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分析

2021-12-24 11:21王彦霞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36期
关键词:飞防白蛾幼虫

王彦霞 高 丽

(陕西省定边县林草病虫害防治防火工作站,陕西 榆林 718699)

美国白蛾属于鳞翅目、灯蛾科的一种植食性害虫,因其具有食性杂、繁殖力强、防治难度大等特性,被世界很多国家列为检疫对象,该虫也是我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之一。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洲,主要分布于美国和加拿大南部,其生态分布范围在19~55N°,中国全境属于适生区域。1979年,在我国辽宁丹东的一次农作物病虫害调查时首次发现了美国白蛾,而后疫情迅速扩散到辽宁省的宽甸、东沟、凤城、本溪、岫岩、庄河等9个县市,随后又传播到陕西、北京、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北戴河、烟台、威海、青岛等省市,呈现出了从北部逐渐向中部地区扩散的趋势。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员或者物资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提供了有利的传播途径,极易造成美国白蛾传播到各地,特别是在公路、铁路沿线,美国白蛾随着调运物入侵概率不断增大。由于美国白蛾的繁殖快,一旦进入就会迅速增殖、蔓延开来,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做好调查监测及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1.美国白蛾主要寄主植物

美国白蛾在我国寄主植物遍布49科108属175种,危害的树种包括杨树、柳树、桑树、刺槐、白桦、榆树、糖槭以及多种果树品种等。

2.美国白蛾形态特征分析

2.1 卵

软如球形,一般为0.5mm直径大小,而且卵上分布很多小的斑点,但不规则,卵刚产出之后有的为黄绿色,有的为绿色,并保持一定光泽,卵块通常达到2~3mm,并有磁蛾白色的腹毛和鳞片覆盖其上。

2.2 幼虫

幼虫老熟之后,头部呈现黑色,并具有光泽,一般宽度在2.5mm左右,身体长25mm,颜色有的尾灰绿色,有的为灰黑色,气门上下线和背线均为浅黄色。背部生长有黑色的毛瘤,体部毛瘤颜色表现为橙黄色,长毛丛成白色分布于背毛瘤上,腹足外部呈现黑色,气门为椭圆形,白色具有黑边。

2.3 蛹

长度在10mm左右,约为3.5mm宽,颜色为暗红或者褐色,腹部有很多凹陷刻点分布,8~16根臀刺,勾刺末端如同喇叭口状,中部凹陷。

2.4 成虫

雌蛾一般为10~14mm,翅展在35mm左右,身体为白色,雄蛾一般为10~12mm长,翅展30mm左右,雄蛾前翅从无斑到有浓密的褐色斑,雌蛾前翅常无斑。

3.特征特性

3.1 食性杂

美国白蛾具有杂食性的特征,幼虫主要对植物叶片进行取食造成危害,通过调查了解到,这种害虫对三百多种植物都造成危害,在我国多达49科108属175种寄主植物,严重威胁到农林业的持续稳步发展。而且害虫食量非常大,大量发生时,导致树木整株被网幕覆盖,吃光整株树木叶片,而且还会对树皮造成啃食。

3.2 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能够对多种植物造成取食,一株树木叶片被全部吃光之后,还会下树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如花生、玉米等作物,遇到适宜的气候条件可以快速繁殖生长。而且美国白蛾还是一种变温动物,随着天气温湿度改变而出现改变,温度处于15~25℃、70%相对湿度条件下,羽化的幼虫交尾产卵,22~24℃温度条件下,利于卵的发育,80%左右的相对湿度,卵通常能够达到95%以上的孵化率,植物树叶被粘着而发生枯萎,但也不会影响卵的孵化率。通过研究发现,80%相对湿度以及28℃温度条件,美国白蛾蛹滞育率和死亡率最高,进入秋季之后,气温不断下降,美国白蛾越夏蛹能够正常的羽化成成虫。滞育是昆虫长时间在不良生长环境下产生适应性遗传特性,温湿度改变会影响到美国白蛾的生长发育。

