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循环理论视阈下中小学武术教学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1-12-21 08:13边景龙
武术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武术中华民族文化

边景龙 徐 磊

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民族复兴、国家振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中国梦实现的根基和灵魂所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无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为繁荣和振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1]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并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复兴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可见,加快实施和推进包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历史使命。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根系”之一,其作用不仅仅是国人修身养性、强健体魄、娱乐身心的强有力手段,而且武术的技术动作中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2]在武术的传承与发扬中,对内我们要时刻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彰显文化力量”,对外要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承担着形塑国家兼容并包”、彰显“国家文化和国家自信”与实现“国家崛起必先文化崛起”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使命担当。[3]但是现有研究表明:武术课程开放性、武术教师上课方式、教学方法、技术套路、教学模式等诸多因素导致学生不喜武术的观念逐步加深,在此状况下又因缺乏创新式的教学方案、课程设备不足,间接导致课程教学效率不佳,同时师资队伍的建设成为短板,培养体系尚不完善,扼制了武术的发展,阻碍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兴之路的战略目标。

1 超循环理论的基本思想

关于自组织系统和早期生命演化的“超循环理论”:它是由联邦德国生物、物理、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里德艾根于上世纪 0年代提出。[4]“循环”“反应循环”“催化循环”是超循环理论的三个主要板块,理解三个子理论的关联性、区别性的同时更有利于在客观上理解何为超循环理论。艾根的超循环理论就如同一天时间周而复始,从早上到中午、中午到下午、下午到晚上,最后回到早上。这是一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封闭式循环,毋庸置疑再这样的循环条件之下并没有与外界进行过多的相互作用,进而其相互耦合与创造性效果达到最低。但是艾根坚信自组织的强大作用,其次在推动:“分子在演化发展中的突破必定是由多种自复制单元并整合成协同所产生的,进而无心插柳柳成荫般的助力了这一自组织发展进程的组织形式赋予了其实现超循环的决定性条件”。

2 超循环于武术教学演化的先决条件

2.1 模型的构成和递进演变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5]

2.1.1 强大的信息交流

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信息交换流推动重复循环部分结构的新陈代谢。例如,教师授课时,师生之间对于武术学习活动项目要相互交流,已达到教与学两者良性效果的最大化。使得不断从体育活动中获取乐趣的中小学生在信息流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武术教与学高质量发展的突变。

2.1.2 超循环的自我复制、积累与遗传

在循环系统中对循环信息的自我复制、积累与遗传的要求是,武术的教学必须要建立自身复制武术知识与技能、认知结构和思维的能力,以自我强大的武术能力影响周边的同伴并反馈与授课教师,从而促进整个武术学习系统下超循环的形成。

2.1.3 进一步加强武术重构系统的关联性

以重构循环系统强大的功能关联来确保系统结构的逐步发展。即在教师有效采取传统武术教学方法的同时,适当采取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效果,只有在各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相互协同进化的原则下才会耦合成具有内在活力的超循环系统。[6]

3 中小学生武术教学现状

3.1 武术师资队伍的“短缺”

武术教师人数严重缺乏,调查显示,我国不同地区武术教师中专业的武术教师占比为29.2%,外聘的武术教师为10.1%,[9]数据显示,我国当前学校武术专任教师较为匮乏,师资配备中,省会城市学校好于地级城市学校,地级城市学校好于乡镇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亟待解决,[10]乡镇学校武术课程“谁来教”的问题将“扑面而来”无法回避。

3.2 教学模式的单一

较多学校由于教师自身武术技能水平的限制,把多姿多彩的武术教学内容讲解的乏造无味;另外,教师授课内容存在着随意性、不可预测性、低趣味性、技术动作美感不足等现象,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枯燥无味,呈现“师教无激情、学者无性情”的现象。

3.3 学生学习兴趣的“低迷”

武术动作套路多、动作难、衔接复杂等因素的出现,导致我国中小学生对武术项目的兴趣逐步下降,且女生的武术学习兴趣相对于男生而言同样较低。其次,东西南北地域差异、环境差异、文化差异、乃至城乡差异都导致了学生武术兴趣的不均衡现象。

3.4 中小学生身心塑型的亟待性

中小学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弱,逆反和仇恨等负面心理出现的概率相较于其他年龄段较多;[11]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骨骼、肌肉、关节都在快速发育。

