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视阈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研究

2021-12-20 16:15陈翔
公关世界 2021年22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陈翔

摘要:资源型城市沿袭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黑色发展方式,致使经济发展愈发受到资源约束,城市生态环境愈加恶劣。因此,由黑色发展模式转向绿色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发展,逐渐成为该类城市转型并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资源枯竭型城市-黄石市为例,构建低碳、环保、循环、高效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发展 资源枯竭 城市转型 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一、绿色发展的产生背景

1.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经济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经济结构由扩增量转向优化存量方向、发展方式由粗放式的规模速度导向转为集约式的质量效率导向、发展动力由单一走向多元,形成 “三期叠加”态势。经济发展更注重质的飞跃而非单纯的量的提升。绿色发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技术为手段,以实现经济和环境平衡、持续发展为目标,加速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呈正相关性的临界点的出现。因此,绿色发展成为当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当资源红利下降,资源对经济拉动力逐步降低,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转型压力远超其他类型城市。在围绕资源形成的产业体系中,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差、社会和自然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发展处于低谷期。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推动经济发展,而且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只有坚持绿色发展,让绿色转型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2.传统发展模式亟待改变

资源型城市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然而,以“资源投入高、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高”为特点的传统发展模式虽然获得经济高速发展,但其是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随着资源枯竭,中国于2008、2009、2011年分三批确立69座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共计人口1.54亿。党和国家对此高度关注,十八大就环境问题提出“资源约束加剧”的警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可见资源环境发展的不平衡已达极限。

同时,注重经济利益“黑色发展”模式的负面影响逐步扩大。随着资源枯竭,城市经济发展放缓,环境日趋恶化,资源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出现叠加态势,引发不同层次的社会矛盾。经济危机实则是文化危机,摆脱传统发展理念的桎梏,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从而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便是必然选择,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

3.民生福祉的迫切需求

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更是绿色发展的主体。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绿色发展首要目的是让人共享绿色发展福利,因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1]。而实行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是全球性议题,其直面外部经济形势动态和内部结构矛盾的双重问题,其转型结果不仅关乎市民的生活质量高低,也是对国家绿色治理政策成效的直接展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發展等问题,加强绿色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绿色转型,不仅关系民生幸福,而且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组成部分,更是对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绿色治理体系构建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4.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需求

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劳动使人与自然产生交换,从而实现自身发展需要。如果人类无视自然规律,毫无节制地对自然界进行掠夺,人与自然之间盲目地进行物质变换,终将有一天这种物质变换会被终止,经济循环链条也会断裂,经济危机紧随着生态危机的脚步到来。因此,人类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积极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与自然建立和谐共生的良好关系。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可运用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对资源型城市而言,此举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不仅提升资源利用率并降低生产成本,还可大幅降低工业排放和废料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是中国反映出共产党执政理念生态化,也是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并且确立“美丽中国”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国策;在“十三五”规划中,绿色发展通贯全文,引领各项事业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同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因此,绿色发展更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需求,要将其落实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过程,实现城市经济和环境和谐永续发展。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黄石市绿色发展的必然性

1.资源枯竭引发的产业结构危机

黄石矿产资源丰富,从近代至今形成了以冶金、水泥、矿产开采等重工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曾高达62%。资源红利高峰过后,黄石及下辖大冶市双双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录,各种伴生问题相继涌现,城市发展举步维艰。

资源型城市从初始便伴生资源兴则发展兴,资源竭则发展衰的“资源诅咒”,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要义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实现摆脱矿产资源束缚,实现绿色转型的目的。因此,逐步摒弃 “黑色经济”发展模式,淘汰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污染排放高的产业。运用新技术、新思想,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升级,培育先进的、有技术含量、污染少的新产业,实现产业升级和代替,进而形成经济效益高、生态环境好的绿色发展模式。

2. 市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诉求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建市之初便因地制宜,服务资源开采与加工,这是该类城市发展的基本轨迹,但这导致其在建设和发展中缺乏必要的人文及环境规划,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内涵的缺失。

伴随黄石资源枯竭,环境问题愈显突出。长期沿袭黑色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大气、水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居全省前列,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传统发展模式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造成了资源浪费,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市民居住环境恶劣和生活质量低下的后果[2],“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发展不仅是发展城市经济,更是治理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从而让市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提高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之余亦反映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 绿色转型要求政府治理能力升级

