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图书馆室内设计中岭南特色的呈现

2021-12-20 18:52罗亦诚易西多
设计 2021年23期
关键词:芭蕉南沙岭南

罗亦诚 易西多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12-0158-03

引言

广州市南沙图书馆为南沙区的新图书馆,是广州市南沙新区的文化接待厅,是我国首个自贸区新建的公共图书馆。南沙图书馆总建筑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设计藏书量达90万册,总座位数约1000个,预计服务人流量达100万人。秉承公益、开放、人本的办馆精神,为满足南沙区各类读者的阅读要求,展现以人为本,以“自贸区文化中心”为特点,传播知识、促进交流、信息平台和创新体验,力争成为推广阅读文化、促进中西交流、提供高质资源、展现创新思想的公共精神文化场所。

南沙区是广州市的“南大门”,南沙图书馆周边的建筑风格将以崭新的现代甚至超前的风貌呈现。因此,作为地标性文化建筑和文化交流中心,南沙图书馆室内设计方案应对传统岭南建筑中的文化特征进行提取,并与现代岭南精神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岭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岭南文化意指中国岭南地区人民在历史的生存与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集合。岭南特色是由各个层面和多种文化兼收并蓄,不断吸收并求新,能够凸显图书馆的氣质及内涵,能服务于市民的文化生活,且提升体验品质。

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室内设计存在模仿西方现代主义风格而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的倾向。作为南沙图书馆室内设计方案的主创者,本研究探讨如何在室内设计理念、选材与色彩、装饰细部以及软装与陈设设计中呈现岭南特色,有助于充分满足设计委托人和使用者的需求,实现人与室内环境的和谐共融,并给其他公共图书馆室内设计提供经验借鉴。国内外学者对岭南特色在公共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呈现方法等进行探究,探讨了地域文化在图书馆室内设计中的呈现,如Sufar等人(2012)探讨了马来西亚公共图书馆室内环境的优化设计,重点分析了灯具、装饰材料和家具的选择对室内气氛的影响,采用文献分析法提出了根据使用者期望、需求和行为进行室内设计的原则和方法;鲁文婷等(2013)运用符号学原理,结合实例探讨了图书馆室内空间地域文化符号的设计原则及表现形式;李筱敏(2016)指出公共图书馆设计应遵循安全舒适、公平参与、方便使用和设计适度原则;谷鹏(2018)论述了图书馆空间设计中如何呈现独特的文化之美,但结合岭南文化的图书馆室内设计研究薄弱。本文力求从体现岭南特色的图书馆室内设计方面进行新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岭南文化在室内设计理念中的呈现

作为“自贸区文化中心”,南沙新图书馆建筑创作主题为“南沙墨砚,名砚清水”,室内设计理念应与建筑设计一脉相承,基于岭南文化立意为“蕉窗闻墨香”,体现在中庭背景墙上岭南历史文字之河和室内庭园等设计中。身在蕉门河畔的南沙图书馆内,凭栏远望河畔美景,往昔的片片蕉林仿佛重现;在多雨的季节,临窗阅读,广东音乐《雨打芭蕉》的旋律萦绕耳畔;书中的墨香沁人心脾,流动的文字异彩纷呈。

芭蕉树盛产于岭南地区,是广州市南沙区最常见的多年生常绿植物之一,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观赏性植物。在我国温带地区虽也栽种芭蕉,但并不多见。由于四季温暖的气候、水网发达以及适宜的土壤条件等地理环境,生长在蕉门乃至珠三角地区的芭蕉四季常绿,叶茂枝繁,蕉叶的形态与纹理更加秀美多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唐朝和宋朝是芭蕉意象形成的重点时期,例如“雨打芭蕉”多用于抒发漂泊之人或女性的思念,带有孤独、伤感的思绪。但《雨打芭蕉》作为广东音乐早期的代表曲目,听起来令人感到欢快惬意,展现出岭南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洋溢着天然的南国田园气息。始于晚清时期的岭南画派在中国画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融合东洋和西洋画法,多画南方风物和岭南风光。岭南画派创始人——“岭南三杰”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的笔下都出现过芭蕉,其章法和笔墨自创一格,展现出岭南人乐天、包容和融通的习惯,也使芭蕉成为体现“天人合一”审美境界的载体。

