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青铜器铭文美学表现研究

2021-12-20 00:48李思航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铭文晋国青铜器

摘 要:晋国青铜器铭文在美学层面上有很高的成就,体现着书写和装饰的有机结合,形成独具风格的美感符号。根据不同的器物类型和代表作,具体呈现出厚重有力、静中有动、优美流畅、清雅内敛、结构端稳、干脆爽快等特点。晋国青铜器铭文可以实现美学应用,其具有文化和艺术的展示功能以及书法专业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晋国 青铜器 铭文 美学表现 展示功能

一、晋国青铜器铭文在美学层面上的表现

(一)书写和装饰的结合

晋国青铜器铭文在制作工艺和书法美上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兼具书写上和装饰上不同的美感。想要认识晋国青铜器铭文之美,需要从其外在形式上进行研究,同时体会包括在形式因素中的美学内涵。晋国青铜器铭文主要分为礼器铭文、乐器铭文、兵器铭文这几个类型,因类型的不同而导致其美的要素各有区别。但总而言之,其美感需要透过字形呈现。

青铜器铭文虽然不是直接书写在器物上的,但在制作的过程中,必然有着文字书写的环节。也就是说,字形结构是铭文美的基石。对晋国青铜器铭文而言,追溯其文字书写过程是审美的一个重要环节。铭文的书写,一是要准确表现其字形,以透过字形表达对应的字义,这是其实用性。二是在某种审美逻辑的指引下,使字形具有美的属性,虽然这种逻辑和后世的书法概念不一定相同,但追求美的道理是一致的,这是其艺术性。在文字书写艺术性提高的同时,作为形式美要素之一的装饰美感也会有一定程度的生成。卢甫圣先生说:“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书写,都伴随着美化的要求,并进而衍生出装饰性和工艺性的书法样式。”a文字形态的美化是一个过程,而装饰美的表现形式是其结果。晋国青铜器铭文在这一点上显得十分突出,几个不同类型的铭文均呈现出各自的装饰美感。青铜器是铭文的载体,铭文的装饰美感和青铜器本身的装饰美感是协调一致的,这就使得器形美和铭文美在同一时空中呈现,形成全面而立体的美的形态。

西周总体的金文书法风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诸侯国金文书法的样式。“随着礼乐文化的推进,周原金文书法的装饰性日趋服务于秩序。与商代装饰意味浓厚的书写风气相比,西周金文书法讲究的是适度修饰,突出其实用价值。”b对各诸侯国的金文而言也是这样,文字内容的表达是重中之重,而装饰性也随着实用性演进,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样貌。晋国总体的文化氛围影响着青铜器铭文制作的走向。其铭文艺术表现出的美学内涵,既包括文字造型本体的美,又是时代文化在铭文美上的呈现。

(二)具有美感的艺术符号

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不同,其表达美感主要依托的是外在形象,而不是靠文字描述。但造型艺术也需相应的艺术语言,形成可量化的形态上的指标和明确的文字述说,而不是全然以“只可意会”这样的模糊概念表达。不同类型的造型艺术有各自的艺术语言,通过形象构建形成一套艺术符号,这种符号的主要功用就是传达艺术美。

铭文之美是可视的,需要转化成视觉意识去感知,晋国青铜器铭文体现出的美感也是这样。在文字摆脱实用约束,以艺术的视角呈现时,其形态就变成了一种美的符号。嵇绍玉先生说:“书法归根到底是一种‘符号’艺术。”c书法符号对应着美的形象,虽然这种符号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还是能够从中看到具体的美。晋国青铜器铭文的艺术符号表现在线条安排、笔划走向、字形结构这几个层面上,是文字外形在美学意义上的提炼。