由于国家层面的绿色政治制度理念构建亟待完善,政治生态化、治理绿色化落实不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冲突日益尖锐。首先,“唯GDP论”现象依旧普遍,政府对转型发展认识浅薄,认识模糊,由于资源产业占城市经济比重过高,且转型是短期难见成效的持久工程,功利驱使下,政府和企业依旧和资源及环境作“殊死搏斗”。其次,依赖资源发展的产业在转型过程中缺乏规划以及方式粗暴,很大程度上会损害他们的自身利益甚至是关停,因此政府寻求转型的目标和企业的逐利形成了巨大矛盾甚至是对立。这无疑对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阻滞绿色发展转型之路,也使“美丽中国”目标实现以及人民诉求未能得到很好的施行。

政府是绿色发展的主体,具有行政、经济、法律三大手段,由于资源环境的外部性和公共性,只有发挥政府在绿色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才能顺利完成转型任务。因此,首先要提升政府绿色治理能力,构建绿色政府,使绿色发展有法可依,评价体系合理;其次,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转型过程中运用多重手段予以支持;再次,合理规划转型路线,政企联合,发挥企业在绿色转型中的主体作用;最后,加强舆论宣传与引导,在市民群体中树立绿色生活意识和方式,发挥群众在转型中的推动作用,以此推动绿色转型稳健开展。

4. 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内在需求

城市竞争力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政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是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区域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4]黄石市拥有延承千年的矿冶史及相关遗存,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出独特的矿冶文化。当下,黄石城市竞争力主要围绕矿冶文化这一核心展开。然而,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形成的矿冶文化已不适用于当今绿色发展的主流,资源枯竭致使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甚至破产、职工失业、环境破坏,多种因素叠加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逐步丧失城市竞争力,发展前景黯淡。

绿色发展通过多重手段实现在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经济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资源枯竭型城市走绿色发展转型之路,构筑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增加就业,有利社会安稳,提升城市发展潜力,增强城市竞争力;城市生态也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切实解决生态问题,提升生态形象,有利创建生态宜居城市,让市民共享城市绿色发展所带来的福利。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城市绿色转型对策分析

1.谋划绿色经济发展

(1) 改造传统支柱产业

黄石市支柱产业经济占比虽逐年降低,但仍是主流。因此,在出现可以完全替代其地位的产业之前,不可盲目一刀切。首先,以资源精炼、节能减排、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为改造目标,运用先进科技对其进行升级改造,为后续发展积攒实力;其次,合理配置相关附属产业,以延伸产业链、补齐产业短板、扩大生产范围为目标,逐步增加产业中制造业比重、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价值,从而逐步减少资源依赖,为行业替代奠定基础;最后,引导实体经济向更加绿色清洁方向发展,彻底放弃灰色、高碳、直线经济,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逐步形成绿色生产方式。[5]以最低的资源环境生态代价获取最多的物质财富。

(2)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类相关的经营活动。科技和经济迅猛发展使人类经济发展方向由追逐物质财富增长的物质经济转为以满足精神需求为重点的精神经济。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崛起,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新兴支柱产业。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生产部门。文化产业有如下特点:

第一,低碳、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的诉求,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仅使自身产业结构优化还推动了总体经济结构的转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标志着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对资源依赖的摆脱。

第二,调整区域产业经济结构。文化产业拥有较长的产业链和极强的产业关联能力,其发展不仅是自身增长,还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结构的调整。黄石可凭借矿冶文化资源,将发展区域特色矿冶文化产业作为城市转型方式,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以文化产业反哺工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最终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三,推动社会分工和增加就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增加并带动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并带来大量就业机会。逐步形成以矿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促使區域要素资源趋向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区域集群,进而多类产业联动。

(3)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绿色发展是当今产业科技发展导向,发展绿色经济与绿色产业要靠科技创新。在黄石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前期需要科技改造革新传统生产模式,推动工业绿色化、科技化发展,同时提升环境治理的效率;中期随着科技向产业的持续渗透,形成以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研结合,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科技发展闭环,循环发展,为城市转型至绿色发展提供强劲科技保障。

2. 构建绿色行政体制

政府作为绿色发展的实施主体,具有行政、经济、法律三大政策工具,在绿色发展中居于主导和引领地位。因此,政府在黄石转型,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分析研究并制定转型发展的规划,做好合理的绿色转型顶层设计。

