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融入服务设计理念与方法的研究

2021-12-20 06:34夏敏燕侯佳张婷
设计 2021年2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服务方法

夏敏燕 侯佳 张婷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12-0123-03

引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工程科技人才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已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尤其在“双一流”建设实施后,为了能够从同类高校中脱颖而出,国内众多高校开始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为着力点,进行新一轮的角力。各高校积极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和有益的教学机制,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推进校企联合实践项目,采用企业轮岗教学制度,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推进创业孵化园等。

这些蓬勃兴起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学生推动了多学科交叉对话的空间,尝试了整合性的创新方法思路,探索了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知识、能力与素养人才的新模式。这些不拘泥于固定的课堂地点与师资的创新创业教育,挖掘与专业课程的契合度和融合度,激发并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本文在分析设计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引入服务设计,提出将服务设计理念与方法融入设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进行引入价值、存在障碍、可行方案的分析。

一、设计院校现有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

在国际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设计本身的创新特性成为这一时期的新着力点与方法。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域下,设计院校也主动布局,深化改革,通过成立设计工作室、建立设计创新创业平台、加强校企合作等措施为学生提供设计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与机会,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然而,目前设计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普遍开展还不够深入、实践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观念性障碍

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满足少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要。尽管2016年教育部规定普通高等院校均要开办创新创业课程,但由于认识和落实能力上的偏差,创新创业课程分散而不够系统,基本采用大班授课并缩减课时,导致课堂授课与听课压力加大,课程内容浅显,从而难以满足“双创”教育的目标要求,难以契合“双创”教育内涵。

(二)资源性障碍

缺乏创新创业相关的良好师资、教材、资金和场地等资源与条件。教师设计理念及能力的不同,尤其在创业方面知识与能力的不足,任课教师间缺乏沟通,导致课程内容出现重复或衔接不佳,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学生对课程产生迷茫和困惑。缺少较为完整的案例,实用的教材。另外,学生的创新创业往往止于概念,缺少平台将学生有发展潜力的创意作品进一步推进,并真正投入产业应用。

(三)制度性障碍

尚未建立完善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配套的制度与举措。“双创”教育是当前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指导方向,学校应该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打造专创融合的课程体系,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高校尝试通过一系列产学研合作举措来完成校企双方利益最大化,包括共建课程、共建基地、共同研发产品等,但由于企业项目的时间难以与高校教学时间完全匹配、产品开发周期长、企业专家授课时间受限等原因,仍无法解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体系的问题。由此,需要进一步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磨合校企合作方式,发挥校企双方优势。

(四)方法性障碍

缺乏系统性、全局性的创新创业方法指导。设计学作为复杂多元的交叉学科,如果不与其他学科课程相结合的设计实践,只能是“孤岛教学”。而在传统思维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在与其他学科割裂的情况下,学生被动的设计实践,难以实现思维与方法的根本创新,造成创新效率低下,也就难以促使其创新创业能力与精神形成质的变化。

二、服务设计与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一)服务设计的兴起

随着消费的进一步升级,传统制造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设计的外延进一步扩展,由单维度产品思维向全链路服务设计思维靠拢。打造产品相关的整个服务价值链,已成为设计公司并行创收的重要途径,服务设计也应运而生。服务设计虽然在设计行业中是个较新的概念,实际在商界、管理学科中早有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管理学领域就广泛关注了服务设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IBM先后提出“服务科学”“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的概念,服务与多学科结合,成为系统性的工程科学。2000年后国际服务设计联盟SDN建立,意味着服务设计逐渐进入各个领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而我国出台的《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目录(2018版)》《商务部等8部门关于推动服务外包加快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不仅有利于服务设计理念与方法的推广,也从侧面体现了服务设计对商业的促进作用。

基于用户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的动线与流程,理清并有效组织与规划这一流程中相关的人、物、境等元素,从而为用户提供有用、易用、有效、高效的产品/服务,提供令人难忘而有价值的用户体验。除了有形的物質产品,服务设计还将无形的非物质服务纳入到研究与设计范畴,包括管理流程、资源组织、设备或人员的效率、决策逻辑、战略路径、行为规划等隐性内容。