伫立蕉门河畔,临窗一丛蕉叶,可感荫下清凉,可赏柔美风姿,可听蕉窗细雨,形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室内设计主题——“蕉门之窗”。以“蕉窗”展开南沙图书馆室内空间设计的联想和表现,体现在特藏区窗扇及公共阅览区天花造型等处,如图1所示。“蕉窗”与馆藏书籍的墨香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岭南“新山水”意境。

二、岭南元素在室内装饰造型中的呈现

(一)中庭文化墙造型

在中庭文化墙上印刻着岭南历史文字,与连续分布的菱形图案凹凸交错,犹如瀑布倾泻而下,穿过底部景观石后流入了图书馆,如图2所示。将中庭四周各层的实体栏杆外侧木饰面设计成折面造型,转折的灵感来源于蕉门地区盛产的芭蕉叶,同时也与建筑外立面设计语言延伸出的文化墙凹凸造型产生了共鸣,力图实现图书馆空间气度与岭南人文情怀的有机结合。中庭上空层层叠叠的白色书页好像成群的飞鸟,与地面的芭蕉树枯山水相映衬,焕发出盎然生机,也与立面和建筑的视觉元素产生了链接,在自然光以及灯光的照射下,为中庭增添了光影层次和视觉节奏美。

(二)特藏区蕉叶造型

特藏区是重点传承岭南文化、营造书香雅室氛围的阅读区。为了体现历史沉淀之感,在特藏区室内装饰设计细节处理上追求“精而珍”的品质,注重体现尊贵感、文化感和传承使命感。考虑特藏区在四层拥有屋面花园,因此将其与室外庭院相结合,结合室外的岭南庭院设计元素表现临窗听雨打芭蕉的氛围,如图3所示。

特藏区空间在简约处理后的窗扇和落地屏风结构中,运用芭蕉叶脉纹路进行组合,营造出一丝惬意和变幻的室内装饰空间氛围。室内的软装饰与窗外的以芭蕉树为主的屋顶花园连接,听窗外“雨打芭蕉”这一极具岭南特色的场景,令读者与此空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互动,同时也呼应了南沙图书馆促进区域文化交融窗口的“蕉窗闻墨香”主题。

(三)休闲咖啡书吧

休闲咖啡书吧将商业售卖、图书文化和趣味生活集为一体,同时弱化书吧的售卖观感,强调新岭南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传播,成为南沙图书馆的名片之一。水吧台可提供茶点、粥水和咖啡等广式特色简餐,令读者在购书交流的同时,也感受到粤式饮茶文化。与特藏区类似,在休闲书吧洽谈交流区设置落地屏风。屏风的设计构思源于岭南画家在国画中对芭蕉的描绘,如高奇峰的名作《芭蕉翠鸟》,对芭蕉叶的描绘用笔简练明快,使得芭蕉与翠鸟相映成趣,岭南风格跃然于纸上,又颇有现代主义之风。屏风采用现代版画的技法,选用几何大块面组合,将天然芭蕉叶的叶脉纹理进行提炼和刻画,将叶脉设置为实体,叶脉以外的叶面镂空(见图4),赋予屏风新的设计语言,使之具有岭南特色。

(四)会议大厅天花造型

负一层会议大厅天花根据空间的平面设置了异形而又简约的凹池造型,在凹池的转角处做圆角,在凹池的侧面饰以胡桃木饰面,同时使用暗藏灯槽式装饰性照明,起到柔和空间场景的作用,在凹池中布置“菱形花窗”,既与建筑物的白色菱形参数化外窗相呼应,又再现出芭蕉林的壮观之感与芭蕉叶的柔美意象,如图5所示。

(五)报告厅墙面和天棚构成

负一层600人报告厅墙面和天棚以折面造型有序排列,如图6所示。墙面的木制造型灵感来源于蕉门地区随处可见的芭蕉树林,片片蕉叶产生了层层错落的自然之美,其中的蕉叶叶脉纹理中向上生长产生的V字造型被抽象地呈现与构成,组合式的整体造型既满足了报告厅的声学功能要求,也为空间增添了节奏韵律感与现代前卫之感。两处室内设计的处理令读者感受到建筑和室内岭南元素的延续。