铭文艺术生成的美的符号不单包含着审美要素,还体现着重要的文化属性。“西周的青铜器不仅仅是实用的器皿,更是礼乐文化的载体,所以,西周金文在功用性之外,也具有突出的礼仪文化性。”d晋国青铜器铭文表现出庄重、内敛、约束、含蓄、安静的气质,显示着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青铜器的礼仪内涵。在铭文艺术的审美过程中,不单要重视其外在形态,还要考量承载铭文的青铜器实际应用的环境。依据器物使用场合的不同,其对美的要求也不会完全相同,而其铭文美也会有相应的区别。

二、晋国青铜器中礼器铭文的美学表现——以《晋侯鸟尊》为例

(一)厚重有力

作为晋国青铜器中礼器的代表之一,《晋侯鸟尊》铭文表现出厚重有力的总体风格。这种风格的实现,从字的形态讲,一是笔划粗壮有力,二是结构从中心点向外铺开,形成延展之态,增强字的气势。

《晋侯鸟尊》铭文的主笔多用粗壮的线条呈现,使字的架子十分稳定,而在小笔划上,也多用粗线条,更增强厚重感。因为结构的安排合理,所以即使多用粗笔,也不觉得字形上有拥挤堵塞之感。笔划上的粗壮表现着力度,这是一种阳刚之美。

《晋侯鸟尊》铭文在一些笔划衔接的位置有明显的“焊点”,这样使笔划线条更为粗壮,在实现厚重感的同时又增加了金属的质感。 “焊点”使其在笔划运动时具有一定程度的节奏变化,这种节奏变化让线条含有动势,由此动势形成的势能,提高着其力量感。铭文体势的开合也表现着力量感。《晋侯鸟尊》铭文的字形结构不拘束,从字的中心点向外展开,力度也由内而外延展,呈现着壮美之态。

厚重有力这种风格,需要铭文形态和青铜器造型合力呈现。《晋侯鸟尊》铭文的厚重和力量感,和其总体外形相一致,体现着青铜器造型美和铭文美的统一。

(二)静中有动

青铜器铭文安稳扎实,表现出的美多是静态的,这是总体基调。《晋侯鸟尊》铭文字形大小不一致,但没有违和感,显得十分协调。而这种字形大小上的变化也使节奏上的总体美感产生着变化,其动感明显增强。

上文谈到,《晋侯鸟尊》铭文在一些笔划衔接的位置有明显的“焊点”,而在行筆过程中,也有一些笔划上的鼓起,从外在字形上看,这是线条的粗细变化,而从内在而言,其代表着节奏的跳动,使得看似安静的风貌里呈现出一种动势。涂光社先生认为:“‘势’直接关系着艺术创造的追求与风格,以及艺术传达和形式构建的机制。”e诚然,取什么样的“势”就要使用什么样的艺术符号,而艺术作品的形象也是由这种类型的表达形式确定的。但有时在书法的艺术符号里,“势”不单依靠固定在纸面上的笔划和线条表达,同时需要游走在字里行间的气呈现。相对固定位置的笔划而言,字里行间的气更多表达的是动态的美。笔划和气形成合力,实际上体现着动静之间的结合。

三、晋国青铜器中乐器铭文的美学表现——以《晋侯苏编钟》为例

(一)优美流畅

《晋侯苏编钟》作为晋国青铜器中乐器的典型之一,其铭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线条优美,极具流畅感。这可能是由于线条偏细造成的,但实际上要生成优美流畅的视觉效果,不可能只是依靠线条细。同时也要重视线条的走向、角度对字形总体风格造成的影响。

从字形表现而言,《晋侯苏编钟》铭文线条偏细,但这种细却丝毫没有产生绵软无力的感觉,而是呈现出硬度和弹性兼而有之的美感。其硬度是源自青铜器的金属质地和线条的干脆爽利,而其呈现弹性的原因之一是器形的弧度,此外,笔划的延伸感也是表现弹性的要素。

