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森林公园改造思路研究
——以佛山市南海区雷岗公园改造为例

2021-12-20 02:07沐潇潇
花卉 2021年24期
关键词:森林公园树种公园

沐潇潇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工程建设中心,广东 佛山 528200)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自古以来,回归田园、山野,是一代代人喜爱和追求的生活方式,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森林公园建设能有效实现人们便利的亲近自然的愿景。

1 森林公园概述

城市森林公园是以一定规模的人工林或天然林为主体,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生态环境保护、景观培育、建设控制、减灾防灾、观光旅游、科普教育、郊野探险等综合功能,并向公众开放的公园,是城市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

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森林公园通常有较大规模的绿量,竖向上具有一定的高度,是城市不可多得的“绿肺”,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效减轻热岛效应,提供丰富的公共生态空间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此外,城市森林公园也是城市中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场所,置身其中,人们能真切体会到人与森林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到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从而增强人们爱护森林、保护森林的意识[3]。

2 研究背景与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不断扩张,生活在城市的人与山林愈加疏离,但在一些城市,原本近郊有丘陵、山岗,随着城市版图的不断扩张,这些林地逐渐被纳入城市建成区范围内[4]。森林公园在植物群落组成、景观类型、林相效果等方面与城市公园绿地有所区别,如何合理规划,使其在保持林地生态属性的前提下,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有效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5]。

佛山市南海区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与广州市毗邻,南与佛山市禅城区,顺德区接壤。雷岗公园位于南海区的中心城区,公园北侧为南海中心城区城市中轴线,东、南、西三面均为城中村,居民密集,园内有一座丘陵,即雷岗山,是南海中心城区为数不多的丘陵之一,正好位于城市中轴线的南端、是中轴线的制高点。雷岗山山体整体近于卵圆形,东西直径长310m,南北直径长510m,最高海拔为63.3m,与城市开发用地的相对高差为60m。雷岗公园总面积21hm2,其中雷岗山山体为13hm2。公园始建于1996 年,建成后在不同时期有多个区域经历过数次改造,分别由不同的单位设计、施工,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园内建、构筑物的设计风格、颜色、材质差异较大。经过二十来年的使用,破损严重,雷岗山上的给排水系统也近乎瘫痪,山体水土流失严重。为进一步提升南海的城市形象,更好地服务市民,南海区人民政府启动了雷岗公园改造提升项目,对雷岗公园进行整体改造提升,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梳理各景点及空间,增加南海文化元素,突出南海精神,并对雷岗山林进行改造,重塑森林景观群落,力求打造一个具有岭南传统文化韵味,有地方特色,并集公共休闲、观光旅游、森林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公园。

3 改造设计思路

3.1 基于自然保护的林相改造,促进城市生态系统服务

3.1.1 雷岗山自然本底概况

雷岗山所在南海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7℃。年的极端最低气温多数在3℃以上,年平均雨量为1677.4mm,全年总雨量在1400~2000mm 之间。秋冬季盛行偏北风,春夏季盛行东南风。雷岗山林地土壤土层以中土层为主,土壤主要是发育在粗面岩基质上的赤红壤,由于母岩多具气孔状结构,节理发育,原生节理与后生裂隙纵横交错,易风化,多孔隙,含水量高,pH 偏低,石砾含量较多,土壤肥力一般,氮肥情况良好,缺磷明显。

由于历史原因,雷岗山原生森林植物群落已破坏殆尽,现有的林木是在不同时期出于绿化目的而栽种的,栽种时没有考虑到森林在水源涵养,保持水土等方面的功用,造林树种主要为湿地松(Pinus elliotii Engelm)、窿缘桉(Eucalyptus exserta F.Muell)、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 Willd)等针叶或少叶树种,其中窿缘桉林,林龄已超30 年,枝叶高耸,与下层林层高差大,易受风折,危及游人安全。

雷岗公园现存植物种类非常贫乏,常见乔灌木14 科28 种,基本为人工林,主要有隆缘桉林、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林、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on)林、相思林、人工阔叶混交林(优势树种为榕类)、人工针阔混交林(优势树种为湿地松及榕类),郁闭度为0.7~0.8。保存的乡土树种仅有数种,包括朴树(Celtis tetrandea Pers)、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Lour.)C.B.Rob)、假柿叶(Litsea monopetala(Roxb.)Pers)、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 Vent)、白桐树(Claoxylon indicum(Reinw. ex Bl.)Hassk)、青果榕(Ficus variegata Bl. var. chiorocarpa King)等,而且除构树分布较普遍外,其他种类仅有零星分布。大部分林分只有1~2 个层次。乔木层由单一树种组成,除乔木层外,林下只有草本层,主要为人工种植的合果芋(Syngonium podophyllum Schott)、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蜘蛛兰(Hymenocallis speciosa)等,分布极为不均。灌木层缺乏,其中隆缘桉林、龙眼林、荔枝林、针阔混交林中灌木层的盖度均低于5%。缺乏层间植物,在林缘有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等外来入侵植物。整体来说,雷岗公园具有同时期近郊森林的特点:即现存植被树种单调,景观性较差,且大部份林分的灌、草层盖度极低,森林结构简单,森林的生态功能较低,森林整体抗逆性极低[6],表1 为雷岗公园各类林分面积情况。

