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晋诗社活动与创作研究

2021-12-22 09:13黄佳雯封树芬
今古文创 2021年47期

黄佳雯 封树芬

【摘要】 汲古阁主人毛晋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首屈一指的藏书家和刻书家,与之交往的人物众多,其诗歌创作活动频繁,但目前关于毛晋诗歌及与文人结社的研究成果较少,故考查毛晋与时人的诗歌结社活动,了解江南地区诗歌发展盛况,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清之际诗学发展。

【关键词】 毛晋;诗社活动;诗社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7-0026-04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汲古阁毛晋诗歌创作及结社研究”(项目编号:202010304001Z)阶段成果;2019年江苏省社科基金文脉专项“毛晋传”(项目编号:19WMB003)阶段成果。

汲古阁毛晋是明清之际江苏常熟藏书与刻书巨擘,影响巨大。历来学者对其藏书刻书研究颇多,而对其诗文研究却较少。陈瑚在《确庵遗稿》卷十六《为毛潜在隐居乞言小传》中曾提到毛晋与友人组成诗社佳日社、尚齿社,对此二社的活动及毛晋参与的其他诗社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兹以结社时间先后为序分别叙述,结社时间不详者姑且存疑。

一、德香社

(一)诗社概况

德香社亦称德香会,是毛晋与释道源等于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五月在智林寺组织的诗社,毛晋赋诗二十章,自撰《启事》[1]。“德香”为佛教用语,毛晋受其老师钱谦益影响,与佛教关系密切,研读佛典、听高僧宣讲佛经、出版校刻佛典、与高僧交游、自建庵堂、游览留宿佛寺、到佛寺庵堂参加法会等活动都体现了毛晋的佛教情结,德香社也是他与高僧交游的产物之一[2]。钱谦益早年在家庭环境的熏陶和父亲的影响下,对佛教就有深厚的感情,并与众多高僧来往。与钱谦益交游频繁的几位高僧如释读彻、释汰如、释自扃等,也与毛晋有着良好的交游情况[3]。毛晋对佛教兴趣浓厚,汲古阁中藏有不少佛典,毛晋也爱好研读并多次出版和校刻佛教典籍,为明末清初佛教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目前德香社已知成员只有毛晋、释道源。在毛晋交游的众多高僧中,释道源与之交往甚频繁,留下的文字资料较多。

释道源,字石林,号寄巢,俗姓许氏。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年),卒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年七十二。始祝发于智林寺,后云游四方,复住苏州北禅寺,晚住高林庵①。鼎革后释道源为明遗民。著有《寄巢诗集》,《明诗综》卷九二录其诗。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秋,毛晋为完成《河汾诸老诗集》之刻,谒石林询问别本②。释道源于崇祯年间与毛晋一同校勘《嘉兴藏》③,还曾与孙房、郁慈明、殷时衡校《径山藏》多种[4]。释道源曾作为云南木增的使者,专程到苏州委托毛晋汲古阁刊刻《华严忏仪》 [5]。此外还多次与毛晋交游并互相唱和,《野外诗卷》中毛晋所赋予释道源有关的诗有:《四月八日从石林禅师佛庐至隐湖放生》《元旦和石林韵三首》《除夕和石林韵》。除毛晋与释道源外,德香社其他成员情况均不详。

(二)诗社创作

毛晋在德香会首集创作的诗《德香社诗同石林作》(附启)有十三首收于《野外诗卷》中,该组诗其六、其七、其九、其十、其十一、其十二、其十三及附启亦见《隐湖倡和诗》卷中,题作“和德香会酬石林上人” ④。组诗收于《野外诗卷》中的为《开元寺石钵》《礼空生佛像》《山雪》《青松篇》《門前路》《浣衲》《秋泉》《放生》《石上苔》《赋得窗中列远岫》《孤屿》《引泉诗》《小集法水山居》,结合组诗题目看,此组诗内容多为佛寺、禅院中所见之景,文字间多有禅意。在《汲古阁笺校》补遗部分有三首题为《和德香会诗酬石林上人》的和诗出自《隐湖倡和诗》中,这三首诗为《野外诗卷》中所没有收录,分别是《偃松篇》《青草谣》《海鸥咏》⑤,语言清新自然,这与《野外诗卷》中收录的十三首诗应同为德香社集会所作。