3.3 繁殖能力强

美国白蛾具有非常强的繁殖能力,在北美原产地每年可出现4代,欧洲每年出现2代,我国华北地区每年出现3代,华中地区为2代,东北也为2代。如果遭遇秋季持续性高温天气,也能完成第3代。一头成虫能产下2000多粒卵,并具有非常高的孵化率,后代有着极大的数量,常常泛滥成灾,温湿度还有光照条件对于美国白蛾的生存有着很大影响,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繁殖力与取食范围。

3.4 生命力顽强

美国白蛾有着十分顽强的生命力,在低海拔地区更有利于美国白蛾的生长。光照时间太长会导致美国白蛾出现较高的死亡率,-16~40℃这个温度区间均可成活,还有着很强的耐饥饿特性,没有食物的幼虫生存时间能够达到10日以上,通过调查了解到3~4龄美国白蛾在多天不取食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存活。5龄后没有食物的条件下会提前化蛹,伴随地区气温与湿度的快速增高,美国白蛾无论是产卵量还是个体成活率以及孵化率都会出现到大增高。因此,未来沿海和南方地区将会是美国白蛾的高发区。

4.发生规律

北方地区美国白蛾一般一年当中出现两代,进入冬季之后,以蛹的形式潜藏于枯枝落叶或是树皮地面缝隙越冬。越冬代成虫羽化产卵,每头一般一次能够生产800粒虫卵,还有的能够达到上千粒以上,由于产卵量非常大,导致种群数量快速扩展。5月上旬出现第一代幼虫,并不断延续到6月下旬。1~3龄幼虫以结网形式对树叶造成蚕食;4龄幼虫具备飞翔能力,造成的危害不断加大,会对很多树叶造成大面积蚕食;6龄幼虫一般成群转移。第一代成虫一般在夏季初,之后第2代幼虫出生,而且于夏季时段快速的生长蔓延,夏季转化为第2代成虫造成危害。第二年越冬幼虫自夏末秋初开始为害,10月份之后不断化蛹越冬。

5.危害症状

害虫具有杂食性的特点,对很多树木品种都造成危害,害虫常常群集结网对树叶造成危害,而且在网内对叶片、叶肉进行取食,留下薄膜状的表皮,并不断枯萎,树木无法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逐渐枯死。网幕伴随幼虫年龄的不断增长日渐扩大,4龄幼虫呈现分散性的危害,不结网,遭受危害的叶片出现残缺不全,整株叶片一般三天便会被害虫吃光。

6.检验检疫

为了控制和减少美国白蛾疫情发生概率,加强检验检疫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严格检疫地区间的调运物,应当检疫林木和林产品包装箱,尤其是发生美国白蛾地区的林木、种苗、繁殖材料和果品等更应当进一步强化检疫,未经严格检验检疫不得外运,以免疫情扩散蔓延。

7.调查与监测

重点调查范围:对于园林、铁路沿线、机场、城镇四旁绿化树、行道树等区域加强重点调查。

调查时间:幼虫网幕期是对美国白蛾调查的最有利阶段,一般6~7月份出现第一代幼虫网幕,8~9月份出现第二代幼虫网幕。

调查方法:美国白蛾幼虫阶段,应当针对监测区阔叶林树种全面的开展踏查工作,结合树种以及林龄,把临近的小班设置成一个踏查块,踏查块应当在50公顷以下,对树上是否存在幼虫网幕进行调查,并认真做好记录。

常发区监测:结合美国白蛾成虫具有趋光性的特性,可选择黑光灯与诱捕器相配合的形式来捕杀美国白蛾,并对每日的诱捕数量进行记录,进而对羽化高峰期准确确定,获取相关数据,以便指导接下来的防治工作。

新发生区监测:针对新发区疫情监测来讲,运用黑光灯与性诱捕器是最好的监测方式。然而新发区在虫口基数较低时,是否能够将成虫诱捕到,或是诱捕数量不足,不能当作确定羽化高峰期的方法。调查网幕期是监测疫情的最佳手段。美国白蛾2~4龄期是网幕最佳观察时间,可利用监测网幕进行调查。