4 超循环视角下武术教学路径的提升

4.1 开放性:突破重复理论下武术师资队伍的构建

武术教学的内在循环,需要加入外界的催化剂来促进系统的开放性发生,系统的完整性被打破,内在的新陈代谢就会增加,武术教学自身的开放性就会被不断创造。政策的催化作用:首先是要走出去,强调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线上线下多位一体的发展。其次,是引进来,挖掘多种武术资源融入武术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注重发挥老一辈武术专家的传、帮、扶代作用,为后备武术项目的发展培养和储备优秀的后备人才。校内校外武术一体化催化推进:教师间的武术教学比赛、同学间的同台竞技,武术套路的竞赛、校外武术竞赛的开展;强化媒体机构的宣传、营造武术发展氛围,强化武术教师的传承发扬意识。强化专业技能的提高、培养武术文化氛围和武术人才培养特色。

4.2 发展性:武术教学模式超循环模型下的发展

武术的教与学往往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学环境、方法、内容具有相对稳定的渐变发展性,并受学校、家庭、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协同影响,其中外部催化剂的涉入对武术教学的发展性的“推进”至关重要。笔者将从外循环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内循环教师与学生,协同构建中小学生武术学习兴趣超循环模型。

基于图1超循环系统笔者将从以下几点提出相对应的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社会、家庭构成外循环,学生与教师作为内循环,内外循环一体化构成武术教学超循环模式协同发展的路径。教学内容传承主体的稳定性,整合相关武术高校、协会的文化精髓,更新武术教学内容,把握传统武术教学的转型特点,构建长效教育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性的构建;教学方法与时俱进,采用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跨越人群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学校武术教育有效传承方面的深化改革。武术教学环境的发展需要树立平等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完善武术教学场所与教学用具、更新教学活动的开展;社会与家庭要同步形成良好的武术学习氛围,武术涵盖了中华传统美学、艺术学、以及文化性,言传身教是促进武术教师与学生体悟传统武术文化博大精深的发展途径之一。针对武术动作动作多、武术套路路线变化多、单个基础动作包含的因素等教学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与学”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武术动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师进修反馈,实时利用学生同伴关系的强带弱,好带差来减少武术教师的压力;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来帮助中小学生学习武术套路和要领、实时检查作业、日常考核方式来接受学生的反馈。从而利用实际情况—反馈—解决方法三者之间的超循环系统提高武术授课质量、学习武术动作学习的效率。

图1 中小学武术学习兴趣超循环模型

4.3 突变性:内外部环境协同下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突变分层结构

武术学习兴趣是每一个人根据自身体育的需要从而主动探索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心理学认为,兴趣的发展有三个阶段:有趣一乐趣一志趣。有趣是武术学习的初级兴趣,是体育活动刺激学生产生兴趣的的第一步、是个人内在的、家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者是外部环境刺激的需要;武术学习兴趣在三个阶段逐步演进的过程中,可以从外部获得催化剂,使得催化剂参与到循环系统中,从而促使系统产生新事物,学生在自组织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如同新陈代谢或化学反应物一样。笔者基于上述论点,建立了如下武术学习兴趣的超循环模型。

图2 中小学务实兴趣发展的研究

武术学习有趣的发展是在无趣的基础上由外部事物的刺激引起来的,持续时间较短即为情境兴趣,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乐趣是兴趣在外部环境催化下的突变,是在有趣循环的基础上“新陈代谢”而形成的中级武术学习兴趣,即为个人兴趣的延展;志趣是层次跃进中第三次突变的最高级层次—志趣,即为终身武术兴趣的前身。三个阶段的逐步递进是在他组织,外部环境或者是个人兴趣产所的前提下形成的武术学习兴趣的自组织。

4.4 稳定性:中小学生身心塑型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

武术独特的健心强体的作用不仅仅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强筋骨、明德礼;还可以培养中小学生顺随通达的身体知觉之美,以动入静的身体感通之美,自然适度的身体愉悦之美,以动入静的身体感通之美,自然适度的身体愉悦之美,关怀生命的身体康养之美,内向超越的身体意向之美,最终实现其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武术中华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华武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谁远谁近?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