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对支气管扩张病人排痰效果及临床症状改善的影响

2021-12-21 05:36
全科护理 2021年35期
关键词:呼气胸部用力

吕 钦

支气管扩张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1],该类病人伴有支气管壁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进展为肺源性心脏病[2]。气道痰液的清除能力下降是支气管扩张病人病情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3]。因此,有效清除支气管扩张病人的痰液、保持气道通畅是治疗的重要环节。振动排痰是支气管病人比较常用的排痰措施,但部分病人效果并不满意。主动呼吸循环技术是一组特性的呼吸训练,旨在去除支气管中多余的分泌物,在改善病人肺功能的同时,不加重低氧血症[4-6]。对存在支气管分泌物过量的病人都可以采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本研究选取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20年9月—2021年4月收治的80例支气管扩张的病人为研究对象,探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对病人排痰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20年9月—2021年4月收治的80例支气管扩张的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的相关诊断标准[7];②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③意识清楚,无认知和沟通障碍;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有肺部肿瘤、肺结核、气胸、哮喘等对振动排痰不耐受者;②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③凝血功能异常者;④干性支气管扩张伴咯血者。根据入院时间将病人分为对照组(2020年9月—2020年12月,n=40)和观察组(2021年1月—2021年4月,n=40)。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1~75(60.63±10.41)岁;病程2~15(9.15±4.26)年。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52~78(61.19±11.24)岁;病程3~15(9.31±4.24)年。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入院后均由主治医生根据病情制订治疗方案,如抗感染、解痉平喘等,所用药物、治疗手段基本均衡。在病情得到控制后对照组采用振动排痰机治疗:采用G5振动排痰机于餐前2 h或餐后2 h进行排痰,排痰前进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排痰时病人取侧卧位或坐位,治疗频率为20~35 cps(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叩击头及叩击接合器。操作人员面向病人,将排痰机叩击头放置于病人的胸与背部肺下界位置,从内向外、从上向下依次机械振动叩击,直至覆盖整个肺部。排痰过程中操作人员一手持叩击接合器,一手置振动位置感受振动力度。每次10 min,每天2次。振动排痰后进行体位引流,根据病人的情况鼓励下床活动。振动排痰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心率、血压、面色及呼吸的变化且确保仪器正常运转[8]。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内容如下。

干预前由责任护士讲解主动呼吸循环技术的目的、方法,主动呼吸循环技术的一个周期包括3个部分:呼吸控制、胸廓扩张运动和用力呼气技术。锻炼时病人取直立位(坐或站)更佳,仰卧、侧卧或者引流位均可。①呼吸控制:病人按照自身速度和深度进行潮式呼吸(平静呼吸),鼓励其放松肩部和胸部,经鼻吸气,张开嘴巴慢慢吐气,尽可能地使用下胸部,采用膈肌呼吸模式来完成呼吸。对张嘴费力的病人,可使用缩唇的方式呼气(吸气∶呼气=1∶3)。对于合并有焦虑情绪、呼吸困难、气道痉挛的病人可适当延长平静呼吸的时间。②胸廓扩张运动:侧重于吸气的深呼吸运动,指导病人双手放于胸廓上,缓慢用鼻深吸气,双手感受到肋骨向外扩张,然后放松呼气,在呼气末屏气3 s,最终完成被动呼吸动作。③用力呼气技术:有1次或2次用力呼气(呵气)huff组成,指导病人先用鼻短吸气,然后保持口腔开放,用力呼气,感觉分泌物达到大气道后用鼻进行深长吸气,然后用嘴短而快地发出“哈”的声音(英文可以用huff),可清除深部分泌物。随后进行呼吸控制一段时间再重新开始。④注意事项:以上3个动作可以自由组合:胸部扩张运动→呼吸控制→用力呼气技术胸部扩张运动→呼吸控制→胸部扩张运动→呼吸控制→用力呼气技术→呼吸控制→用力呼气技术→呼吸控制;见图1。病人在完成主动呼吸循环技术时由责任护士在旁指导,对错误动作进行纠正,讲解注意事项,直至病人完成掌握为止。告知病人的家属监督病人进行主动呼吸循环技术的锻炼,每次10 min,每天3次,提高锻炼的依从性。共锻炼1周。

图1 主动呼吸循环技术的过程

1.3 观察指标

1.3.1 排痰量 记录病人干预前及干预后1周的排痰量。排痰量的收集方法:每次吸痰后由专人将痰液收集于一次性杯中。痰量=总量-冲管盐水量。

1.3.2 痰液黏稠程度[9]由专人评价病人干预前后的痰液黏稠程度,痰液黏稠程度根据痰液性状、颜色、能否咳出、补加湿化液时间及量、吸痰后玻璃内壁痰液滞留情况进行评定,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分度越高痰液黏稠度越高。