8.防治技术

在加强预防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监督力度,做到早发现、早防治,以免疫情扩散蔓延与爆发成灾。联合运用人工、物理、生物等各种措施加强防治。并根据“一挖蛹、二剪幕网、三地面喷药、四天敌生物防治”的程序,持续性,多措并举综合防治。

8.1 物理防治

人工挖蛹:分别于6月、7月、8月、9月将人员组织起来,针对树木下的枯枝败叶,还有草垛、屋檐下乱石砖瓦堆进行挖蛹,控制与减少害虫基数。如针对某杨树林进行试验,该杨树林达到1.2hm面积大小,树龄14a,胸径平均在20cm。8月份组织人工开展挖蛹工作,此时杨树叶片已基本被吃光,达到100%的虫株率,树冠下部地面蛹达到21.2头/m平均密度,为害虫爆发区;针对杨树林林地地面全面地实施浅挖,深度在5~10cm,捡石虫蛹,并对杂草下进行翻找,对树皮缝隙、杂物下有可能存在虫蛹的地方都进行寻找,并集中销毁。利用人工手段进行挖蛹,几乎能把所有的虫蛹全部杀灭,可以取得非常好的防治作用,使得害虫虫口密度大幅降低。通过这些不难看出,将人工组织起来集中进行地面挖蛹灭蛹,是防治美国白蛾一种有效的技术措施。然而这种防治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工和资金投入,防治成本也相对较高,所以,一般疫情发生较重的地区常常选择这一方法进行防治,针对零星发生的地区,可于幼虫阶段利用飞机喷洒药物来防治,也可释放天敌来防治幼虫与虫蛹。

人工剪除网幕:由于美国白蛾幼虫有聚集性以及吐丝结网的特性,6月、7月、8月、9月是观察网幕的最佳时期,可组织人工将网幕剪除。

黑光灯诱杀:结合美国白蛾发生情况,每年4月初至5月中旬,还有6~8月份可以利用黑光灯悬挂来诱杀成虫,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

绑草把诱虫:老熟的美国白蛾幼虫常常下树场所进行结茧,这段时间便可人为将结茧场所设置于树干上,吸引美国白鹅到此结茧,之后把其集中杀死。

悬挂诱捕器:这一方法应用过程中需要与化学防治方法有效结合,主要通过昆虫趋性诱杀器、性诱剂来达到诱杀害虫的效果,通常在害虫成虫期,把诱芯放置于诱捕器内,并在林间悬挂来诱杀美国白蛾雄性成虫,同时减少美国白蛾交尾,控制美国白蛾的繁殖,减少美国白蛾危害数量。为使诱捕器发挥良好的诱杀作用,在春季对诱捕器进行设置过程当中,应当于树冠下部枝条(2.2m)高度为最佳。夏季应当在树干中上层(5m)部位进行设置,诱捕器间隔100m设置一个,可达到50m的诱捕半径。在具体应用时,还应当每5d对诱捕器当中的敌敌畏棉球进行更换,才能达到良好的诱杀作用。

8.2 生物防治

8.2.1 天敌

化学手段防治美国白蛾,一般较短时间内可以起到相应的防治作用,然而也会导致一些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而且长时间的化学药剂应用还会使美国白蛾抗药性不断增加,进而降低长期防治成效。

相比化学防治方法,运用生物手段对美国白蛾进行防治能够避免以上问题出现。如周氏啮小蜂在防治美国白蛾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周氏啮小蜂为一种寄生蜂,不仅具有很高的寄生率,同时有着很强的繁殖能力,特别对于一些鳞翅目的害虫情有独钟。周氏啮小蜂能够在美国白蛾虫蛹当中刺入产卵器,同时在其中生长发育,汲取其中的营养物质,进而实现杀虫作用,降低害虫危害,对于森林林木健康生长提供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运用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进行防治过程当中,应当于6~7月份和9月份,针对美国蛾老熟幼虫及美国白蛾化蛹期进行释放,并充分考虑害虫数量确定放蜂量,通常根据1∶(3~5)比例释放周氏啮小蜂,释放过程当中,应当于无风或者微风天气条件下进行,一般于上午10时到下午4时这段时间进行放蜂效果更好。