二、尚齿社

(一)诗社概况

三浦理一郎在《〈隐湖倡和诗〉的史料价值》中提到《隐湖唱和诗》中《丙戌元宵尚齿会集和陶诗》序曰:

丙戌元宵,集锚素一十有三人,礼三教师像,结尚齿会。南沙顾涵宇慈明时年八十,吴兴施万籁于民时年七十五,河南陆孟凫铣时年六十六,临海戈庄乐汕时年六十五,弘农杨子常彝时年六十四,武陵顾麟士梦麟时年六十二,智林释石林道源时年六十一,武陵顾用晦德基时年六十,高阳何白石适时年五十八,九峰释梦元大惺时年五十五,扶风马人伯弘道时年五十三,西河毛子晋晋时年四十九,天水严仲木陵秋时年四十三,计年合得七百九十一岁。茗香作供,间以斗酒,玄对晨夕,各元杂言。偶读五柳先生怀古田舍诗,怅然有感,遂书素幅传示,同人或叠韵、或用韵、或一章、或二章,各率其真云尔。[6]

由上文可知,“尚齿会”即“尚齿社”,首次集会时间为顺治三年丙戌(1646年)元宵,参与成员共十三人:顾慈明、施于民、陆铣、戈汕、杨彝、顾梦麟、释道源、顾德基、何适、释大惺、马弘道、毛晋、严陵秋。从成员年龄上看,多为年过半百的老人,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心境比较舒适惬意,因此可以认为尚齿社是具有“怡老性质”的文人社团[7];从身份上看,诗社成员大多是明遗民,所以尚齿社也属于“江南遗民性质的社团”[8]。三浦理一郎在《毛晋交游研究》一书中还提到,毛晋的交游范围虽然广泛,但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是受到其老师钱谦益的一定影响,交游者多为东林党人、复社人士与明遗民,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9]。

根据毛晋在尚齿社的首集作品《孟春集隐湖草庐用陶靖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韵二首》与顾梦麟《织帘居诗》卷一《元夕宝晋斋初举尚齿社和陶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韵二首》诗题可以知道,此次集会地点在隐湖草庐,即毛氏宝晋斋⑥。此后,尚齿社正常举行,顺治三年丙戌(1646年)九月与十月,“尚齿会”均在陆瑞徵的颐志堂举行,参加集会人员有:陆瑞徵、杨彝、毛晋、顾德基、孙朝譲、顾梦麟、孙永祚、释道源、戈汕等⑦。同年十二月十八日续举尚齿会于顾德基之海云楼⑧,参加此次集会的成员目前已知有毛晋、顾梦麟、顾德基、释道源 ⑨。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三日,陆瑞徵于颐志堂举行尚齿会,据记载,殷时衡、陆贻典各赋《兰皋曲》诗一首 ⑩,此次集会成员已知陆瑞徵、殷时衡、陆贻典,而毛晋是否参加目前未可知。

结合以上几次集会及三浦理一郎记载可得出尚齿社的活动规律为各人“以诞期轮次,按月主宾”。结社是群体性活动,尚齿社的活动内容多为游园赏景,把酒言欢,分韵赋诗,互相切磋诗文技艺等,这些活动显示出这群江南文人的风雅与才情,有助于促进文人间的感情交流。

(二)诗社创作

尚齿社首集上,毛晋的诗作《孟春集隐湖草庐用陶靖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韵二首》《又和二首》收于《隐湖倡和诗》卷中,从时间上看,毛晋两首诗均作于明朝倾覆之后,都是和陶渊明怀古田舍韵,陶诗中运用“荷蓧丈人”的典故,怀念古之隐士躬耕生活,自言躬耕非始志,但时不可为。

毛晋的和诗也传达出了一些与前朝灭亡,不愿事新朝有关的隐逸思想,从陶诗与毛晋和诗中可以窥见毛晋一以贯之的政治倾向与遗民情怀。九月在陆瑞徵颐志堂举行的“尚齿会”上,毛晋创作了《空斋闻雁》,收于《野外卷》,亦见于《隐湖倡和诗》卷中,总题“颐志堂小集”,诗题同 ⑪,诗歌内容描写了江南秋景的冷落萧条,诗人触景生情,感慨自身孤独情绪。

十二月十八日举行的集会上毛晋诗作《风雪中见里社追和陶靖节腊日韵》收于《隐湖倡和诗》卷中,总题“腊月十八日小集海云楼”,诗题作“和陶腊日”。另一首《岁暮小集用陶靖节拟古韵》收于《隐湖倡和诗》卷上,总题“腊月十八日小集海云楼”,小题“和陶拟古”。从内容看,两首诗均为毛晋感时伤怀之作,感叹良多。