(二)服务设计与设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契合

在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中国的设计教育也要迎接社会变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从图l中可以看出,设计公司与企业运营中,设计不再仅仅面对的是设计的前端、中端,也要关注生产、销售后端,设计也不再仅仅涉及其中的造型,也要涉及界面、包装、交互、品牌形象等方方面面。设计人才的培养不能只停留于熟练的技能操作上,而更重要的是培养设计落地能力强,能全面思考的人才。服务设计全局的、可持续的特点,在产业向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时,更利于从系统的、生态的角度分析与解决问题,为跨界融合提升知识经济的发展水平提供有力有效的方法支撑,应用面正日趋变广。正是这种能力,服务设计与双创人才培养中有诸多的契合。

1.目标的契合: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认为,服务设计诠释了设计最根本的宗旨是“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服务设计通过共创方式,思考相关利益者使用产品/服务的流程的体验,最终产生价值意义。服务设计通过展示和隐藏服务的不同方面,将无形的服务变成可见的证据,发现创新的机会点,是关注整体系统角度提供解决方案。再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寻求促进社会变革和解决社会需求的机会,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两者的生存需求、社会地位和获得成就与使命感是一致的。

2.流程的契合:创新创业过程中按照“发现机会、统筹资源、开发方案”的流程进行项目开发,而服务设计过程中正是按照“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设计迭代、输出方案”,两者是一致的。服务设计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可以运用到创新创业课程中。

3.内容的契合:创新创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有效协同校企关系,综合考虑项目落地的可能性。服务设计本身脱胎于管理,注重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使得设计不再止于产品创新,而是从商业角度寻找产品落地的可能性。这一行为使得服务设计带有创新创业的色彩。

4.方法的契合:服务设计作为一种处理复杂问题的思维方法,其分解问题时也会兼顾全局。服务设计团队采用共同创造的设计方式,发现特定环境下的资源和用户需求,综合考虑各个相关利益方需求,从而连接的是商业定位和设计交付所涉及的种种细节,提供包括物质产品和非物质的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创新创业教育中,采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进行团队的头脑风暴,从而提升项目方案的新颖性和可行性。

三、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融入服务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由此,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融入服务设计思维与方法,强调关注产品/服务的全链路,考虑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多因素,提供一种全链路的思维,具有现实意义。斯坦福大学的D-School运用“设计思维”方法取得了瞩目的成效,來自不同院校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以跨学科方式进行学习和项目实践,采用以人为本的方式提出应对各种挑战的解决方案,强调设计思维、动手实践与团队合作的结合,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浙江大学建立了“D+X”跨学科开放性的创新设计知识体系,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及“有核无边”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科技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

(一)引入价值

在设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融入服务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寻找经济转型背景下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新思路,使得设计专业学生能从用户需求、技术、商业价值三个角度构思深入思考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发现用户需求、商业定义、设计创新、测试迭代、市场推广的基本流程与方法,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采用共创的方式,利于创新创业者具备同理心和用户视角;利于组建跨学科跨专业创新创业团队,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跨界整合能力;挖掘人们创新的潜质,帮助学生从商业、技术、社会不同视角进行创新,从全局视角分析评判方案。

(二)存在障碍

目前国内以清华大学、江南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为首在其设计学院中本科生层面开设服务设计课程,鼓励学生用服务设计的思维进行设计创新。在产业界,国内桥中等设计管理咨询公司不定期举办服务设计工作坊,将服务设计创新方法传播给企业高管与责任人。政府在助力小微企业时,也时有邀请设计公司、用户研究公司分享创新思维方法。但总体而言,虽然国内已有一些相关实践,但与国际学术和产业界相比,我国的服务设计研究相对薄弱,相关的设计教育更显不足。系统的服务设计课程未能完整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未能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中加以体现,也未能成系统地嵌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实践环节中。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服务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融合了多学科知识,对师资的战略眼光、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高校设计类师资普遍在创新方面有一定经验,但在管理、创业方面知识与能力较为欠缺。2)设计共创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短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又不明显。

