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似然估计思想溯源太极拳论经典文献作者之分析

2021-12-21 08:13扈罗全
武术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无极图说太极

扈罗全

1 苏州海关 , 江苏 苏州 215021;

2.苏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31

1 引言

太极拳在2020年12月,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极拳理论精密深奥,其中《太极拳论》最具知名度,该著作在1881年面世,其作者的真实身份一直存在争议。这一现状极易引起历史虚无主义。已经有大量文献研究表明,《太极拳论》来源于习武的儒家学者,在学拳后对拳术成果的提炼和总结。目前普遍接受的一种结论是,太极拳术源于道家,由兵勇总结出雏形,由儒生形成拳论并命名为“太极拳”。[1]认为《太极拳论》的作者可能是由武禹襄(本文简称武氏)托名而作的研究文献很多。[1~6]本研究结合作者十余年学拳、研拳、创编拳架的经验,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结构主义思想,[7,8]以及数学概率论和统计学的角度,对《拳论》作者进行溯源推论和分析。

2 现存资料

2.1 《太极拳论》起源于武禹襄之肯定说

康戈武研究认为,[2]“武氏具备了著作《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可能”。太极拳是来源于习武的儒家学者对拳术成果的提炼,《拳论》很可能是由武禹襄托名而作,先有拳后有论。王宗岳“可能”是武禹襄虚构的托名。康戈武最早在2007年5月提出上面这一猜想。[3]然而在太极拳界,此仅为猜想,目前并未有充分史料以验证。

2.2 《太极拳论》起源于武禹襄之否定说

历史上,署名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武禹襄赵堡之行结束后才出现。依据史料分析,目前对《太极拳论》的由来主要有多种观点。但因史料文献的真实性仍有缺失,已无法从考据上对其做一定论。[9,10]1854年,武禹襄长兄武澄清赴河南舞阳县任知县。在此期间,澄清在北舞渡镇某盐店得到一本《太极拳谱》,其中有《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及行拳歌诀四篇。这是目前国内太极拳形成史中被广泛传播的材料。1860年,武禹襄访豫,其兄赠书给他。因此后人多以署名为王宗岳而认为此文论非武禹襄所作。以上这些传说和分析,属于一种口述史的分析结果,并没有其他实证资料可以确证。

2.3 武禹襄其人

清道光三年《永年县志》记载,武姓先世乃山西太谷人,始祖文举明洪武乙丑年进士,南京刑部主事,“靖难之变”后,行至滇南,以补锅餬口,逝世后其子北归,定居永年[9-11]。武禹襄(1812-1880)作为一介儒生,家学深厚。武禹襄曾祖武镇,字静远,武生,授卫千总衔。禹襄祖父武大勇,字德刚,武生。两代人均是武生。武氏出生于这样的家庭,自幼学文习武。武氏出身诗书簪缨之家,首要之选本是科举考试。他好文甚于崇武。禹襄长兄武澄清、二哥武汝清,武澄清长子武用章,禹襄儿子武用怿之子武延绪,都是进士。

3 最大似然估计思想溯源拳论作者

似然函数是指随机变量取到指定的这一组样本值时其概率的大小[12]。当未知、待估计的参数取不同的值时,计算出来的概率值会发生变化。对这一组已经获得的采样值,在参量中进行多选一估计时,倾向于选择使似然函数取更大值的估计值,这是贝叶斯统计推断最朴素的应用。但是,此问题的难处在于,如何确定待研究问题的似然函数。定义溯源拳论经典文献作者的似然函数L为:

式中,X为随机变量,x为其输出值;θ为参数,其值域为θ={武禹襄,王宗岳}={wu,wang}。

3.1 文本学证据

3.1.1 《太极图说》和《太极拳论》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

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简称《图说》)首句:无极而太极。《太极拳论》(简称《拳论》)[13]全文的首句: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图说》中的首句,从词源意义上进行分析,可以有两种解释:(1)“无极而太极”,或“太极无极一也”;(2)“无极而生太极”,或“自无极而为太极”。[13,14]第一种解释是理学界的主流。目前太极拳界对于《拳论》首句研究结果,也有两种意见,且主流意见取上文中的第二种解释。对《拳论》中的首句重新断句: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显然这与《图说》的主流意见一致。无论哪一种断句,两者论述主题一脉相承,《图说》为本,《拳论》为用,存在明显相关性。综上可得:该不等式表示拳论作者为武禹襄的概率大。

3.1.2 两种论述逻辑链

《图说》说的是太极,《拳论》论的亦为太极。《图说》里面存在太极、阴阳、五行这个论述的逻辑链。《拳论》中未涉及五行、八卦的概念及其学说。其论述的逻辑链与《图说》不同。《拳论》并没有使用五行、八卦概念,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这是《拳论》的一个特点。[5]这一与其他武术作品明显相异的论述方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拳论》问世时,很可能已有“五行拳”、“八卦拳”之类的拳术。历史上,当时山西形意拳在清朝中期已经广为人知。《拳论》中处处有对比性词语,阴阳概念充斥全文,这说明作者对阴阳这一对二元对立概念有特殊偏好。《拳论》在抽象概念下执阴阳而弃五行,是作者深谙明清理学的一个明示。因王宗岳在科举史上无考。故知:

