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探索

2021-12-24 11:21李佳琳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36期
关键词:价值生态产品

李佳琳

(重庆市巫溪县委党校,重庆 巫溪 405809)

1.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概念

1.1 生态产品的内涵及特点。“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生态产品是指生态系统为了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而提供的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供给服务类产品,如木材、水产品、中草药、植物的果实种子等。

二是调节服务类产品,如通过水涵养、水净化、水土保持、气候调节,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

三是文化服务类产品,如休闲旅游、景观价值等。生态产品的特点:一是不同区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生态产品需求不同。二是生态产品具有诸多特性。

1.2 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生态产品的属性特征,决定了生态产品既有生态价值,也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是经济价值存在的基础。生态产品之于人类,首先在于其具有生态价值,然后才可能产生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是经济价值存在的基础,经济价值必须依附于生态价值而存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对生态产品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关系的最好诠释。保护和提高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才能实现持续开发和创造其经济价值。只有生态价值的存在和提高,经济价值才能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在、金山银山就存在。

1.3 生态产品与生态价值的关系。生态价值同生态产品的关系是多维交互关系,不是一对一对应关系,同空间区位、价值观、社会需求、技术发展、管理水平密切相关。生态价值的不同载体可以转化为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发挥不同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价值转化为生态产品是有限度的,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生态价值具有产品的复合性,通过生态价值的多重产品转化,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源源不断地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重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中的主要问题

2.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及其机制尚需探索。重庆市要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重点是要依靠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生态产品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构建市场交易体系等途径,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并实现价值。然而,如何恰当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该如何制定并调配合适的政策工具以最大化发挥有限财政资金的效用、市场机制能发挥多大作用以及该如何发挥作用等,都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上的重要问题,仍需不断探索。

2.2 人才和资金投入不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所依赖的资源确权登记、资产核算、价值评估、交易市场建设等,需要大量的测量计量设施、检验设施、技术设施、统计监测设备以及平台系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此同时,伴随大量新技术的应用,对高技能、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快速增加。如:生态资产核算工作需要涉及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统计以及信息技术等专业背景,生态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工作需要涉及地理信息、遥感等专业技术背景。目前,重庆市资金投入和人才供给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进度。

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重庆尚未针对“生态+”产业、生态产品等形成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现行相关领域的财税、投资、金融、土地、产业等政策多是围绕环境保护主题展开,且多是方向性和笼统性的规定,缺乏细化的政策路径设计;专项财政投入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适宜产业发展等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重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重点方向

3.1 把握国家政策走向,加快生态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第一,推动建立全市水权交易平台。建立水权交易市场,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从而不断提高全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一是明确初始产权。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地理水文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在初始产权确定时,因特别考虑农民和落后区县的水权利益。

二是建立水权交易登记制度。明确规定水权交易登记规则,交易登记制度有利于相关部门合理地引导全市水权交易,防止水权交易对第三方和环境造成损失。

三是建立水权交易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水资源交易范围,以及在水权交易中如何保护第三方的利益,防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等。

第二,持续优化排污权交易平台建设。

一是持续完善技术支撑和监测体系,建立排污指标全过程管理体系。只有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及时、可靠才能合理、准确地核算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为总量控制的实施提供科学和公正的依据。

二是强化排污权交易后续监管,严格落实环境违法处罚。鉴于排污权交易过程中后续监管难的普遍问题,全市应不断强化排污权交易后续监管与违法处罚的落实。

三是扩大交易范围,提高市场流动性。目前全市排污权交易以市内交易为主,跨区域、跨省交易较少,因此应加强与其他省份,尤其是四川等周边省份的沟通交流,拓宽排污权交易市场。

第三,继续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全市碳市场交易制度体系。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的基础上,持续推动碳交易立法进程,完善碳排放核查、登记结算等政策标准制定,为全市碳市场管理方、市场主体的权益提供足够的保障。

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减排功能。持续提高全市碳市场的运行效率,发挥碳市场对于推动温室气体减排、降低减排成本的重要作用,在纳入发电行业的基础上,有序将钢铁、水泥等其他重点排放行业纳入全市碳市场交易范畴,扩大全市碳市场覆盖范围。

三是持续健全市场流通环境。在保证市场秩序稳定的前提下,在现有配额的基础上逐步丰富市场工具类型,满足不同的市场主体多样化的需求,增大交易策略选择空间。

3.2 以“山水林田湖草”为生态本底推进生态产业化。第一,念好“山字经”,重点依托我市高品位的山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构建立体化“山地经济”新格局。

一是充分利用自然馈赠的生态高地,在不破坏山地本底特色前提下,重点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打造特色柑橘、柠檬、榨菜、中药材等,走突出特色、集聚集约、绿色生态、增收增效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路子。

二是精致开发山地旅游资源,精致打造魅力山景,避免重模仿、轻创作的做法,提高山地旅游资源在游客心中的感知度(洪崖洞、立体交通、魔幻山城)。

三是重点开发山地康养资源,充分利用山水林田湖的综合美感和美丽村庄的人文资源,建成一批“有亮点、显品牌、成规模”的康养品牌。

四是做特做优山地特色农产品品牌,从注重数量向注重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把产量做成产值、把产值做成收入;借助农村电商、品牌推广等方式,建立山区特色农林产品与市场对接;用“洋”的方式传播“土”的味道,推介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品牌效应强的土特农产品从“小山沟”走向“大市场”。