三、中秋昆湖文会

毛晋曾与陈瑚及其弟子辈于顺治十年(1653年)八月十五日举行中秋昆湖文会,“昆湖”即今江苏常熟隐湖,彼时陈瑚正在隐湖教授生徒,所以有此会之举。此次集会的唱和之作都收录在《顽潭诗话》补遗第四组《癸巳中秋文会》中,凡两题。第一题“开”字韵,陈瑚首唱;第二题“秋”字韵,王育长子王孝持首唱。从诗中可知,参加成员共二十一人,有陈瑚、毛晋、张溯颜、钱嘏、冯长武、毛天回、陆焕、刘严御、许焜、张履祥(一姓杜)、周士槱、吴迁(一姓黄)、王孝持、瞿有仲、毛褒、毛衮、费来、顾湄、陈逊、毛表、黄御香。

此次集会的诗作中,毛晋子毛衮的诗,陈瑚曾另外辑入《从游集》卷下,题作《中秋昆湖文会,次确庵师韵》,末尾还有这样一段自注:“是日与者三十人,备五经之选;课制义五篇,论、表、策各一道,又成诗二首,一时传为盛事。”据此所述,集会成员应该有三十人,但另一位集会成员黄御香所做的唱和诗第三句“四座即看符列宿”,自注:“是日二十八人。”如果此處二十八人是仅仅就弟子辈而言,那么加上陈瑚和毛晋,刚好是三十人。只是目前除了《顽潭诗话》该组所列二十一人之外,其他九人或七人究竟为谁,均不得而知。

这次“文会”从毛衮诗自注看很像是一次课艺活动,但与一般的课艺相比,它却带有明显的结社倾向。如许焜诗起句即云“百里昆湖文社开”,直接将此次文会称之为文社,不少作者还表达了来年此日继续举社的愿望,如毛晋诗:“明年此夕铜螭署,应见姮娥月里催。”陆焕诗:“秋期此夕明年会,笑折琼枝玉漏催。”吴迁诗:“记取来年今此夕,广寒应见桂华催。”假如这个愿望真正得以实现,那么“中秋昆湖文会”也就完全可以看成是有规律的诗人结社了。可惜顺治十一年甲午(1654年)是陈瑚在隐湖坐馆的最后一年,该年中秋未见有续举社事的记载[10]。毛晋在此次集会创作的《癸巳中秋文会和确庵韵》,收于陈瑚《顽潭诗话补遗·癸巳中秋文会》 ⑫,今亦见于《汲古阁集笺校·补遗》。

四、佳日社

关于佳日社,目前见到的资料较少,只有毛晋友人顾梦麟在《和友人诗卷》序中说“子晋生平,佳日有社,尚齿有社,隐湖有社”以及陈瑚《为毛潜在隐居乞言小传》中提到毛晋与友人组成佳日社,还有《苏州通史》中毛晋简介部分提到他“曾创立佳日社、尚齿社、隐湖社”[11]。据王文荣先生在《清初江南遗民结社研究——以苏、松、常、镇四府为考察中心》一文中介绍,佳日社是倡举文化休闲性的怡老诗社,同时也属于遗民诗社。

此外,三浦理一郎先生推测,金俊明在明末曾为毛晋诗集《野外诗卷》撰序,序末署“社弟”,可能是尚齿或佳日社成员。陈瑚曾为毛晋诗集《和今人诗卷》撰序,开篇称毛晋为“社兄”,因此陈瑚也可能是尚齿或佳日社成员。徐遵汤曾为毛晋诗集《和古人诗卷》撰序,文末署名“社弟”,可能也是尚齿或佳日社成员。周荣起于1642年二月花朝,为毛晋诗集《和古人诗》撰写题词,文末署名“社弟”,或亦为尚齿、佳日社成员。

五、隐湖社

顾梦麟《和友人诗卷》序以及《苏州通史》中均提到毛晋有佳日社、尚齿社、隐湖社,陈瑚《从游集》卷下毛晋之子毛褒小传曾说毛褒 “其为诗多入《隐湖社刻》中”,乾隆年间顾镇编辑、周昂增订的《支溪小志》卷三《人物志·八》“文苑·国朝”顾德基本传说末尾所注资料来源有一种就是《隐湖社草》,同书中还提到何适的诗今所存见于《隐湖社草》及《海虞诗苑》。