(六)总服务台柱面装饰

总服务台的方形柱子采用米黄色砂岩饰面,顶部镂刻有具有现代版画效果的芭蕉叶脉纹理和岭南近代书法,如具有代表性的康有为“康氏书法”。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其书法风格博采众长,雄强朴素,潇洒飞逸,非常契合岭南文化“兼收并蓄,求新进取”的精神内涵。从而令读者在进入图书馆的第一步,就感受到场馆散发出的特有岭南气息,如图7所示。

三、岭南风格在室内选材与色彩中的呈现

(一)首层与负一层公共空间的选材与色彩

为了再现岭南建筑的风貌,本项目的室内设计配色传承了传统建筑的色彩,以白、原木色和青灰色为主。首层与负一层公共空间使用芝麻灰亚光面花岗岩,选用工字铺贴,力图展现岭南传统地面青砖的视觉感受,同时考虑人流活动较大,出入频繁,也能起到减少眩光、反光和声音摩擦的功用;白色硅藻泥墙面搭配亚光面浅灰色麻石门套,墙面为人造石及硅藻泥饰面,简化并再现了岭南传统建筑室内空间最常用的材质与色彩搭配。

为了使中庭景观带来亲切感和温馨感,中庭文化背景墙采用有机玻璃钢进行多块拼接,在其上喷涂“真石”涂料,模仿天然风化后毛面砂岩的质感。在材料设计上,地面选用芝麻灰花岗岩;立面上搭配法国木纹大理石干挂包柱和白色硅藻泥墙面等;天花选用白色冲孔铝板,将连续性的LED线性灯贯穿其中;栏杆侧壁使用了与柱面色调接近的木纹铝板。

(二)二层至三层公共阅览区的选材与色彩

在二层至三层开放式阅览区,地面多采用仿木PVC地板,天花采用冲孔吸音铝板;书山外文馆作为场馆亮点空间,地面选用更加自然而舒适实木梯级板,天花选用了大面积的条形木纹铝格栅,是对岭南传统建筑室内顶棚椽元素的简化。铝格栅向室内一侧延伸并转折至墙面,与高耸挺拔的定制书架相接,与书架选用相同木色,仿佛浑然一体,呈现了理性简约的基调。格栅的半通透特性,既进行了区域的分隔,又兼顾了开放性,线条的虚与实产生节奏韵律美。

公共阅览区域地面选用板栗色仿木纹锁扣地板以工字形铺贴,是对传统岭南建筑原木地板的再创作。天花采用白色铝质冲孔吸声天花,体现明亮效果的同时减少声反射,中间的发光天棚有木制蕉叶图案的造型。配合菱形外窗投进的自然光,天花铝板上嵌有筒灯和LED条形灯带照明,采光充分且柔和,如图8所示。

(三)休闲咖啡书吧的选材与色彩

休闲咖啡书吧地面大面积选用低色调的仿古青砖,在重点区域和靠窗一侧辅以岭南花砖拼贴,在落地屏风镂空处大面选用浅灰色玻璃,衬托土黄色的木制芭蕉叶脉纹理,营造出温馨自然的和谐气氛。墙面统一选用胡桃木饰面及同色的书架和矮柜,与地面的仿古青砖色调统一,也产生了冷暖对比。天花选用水泥纤维板油白色无机涂料,使书吧室内空间产生了丰富明暗的变化,也使得空间又增添了明快感,避免显出压抑感。

四、岭南艺术在软装与陈设中的呈现

软装设计是在室内设计工作所对应的空间内所有可挪动的物件之统称。软装的要素主要可分为家私、装饰挂件、盆景、灯具、帘幕以及各种陈设摆件等;本项目软装选型与设计应呼应空间风格特征,在与硬装设计相称的基础上,展现岭南特色。

(一)家私设计与选用

本项目的家私主要有开架书架、报刊架、满墙书架、带灯阅览桌椅、个性化休闲沙发和贵宾沙发等。藏书书架设计上采取简约化处理,以现代风格为主,主要结构材料为钢架,结合仿木纹饰面板,内置层架为白色钢结构,凸显实用,耐用与美观。分类目录标牌采用白色亚克力板侧面显示,这样与人垂直目视,令读者一目了然。在书架的侧面樱桃木饰面板上,定制凹槽图案“印刻”岭南和广府地区的代表性文字、彰显地域性特征的蕉叶纹理和图案。阅览桌色调采用樱桃木色高密度板,电镀白色不锈钢脚凸显简洁和现代,与图书馆整体色调相融合。配置T5阅读灯管和网络插座,彰显实用与和谐。特藏区选用岭南风格的实木沙发和圈椅,与墙柱面人造石与硅藻泥肌理墙面相结合,使读者处在一种柔和、舒适和幽静的氛围中如身在家中的阅读感觉。