《晋侯苏编钟》铭文的另一个字形特点是部分结构和笔划取斜势,其向着不同的角度适量偏斜,这样呈现出一种欹侧的美感。铭文之美是要和青铜器之美相配合的,因质地和功用导致沉稳端庄是乐器类青铜器之美的总基调,相应的铭文美也几乎不能偏离这个基调。一部分笔划的斜势和欹侧不会影响其总体上沉稳端庄的基调。要是全部或大部分笔划向着同一角度倾斜,就会形成总体的倾斜之势。而《晋侯苏编钟》铭文的笔划倾斜却是向着不同角度展开,在不同角度展开的笔划互相制约,以偏纠偏,形成合力,这样就可以在总体上保持端稳。由笔划倾斜和欹侧组合形成的端稳美感,使其多了几分灵动的感觉,同时增强着线条的流畅感,由此生成优美的外在形式表现。

陈浩先生说:“艺术中的优美主要表现为流畅、精巧的形式与节制有度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和谐结合。”f《晋侯苏编钟》铭文恰恰完美表现出这样的状态。其线条流畅,字形凝练,工艺精巧,而作为乐器,周身洋溢着庄重典丽之气。可以认为,其是音乐内在情感的寄托形式之一。器物和铭文似乎带有跳动的音符,成为古代的制作者、演奏者和现代的欣赏者之间沟通艺术情感的桥梁。

(二)清雅内敛

透过《晋侯苏编钟》铭文的外在形象,可体会其清雅内敛的内涵。“‘清雅’,既是一种人格境界,又是一种艺术境界。”g从艺术形态生成的视角看,流畅的字势和偏细的线条是获得清雅之境的主要因素。流畅的字势使铭文总体的行气和顺,偏细的线条使笔划的排列没有拥堵之感,这样就使其走向清雅秀美之境。

字形上的优美流畅有时会引起欣赏者审美情绪上的波动。在艺术欣赏时,欣赏者的视角可能会随着线条游走,而情绪也会随着线条的跳动而跳动。优美流畅的总体字形表现可以使审美过程保持在一个舒适的状态之下,这样就使清雅之感更为突出。

《晋侯苏编钟》铭文因为线条偏细,导致笔划和笔划之间的空间增大,形成疏朗之势。但这疏朗之势没有使其笔划松散,而其依靠线条走向的安排,形成了局部空间里笔划聚合的效果。而疏朗之势也是表现清雅之感的要素之一。

《晋侯苏编钟》铭文还表现出极高的内敛之气。其线条是有硬度和弹性的,但这种硬度和弹性不外露,而是隐藏在笔划内部。这使其在总体上保持着力量感,而这力量是含蓄之力,使其清雅和内敛的感觉协调一致。

四、晋国青铜器中兵器铭文的美学表现——以《韩钟剑》为例

(一)结构端稳

《韩钟剑》铭文作为晋国青铜器中兵器铭文之一,和礼器、乐器铭文相比,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字形结构上的端庄稳重。

《韩钟剑》铭文的线条没有过多的粗细上的变化,总体风格和缓,这使其在节奏上基本保持稳定,这种节奏上的稳定导致其呈现静态美感,显得端庄。同时,其在字内空间的安排上很有秩序感,笔划分布均匀,且距离合理,呈现着小篆式的造型结构,这样的结构增强其稳重感。在《韩钟剑》铭文的端庄稳重里,还透着青铜剑本身带有的威风。而其中的美学要素需要靠直面其外在形象和“意会”其内涵合力体悟。

(二)干脆爽快

和字形回环盘绕,过多使用装饰技术的剑铭相比,《韩钟剑》铭文更为强调的是线条的干脆爽快。在这种风貌之下,其线条少有变化,但不能简单形容成单调。铭文美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夸饰和简约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韩钟剑》铭文不依靠装饰性的艺术手法,而是以扎实而有质感的线条展示其艺术表现力。