1.3.3 胸部影像学CT评分[10]于干预前及干预后1周结合病人的CT扫描情况进行评分,均使用相同的64排螺旋CT机,有呼吸科和CT室影像学医师进行评定。评分=扩张支气管壁厚度分+病变肺叶分+扩张支气管及周围病变占肺叶面积分。

1.3.4 呼吸困难评分[11]于干预前及干预后1周采用美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制定的呼吸困难量表,根据严重程度不同计0分、1分、2分、3分、4分。评分越高表示呼吸困难越严重。

1.3.5 6 min步行距离[12]于干预前及干预后1周测量病人的6 min步行距离。选择一条长度为30 m的无障碍走廊,设置起点和终点。告知病人于终点处折返,记录病人6 min内的往返距离。测试过程中加强监测,若病人出现气促、出冷汗、胸痛等症状,立即停止测试。

2 结果

表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排痰量比较 单位:mL

表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痰液黏稠度比较 单位:例(%)

表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临床症状改善及运动耐力比较

3 讨论

3.1 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在支气管扩张排痰中应用的必要性 支气管黏液纤毛廓清功能异常以及黏液腺增生分泌增多是支气管扩张病人的病理改变基础,随着病情的进展病人可出现不可逆的支气管管腔扩张、变形。近年来,支气管扩张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多见于免疫力下降的中老年人,对病人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痰液引流是支气管扩张病人临床治疗的关键,现阶段临床上以超声雾化排痰为主,其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但该治疗手段仅能够对痰液形成稀释作用,并不能促进痰液的排出。振动排痰是一种胸部物理排痰方法,利用垂直于身体表面的垂直力和平行于身体表面的平行力,驱使痰液向呼吸道移动,促进已液化的痰液排出体外[13]。其与人工叩背相比,可保持恒定的力度及频率,力量均匀操作简单,对体位无特殊要求[14]。振动排痰对促进支气管扩张病人痰液排出,改善血气分析指标方面的作用已经备受认可[15]。呼吸功能锻炼被认为是常用的排痰技巧之一,时静等[16-17]研究发现,在振动排痰的基础上采用呼吸训练能够提高排痰效果。主动呼吸循环技术是一种标准的呼吸技术,属于肺康复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肺功能,增加运动耐力效果良好[18-19]。

3.2 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对支气管扩张病人排痰量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支气管扩张的病人在振动排痰的基础上采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能够显著增加排痰量,改善痰液黏稠度效果优于单纯采用振动排痰(P<0.05)。研究表明,胸部摇动和胸廓扩张运动+振动排痰、胸部叩击等理疗手段能够进一步促进痰液的排出[20]。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已经得到推广和应用,经研究证实能够松动和清除过多的气管分泌物[21]。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包括呼吸控制、胸部扩张运动以及用力呼气3个部分,其中呼吸控制可减少呼吸作用,增加肺通气量,是排痰技术中的“休息”部分。胸部扩张运动可振动分泌物,能使痰液堵塞的肺部组织通气改善,促进痰液排出。用力呼吸可以有效增加呼吸流速,促进痰液排出。

3.3 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对支气管扩张病人运动耐力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对支气管扩张的病人在振动排痰的基础上采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能够进一步改善呼吸困难评分和胸部CT影像学评分,延长6 min步行距离,效果优于单纯采用振动排痰(P<0.05)。6 min步行距离是体现支气管扩张病人运动耐力的重要指标,在采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的过程中,病人的胸廓得到充分扩张,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人的肺活量,改善肺功能和呼吸困难的症状,提高运动耐力,进而延长了6 min步行距离。支气管扩张病人的支气管炎症导致大量支气管纤毛受损,功能丧失,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能够通过呼吸控制增强呼吸肌群的耐力,有利于促进纤毛摆动,促进痰液的排出,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肺部炎症因子的吸收,进而改善了肺部CT影像学评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支气管扩张病人的运动耐力下降,主动呼吸循环技术的依从性差。本研究由责任护士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一对一的教育、讲解,让其意识到主动呼吸循环技术的作用,同时让病人家属参与到训练中,这对提高锻炼的依从性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能够提高支气管扩张病人的排痰效果,改善病人呼吸困难症状,促进运动耐力恢复。

猜你喜欢
呼气胸部用力
体检要不要拍胸部X 线片
如果你很生气
放疗中CT管电流值对放疗胸部患者勾画靶区的影响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避开这些毁胸坏习
梦想微尘用力发声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暴力行为
用力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