由此可知,毛晋确实曾经举办过“隐湖社”,按照《和友人诗卷》序、《苏州通史》所说顺序,隐湖社应该创立于佳日社与尚齿社之后,隐湖位于今江苏常熟,按照地域命名,其成员范围应该十分宽泛,佳日社与尚齿社成员也有可能同时纳入隐湖社。《隐湖社刻》与《隐湖社草》应该是同一本作品集,可能是隐湖社的诗歌总集,据《支溪小志》编订时间可知,该诗集至少在乾隆年间还是流传于世的[12]。

六、总结

由此,毛晋结社主要有德香社、尚齿社、中秋昆湖文会、佳日社与隐湖社,其中德香社、尚齿社、中秋昆湖文会的首集时间都已确定,佳日社与隐湖社结社时间有待进一步考查。几个诗社活动频繁,创作内容丰富,毛晋在其诗社活动中大多起主导作用,往往于集会唱和之作中表现出明显的文学倾向的趋同感。其大部分唱和之作都呈现出一种清新的气象,而在明清之交创作的一些唱和诗则多和陶渊明的诗,抒发忧愤抑塞之气,表现出强烈的悲悯情怀与隐逸思想。

毛晋作为江南虞山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创作与虞山诗派联系十分紧密,毛晋的结社交游活动在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文学主张等方面未尝不对虞山诗派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通过考查虞山诗派代表人物的活动可以发现,虞山诗派“二冯”之一的冯班与毛晋交往较为密切,两人多次交游酬唱,冯班唱和之作多收于《隐湖倡和诗》《和友人诗卷》中。同为虞山派诗人的孙永祚顺治三年丙戌(1646年)九月曾参加陆瑞徵于颐志堂举行的“尚齿会”。

毛晋诗歌具有清新自然、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体妙众备,美非一伦”⑬,反映了平淡冲和的诗歌意境和烂漫的生活情趣,这对虞山诗派反对拟古,主张诗外求诗、诗中求本的创作方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毛晋诗歌创作关注社会现实,而虞山诗人也常以史家手法来表现改朝换代的时事多艰,两者有相通之处。综上所述,毛晋诗社创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虞山诗派的发展与流传。

注释:

①(日)三浦理一郎:《毛晋交游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5页。

②(日)三浦理一郎:《毛晋交游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6页。

③(日)三浦理一郎:《毛晋交游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7页。

④朱新华等:《汲古阁集笺校》,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版,第218页。

⑤朱新华等:《汲古阁集笺校》,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版,第271页。

⑥朱新华等:《汲古阁集笺校》,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版,第11-12页。

⑦(日)三浦理一郎:《毛晋交游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

⑧朱新华等:《汲古阁集笺校》,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版,第20页。

⑨(日)三浦理一郎:《毛晋交游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頁,第87页。

⑩(日)三浦理一郎:《毛晋交游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4页。

⑪朱新华等:《汲古阁集笺校》,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版,第225页。

⑫朱新华等:《汲古阁集笺校》,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版,第283页。

⑬朱新华等:《汲古阁集笺校》,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版,《序》第1页。

参考文献:

[1]陈瑚辑.隐湖倡和诗[M].汲古阁丛书[C].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8.

[2][3][4]金建锋.论毛晋的佛教情缘[J].宜春学院学报,2018,40(01):8-11+34.

[5]王水乔.云南藏书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6]三浦理一郎.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隐湖倡和诗》述略[J].文献,2001,(2):146-157.

[7]王文荣.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D].苏州大学,2009.

[8]王文荣.清初江南遗民结社研究——以苏、松、常、镇四府为考察中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04):117-121.

[9](日)三浦理一郎.毛晋交游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朱则杰,黄治国.陈瑚“莲社”与《顽潭诗话》[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3(06):155-163.

[11] 《苏州通史》编纂委员会编,李峰主编. 《苏州通史》人物卷中明清时期[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9:169.

[12]朱则杰,李杨.清初江南地区诗社考——以陈瑚《确庵文稿》为基本线索[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01):129-134.

作者简介:

黄佳雯,女,江苏扬州人,南通大学文学院2018级学生。

封树芬,女,江苏连云港人,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导,主要研究方向:明清文献及版本目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