3.2 文字语义学证据

3.2.1 对“王宗岳”名字解构

如果王宗岳这一名字是武禹襄虚构的托名,武氏为何用此名字,而非其它?本文提出一个假设,武氏需要起一个匿名对其著作署名。本文从六个方面进行解构。(1)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谥号为武穆、忠武。民间称其为岳武穆、武穆王。不难看出,在“岳武穆王”中,岳、穆、王,是中国名字的百家姓中,与武姓联系最为紧密的姓氏。清朝时晋商闻名于北方,武氏显然对山西(即山右)非常熟悉。自古山西有两大姓:王姓,谢姓。显然采用王字,取王姓,是最佳选择。穆作为姓或者名字,过于明显,故舍去。(2)采用岳字。在读音上,岳与禹相近。且,在字体结构上,两字相似。(3)引用康戈武的研究,[1,2]“宗于岳王”,这与传统文人的家国情怀相一致。故选用宗字,作为名字的用字。(4)襄字,在字体上是上下结构,与宗一致。此外本文作者发现,在草书字体中,襄字与宗字可以书写的很相似。(5)草书“王岳宗”“无禹襄”(无,此字通“武”),使用草书字体书写,可非常相似。武禹襄擅长书法的,应是拿手好戏。(6)上联“王宗岳”,下联“武禹襄”。王对武(武王伐纣),宗对禹(祖宗禹帝),岳(阳)对襄(阳)。组成一副音韵和意义俱佳的三字联。

综合上述的逻辑关系,很清晰地表示如下:音(岳与禹)——形(襄与宗)——意(武与王)。这说明,王宗岳这个名字,非常可然是武禹襄精心杜撰的假名。故又知:

3.2.2 对“山右”解构

王宗岳为“山右”人士。前文已经分析,武氏先祖从山西迁居而来,李亦畲家族也从山西迁移至永年。同时,武氏与北京的会友镖局、万盛镖局等局首来往密切。在当时,晋商与镖局合作紧密,镖局中武术高手非常多,各类拳术交流紧密。且,山西与河北交界,故把王宗岳定为山西人,是一个最大似然的结果。

3.2.3 拳谱来自于舞阳解构

武氏曾描述,拳论是武澄清在舞阳县任知县期间,在舞阳县北的北舞渡镇一家盐店,得到一本《太极拳谱》。舞阳、北舞渡镇,处于武当山文化向北传播的主要路径上。取这个地理位置,也是一个安全又可信的托词,也是一个最大似然的结果。

3.3 其他基于统计分析的证据

3.3.1 基于二元对立论述法的统计研究

使用结构主义工具[8]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拳论》作者大量使用以二配对、以三配对的概念。本文作者经过统计,发现《拳论》中存在37对通过二分法建立的对比概念。显然,作者按照所描述对象(拳,或者武术),或称之为“象征物”,使用象征手法(即按照二元对立的方法,使用各种成对出现的二元组类型概念),对“象征物”进行论述。本研究使用结构语言学对文本进行分析。《拳论》共计字数362个字,《十三势行功心解》(已经确认为武氏作品)共计字数551个字。本文因篇幅所限直接介绍结论,不展开分析。前者统计到累积使用了37对二元对立的结构,后者累积使用了59对二元对立的结构,两者分别占比为10.2%,10.7%。发现两者非常接近。尽管存在主观统计误差,但据此判断两者的语言逻辑结构一致,两篇文论是由同一语言风格的作者所作。故也知:

3.3.2 武王同一的泛函研究

使用数学语言,研究两个人是否为同一人,可以使用衡量两人在个人风格上的相似性,使用泛函分析中的距离概念来衡量。[16]清末民国名士张謇在对刺绣艺术等工艺书籍进行评论时指出:习之无得者不能言,言之无序者不能记,记之或诬或陋或过于文,则不能信与行。[17]本文作者称之为张謇标准,结构如下。

定义一个泛函空间,其基矢张成的空间,使用形象化语言描述如下,分号隔开了不同的12个维度变量:{习之有得;言之有序;记之有理;山西人氏;精通《图说》;崇文甚于重武;未尝轻以授人;家族型高层次文人社交平台;1860年中国历史大背景;商业、镖局、武术三合一的社会环境;精通橫渠四句且淡泊名利并允许身后流传拳论;擅长书法}纵观太极拳历史,不难看出,能够在上述12维度中每个基矢,都有重要权值之人,武禹襄的概率最大。

4 结语

《太极拳论》在太极拳形成史上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长期以来国内对其原作者的传闻和猜测甚多。本研究使用概率论工具,综合结构主义、史料、文献、文本学、文字语义学等研究工具,使用半定量方式证明了。在概率分析和统计推断的学术框架下,从统计学角度来分析,武禹襄是最可能的作者,他完全有条件独立撰写《拳论》。《拳论》是其个人的创作结晶。王宗岳是武氏个人精心杜撰的假名。今后对太极拳演化发展、“正宗传承”的观念,可以对关键节点、关键人物进行重点研究。

猜你喜欢
无极图说太极
太极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无极归一
图说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