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对德语构词的影响研究
——以自然现象类词汇为例

2021-12-25 03:41徐小红
大众文艺 2021年23期
关键词:构词德语隐喻

徐小红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000)

一、引言

西方学界对于隐喻的研究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德语中的隐喻一词“Metapher”就源于希腊语中的“metapherein”,指的就是用一个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认识另一事物的语言过程。只不过在漫长的时间里,隐喻只是被看作一种文学上的修辞手段。直到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问世,在书中他们提出“The most important claim we have made so far is that metaphor is not just a matter of language,that is,of mere words.We shall argue that,on the contrary,human thought processes are largely metaphorical”(1980:6)。人们认识到隐喻其实是一种思维认知手段。莱考夫和琼斯(Lakoff&Johnson)还提出认知隐喻模式。按照他们的观点,这一认知隐喻模式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作用,同时还能在各个科学领域影响人类的思维。

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是认知隐喻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概念。隐喻理解机制的原则非常简单,源域的有关特点被转移到目标域上并由此来理解目标域的过程就是隐喻机制的理解过程,两个域之间的这一互动被称为映射(mapping)。通过这一机制人们可以用简单具体的事物去理解和感知其他复杂抽象、意义难以建构的事物,从而达到认知世界的目的。

由于隐喻理解机制的这一特点,认知隐喻理论得以广泛应用于电影、文学、广告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科学领域研究。例如李珂(2020)分析电影《楚门的世界》中蕴含的多模态认知隐喻,以此来阐释该电影蕴含的哲学命题;马瑶(2020)研究《飞鸟集》中的诗歌隐喻结构,认为诗歌隐喻结构可以帮助确定诗歌意义;望丽影(2020)以中医药领域的文化负载词为例,在对其分类的基础上构建隐喻翻译认知心理模型,并提出针对隐喻意义的相应翻译策略。

随着认知隐喻理论不断地发展完善,语言学家认识到任何语言的词汇语义发展历程同样与这种隐喻模式密切相关。隐喻含义可以词汇化(lexicalization),在这种隐喻类比的过程中,单词意义得以在基础含义上延伸,这个现象被语言学家命名为隐喻延伸(Ungerer/Schmidt 1996:119)。跟其他语言一样,德语构词中也存在很多隐喻构词的例子。按照Kövecses(2010:17)源域与目标域相比往往是更具体形象、容易勾勒的事物。他因此列举出如下13种常见的源域:包括人体、健康与疾病、动物、植物、建筑、机器与工具、游戏与运动、货币与经济贸易、烹饪与饮食、冷热、光与暗、力、移动与方向。根据他的分类,卢卫中(2020)将这些常见源域简化为人体、人造物和自然现象,这三类都属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因而它们经常作为某种语言构词、隐喻意义形成及其拓展的主要源域。参照他的分类,本论文着重以自然现象类词汇为例研究德语词汇中的隐喻构词现象。

二、自然现象的隐喻构词

人类身处自然界,经历各种自然现象,也往往习惯于用各种熟悉的自然现象作为源域去理解那些抽象晦涩的复杂概念。因此自然现象类词汇便成了德语其他词汇构词的来源与依据。本论文根据卢卫中对自然现象类词汇的分类:动、植物类词汇和天气地貌类词汇,对自然现象的隐喻构词展开研究,以此来揭示隐喻对于德语构词的影响。

1.动物类隐喻构词

动物作为人类的伙伴,与人类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因而使得德语词汇中与动物相关的隐喻构词数不胜数。动物类隐喻构词以动物作为源域,映射到非动物目标域。由于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很多动物类隐喻构词把人类作为目标域。比如Adlerblick喻指锐利的目光;wieeinHundleben喻指人生活穷困潦倒;sichwieeinElefantimPorzellanladenbenehmen喻指人行为莽撞粗笨,这些与动物相关的复合词、词语搭配或是谚语大多都喻指与人类相关的事物。

