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云南少数民族摄影的发展与价值提升研究*

2021-12-25 03:41何滢贇刘小伙
大众文艺 2021年23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云南民族

何滢贇 刘小伙 张 婷

(1.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云南少数民族摄影,呈现了云南各民族间文化的差异性与关联性,透过这些质朴、丰富的影像,我们得以照见自身栖息之所的独特样貌,让各民族宝贵的智慧结晶得以永久传承。而对于未来云南少数民族摄影发展的思考,或许是在全球化趋同的影响下,标明民族“自我身份”和“文化个性”,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照亮原初精神之路的一束光芒。

一、云南少数民族摄影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在当下纷繁的影像场域中,云南少数民族摄影创作者秉持着自身的创作理念和思考立场,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践行着对时代和民族的记录。作为多样性文化的参与者和记录者,他们从当代摄影艺术中汲取养料,不断精进自身创作水平,探索着云南少数民族摄影的价值提升之路,使作品不仅具有独立的个人化特征,并且体现出少数民族摄影的“当代性”特质。

2021年9月,云南摄影师罗涵的摄影著作《哈尼梯田记》分别荣获“第21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优秀摄影画册奖”和“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的“金翅鸟大奖-优秀出版物奖”,书写下云南少数民族摄影在我国摄影领域的新篇章。而从2015年开始,迄今为止已举办四届的“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中,云南少数民族摄影师作品共获奖28次,其中苏国胜的《俄亚大村》、钟明曦的《消失的天际线》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大奖。少数民族摄影师们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云南少数民族摄影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在国家艺术基金艺术创作项目中,云南少数民族摄影成绩斐然。云南艺术学院教师沐晓熔的《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在记录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同时,通过拍摄手法的创新,提升了少数民族人文摄影的艺术性。回族摄影师胡群山的《血色——史迪威公路》则站在历史与时代的交汇处,表达了处在多元文化中的少数民族摄影创作者,具有主体意识与历史价值的观看。而在当代艺术领域,艺术家资佰活跃于国内外艺术现场,以具有云南人文特征的作品塑造着少数民族摄影的新身份,使云南少数民族摄影的“外延”和“内涵”不断得到丰富。

云南少数民族摄影在近年来的实践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开拓了云南当代摄影艺术的崭新局面,但在其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在使云南备受关注同时,也产生了大量随波逐流的“泛娱乐化”图像。少数民族摄影普遍存在关注点趋同、敏锐度缺失、考察研究不足等问题。造成大部分少数民族影像流于碎片化的捕捉,缺乏对拍摄对象的客观尊重与深度思考。其次,云南地域的边缘性,造成了讯息传达的滞后和资源共享的壁垒。大部分摄影创作者对当代摄影的创作理念还处于借鉴、模仿的阶段,对影像新媒介的运用能力较弱,迫切需要在拍摄技术、创作理念、审美素养上进行引导和提升,以此培养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摄影后备人才。再者,在多年的发展积累中,云南少数民族摄影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由于省内摄影展览和传播平台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资源整合率较低,特色性建设不足。在国内外艺术领域的交流中,创作主体缺乏宣传推广意识,导致其作品影响范围窄,文化传播力较弱。

二、云南少数民族摄影的发展与价值提升思考

(一)审美素养与创作理念

少数民族摄影是民族文化与摄影艺术的结合,摄影作为视觉艺术发挥着记录与传播的功能,而获得观者的文化认同和审美共情,是加强影像传播力的重要途径。艺术的语言因素只有组成特定关系或形式才能实现为艺术作品。摄影画面语言的丰富性、创作手法的多样化,是提升作品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的基础。摄影师许云华和纳建忠分别在摄影视觉语言和创作理念上,对少数民族摄影艺术价值的提升做出了探索。

许云华的作品《佛寺旁边是家园》对傣族人的田园生活进行了形式语言的提炼,他将现实场景转换为“有意味的形式”,在真实表达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中,加强了观者的审美体验。许云华具有较强的画面捕捉与控制能力,他将傣族人日常的劳作、嬉戏和仪式,通过变幻的光影、丰富的影调、巧妙的线形转换为具有美感的视觉元素。晨雾、稻田、农舍、人物构成“有意味”的画面,充满了影像语言的智慧。艺术作品的审美特质是艺术家主体精神与客观美的本质相交融的结果。在现实与艺术的交融中,许云华的作品渲染出对田园生活的诗意表达,吸引着观者在审美共鸣中体验傣族文化的独特性与感染力。

艺术方法是统摄诸种构成因素并使之处于某种特定关系之中而表达出意象的途径。在当代摄影创作理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摄影师尝试以“新纪实摄影”“类型学摄影”“观念摄影”等不同的创作手法进行拍摄,增进了主题内容与表达形式的契合度。在《盛装与工装——九零后女工》中,摄影师纳建忠运用了“类型学摄影”客观的表达陈述,将身着传统盛装与现代化工装的女性进行并置,使不同个体在“类型化”的图像间形成对比。重复的视觉印象强化了作品中的“地域性”特征,并将女性勤劳的特质与包容的魅力同时显现,盛装的“仪式之美”与劳动的“生命力之美”,揭示了社会发展中女性个体所蕴含的普遍而又深刻意义。

