化教育成果。二是打造特色文创产品。充分挖掘华南教育历史以及粤北红色文化资源,创新理念构建特色红色研学文创产品体系,丰富展示形式,推出角色扮演、互动游戏、文创体验、文化活动等,增强师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学习性。创作具有自身特色辨识度高的红色物质文化作品,让华南教育红色文化拥有立体感和动态感,生动展现其核心精神,将华南教育红色文化渗透到师生心里。

(五)文化传播,打造特色媒体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通过媒体融合,将华南教育历史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传播合力,拓展华南教育历史红色基因的传播维度和时空,形成线上线下传播格局。在融媒体时代下,为了适应青少年的兴趣需要,要不断拓展丰富华南教育历史在各大主流媒体网站上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依托南粤古驿道网等,校地联合打造自媒体传播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学习化的参与性活动,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向师生群体推送知识讲解、微故事以及微视频等,以师生易参与、易推广、易见效的形式和内容,传承华南教育历史红色基因。二是开设专题栏目,形成网络传播品牌。通过深入挖掘华南教育历史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英烈人物和事迹,深入挖掘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创作品及品牌活动,通过融媒体平台推送,在主流媒体以及各教育系统媒体平台推广,不断扩大其知名度,提升其曝光率、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韶关市史志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北江地方史 (1919-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301.

[2]廖益.“抗战时期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究”专栏导语[J].韶关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20(8):1.

[3]贺林平.曾经是大学讲堂,如今成研学基地,广东韶关武阳司村——跨越八十年 书舍又开讲(传承·红色基因 时代风华)[N].人民日报,2020-08-05.

[4]黄美.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在粤北初探:事件动因·历史贡献·活化利用[J].南方论刊,2021 (3):42.

[5]廖益等.抗战时期内迁粤北华南高校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J].韶关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21(8):7.

[6]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EB/OL].(2018-07-11)[2021-07-28].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7]郑翔.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成为“寻根”热门地[N].郴州日报,2021-5-21(A1).

[8]曾诚.厚植文化底蕴 擦亮华南研学品牌[N].韶关日报,2021-4-19(F02).

[9]盛芳.论开展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究的意义[J].韶关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20(8):12.

[10]张敏敏,吴永满.粤北华南教育历史融入华南地区高校思政工作的路径[J].韶关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21(5):5.

责任编辑  姜淑娟

猜你喜欢
红色基因传承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激活红色基因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生命力
“红色基因”孕育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