8.2.2 微生物

这6、7、8、9月美国白蛾幼虫阶段,运用苏云金杆菌或者是核型多角体病毒等微生物开展防治工作,其致病能力非常强,而且可以持续发挥药效,属于专一性的寄生病毒,防治效果明显,而且不会对天敌造成危害。

8.3 化学防治

在化学防治过程当中,通常运用生物制剂以及仿生制剂,最大限度地提高防治效果,避免对林区环境造成污染增加天敌危害。

8.3.1 人工地面防治

人工地面防治过程当中,在5、6、7、8、9月份,选择担架式或者车载式喷雾器开展喷施防治工作,主要适用于一些交通条件较好、面积不大的林区,首选高效环保无公害的药剂,如运用20%杀铃脲或者25%的灭幼脲Ⅲ悬浮剂。

8.3.2 飞机施药防治

林区面积较大,美国白蛾发生较为严重,可运用飞机施药进行防治,因为飞机飞行高度高,可以针对一些高大树木开展防治。然而必须要注意,在防治过程中如果区内有养蚕、养鱼、养蜂和土元等养殖产业的,不应当选择这种方式进行防治,也可提前对飞防区域进行设定,以免药剂防治过程当中给有关产业带来不良影响。通常而言,针对养蚕产业3km范围内应当进行避让,而水产养殖区应当对其1km范围内进行避让。

利用飞机喷药防治美国白蛾,不但面积大,而且作业效率高,应用起来较为安全,能够将大量美国白蛾有效杀死。所以近些年来,其在美国白蛾防治方面成为重要的技术措施。然而要想确保飞机防治获得更好的效果,在实际防治过程当中,还必须要把飞防的各项准备工作充分做好,最大限度地提高飞防效果与质量。

8.3.2.1 做好防前准备。飞防过程当中主要包括作业设计、输入飞行坐标、调配药物和机场地面服务等各方面内容,只有把这些工作充分做好,才能为飞机防治美国白蛾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业设计:在进行飞机防治工作开展之前,应当对飞防区域的地貌地形展开充分详细地调查,了解和掌握林分特点,并对美国白蛾发生情况展开全面调查,同时对飞防区域有无特种养殖业进行调查,观察气象条件,对飞防作业设计图科学绘制,构建更加详尽而又科学的飞防作业设计与施工方案。坐标输入:利用飞机喷药防治美国白蛾过程当中,倘若输入的飞机坐标存在错误,极易引发漏喷或者误喷情况,这就需要对飞行坐标正确与否展开反复验证,有错误出现时,及时地予以纠正,核对有无差错存在,避免发生漏喷、误喷情况。农药的调集和配制:在利用飞机施药防治美国白蛾过程中,所用药剂直接对飞防效果产生影响,应当根据配置程序,科学规范地对单位面积用药量进行配置,最大限度地保证沉降剂以及助剂应用合理性,准确控制加药量,这样才能提高防治成效。

8.3.2.2 机场地面服务。为了保证飞机施药防治美国白蛾工作的顺利实施,在保证燃油充足的基础上,还应当充分做好地面后勤服务工作,最大程度保证飞机飞行安全。飞防作业过程当中还应当提供消防车或者洒水车,为机组持续进行供水,确保水质符合飞防要求,避免影响防治效果。

