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墨,书写人与城市的灵魂

2021-12-22 01:02张丽明
特区文学·诗 2021年6期
关键词:窝棚污点浮萍

诗人唐成茂对水有着特殊的情结,水是他诗歌中一再出现的意象和主题。他在水的荣枯中思考生命和永恒,“人和草都在水的立面上枯萎  只有水的枯荣/让草无形或者无声/让人不是人或者更像人”(《从时间的边缘探索水的枯荣》);他在流水的异动中冥想历史与苍穹,“河水如刀 切出河岸的意念和意志”(《河水如刀》);他在黄河岸边吟咏岁月和命运,“没有谁逃得过 命中的那滴水”(《黄河岸边》);他在一场雨中寄托对底层弱者的无限同情,“在流浪的雨水和落英之下 整理破旧的未来”(《二十岁的男孩横过大街》)……

而在他所有与水有关的诗歌中,《在水之湄》算得上独具一格。全诗直接出现了二十五个“水”字,与水有关的意象更是不胜枚举。这并非是一首写“水”的诗,“水”不过是个引子,诗人是要通过“水”来写一座城市和这座城市中生活着的人。诗题“在水之湄”出自《诗经·秦风》中《蒹葭》一诗的第二节:“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原诗所表达的是对意中人的深深企慕和求之不得的无尽惆怅。《说文解字》释“湄”曰:“水草交为湄。”湄,就是水与草交接的地方,即岸边。唐成茂借“在水之湄”四字为题,巧妙地赋予了这首诗一种古典之美,而诗中凝练的语言,典雅的意象,也与他一贯的诗歌美学追求相符,无怪乎有学者指出唐成茂的诗歌具有新古典主义的审美气质。然而,当我们深入此诗的文本时,就会发现唐成茂的诗学版图远非新古典主义所能涵括。

诗的开头语气舒缓柔和,“在南方 在水之湄 临水而居/你一生一世跟随了浮萍。”行文字数从三个字到四个字再到十一个字,富有音乐的律动。“浮萍”的意象,其来有自,如曹植《秋胡行》中“泛泛绿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随风靡倾”,杜甫《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中“诸生旧短褐,旅泛一浮萍”,文天祥《过零丁洋》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等等。作为意象,“浮萍”大多用來表现漂泊无依之感。“你的一生一世跟随了浮萍”中“浮萍”明显承袭了其既有的漂泊之意,但唐成茂却将一个旧的意象翻出了新意。从字面上理解,是人跟随了浮萍,而不是人像浮萍,将这一句放在整首诗中,似乎诗人是要将这水边的一座城市(甚至整个南方)比作浮萍,而人不过是跟随了浮萍而已。人又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我们却不妨顺着往下理解:人也许不过就是浮萍之上的一只蜉蝣罢了。其渺小无助与漂泊无依可见矣!值得注意的是,“你一生一世跟随了浮萍”中人称代词“你”用得也颇值得推敲。“你”是谁?是所有在这座城市中生活的人。那么,说出“你一生一世跟随了浮萍”的人又是谁?其实,在这里诗人更像是在模拟一个高高在上的声音,一个命运之神俯身对每一个渺小的个体生命发出的声音。“在南方  在水之湄  临水而居”,一个人一旦置身于此,其命运就被注定了。将“你一生一世跟随了浮萍”中“你”换成“我”或者“我们”,其中不容置疑的宿命感都会大打折扣。

果不其然,透过舒缓柔和的笔调,诗人所要触及的正是人的命运这一重大主题。“总有被命运打湿的人  怎么也晒不干身世。”这一句紧承接“跟随了浮萍”而来,堪称警句。如此自然,却又饱含了人生的体悟。诗人不动声色地将个体生命的经验上升到群体生命的体悟乃至人类共有的境遇之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唐成茂的笔力,如大匠运斤,不着痕迹,浑然天成。诗的第二节开始慢慢切入城市的主题。“在南方 在水之湄”再一次出现在一节的开头,回环往复的感觉加深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从“水洗干净了谁的污点”从这一句开始,随着“污点”的出现,一开始营造的舒缓优美且略带忧伤的意境被打破了,诗歌进入了一种复调的书写状态,就好像一个钢琴师,左手和右手在琴键上弹出不同的调子,在同一空间中再合成更为复杂的复调音乐。演奏复调音乐尤其考验钢琴师的演奏技艺,我们且看唐成茂是如何做的。“城市水一样嫩白  历史的脸面水红水红”,我们已不难读出文字中反讽的意味。城市像敷过面膜上过妆的脸,水一样嫩白。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历史”却红了脸。深圳,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年轻且充满活力,但回顾她的历史,却也并不总是“嫩白”的。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摸着石头过河,免不了也会沾上些许污泥,“嫩白”的背后也曾有过污点,就如同“总有被命运打湿的人”一样,这座城市也有她“晒不干”的身世。好比一个女孩子,当提及自己不太“嫩白”的身世时,不免也会红了脸羞愧难当。“好像人人都没有棱角  谁做事情又都风生水起。”其实,谁能没有些棱角呢?不过是被生活磨平了而已。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智慧,学会了“水”的身段,以柔克刚,自然“做事情又都风生水起”。然而,谁又能说这不是对现实的妥协乃至退让呢?我们还需注意,这一节里作者将人称代词换成了“谁”,“水洗干净了谁的污点”,诗中并没有用问号,但一个“谁”字,其实已经隐含了作者对人性的拷问和城市历史的思考,这其中当然也有自我的审视。