对形式语言与创作手法的实践探索,实现了影像艺术与民族文化的交织共赢。而云南少数民族摄影艺术价值的提升,需要以创作者的审美素养为基础。因此,创作者不仅需要在画面语言、视觉表达、创作方法上,加强专业能力与创新意识,还需要塑造自身独有的影像语言体系,为作品内容和题材寻找更为契合的表达方式,以此来承载思想的重量,不断提升云南少数民族摄影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传播力。

(二)认知的广度与深度

云南丰厚的人文地理资源,为少数民族摄影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土壤。但进入数字时代,摄影的高度普及导致了影像泛滥,混杂的视觉阻碍了人们对拍摄对象的认知和深描。大量浮于表面、碎片化的拍摄造成了对主体文化的误读,使原本为多样性文化留下的影像文献,成为时代主流文化书写的一种新“遮蔽”。这一困境迫使摄影创作者从不同维度,对少数民族摄影展开更加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高校教师沐晓熔基于对云南民族民间工艺长期的研究积累,在2015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青年艺术创作(摄影)项目的资助。其作品《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影像志》将实践与研究交织成像,推进了云南少数民族人文摄影的创新。他以分类式的方法,对少数民族陶艺、雕刻、器乐、织绣等工艺展开记录。不同于猎奇性的快照,沐晓熔的镜头中堆积了他多年来对传统工艺的深厚感情,在光影与色彩的琢磨里,延续着“工匠精神”的艺术创作理念,重塑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光影世界。这些记录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的珍贵影像,拓展了民族文化描摹的广度与深度,在具备艺术审美意义的同时,也提供了民族文化研究的价值。

哈尼族摄影师罗涵则以摄影作为观察时代民族的媒介,他将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理念融入少数民族摄影,促成了民族志摄影、社会学研究、艺术创作之间的交融。作品从景观、人物、风俗、工艺等维度切入,将哈尼族稻作文化融为一个整体,形成全面、系统、完整的影像记录。在作品的艺术表现上,罗涵的影像体现了深厚的审美积累,肖像拍摄中有对西方古典绘画的借鉴和摄影“新客观主义”的思考,风景则蕴含了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感悟,呈现出多元摄影语言的“在地性”转化。罗涵通过对平凡人物及日常事务的深入体察和全面观照,以影像展现出哈尼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独特的民族气质,实现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精神重塑。正如他所说:“摄影无论是作为一种直接观察的手段,抑或是个性化、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对这个时代严肃的观看与思考终将是每位影像创作者最重要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罗涵在对哈尼族全面立体的呈现中,融入了对美学、哲学的思考,开创了云南少数民族摄影文献史诗式记录的里程碑。《哈尼梯田记》超越了影像本身,树立起国内民族志摄影的新标杆,也为云南少数民族摄影未来的创作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参照。

少数民族摄影涉及人类学、民族学、美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创作需要摄影师对所关注民族全面系统的考察了解,甚至是建立在对拍摄对象的深入研究之上。深度体验与观察能够为创作者带来新的灵感,进而拓展其创作视野,使少数民族摄影不仅饱含情感的温度,更具备思想的深度。

(三)关注与反思的敏锐度

“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总策展人石明认为:“我们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摄影——是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注入人文情怀关注的激情,在当下时代大变迀的潮流中,以多元化的创作理念,来诠释自己的独立创作意识。”而在当下全球化进程中,民族的“文化自觉”更是抵御文化殖民“趋同性”的有力武器。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在“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文化的现状与未来”研讨会上曾提出:“少数民族摄影的路有两端,起点是一种身份叙述和身份表达,终点应该是超越于身份的那样一种普世化的传播和一种高度。”这条路不仅是民族摄影思想性延伸的两个面向,还是链接自我与群体生存价值的两端,亦是实现传统与当代相互共融的可行性路径。当代摄影艺术受到诸多艺术思潮的影响,越来越频繁地参与到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批判中,摄影师李植森、何国松借由影像展开讨论,通过对个体的关注和对外界的反思,体现着影像关怀社会或启示大众的意义,向我们呈现了云南少数民族摄影“内省”与“外观”的两个面向。

摄影师李植森以快照风格记录了时代发展下西双版纳村寨中的年轻人,作品突破了以往民族摄影的“浪漫主义”风格,画面充斥着幽默的视觉意味和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他从本民族日常生活、活动仪式中找寻细微的变化,将个体现象上升到社会的普遍性议题,以小见大折射出当代少数民族人文变化的诸多景象,使影像在对当下民族现状的讨论中显现出价值与活力。白族摄影师何国松则舍弃了对云南“风花雪月”式景观的描绘,将目光锁定在云南的城镇化进程。其作品《边缘·生存》以女性特有的敏锐捕捉了社会转型期中“异化的乡土”,黑白分明的影像果断标明了个人立场,揭示出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与困惑,表达着对故乡往昔的依恋。