此外,通过动物类隐喻构词的研究可以发现,德语语言文化中人类对于某种动物本身具有的褒贬感情色彩往往决定隐喻词汇的褒贬义。例如驴在德语文化中象征愚蠢,关于它的隐喻构词往往是贬义的:EinEselschimpft den anderenLangohr.(不怨自己蠢,反怪人家笨)。蛇这种冷血动物,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有关于它的隐喻构词也往往是贬义的,比如eineSchlange am Busen nähren喻指姑息养奸。不同于中国文化里的龙,在德国文化中龙是邪恶的化身,可以比喻泼妇、母老虎,因此产生了这样的表达einenDrachenzuHausehaben(家有泼妇)。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则相反,在德语文化中它经常意味着勇猛威武,所以有这样的表达“kämpfen wie ein Löwe(像狮子一样勇猛战斗)”。猫头鹰是古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象征,代表着机智聪慧。由于德国文化深受古希腊文化影响,于是有了这样的表达EulennachAthentragen(多此一举)。因此,在德语教学中不仅可以利用隐喻构词学习词汇意义的扩大,还可以同时学习单词褒贬之义的区分。

2.植物类隐喻构词

植物作为自然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主要的营养物质来源,同样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植物的特性人们都极为熟悉与了解,从而在德语词汇中产生了很多以植物作为源域,将其有关特性映射到其他事物上的隐喻类词汇。

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植物经常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植物的枯荣也会引发人们的各种联想,例如在德语中存在这样的表达blühendaussehen(如盛放的花朵),喻指朝气蓬勃;以及Die Jugend/Die Schönheitwelkt,德语词汇“welken”基本意义是枯萎,这里把岁月流逝和植物的枯荣联系在一起,喻指青春/美貌逝去。Keine Rose ohneDornen在这个谚语中玫瑰比喻美好的事物,玫瑰的刺比喻缺点,所以这个表达的含义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Graswurzelbewegung中的Graswurzel是一个英语借词,即英语中的grassroots,“草”在西方文化中经常喻指寻常百姓,所以这个复合词表示“由底层群众发起的运动”;sichaufseinen Lorbeeren ausruhen“在月桂上休息”喻指“吃老本”。这是因为在希腊神话中,月桂作为仙女达佛妮的化身,象征着洁净与美,因而被阿波罗尊为圣树。古希腊文化受此影响,每年挑选出来的最优秀诗人就被赐予月桂花冠以示荣耀。德国文化深受古希腊文化影响,因此德民族也把月桂与“杰出、荣誉”联系在一起。

上述植物类隐喻构词都是涉及具体的花草树木,但其实植物的整个生长周期也同样被人们赋予了隐喻意义,例如植物的种子可以喻指源头:der Samen des Bösen(罪恶的起源);植物的根可以喻指根源:die WurzelallenÜbels(万恶之源);植物的芽代表事情的开端:etw.imKeimersticken(把某事扼杀在萌芽状态);植物的花反向代指他人批评:Dankefür die Blumen(用反讽回复他人的批评);植物的果实喻指取得的成果:etw.trägtreicheFrüchte(某事取得丰硕成果)。这些表达都是由植物生长周期相关的隐喻意义发展而来的。

3.天气类隐喻构词

天气情况无时无刻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刮风下雨、打雷闪电、风和日丽等各类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因而作为人们熟悉的元素出现在德语隐喻构词的始源域中成为喻体。