8.3.2.3 飞防用药选择。在飞机喷洒药剂防治美国白蛾过程当中,应当科学合理地对相关药剂进行选择,包括药剂的品种及其剂型、用量和用药时间等。常规地区防治美国白蛾可根据每hm利用675g25%的灭幼脲悬浮剂进行喷施防治,同时也可选择600g30%的阿维灭幼脲悬浮剂。并结合美国白蛾虫情发生情况,根据每hm联合应用45g 5.7%甲维盐与150g 1%苦参碱。对于养殖桑蚕区域,可以选择BT药剂以及灭幼脲,错时飞防。虾蟹水产品养殖区域,根据每hm应用150g20%的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开展防治工作。

8.3.2.4 掌握有利防治时机。确定防治适期:在通过飞机手段防治美国白蛾过程中,将大量出现初孵幼虫作为起始日期,并把大批量幼虫分散取食作为截止日期。如某地运用飞防措施防治美国白蛾时,在充分了解美国白蛾监测数据基础上,结合当地春蚕养殖发育进度,把6月1日~15日作为最佳飞防时间。选择最佳气象条件:利用飞机施药防治美国白蛾属于超低空飞行,只有对天气状况展开详细调查与研究,对适宜天气充分把握,才能确保安全前提下展开飞机防治作业,20~30℃温度条件是适宜飞防作业的最佳温度条件,中午高温时段不宜飞防作业,此时会导致药剂大量蒸发。超过四级风力或者24小时之内有降雨发生的应当停止作业,露水较大时也不宜作业。

8.3.2.5 运用先进的喷洒技术。控制飞行高度:对于平原地带林区美国白蛾的防治,并按照5~7m设置飞行高度。雾滴大小和密度:这在飞机喷药防治美国白蛾过程中是最关键而又最核心的技术。如AS350B3直升机其喷洒系统和导航系统非常先进,为130~160m雾滴中径,雾滴密度13.2~16.8滴/cm。防治药剂挥发和飘逸:在运用飞机喷药防治美国白蛾过程中,应当对雾滴挥发和飘逸给予充分重视,并通过相应措施,如将飞防助剂合适地加入到药剂当中,另外联合应用5%的尿素当作沉降剂,可有效控制和减少雾滴挥发和飘逸。

8.4 注干防治

针对一些分布零星的树木,或是区域内存在养鱼产业或是养蚕产业的地方,注干防治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美国白蛾防治策略。该方法需要在精准喷雾防治方法落实的3d前进行,使用的药剂为1:1的甲胺磷或是氧化乐果(内吸性农药);注射量控制在2毫升(胸腔每1cm)。

8.5 检疫封锁

美国白蛾在自然条件下传播能力较弱,人为活动是其主要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货物运载的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因此,抓好林木种苗的产地检疫和省内、省际间调运检疫,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输入和输出型美国白蛾的发生概率,防治美国白蛾的蔓延爆发。

8.6 营林防治

营林防治技术也是防治美国白蛾的重要技术措施,由于美国白蛾为杂食性的害虫,危害树木种类繁多,尤其是对各种阔叶树种危害相当严重。针对这种情况,便可合理应用混交林营造形式,来控制和减少美国白蛾给森林林木带来的危害。如在林区500m范围内,选择3~5株美国白蛾喜食的糖槭树和果树等进行栽植,可以把美国白蛾吸引过来在此停留,集中将其消灭,进而提高美国白蛾防治成效,避免美国白蛾造成不良影响与严重的经济损失。

9.结语

上文中,通过对美国白蛾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并不断进行防治实践,总结了防治美国白蛾的综合性防治技术措施,希望能对其他地区防控美国白蛾提供一些技术参考。在加强美国白蛾监测调查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与减少美国白蛾带来的危害,推动林业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
飞防白蛾幼虫
防治美国白蛾的药剂试验分析
华夏统联:以飞防为切入点向服务商转型
美国白蛾的危害特点及关键防治技术
钩臀蚁蛉幼虫各龄期体征及筑穴习性研究
五种环保型农药防治杨干象幼虫试验
欧黑抗虫杨N12对美国白蛾的抗虫性研究
美国白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让无人机飞防乘风起航
二代粘虫的防治技术
洮北区农业站积极开展水稻病虫害飞防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