第二,做好“水文章”,重点依托我市“秀水”特色生态资源,因势利导构建多样性水生态产业。

一是统筹规划 “两江四岸”,围绕“山清水秀生态带、立体城市景观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态空间,高水平打造“百公里两江四岸”,形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标志性城市名片。

二是强力打造三峡库区为核心水轴带,依托景观轴线地段特色,串联沿轴景区,打造重庆最具标志性的全域旅游核心路线,唱响大三峡旅游品牌,用大三峡“名片”塑造大旅游格局。

三是做大做强水产业,充分发挥临水优势,创造多重性“融水空间”,形成集水旅游、水产业、水科技、水文化等为一体的“一水多用、主副结合、多业并举”的水生态产业发展格局。

四是综合整治滨水岸线,以“亲水、显山、增绿”方式构建集亲水游乐、观景休憩、康养健身、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公共空间,打造形成高品质亲水滨江绿道和具有独特空间体验性的滨水文化区。提升城市观景功能,提升“山城江城不夜城”品牌,打造立体山水都市夜景,将“重庆赏灯”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城市主题品牌。

第三,绘好“林画卷”,以打造“林业经济”为重点,构建多层次森林生态产业。

一是统筹布局林业层次,依据不同海拔地区的树林生长条件和规律,在低山以栽种经济林为主、中山以栽种景观林为主、高山以栽种生态林为主,形成高中低多层次复合型森林生态系统。

二是做特做优林业产业,打响奉节脐橙、巫山脆李、长寿沙田柚、万州红桔、潼南柠檬等特色水果和涪陵榨菜、巫溪土豆、酉阳茶油等特色粮油生态产业品牌。

三是深入推广森林旅游,在森林资源丰富地区,发展以“森林人家”为主的旅游业,充分利用森林生态资源和乡土特色产品,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打造最美森林体验游、休闲游、养生游、科教游。

四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引导当地农民适度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形成林菌式、林花式、林药式、林禽式、林蔬式等多样化种植形式,让“砍树人变为看树人”,让农民真正实现“不砍树也致富”。

3.3 以“产业组合绿色化”为路径推进产业生态化。第一,建好“生态链”,以各类开发区为载体,构建集群化园区生态空间。依托既有农业产业园、工业园区、高新科技园区和各类开发区,作为构建产业生态集聚的空间载体,持续推动实现“技术现代化、生产循环化、产品绿色化、产业园区化、园区集群化”的“五化同步、五化一体”园区转型。

一是突出智能化,以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智能化等现代创新技术为引领,打造以“智慧农业、智能制造业和智慧服务业”为主体、“三业融合”为特征的智慧型现代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格局。

二是突出生态化,以“存量改造、增量培育、变量创生”为模式,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新兴产业生态化培育、现代生态产业衍生,实现由投入、生产、产出全过程资源废物循环再利用。

三是突出品牌化,大力推动以绿色农产品、智能终端、共享服务、智慧小镇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模式,以及符合现代生态产品特征的新兴生态产品,打造生态绿色健康的“重庆品牌”“园区品牌”和“集群品牌”。

第二,读好“农业书”,以实施乡村振兴为核心,实现农业生态化升级。

一是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现有农业资源、产品、产业的优势条件,按照“强龙头、抓链条、树品牌”的思路,重点培育柑橘、榨菜、生态畜牧、生态渔、特色粮油、特色水果等十大千亿级特色效益农业,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形成精致农业产业格局。

二是重点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以“市场化、多元化”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园与小农户的有机衔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供销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相互促进,实现生态农业生产要素、生态要素和创新要素的融合与集聚。

三是做好做深城乡融合发展这篇文章,着力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推进生态农业产品“细链”变“粗链”,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全过程,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建立农业综合性大数据中心,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插上大数据智能化的“翅膀”。

四是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培育一批百亿级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打造一批千亿级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建立一批超过万名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团队,推进生态农业产品“单打”变“集群”。

第三,扬好“旅游旗”,聚焦“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目标定位,唱响重庆旅游品牌。

一是做大做响旅游品牌,做精生态旅游业,特别注重打造精品,把“好产品”做出来,形成一批精致的旅游看点,在全国乃至全球形成一定影响力,让重庆旅游“火起来”。

二是充分利用各区域的天然生态资源,挖掘地方特色“健康”“保健”食品和相关服务,形成集养生、养老、医疗、保健、文化创意、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等内容为一体的生态健康旅游小镇、服务小镇。大力实施生态旅游景区提升建设工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是积极举办各类节庆、会展、重大活动,丰富活动内容,依托品牌节庆、会展和重大活动开发文化旅游,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发展“民俗文化+”和“互联网+”经济新业态。

四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按照农民“增收受益”原则,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保健养生游等新业态,拓展乡村现代生态产业链,着力打造“一户一业” “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示范村,形成“百村精品示范、千村景区联动”的发展格局。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党中央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全面融入“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需要,只有真正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才能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价值生态产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生态
小黑羊的价值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