表1 雷岗公园各类林分面积情况

3.1.2 雷岗山森林景观改造设计思路

雷岗山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条件优越,原生森林植被应是种类多样、层次结构复杂、景观优美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因此需对现有林分进行改造。对现状已经老化的窿缘桉、湿地松、林地内零星分布的马占相思、林地内部分生长不良或局部种植密度过大的榕类、胸径小于10cm 的构树进行择伐,为下一步的种植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以恢复雷岗山近自然的高效森林生态群落为目标[7],参照地带性乡土性天然林的物种结构,选择主要建群树种和伴生树种,将现有林分改造恢复为多树种,乔灌草搭配的仿天然林形态[8]。采用人工造林技术措施,引进近自然林的乡土阔叶树种树种,促进具有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混交林的恢复,使林分具有物种多样、结构多层、层间植物可见、林相郁郁葱葱、生态高效的原生森林植物群落特征,促进植被顺向演替,增强森林的抗逆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雷岗山林地的水土保持能力[9]。

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让人们远眺雷岗山终年苍翠青绿,进入玩赏则可以看到树冠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木质藤本穿插其间,结合树下耐阴灌草植物,形成地带性森林生态景观,设计还设置了珍贵树种、乡土树种区,增强趣味性和科普教育功能。

在植物的选择方面,遵循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引进适生树种,高大乔木与中小乔木、建群种与伴生种合理搭配,适当引入乡土珍贵树种与观赏树种[10]。

乔木层选取的种类有木兰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苏木科、大戟科等28 个树种。其中常绿基调树种有荷木(Schi superba Gardnet Champ)、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蝴蝶果(Cleidiocarpon cavaleriei)等,多为中性或偏阳性树种。乡土性、珍贵乔木树种有格木(Delonix)、楠木(Phoebe zhennan)、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 Chun)等。赏叶树种有山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等,可增加森林季节性色彩变化。属赏花香花树种有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 Dunn)、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 Blume)、红花木莲(Manglietia insignis)、仪花(Lysidice rhodostegia Hance)、千年桐(Aleurites montana)、铁刀木(Cassia siamea)、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等。属赏果树种有珊瑚树(Viburnum odoratissimum)、五月茶(Antidesma bunius)、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 Cav)、铁冬青(Ilex rotunda)、红桂木(Artocarpus nitidus subsp.lingnanensis)等,藤本植物选址具有地方特色的禾雀花(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主要特性见表2。

表2 乔木及主要特征

在参考地带性林下植被的基础上,选取了林下灌草层和层间植物6 种,主要特性见表3。

表3 灌木、草本及主要特征

3.2 保护森林景观完整性,建构城市地标

雷岗山顶为南海中心城区的核心制高点,也是整个南海中轴线及千灯湖公园的视觉中心,山顶原为废弃的电视发射塔,2011年政府拆除了废弃电视塔,并在原址新建魁星阁。魁星阁以中国传统楼阁为设计基点,采用基座、阁身、阁顶三段式处理。建筑总高度约60m,总建筑面积2914.5m2,塔基座两层,为正方形,楼阁五层。平面南侧是交通核心筒,由电梯和楼梯组成,各层均可观光。魁星阁立面提取南海西樵古楼阁“奎光楼”的传统文化元素符号进行装饰,以此打造具有岭南传统特色的楼阁,构筑物整体强调左右对称的布局,立面造型主从配合,空间统领于南北向主轴,是南海中心城区城市地标以及南海旅游的重要景点。

3.3 重塑原有文化景观,完善基础设施

早在雷岗公园建设初期,雷岗山已设置了环山路等园路的排水系统,以及休憩观景节点,但经过近二十年的使用,早已陈旧不堪、破损严重。为修缮、完善园内设施,提升公园的使用体验及文化性,改造规划提出重塑雷岗八景,完善园内的游憩设施。通过查阅当地历史文化资料,提炼出“三脉汇雷岗,八景续古今”的主题。“三脉”指千灯湖规划轴线脉络、雷岗山水风情脉络、南海人文重兴脉络。“八景”则取材于雷岗公园周边西约、南约村志及雷岗志中的八景传说,设置了龙头降雨、玉女弹琴、观音修竹、尼勒钟声、石云古道、西溪晚钓、雁落平沙、百鸟归巢等雷岗八景。在尊重公园现状的基础上,梳理道路系统及原有景点,以南门主入口为起点,山顶的魁星阁为终点,串联起主要景点,组织形成通畅的赏景环路。改造完善旧有亭、廊及公厕等设施,在改造设计风格上,与魁星阁统一协调,为岭南特色建筑。

除了景点的梳理和改造提升,改造设计也把消防及给排水作为重点。雷岗山上原有给水管管径小且水压不足,生活及消防用水难以保障,原有排水沟破损、堵塞,导致山体冲刷及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园内原有公厕均未设置排污管。针对以上情况,设计沿环山路设置消防栓,在山脚新设加压泵房并在山顶设置储水池,解决魁星阁及山体的给水问题。重新梳理山体的排水系统,沿环山路及主园路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沟,新建污水管将厕所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网,完善公园的排水系统。

4 结语

雷岗山,作为南海中心城区中轴线上唯一的山岗林地,为雷岗公园增添了不同于其他普通城市公园的森林景观特色和地方文化底蕴。城市和森林公园,传统意义上是建成区与非建成区内两种相对独立的资源和形态,而位于中心城区的森林公园,则让这两种形态得以融合,在城市发展、扩张的过程中,在保护森林,恢复森林生态群落或近自然生态群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为市民创造近距离接触自然、认识森林的条件,寓教于乐。

猜你喜欢
森林公园树种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不同地理尺度下中国城市绿化树种多样性的均质化特征
树种的志向
在公园里玩
树种的志向
森林公园游记
人工营造混交林树种的选择与配比
凶器哪儿去了
游温州森林公园 享自然山水美景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