一首诗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宏观的构建,更取决于微观的质感。如果说《在水之湄》一诗前两节侧重的是宏观视角,第三节和第四节则重在微观的呈现。第三节写住在窝棚里的打工仔的生活,第四节诗人更是大胆地将诗笔触及到这座城市里敏感地带当年有的女性的真实生活。“窝棚里的日子湿漉漉稀拉拉”,这是当年深圳窝棚生活的真实写照。曾经在街道旁和住宅空地上搭起的简易窝棚,在深圳随处可见。那些背井离乡而来的打工者,无法支付公寓高昂的租金,而连成片的窝棚,因为便宜,就成了他们栖身的首选,尽管窝棚里的生活潮湿、阴暗、又脏又乱、拥挤不堪。“阳光明媚的上午想不到城市说话做事的水深”,多少怀揣着梦想的打工者来到深圳,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阳光,他们的心里充满希望,然而现实往往总是在人猝不及防的时候狠狠打脸,他们免不了要在潜流中几经沉浮,要在暗礁处屡屡搁浅。慢慢地,他们懂得这座城市“说话做事的水深”;慢慢地,他们也成为了“水”中之“水”。此时,远方的故乡就成了漂泊之心莫大的慰藉。“口杯里的月光照耀着打工仔的幸福或悲伤”,竟日忙碌的打工仔甚至连举头望月的闲暇也没有,只是在他们低头喝水的瞬间,落在口杯里的月光映照着他们憔悴的脸,他们忍不住想起远方的家乡与亲人,这生命中幸福与悲伤恒久的根源。“一条一条鱼一样的文字南腔北调虚构着迁徙人生”,一双双粗糙的手,在异乡填写一张张履历,歪斜的字迹,真真假假地介绍着自己的来历和出身,唯有口中的乡音始终难改。然而,也正是这些操着南腔北调的方言的打工者用双手一点点改变着这个城市的容貌,“眉宇之上一撇一捺的方言扯动城市滴着水珠的脉络”,正是他们默默地铸造着这座城市的品格和灵魂。他们中走出了不少时代的精英与楷模,其中就有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当年他刚到深圳白手起家创办华为,同样在窝棚里度过了最初的一段岁月。在网上看到一则2004年的新闻报道:“深圳今年永远告别窝棚”“全市1200万平方米的乱搭建窝棚将在今年底前全部拆除、一处不留。”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当窝棚已经成为影响市容的“污点”,被“洗去”也就理所当然。然而,历史地看,这些并不光鲜的窝棚,曾经为几代打工者的现实与梦想撑起过遮风挡雨的庇护。当年青年诗人唐成茂带着自己的诗稿和梦想来到深圳,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诗歌追求和人生理想。他用诗歌如此深情且真实地记录了窝棚里打工者的挣扎与拼搏,文字中饱含着同情与共鸣,读来真切感人。

从窝棚里出来,诗人把目光转向了荔枝公园、地王大厦、大小梅沙、巴登街这些深圳著名的地方,它们有一个共性,就是与女人有关。然而,你若单纯地以为诗中的美女就一定是如花似玉温柔端庄,那就错了。唐成茂在这一节里将复调的手法用到了极致。美与丑,雅与俗,圣洁与卑贱,被诗性地绾结为同一个乐章,我们从中可以读出挣扎与妥协,不甘和无奈,沉沦与救赎……“荔枝公园的女性在海风中松了纽扣将世界完全打开/谁在城市的夜晚把她们水灵灵的人生翻阅”“巴登街发廊门前涂脂抹粉的转灯/转动着水一样的骨肉和似水流年”,荔枝公园和巴登街,多少水一样的女人曾在这里迷失,当身体变成一种花钱消费的商品,欲望与金钱不过是沉沦的诱因,梦想与幻灭不过是银币的两面。“娇艳”的背后也许是心酸和血泪,“深情”的对白与拥吻大多是逢场作戏的表演。只有“水”真实存在,“水一样的骨肉和似水流年”“大小梅沙水做的女人站在水上挽救水”,她们哪里是在挽救水,分明是在挽救自己湿哒哒的身体和飘忽不定的灵魂。而时过境迁,巴登街也好,荔枝公园也好,早已旧貌换新颜了,有些过往,被当做历史的“污点”被永远冲涮殆尽。而诗人凭借一颗诗心将转型时期深圳的历史用诗性的语言记录了下来,正如波德莱尔在夜色中为巴黎勾勒出灵魂的轮廓,唐成茂用“水”描摹着深圳的过往与灵魂。作为一个诗人,他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摘和批判,而是用饱含同情和怜悯的诗句直抵人性最深处、最柔软的所在。

