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黄河是我们自然的、天生的、必须承担的责任

2021-12-21 02:30田青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9期
关键词:冼星海大合唱延安

那么讲到黄河的精神、黄河的文化,我倒想先从“黄河”这个名字说起。黄河原来就叫“河”,中国人说“河”,在古代就是指黄河。一个具体的一条河的名字,最后变成所有河流的名字,这点很奇怪。在乐器中也只有古琴是这样的,古琴原来就叫“琴”,琴和筝、瑟、埙、笛、箫等等一样,原来是一件乐器的称呼,就像“河”原来只指黄河一样。但是后来,“河”变成中国所有河流的统称,“琴”也变成了所有乐器的统称,这只说明无论是古琴还是黄河,它在中国文化里的重要地位。

10月1号、2号,央视播出了一个节目叫“中国文艺-致敬经典”,我作为嘉宾在这个节目里面介绍了《黄河大合唱》,也讲了我的观点。我在节目的最后说到:《黄河大合唱》在今天已经成为所有中国人都熟悉的歌曲,已经融入了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假如说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的话,那么《黄河大合唱》就是这种精神的艺术的升华和典范;假如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的话,那么《黄河大合唱》就是我们亿万中华民族的子女唱给母亲的发自内心的歌。我们讲“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克服了一切激流险滩奔向大海,我们中华民族也一定会克服重重困难,奔向我们心目中的大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值此国庆佳节,我们讲《黄河大合唱》,与为山兄把100多件描绘黄河的作品集中展示,也是心同此心。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歌颂黄河是我们自然的、天生的、也是必须承担的责任。《黄河大合唱》这个作品,应该说是我们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个高峰。刚才吉狄马加也讲到《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是光未然,他当时是一个热血青年,当然冼星海也是热血青年,不是热血青年写不出这样令人热血沸腾的作品。光未然写的是一首长诗,原来叫做《黄河吟》,他到了延安之后,在一次集会上亲自朗诵了这首诗,当时冼星海在场。据有人回忆,包括光未然自己也曾讲过,冼星海一把把他的稿子抓到手里说:我一定能把它写好。

冼星海是我们革命队伍里的唯一一个专业的作曲家,他到了延安就做了鲁艺音乐系的主任。他出身贫寒,被寡母带大,到法国学习时真正进入了法国的国立音乐院,同时他的老师非常有名,是与德彪西齐名的法国的三大印象派作曲家——杜卡,所以说他是出身贫寒,但是师出名门。当这样的一位作曲家到了延安,看到八路军战士浴血奋战,感受到延安革命,同时又是自由的、民主的气氛,写下了《太行山上》等很多首歌。“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冼星海所写的这些歌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都是独立的一首一首的歌。虽然冼星海的每一首歌写下来都立刻从解放区传到敌占区,最后唱响大江南北,但《黄河大合唱》不同,我们称它为伟大的作品。即使从形式上讲,它也是一部大作品,大合唱这个题材是我们中国原来没有的,中国人没有合唱,我们各唱各的调。当康塔塔这个西方来的题材到了冼星海的手里,他把他革命的激情,和他所学到的西方的作曲知识,以及中国人发自内心的音调结合在一起。在拿到诗稿后,他钻进窑洞六天六夜没有出门。延安的窑洞“墙上点灯半炕上明”,一盏小油灯,一个小炕桌,等他走出窯洞门的时候,那个小炕桌上放着一叠厚厚的草稿,小油灯照着5个大字——《黄河大合唱》。原来光未然的诗叫《黄河吟》,这不是吟,不是浅吟低唱,而是整个民族的合唱。这个作品在延安演出的时候可以说是规模空前,有100多个人参加,冼星海亲自指挥。当时的乐队很可怜,只有十几个人,几把小提琴、一把二胡、一支笛子,没有低音乐器,据说是用洋铁桶插了一个把装上弦做成一个贝斯。那么简陋的乐队和我们现在听到的用管弦乐队伴奏的《黄河大合唱》没有办法比,但是我相信我们今天的合唱队员所唱的黄河大合唱恐怕也比不了当年一百多个鲁艺的学生和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们的歌唱。当时毛主席、周恩来都听了,据说毛主席站起来连说了三个“好”字。

这首大合唱后来传到敌占区,也传到国统区。但后来几十年对岸一直把这个作品当作禁歌,直到二十年前才在台湾真正的公演。现在看来,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包括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包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张鲁的《白毛女》、张寒晖的《松花江上》,从《九一八》一直到各种游击队歌等等。那个时代的条件如此艰苦,但是出现了这么多伟大的、至今仍在传唱的作品,的确是一个时代所造就的,也的确说明音乐是人民的心声,是时代的见证,也是一个时代最生动的总结和象征。

这首作品的伟大在于用不同主题构成的这样一个大的作品来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而且这个作品仔细分析起来也很有意思。我在二十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内容主要是说黄河在《黄河大合唱》里究竟是个什么角色?我们每个人都不止一次听过《黄河大合唱》,但是当你被它的旋律所激动,被拉进音乐的意境当中去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黄河大合唱》里黄河的角色是矛盾的,并不是我们简单地认为黄河是母亲河,所以黄河就是母亲,不是!第一首《黄河船夫曲》,“划呦,冲上前”是把黄河当成敌人的,“再和那黄河怒涛决一死战”,是我要和黄河决战。黄河刚出来时是民众的敌人,不是母亲;在《黄水谣》、《黄河怨》中,它又变成一个哭诉的对象,倾听中华民族叙述悲惨的历史;在《保卫黄河》里,黄河又变成祖国的形象,保卫黄河就是保卫祖国;到最后《怒吼吧,黄河》,黄河又代表着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发出的警号。黄河从我们抗拒的对象变为我们保卫的对象,这中间的过渡如此的自然,不让人们有任何一点的奇怪。这说明了什么?光未然对角色的矛盾和复杂性的把握,实际上也为我们今天深刻地认识黄河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思路。用音乐来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黄河的故事,恐怕谁也讲不过《黄河大合唱》,但是我们能不能从其他的视角,或者用多种形式,全面地、立体地表现黄河,讲好中国故事呢?我想这也是时代给我们的重任。

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黄河故事,不容易、不简单,但就像今天我们在这个画展里看到的作品一样,每一幅都在描写黄河,其中不乏杰作,但是角度不同。有的描写黄河之水的汹涌澎湃,有的表现黄河岸边寻常百姓的生活,有的甚至表现的就是象征着母亲的中国妇女和她腿上的婴儿。

我们今天继承老一辈的文艺工作者歌颂中华精神的这样一个传统,不但要传承、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黄河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奔流到海,而且也要学习他们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和天才的创造。

《黄河大合唱》是永恒的,是超越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更是永恒的!

谢谢大家!(来源:田青思想馆)

猜你喜欢
冼星海大合唱延安
帮助与报答
延安的故事
帮助与报答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春天的大合唱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大合唱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冼星海的傲骨
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