《韩钟剑》铭文干脆爽快的美感是透过简约的线条呈现的。而简约的线条代表的是一种艺术符号。在美学层面审视铭文艺术时,需要依靠艺术符号体会其内涵,同时要注意其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不同表现。“造型艺术运用艺术符号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塑造可直观的静态的艺术形象,因此又被称为空间艺术、静态艺术和视觉艺术。”h总体上讲,青铜器铭文同时具有二维和三维空间艺术形态的美感。以器物上的文字形態呈现时,其代表着三维空间的美,以拓片、照片的形态呈现时,其代表着二维空间的美。以《韩钟剑》铭文而言,其在剑身上呈现时,展示的是三维空间的美,和二维空间的美相比,这样的形式更立体。

五、晋国青铜器铭文的美学应用

(一)文化和艺术的展示功能

晋国青铜器铭文在美学上的成就不单在理论的构建上,其美的形态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应用。第一类应用是晋国青铜器铭文具有文化和艺术的展示功能。青铜器是博物馆展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在展出时,其承载的不单是器物美的展示,还包括文字美的展示。

晋国青铜器铭文在博物馆中呈现,起着重要的文化推广作用。单霁翔先生说:“博物馆凝聚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述说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展现着人类整体文明与智慧。”i晋国青铜器铭文对晋国而言,是其历史和文明的传承载体之一。欣赏者透过这些铭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知晋国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讲,铭文作为媒介,实现着古人和今人的对话。

(二)书法专业的教学功能

晋国青铜器铭文美学成就的第二类应用是其具有书法专业的教学功能。古文字书法在书法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外在表现和文化内涵可运用到书法专业的教学中。作为古文字书法之一的晋国青铜器铭文,其作用先是体现在书法理论的教学上。在书法史上,晋国青铜器铭文具有坐标的地位,对认识古文字书法的演变有重要作用。在书法审美上,晋国青铜器铭文体现出的文字形态上的风格,是书法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而言之,在书法史和书法审美的理论教学上,均应重点呈现晋国青铜器铭文这一内容。

晋国青铜器铭文在书法专业上的教学功能不单表现在理论层面,也同时表现在创作层面。其和青铜器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态,不论是从器形上看还是从铭文上看,均有着极其显著的工艺美感。但这类美感不只体现在工艺上,铭文美在经过艺术转换之后,可以在纸面上呈现出独具一格的审美样式。书法技法的教学可以使用晋国青铜器铭文作为临摹范本,在创作时表现其美学形式,这样即可使铭文从青铜器上走到纸面上,同时实现涵盖笔法技巧的艺术环节。晋国青铜器铭文一旦成为“写的书法”,其对美的形式要求就会和其在铭文形态时有一些区别,“写的书法”对笔法极为重视,线条表达需要相应的笔法呈现。

然而在书法专业的教学中,笔法层面之外的各种规矩也需要注意。陈振濂先生说:“书法的创作之法——从技巧表现到形式表现,从视觉形式到主题思想,即使是仅仅谈技巧,也还有除了用笔之法以外的其他‘法’。”j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晋国青铜器铭文的美的形式就体现着“笔法之外的法”。在创作时,一是要注意笔法的准确,二是要注意表现这些美感要素,以使创作的外在形式和其内涵保持同一基调。

a 卢甫圣:《中国书法史观》,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年版,第1页。

b 杨锁强等:《周原金文书法艺术》,西泠印社出版社2019年版,第65页。

c 嵇绍玉:《书法之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11页。

d 崔树强:《百代书迹:中国书法简史》,江西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

e 涂光社:《因动成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219页。

f 陈浩:《美学原理与艺术鉴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56页。

g 曹顺庆、李天道:《雅论与雅俗之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93页。

h 王一川:《美学原理》,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132页。

i 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 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0页。

j 陈振濂:《书法学学科研究》,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307页。

基金项目: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馆藏青铜器古晋国铭文美学价值研究”,课题编号2020YY313

作 者: 李思航,河北美术学院讲师,台湾明道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和艺术学。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铭文晋国青铜器
《文心雕龙》与《文选》铭文研究
师旷劝学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翳桑之报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新见所谓“鱼匕”铭文再考
读中山王铭文札记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