天气类词汇中丰富的形容词就存在隐喻构词现象。由于不同的天气往往会给人类情感带来正面或是负面的影响,因此存在很多从天气源域映射到人类情感域的隐喻构词。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表明人类倾向于借助具体可感的天气现象来映射抽象复杂的情感。因为具体的、人类亲身经历的事物通常更易于理解,也因此易于充当隐喻表达的喻体(卢卫中 2020:30)。例如warmeBegrüßung(温暖的问候),sonnigeStimmung(灿烂的心情),einestürmischeUmarmung(热情的拥抱)等都是从天气源域映射到人类情感目标域的隐喻构词,德语构词中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与天气相关的形容词的隐喻意义非常丰富,不只是涉及人类情感目标域,因而它们具体的隐喻意义需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除此以外,天气表达中大量的名词也存在隐喻构词现象。根据风具有流动性这一特点,人们把风来去无影无踪的特点与消息隐秘性的特点相联系,从而产生了“风”为“不为人知的、隐秘的消息”的隐喻(倪明明 2017:81)。例如德语中有这样的表达jdbekommt Wind von etw.(某人听到了风声)。雪最基本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颜色,因此有了词汇schneeweiß(雪白的),而另一个和雪相关的谚语Schneevongestern把昨日的雪喻指旧闻,老皇历。雨这一天气现象一出现就给人密密麻麻的感觉,因此在德语隐喻构词中Regen有大量之意,例如ein Regenvon Vorwürfen(劈头盖脸的指责);大雨天气会给人们生活出行带来各种麻烦,因此雨还有“困难”的隐喻含义,从而产生了jn.im Regen stehen lassen(置某人于困境而不顾)这一表达。可以发现风、雪、雨等天气类名词的隐喻构词同样不胜枚举。这也给了外语词汇教学以一定的启发:在教天气类词汇时,教师可以先引入这些词汇的本义,联系认知隐喻机制去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与其他词汇搭配形成的隐喻意义,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并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地貌类隐喻构词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山川丘陵、江河湖海等地形地貌人们再熟悉不过,因此它们也经常出现在隐喻构词的源域即喻体中。例如德语中的Gipfelkonferenz(峰会)就是典型的地貌类隐喻构词。大海的宽广无边常喻指大量,所以有ein Meer von Blumen(花海)这一表达;山的高峻宏伟也经常被隐喻为大量之意,例如ein Berg alter Bücher(一堆旧书);此外,攀登山峰的艰辛也往往喻指困难,因而出现jm über den Berg helfen(帮助某人渡过难关)这一惯用语。

5.小结

隐喻词主要有三种类型:(1)复合词中的基本词作为源域,而限定词作为映射的目标域,例如动物类隐喻构词Schlangenlinie“波浪线”(Schlange“蛇”的外形蜿蜒曲折,这一特点映射到目标域Linie“线条”上构成隐喻复合词);(2)在固定搭配中,一个词充当源域,其他词充当目标域,如植物生长周期的隐喻意义:Früchte der Arbeit genießen享受劳动果实;(3)德语谚语中往往不出现映目标域,只出现源域,需要根据源域的特点结合隐喻理解机制去理解谚语的隐喻意义,如天气类的隐喻构词中存在这样的表达wie vom Blitz getroffen,它以被雷电击中的状态喻指呆若木鸡的心理。

通过上述自然现象类词汇的隐喻研究可以证明,包括动植物、天气地貌在内的自然现象作为人类熟悉的元素适合充当源域映射其他复杂抽象的事物,它们为人类表达多种隐喻意义奠定了物质和经验基础。因而它们以隐喻构词的方式在德语词汇组成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如果德语每个具体的事物、概念都有单独的与之对应的语言形式,这对我们的记忆系统将是难以承受的负担,况且这种极度丰富的语言也是不可能存在的,语言的词汇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宋娟 2020:63)。这一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离开隐喻这种认知方式,德语中的一词多义,即词汇语义的拓展和理解乃至语言的经济性原则都无从谈起。

三、结语

本论文从认知隐喻视角以动物、植物、天气和地貌四大类自然现象词汇为例,分析隐喻这一认知思维方式对于德语词汇构词的影响,证明了隐喻是德语构词以及词义形成和拓展的重要理据与认知机制。源域中一些正面积极的特征被转移到目标域中形成褒义的隐喻表达,而源域中一些负面消极的特征被转移到目标域中形成贬义的隐喻义。因此,在德语教学中不仅可以利用隐喻学习词汇意义的扩大,还可以学习单词褒贬之义的区分。例如,在教授动物类词汇时,外语教师可以先引入其本义,介绍动物本身的特点,然后再通过与其他词语相结合,联系认知隐喻机制去理解词语搭配形成的隐喻意义,并绘制相应的隐喻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德语中的一词多义,构建词汇网络并开拓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猜你喜欢
构词德语隐喻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爱的隐喻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德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
走出围城路途遥 与时俱进效率高