(二)装置设计

负一层中庭庭院景观上方吊装于顶面钢制幕墙玻璃顶棚龙骨的装饰物,灵感来源于展开的书籍,选用半透明白色亚克力制成,通过错落有致的组合排列使得它们像滑翔在空中的飞鸟一般;同时与中庭室内景观的组合,也仿佛真正将室外的特色景观洒向了室内,令读者怡然自得。在夜晚时,通过照明设计的强弱和角度的变化,又如星汉璀璨,结合文化背景墙和中庭景观产生的意境,意图使读者产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遐想,从而产生令人难忘的岭南意境。

(三)陈设艺术品的选用

李泰山(2015)指出陈设艺术品能够起到创造室内空间的意境、美化空间视觉感受的作用,同时兼具观赏价值和文化意蕴。选用具有地域性特色的陈设艺术品,需与空间调性相匹配,它们就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仅能够输出令读者愉悦的美,更能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使得图书馆成为更加饱满的文化和精神交流天地。

作为南沙区的文化地标,为了与“清水名砚”建筑设计理念呼应,在四层特藏区可选用广东肇庆特产端砚。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致密坚实细腻,温润如玉的石质,独特而丰富多彩的石品花纹以及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而闻名于世。为了体现“雨打芭蕉”的意境,可选用“蕉叶式”古琴。琴体造型形似蕉叶,造型精妙秀美,琴音圆润雅致,富有古风古韵的艺术情调。为了进一步展现出地域特色,在负一层书吧、各层的服务台区域、贵宾接待室,可悬挂岭南画派名家的杰出作品,如黄幻吾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或周彦生的芭蕉主题工笔画作品。还可选用广府三雕、潮州木雕等雕塑元素融入软装饰的细部。潮州木雕是岭南地区最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文化遗产之一,不仅造型精美而华丽,且充满吉祥的寓意。其中以瑞兽飞禽题材为典型代表,例如獅题材的木雕装饰品为一绝。这些艺术品可作为摆件或墙面装饰品,放置于馆内室内空间的重要节点以及特色区域处。

(四)装饰灯具设计

传统的岭南灯具采用实木框架,过于古朴,与南沙图书馆新岭南风格格调不符,因此将吊灯和吸顶灯对传统岭南装饰灯进行简化与创新。在特藏区贵宾室中,采用了具有传统岭南风格的改良灯具,并根据室内空间对灯具尺度进行了针对性调整,如图3所示。将六边形的平面体块简化为矩形,通过铁艺造型喷涂深灰色涂料取代过于粗笨的传统实木框架,艺术玻璃和磨砂玻璃替代传统的羊皮灯罩,LED柱状灯再现传统灯具的火光,在传承岭南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失现代感。

结论

作为南沙图书馆室内设计方案的主创者,根据广州南沙图书馆“自贸区文化中心”的定位,从传承岭南文化的视角,提炼出“蕉窗闻墨香”的室内设计理念;将现代岭南精神和传统岭南文化元素相结合,在室内选材与色彩中体现岭南风格,在装饰细部中表现岭南元素,在软装与陈设中展现岭南艺术,使室内空间充分满足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和美学要求,实现人与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共融。今年,南沙图书馆已向社会公众正式开放,好评如潮。今后,将进一步调查南沙图书馆室内设计实际效果的评价,根据使用者的实际体验和反馈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探讨地域文化在公共图书馆室内设计中的呈现方式,促进新时代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设计和建设。

猜你喜欢
芭蕉南沙岭南
“强芯九条”护航芯片项目落地广州南沙
爸爸跟我争芭蕉
《岭南百年散文诗选》出版发行
芭蕉上练字
宋代岭南词中羁旅山水词的特征
广州市南沙区星海小学作品集
岭南传统技艺名扬海外,侨胞助力民俗节庆创新传承
吃荔枝
加快南沙自贸区建设
芭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