(三)可行方案

1.设计创新创业平台提供资源支持。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不能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当前高校普遍的做法是通过创建学校的创新创业平台,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训练环境、活跃的创新氛围、可视的市场化过程。依托设计创新创业平台,课内采用校企联合教学、课外依托设计创新创业平台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设计实践活动,促进完善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服务设计理念与方法在课程教学与设计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服务设计的商业创新价值,深化服务设计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

2.分层分阶段引入服务设计内容。服务设计作为涉及复杂系统的交叉学科,不可能在一门课程中就能完整介绍并进行相关训练,需要分层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导入服务设计相关内容。可以在大二、大三介绍相关的用户研究、设计创新等基础知识与方法,并在大三、大四课程中依据专业增加服务设计课程,做增量式融合发展。如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发展产品系统服务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空间服务系统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交互服务系统设计等。在这些相对“微观”的触点设计训练基础上,打通专业壁垒,开展学院大平台融通课程与课外实践,运用服务设计方法,对特定场景下相关的人、事、物进行有意义的合理规划,从而实现服务设计的交叉性、系统性,实现多学科合作课程。当学生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后,可以在大四或者研究生阶段开设更为深入的服务设计课程,并进一步增加管理学方面知识与方法,进一步增加服务设计中量化分析与研究的内容。服务设计也可以成为研究生层面的专业方向。由此,服务设计教学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跨越,实现从点到面的整合。

(四)我校方案

设计类专业不仅强调设计创意,而且也注重设计实践转化与落地。艺术类生源的学生特性相比较而言,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创新精神,但技术、科学知识较为薄弱;工科类生源文化知识较为深厚,性格较为稳重踏实,但思维较为收敛,不敢放开。因此,在设计学院借助设计创新创业平台,将不同生源背景、不同性格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设计教育融合得当,将充分发挥两类学生的特长,发挥两种教育的特色优势,形成合力。我校构建了校企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的机制,并在设计工作室制课程中贯彻实施;明确了“认知实习+企业设计工作室+校外实践基地+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综合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综合设计教学,产教融合培养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引企入校,将企业项目融入课堂教学,组建校企融合教学团队,融入设计师职业标准,将设计过程与课程阶段成果相对应,校企双方共同评估设计产出,提升设计与市场的融合度。

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我院充分利用校大学生设计创新创业平台,分层分阶段引入服务设计内容,见图2。在大二的用户研究、调研与分析、设计创新思维相关课程中,导入服务设计相关的用户研究、创新方法,要求运用访谈、观察、日志、用户画像(Persona)、故事板(Story Telling)等方法获得,进一步探讨这些方法的得失与注意点,并关注利益相关者而不仅仅指向用户。在大三增加服务设计选修课程,对服务设计的方法、流程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与训练,如服务设计的双钻流程、用户旅程图、情绪版、服务蓝图等,激发学生对服務设计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多维度、长跨度的角度看待设计对象,并在“改良设计”“创新设计”之类的设计工作室制课程中进行产品服务系统、交互服务系统等的设计创新。在大四“系统设计”课程中增加商业分析环节,通过导入服务蓝图、商业画布、服务系统图等方法,从更为宏观、全面的角度分析设计的商业可行性与时代需求,增加产品或系统附加值。通过构建集全程性、多层性、体验性为一体的“多维立体”专创融合教育教学体系,在深度的校企合作项目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项目中,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连续的强化练习、全流程的模拟体验中,进行“需求挖掘——设计定位——方案发想——草模测试——方案迭代——模型制作——设计展演”全链路多触点练习,促使学生形成设计的关联思考能力及资源整合能力。服务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的导入可以使设计本科阶段的学生从更为全局的角度进行服务触点与服务流程的创新。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社会对大学设计专业学生提出新的要求,设计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优秀的设计知识与能力,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素质,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造、创业与设计专业天然存在一定的契合性,其课程体系中针对产品进行创新是常态。

对于设计类专业学生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小作坊式设计工作室创业与单维度的形态创新早已不能满足要求。在智能时代,“设计+”成为无限可能的源泉,设计类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也要勇敢地突破设计边界,寻找技术、商业等的加持。学生的这种需求和能力成长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反思、重构、串联设计类专业教学的创新创业教学触点,从而形成有效连续的专创融合教学体系,反复强化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服务方法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用对方法才能瘦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