首先,政府要加强政策导向,以“两山论”为指导,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绿色生产力理念,梳理生产力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分阶段逐步摒弃“黑色发展”模式,进而形成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绿色发展模式。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6]为市民提供优质绿色公共产品,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其次,健全绿色法治制度。绿色法治是城市绿色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和保障。健全环境法律制度,强化法律约束,扭转在黑色发展中无法可依,执法不力的问题,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依据国家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规章,结合实际,完善相应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提高执法精度和效率,为城市绿色转型提供全面的法律保障;其次,严格执法,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环境监察力度,规范执法程序,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提高绿色违法成本。最后,做好普法宣传工作,提高社会绿色法治意识,让市民与政府共同参与生态治理和供给工作。

最后,构建绿色发展体制。首先,健全符合城市绿色转型发展需要的考评体制,在其中纳入绿色发展状况的相关指标,摒弃唯GDP论,树立绿色政绩观;其次,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追责制,加强社会监督;最后,运用经济手段,采取多种形式的经济干预,健全绿色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增加绿色投资和绿色采购,鼓励更多的企业投入绿色发展的建设中,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3.推广绿色生活理念

绿色转型需要市民革新思维,改变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生活方式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助力。绿色生活方式的选择意味着回归生态理性,表现在个体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和执行上,对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7]

首先,培养绿色生活观念。通过舆论宣传来推广绿色生活观念,为绿色生活方式注入文化内生动力,打下绿色生活方式的文化基础;通过绿色教育来引导公民养成绿色生活意识,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和发展的绿色文化氛围;将绿色生活观念渗透到社会各领域,构建生活方式的良好环境和文化氛围。从而增强公众对于绿色生活方式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市民主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并且充分认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推广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与市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是实现城市绿色转型,从而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的重要推动力。在黑色发展模式下,人们形成了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为特征的“黑色生活模式”,铺张浪费,破坏环境。是一种不健康、不可持续的消费理念,这不仅降低了市民生活质量,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尖锐。因此,市民应有意识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抵制铺张,反对浪费,倡导低碳、合理、适度的绿色生活方式,使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相协调,实现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进而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

4. 打造绿色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它具有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8]和其他文化一样,城市文化也具有垄断性和独特性等特点。黄石矿冶文化作为黄石城市文化,是在黄石在千年的矿冶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然而,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形成的矿冶文化已不适用于当今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经济危机实质是文化危机,要将生态环境危机转为生态矿冶文明,应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重构黄石矿冶文化。

第一,构建人与自然共荣的和谐矿冶文化。摒弃黑色经济发展时代的思维方式,转而将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生命意识等理念相结合构成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并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宣传和培养绿色文化价值观,推进绿色发展;

第二,可持续发展的科技矿冶文化。黑色经济发展时代的遗存和技术转向绿色发展模式以及绿色科技,进行新一轮的技术迭代和绿色生态化工业文明传承;

第三,绿色宜居的生态矿冶文化。摒弃“重生产,轻生活”的旧观念,通过环境治理和改造,以山水园林和多处工业遗址园区为基础形成融自然之美和工业之美于一身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的生活模式。以满足市民对物质、精神和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制度规范的法制矿冶文化。对比古时矿冶活动严密的组织分工,宣扬绿色政治发展观和法治文化,规划和完善相关配套机制,以提升政府生态治理能力保障绿色转型发展顶层设计有序实施。

(责任编辑:刘占行)

参考文献:

[1]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光明日报.,.2013-04-11(001).

[2]吕东升,陶新安,陈志勇,王宇华,王耀辉,胡颖,郭继远..江南明珠展新姿——黄石市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调研报告[J]..政策,.2011(04):13-22.

[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N].人民日报,2014-07-11(12).

[4]张乾元,苏俐晖..绿色发展的价值选择及其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8-8.

[5]汪華林..景德镇陶瓷产业低碳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商贸,.2013(24):160-162.

[6]黄娟.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下我国绿色发展的思考——兼论绿色发展理念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J].湖湘论坛,2018,31(02):60-69.

[7]胡鞍钢,鄢一龙.中国新理念:.五大发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64.

[8]雒丽.绿色发展理念下的生活方式变革[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03):13-18.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经济发展环境保护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