“历史要记录你时你一定不在现场/ 改写历史的人/ 所有的价值都被海水淋湿浇透。” 这又是一句充满哲理的警句。正如李商隐《锦瑟》中所言:“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时代滚滚向前,大多数人在当下都是迷惘的当局者。当我们蓦然回首想要对历史作一番思考和总结时,才发现那些曾经低头向前并推动时代车轮的人们,大多已像斑驳老照片里的人影那样模糊难辨。在这个水边的城市里,你的价值被“水”打湿,你的身心被“水”浸泡,你也是一滴“水”,是“水”中的一个浪,曾在海风中开出一朵花。

“水”始终是贯穿全诗的一个脉络,因为有了“水”整首诗便显得充满灵动与活力。就像人体的血液一样,通过纷繁复杂的血管流经人体的每个角落,所到之处,筋骨皮肉就有了温度和力量。诗歌的最后一节依然以“水”为媒,将城市与人的主题升华至哲理的高度。“在南方”三字再一次出现,与开头两节遥相呼应。只是“在水之湄”换作了“在水一样灵动的深圳”,虽然整首诗都在写深圳和深圳人,但诗人一直没有道破。诗歌有时候就像谜语,谜底往往总是最后才揭晓。在深圳城这座城市里,“每一个人都是匆匆过客/每一个人都有水的媚俗水的尊严/在别人的城市逆水行舟/ 一片汪洋都不见/ 都抓不住一根救命的稻草/都是给别人送稻草的人”这里的人称不再是“你”,而是“每一个人”,颇有些总结陈词的味道。也只有在深圳生活和打拼过的人,才能一口气说出如此这般真切而复杂的感受。“我的履历和过去都有水分”,当读到这一句的时候,我们忍不住要被诗人的勇气和真诚深深感动。以水为镜,我们得以反观自己的人生和灵魂。深圳成就了诗人唐成茂的身份与尊严,作为亲历过改革开放以来深圳飞速发展的诗人,作为一个积极投身到深圳宣传文化艺术建设的工作者,他的人生和精神早已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一座城市用三四十年的时间从一个小渔村向一个世界级大都市飞速转变,日新月异的背后难免会有“水分”和“污点”的存在。而作为“浮出水面”的诗人,能够反观自我,坦言“所有的错误所有的怀想都被水洗白”,这需要莫大的勇气,更体现出超然豁达的人生境界。其实,此中的“我”,也可以理解成每一个在深圳生活的人,甚至我们每一个人。反观自身,我们每个人的过去和历史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分”。只有当一个人敢于面对自己过往的一切时,才能与自己的内心达成和解。正如著名诗人米沃什在《礼物》一诗中所承认的:“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米沃什在诗的最后充满希望地吟唱道:“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同样地,唐成茂的《在水之湄》在詩的最后也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因为有期待/我们的日子才如此尊荣并哗哗流淌。”对未来充满期待,所以当下的生活也像流水一般“哗哗流淌”,在流淌中歌唱,在流淌中获得生命的尊容。这正是深圳这座水边之城的气象,也是千千万万在这座城市里奋斗打拼的人的气象。

张丽明,河北人,文学硕士。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国文艺家》《中文学刊》《艺术评论》《诗选刊》《星星》《芒种》《鸭绿江》《太湖》《火花》《延河》《诗林》《诗国》《绿风》《解放日报》《甘肃日报》《江南时报》《世界日报》等文学报刊。荣获2021年“河北省文艺评论奖”,并多次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单位举办的全国大赛中获奖,入选多种选本。

猜你喜欢
窝棚污点浮萍
池上
相识①
黑蚂蚁
污点
浣溪沙·浮萍
狼和大象
“避税窝棚”(大家拍世界)
离开你,我是一片浮萍
一节生物课的课堂生成
离开你,我是一片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