通过这些影像,我们能够感知少数民族摄影师身处当下的“问题意识”,他们既珍视民族过去的历史与文化,也质疑民族当下的命运和生存状态。摄影创作者参与到社会问题的探讨中,为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表述的权力,使影像发挥了启示功能。通过这些反思与批判,云南少数民族摄影的价值内涵得以丰富并深刻。

(四)后备力量的引导与培养

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摄影在国内外展览比赛中屡获殊荣,充分证明了其发展优势与潜力。而未来少数民族摄影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后备人才作为支撑,对摄影新生代力量的引导与培养,是拓展少数民族摄影创作视野、提升作品创新力的重要保障。

高校摄影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从事影像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作为培养摄影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云南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积极促进教学与云南地域文化的融合,开设《民族志摄影》《民俗图像》《云南地域文化跨媒介创作》等课程。通过民族文化记录、田野考察研究、艺术创作转化等多方面的教学,强化学生的创作创新能力。同时,加强民族学、人类学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考察调研意识。结合摄影理论、实践方法、媒介应用的拓展,启发学生对少数民族摄影“当代性”艺术思维的构建。在培养过程中,尤其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自觉”的引导,开展以本民族相关的创作实践,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从自身感悟出发,回归本体文化进行探索。以纪实摄影、专题摄影、观念摄影等方式对本民族人文、生存现状进行自我表达与转化,体现出新生代创作者的个体自觉,以及文化传承的希望,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活化与创新注入了活力。

少数民族摄影师这一创作群体,兼具民族文化参与者与记录者的双重身份,对这一群体的发掘培养,能够创造更为贴近本民族文化内涵的影像。“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总策展人石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挖掘和培育云南少数民族摄影师。2016年至2021年间,石明分别在大理、丽江、怒江、西双版纳举办了5次“少数民族摄影师工作坊”,邀请林路、那日松、海杰、毛卫东等国内知名学者,为少数民族摄影师授课讲评,大幅度提高了少数民族摄影师的理论素养和创作水平。2017年12月在西双版纳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摄影论坛”上,鲍昆、殷德俭、朱炯等来自摄影界的专家学者,就“民族影像与民俗摄影”“摄影记录与表达”等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为云南少数民族摄影留下了更为丰富的论题与思考。2019年8月,云南11位少数民族摄影师作品通过石明策划的展览,首次亮相于“韩国仁川海洋国际摄影节”,获得良好反响。因此,高校摄影教育、工作坊培训、展览研讨会等多元化平台的搭建,积极促进着云南少数民族摄影与国内外摄影领域的交流对话,为云南少数民族摄影的人才培养开拓了广阔路径。

三、云南少数民族摄影的发展与展望

当下的云南少数民族摄影,融入了人类学考察、民族学研究、新媒体应用等跨学科领域的知识,形成了以民族文化传承为中心,影像艺术创作为手段,当代摄影语言为引导,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摄影实践体系。持续推动建立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少数民族摄影体系,是提升云南少数民族摄影价值的有效途径,更是构建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支撑与保障。

在未来的发展中,云南少数民族摄影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影像创作与传播体系,通过“理念意识-实践创作-交流推广-公共传播”的良性循环,提升云南少数民族影像的创新力、品牌力与传播力。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摄影创作者的挖掘和培育,能够充分发挥云南少数民族自身的实践能动性,结合高校摄影人才的培养,将对少数民族摄影专业后备力量的扩充形成双向推动,为云南少数民族摄影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对外交流中,随着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发展建设的推进,以影像为纽带的民族文化交流将会日益频繁。2018年12月,“第七届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与“泰国清迈摄影节”“韩国大邱摄影双年展”“韩国仁川海洋摄影节”“泰国曼谷摄影节”组委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为今后澜沧江和湄公河两岸的影像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因此,发挥云南紧邻南亚、东南亚的地理优势,积极搭建“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大理国际影会”等具有云南区域特色的国际性影像交流平台,能够形成独特的云南地缘影像语境空间,通过与东亚、南亚、东南亚各国的对话,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以此提升云南少数民族摄影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此外,进入新媒体时代,实验艺术和综合媒介艺术逐渐成为主流的艺术创作方式。在少数民族题材的新媒介艺术创作中,云南艺术家们立足影像本体,进行了多元化的媒介探索实践。伴随艺术的“当代性”转向,基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实验性影像创作,也将成为民族文化的另一种独特表述。因此,促进云南少数民族摄影与实验影像艺术的结合,建立基于云南区域性文化特征的影像创作体系,将能够进一步丰富云南少数民族摄影的“外延”与“内涵”,形成开放性的民族文化创新传承空间,在活化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展现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摄影的崭新面貌。

四、结语

云南少数民族摄影履行着记录民族现状和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以兼具云南区域特色和当代民族精神的影像作品,推进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立。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云南少数民族摄影创作者将不断拓宽、夯实这条通往民族精神原乡的道路,而伴随云南少数民族摄影发展的思索,也将始终延续。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云南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云南图片库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传承 民族 文化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云南山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